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父亲(第3辑)
内容
编辑推荐

《亲情与天籁》;《亲人》;《感念》;《温情》;《世上最爱我的人去了》;《大舅,走好》;《生命是存在的假相》;《小海的诗》;《怀念父亲》;《父亲在工地》;《何日能来共竹房》;《我和我体面的乡村父亲》……《父亲(第3辑)》(作者韩沐洋)收录了这些感人的故事。

内容推荐

《父亲(第3辑)》收录了《感念》;《温情》;《世上最爱我的人去了》;《大舅,走好》;《生命是存在的假相》;《小海的诗》;《怀念父亲》;《父亲在工地》;《何日能来共竹房》……收录了这些感人的故事。

《父亲(第3辑)》的作者是韩沐洋。

目录

卷首语·天空

大家

大自然的父性

父子之间的泛仇

亲情与天籁

星空

亲人

感念

温情

背影

世上最爱我的人去了

大舅,走好

生命是存在的假相

地平线

小海的诗

怀念父亲

父亲在工地

何日能来共竹房

我和我体面的乡村父亲

天下

再说蔡元培一中国现代教育之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保姆

“父性文化与发展”文化沙龙

试读章节

从事“透露工作”的业者和专家们早己在事故发生的那段时间就频频爆料,说温州地段当天发生了异常的雷击。雷击造成设备故障,特别是通讯设备失灵,导致D301次与D3115次动车追尾。铁道部还证实,就在当日20时左右,D3212次经过温州途中遭雷击,供电系统中断,列车用尽备用电源后停驶。那个地方显然就是一个雷区。于是,这是一场不言而喻的自然灾害。

我没有足够的证据和水平去附和网络上面流行的说法:此番惨剧是人祸,是人为的责任,甚至是腐败的恶果,而不是天灾。倒不是因为天灾说更有利于我的这篇文章成立,罪过!一篇破文章如何能跟数十条宝贵生命相联系?我是想,即使再不负责任,再愿意腐败的人,也不至于拿那么多的人的性命当儿戏吧?

按照天灾原因的说法,话题也不会少到哪里去。难道我们高铁的通讯和设施抗击雷电的能力就那么差吗?有人议论说,我国高铁声屏障和护栏完全没有避雷击措施。插板式声屏障结构本身限制了接地回路。同时,预埋的高强度螺栓与遮板、箱梁的钢筋网联通导电,而箱梁又坐在绝缘的橡胶块上减振,一旦遭遇雷电必然通过轨道影响列车、接触网和信号电源造成危害。果真是这样,那么悲剧就好像永难避免了。谁信呢?怎么会那么像拿豆包不当干粮,拿村长不当干部似的拿雷神爷不当回事?怎么会那么轻蔑大自然的巨大破坏力?

其实在国务院调查组于惨剧发生两个月公布初步调查结论的同时,一位据说参与此事的专家就在媒体上撰文,言之凿凿地认定是雷电引起的灾难。该专家同时也否认我国高铁缺少抗雷击设计的传言,说是高铁的通讯系统和运行设施都有足够水平的抗雷击设计,但,谁能想到,温州那一路段单日雷击的累积次数会那么频繁,那么多!他老人家说了一个五位数的数字,声言这样频繁的雷击次数是难以想象的。于是这场灾难是不可预测的天灾。

姑且相信他的话是真的,设计者和决策者也还是脱不了干系:凭什么说那个地方的雷击次数就不能达到你所说的那个频率?你是否做过,或者是否公布过高铁沿线各地历史上单日雷击率的调查结果?如果没有做过这样的调查,你怎么能声言这样频繁的雷击次数难以想象?你上下嘴唇一碰,让多少罪无可赦的责任人嘴下超生,可如何对得起那几十个枉死的生命?

姑且相信他的话都是真的,我也要让这些罪人看看,大自然的所有力量都是不容忽略的,因为大自然天生具有一种伟大的父性性格。

我呼吁的内容绝不新鲜,也欠力度。但我有我的视角。我们应该认知大自然的父性,我们应该给大自然以父亲般的敬畏。

鲁迅这样称呼我们的地球:“仁厚黑暗的地母呵……”郭沫若则写道:“地球,我的母亲!”大自然赋予我们生命,赋予我们维持生命发展的一切资源,它宽厚而仁慈地承载着我们,默默无语地接受着我们的嬉闹和顽皮,包括在它的脸面上一遍又一遍地刻上无谓的褶皱,在它的身上建构一个比一个更高的钢筋水泥“积木”,甚至在它的身体之内钻上无数个深深的窟窿以吸取它漆黑得流油的“乳汁”。由此,人类很自然地将大自然及其最现实的代表者地球称为母亲。

人类就像一个可爱但又有些不肖的少年,面对大地母亲的宽厚、容忍、慈爱和沉默,甚至是无助的流泪,依然还不知道检点,不知道约束,不知道体谅、敬畏与感恩,它一如既往任性地挥霍着母亲的疼爱与赐予,无休止地追求自己的享乐,以不可救药的纨绔子弟般的豪气和魄力,向大自然母亲不断地索取、索取……狂妄着甚至高呼人定胜天,与大自然摆开了战斗的阵势:开山、填海、围堰、筑堤、毁森林、灭物种、无限制地排放二氧化碳、无节制地抛撒不可再生性的垃圾、比赛着将钻头深刺入地心达到8000米、杀鸡取卵般地获取矿产、比赛着将楼的高度从迪拜哈里法塔的800米拉到迈阿密Miapolis摩天大厦的975米,那种“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气概早已忘记了古老的天谴故事。

传说,原来的天本来紧挨着大地,天空与大地就像一对恩爱夫妇,形影不离地呵护着他们自己的孩子一一人类与各种生灵。但调皮的人类开始胡闹了,他们做成天阶爬上天庭一一通过西方《圣经》里所说的“巴别塔”,或者中国《山海经》中所说的“建木”,或者通过别的也许是相当普通的天梯,上得天庭,便胡乱动作,折腾扰乱,天空终究受不了这样的闹腾,便以一种惹不起可躲得起的姿态慢慢升高,终于在太清之境安营扎寨,使得人类永远没有亲近它的机会。呵护人类及其他生灵的责任只落到了大地身上。大地对于人类而言就代表着整个大自然的母性。

然而大自然绝不仅仅是柔弱的母亲,绝不仅仅是只会对自己的不肖儿孙默默地施行“泪谏”的母亲。它会发怒,会咆哮,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对自己权威的挑战者实行惩罚。大多数人的记忆中,惩罚的鞭痕总是出自父亲之手。惩罚,是父亲的职责,父亲的权力,也是父性的经常体现。P11-12

序言

董仲舒在他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将天指称为人类的父辈,天与人类是授受关系,授与受乃父与子。

天的给予,沉默无言,如同多少父爱,无声无息。现在有多少人讲得出自己曾享受过的父爱呢?

父亲作为一个年轻男人时,四处辛勤打拼,儿女更多是从母亲处获得衣食照顾。他们讲不出父亲年轻时的故事,因为父亲给他们的,是永远在为家庭奔波的背影。  倒是父亲老了后,全是故事。

一位父亲,写一手好毛笔字,九十多岁,不肯跟儿女过,独自生活。儿女给他请了阿姨,过几天,父亲赶阿姨走,理由是阿姨不让他吃饱。阿姨委屈,原来是父亲天天要吃大鱼大肉,上桌的鱼如果小了,他不肯吃,怪儿女对他不孝,舍不得花钱。儿女都是有头有脸的人,也极孝顺,念及他年高,遵医嘱不敢给他多食油腻食品。父亲听不下这些道理,说:“我身体好好的,能吃能睡,怎么不让我吃,你们太小气了。”

父亲不抽烟,但跟儿子要整条的好烟,趁家里人不注意,将烟一根根撒给楼下打牌、晒太阳的老头老太抽。有次儿子眼看着他揣着一包烟出了门,个把小时后回来,连香烟壳都没剩。

儿子故意逗他:“烟呢?”

父亲强硬地回他:“我抽掉了。”

儿子说:“你不抽烟的,又送人了吧?”

父亲还是强硬,说:“你给了我就是我的,我怎么用是我的事,你别管。”

儿子说:“这烟很贵的,你省着点发。”

父亲不高兴,道:“老子养你这么大,你孝敬点烟还这么小气。”

儿子笑了,他愿意父亲是这样的,跟自己斗嘴,逞强,批评他。这样的父亲既像他的父亲,也像他的伙伴、朋友。

父亲在儿女面前总不忘记自己的威严,似乎威严了才像个父亲。儿子生病了,不能下床,父亲不顾家里人劝阻,一定要看他。父亲不肯坐车,定要骑自行车来,骑自行车说明他身体很好,还不老。自行车是父亲在儿女面前证明自己年轻的一个道具。父亲上楼了,来到儿子床前,看他安好,心才放下。

这时父亲想起,说带了只草鸡来给他补身子的。可那只鸡呢?在楼下接父亲的家人说:“你没有带鸡来啊,车子前前后后就没有看到有只鸡啊。”父亲这时显得特别沮丧,说一定是路上丢了。

父亲在那瞬间,突然少了平时的豪气,一下子委顿下来。儿子在边上看着有点伤心,丢了一只鸡,打击了父亲自以为是的年轻。

世上有多少的父爱,从儿女嘴里说出来时,不管浓与淡,都是为人子的幸福。

还有位父亲,走得匆忙,落下没有告别的离开,给儿女留下更多伤感的空白。

总以为父亲是年轻的,是能干的,是可以独自完成许多事的。我们忽略了父亲他随时都有奔赴另一个世界的可能,在把自己的精、气、神都给予了孩子和家庭后,岁月只给他留下了一个叫作老人的称号。

但父亲之所以是父亲,是因为父亲从不在孩子面前示弱:父亲之所以叫作父亲,是因为他永远是孩子眼中那个值得仰望的背影,即使他的腰弯了,背驼了。

有多少父亲离开时,他的孩子像鹤一样飞在远方。老了的父亲,真的只是一棵大树,他的枝叶再努力用劲,也够不着孩子远飞的翅翼。

多少父亲,他们不像母亲那样幸运地得到孩子许多亲昵的撒娇。他们的威严是堵墙,甚至在临离开这个世界前,都没来得及听到孩子说一句:爸爸,我爱你,你辛苦了一辈子,谢谢你。  没有,从没有。挑战父亲,嘲笑父亲,甚至打击父亲,是年少时轻狂的梦想。以为那样,自己在心理上就是超越了父亲,只有超越了父亲,才是真正的长大。父亲是我们人生的一个重要标杆。但我们从来就忽视了,父亲其实也是一个孩子,我们忽略了要给予他无尽的爱,就像父亲曾经给予我们的那样,或者像我们正在给予我们孩子那样的爱。

人生的告别,突然而又短暂。其实每一天都是告别,也都是开始。我们不一定都有机会在离开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来告别,只有在平时的一茶一饭一瓢一饮之间,珍惜眼前所有。如果爱,好好爱;如果不爱,慢慢学习来爱。

在董仲舒的学说中,有个典故很有深意:甲把儿子乙送给了别人,儿子长大后,甲对他说:“你是我的儿子。”结果乙一气之下打了甲二十棍子。按照当时律法,打父亲要处死刑。但董仲舒认为甲生了儿子不亲自抚养,父子关系已经断绝,所以乙不应被处死刑。

这是喻义,父与子都要处于彼此的关爱中,才是最好的一种父子关系:远离,却又从没分开过。

人们总习惯把河流比喻成母亲,相对而言,父亲就只能是天空,既高且远,是我们仰望和守望的理想。但其实父亲也是河流,当我在写下这一行又一行字时,只觉得心潮澎湃,听过太多关于父亲、父性文化的各种各样的故事,每记录一个故事,总止不住落泪。泪,是咸的,远没有河水那样甘甜,像父爱。那是因为,父亲的爱,忍得太久藏得太深,以至成了像盐一样的咸。或者,人类对父性文化的研究和表达,本来就像盐碱地上稀有的植物一样艰难生长。

愿意听你的讲述,欢迎来电来信。祝灯下的阅读愉快而惬意。

韩沐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父亲(第3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韩沐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5108679
开本 16开
页数 13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17.1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51
187
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16: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