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阅读父亲
内容
编辑推荐

  马晓丽等编著《阅读父亲》分别从儿媳、儿子的叙述进入,引导读者一同走近烈士和他的家人、那些生前身后的人和事……一位军队高级指挥员的完整形象在充满深情的解读中被复原:一种纯正的人的情感在解读中被净化、提升……

内容推荐

《阅读父亲》所要告诉你的真实故事——这是一位朝鲜战场上志愿军中职务最高的烈士,牺牲时他的儿子才出生48天。年轻美丽的母亲对儿子隐瞒了他的身世,一瞒就是十八年。十八年后,父亲的战友们和母亲一起向儿子讲述了父亲的故事,儿子从此知道了父亲的名字,也知道了父亲曾经为自己起过的一个名字。这是一个装满了父亲遗物的铁皮箱。儿子从母亲手中接过这个跟随父亲南征北战的箱子,看到了父亲留下的文字。从未谋面的儿子只能通过这些来感受父亲的气息,只能通过阅读来亲近父亲,解读父亲。

《阅读父亲》由马晓丽等编著。

目录

一、一个名字

二、一些与这个名字有关的文字

1 碑文

2 干部履历表

3 简历

4 自传

5 简介

三、十六封发自朝鲜前线的家书

四、一九四三年间的抗战日记

五、一些与这个名字有关的历史碎片

1 中国工农红军公略步兵学校第一期学员的(《毕业证书》

2 一九四○年间的《委任状》

3 与林彪有关——一九三八年三月林彪负伤前的最后一次报告

4 与滕代远、贺龙、关向应有关——一九四○年八路军一二。师的参谋工作会议

5 与左权、陈士榘有关——一九四二年左权在陈支队所做的报告

6 与陈光有关——在山东郯马地区执行任务受到的批评

7 与罗荣桓、林浩、杨国夫、许世友、王文有关——一九四三年间的几个谈话记录

8 与敌我双方有关——几组统计数字

9 与训练、学习有关——几篇笔记

六、一些与这个名字有关的人

1 妻子

2妻子的丈夫

3儿子

七、一些与这个名字有关的文章

1 与毛泽东、彭德怀有关——摘自《捐躯朝鲜的志愿军军长》

2 与塔山阻击战有关——接管北平第一师

3 与抗美援朝有关——摘自《攻占大、小和岛》一

4 与韩先楚有关——摘自《华岳论坛》上的一个帖子

八、阅读父亲

一个保守了十八年的秘密

十八岁才知道我有这样一个父亲

第一次看望父亲

哥哥、姐姐和我

战争年代的铁皮箱

父亲留下的抗战日记

父亲的乡亲们

父亲的战友们

在父亲付出生命的那片土地上

尾声父亲是座铜像

婆婆的目光(代后记)

试读章节

自传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将军的自传。

在这篇将军自己写下的文字里,我终于触摸到了些微的表情。

第一次读自传时的感觉至今难忘,好奇而又不安。回忆起来,当时我是为自传中传递出的那种真实自然的表情而感到不安。

后来我想,这就是那时的我。那时的我正像凯尔泰斯。伊姆雷所说的那样“已经被掠夺了,被一种异己的力量没收了,限制了,被贴上标签打上烙印了”。也就是说,那时的我已经失去了感受真实的能力,无法面对真实了。

我成长在一个鼓励人们“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年代。我是被这个年代的标志性产物——各种各样的“讲用会”训练出来的。起初我很真诚,我真诚地总结自己的学习体会,真诚地运用学习到的体会去做好人好事,并且把这些一五一十地在会上讲了出来。结果我的“讲用”得到了认可,我顺理成章地被评为了“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我从小会讲到大会,被一层一层地推荐到上面。到了向更高一级推荐的时候,上面认为我应该讲得更生动,更有高度,就指派专人对我的讲用搞进行了加工修改。重新回到我手里的讲用稿自然面目全非,连我自己都不认识了。我胆战心惊地在台上念着那些陌生的先进事迹和闪闪发光的思想。我脸红心跳、舌头打结,像个当众撒谎的孩子一样,随时等着自己的谎话被人戳穿。但是没有。不仅没有,我还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热烈掌声,一个又一个的荣誉。面对这种出人意料的结果,我彻底懵懂了。有那么一段时间,我陷入到一种深刻的内心矛盾之中。我不想撒谎,但又不敢说出真话,何况我面前摆着那么耀眼的诱惑——荣誉。我知道,我什么都不用做,只要老老实实地照本宣科满足别人的意愿,那东西就会归我。而我真是太想要那东西了。最终使得我面对现实心情平静下来的是两件事:一件事是我发现其实不止我一个人在撒谎,周围的所有人都在撒谎。而且所有人心里都和我一样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讲的不是真的,别人讲的也不是真的。第二件事是当我明白了所有人都在撒谎的事实后,曾疑惑地向我信任的一个人询问:“如果世上所有人都在说假话,那么这个世界还会是真实的吗?”她认真地看着我的眼睛,坚定地回答说:“只要把假话当做真的,它就会变成真的。”

现在我知道了,如果你的孩子第一次撒谎就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堕落就从此开始了。那时我十六岁,虽然已经是一个解放军战士了,但其实还是个孩子。从那时起的许多年间我一直把假话当做真话来讲。我不再脸红心跳,舌头不再打结,内心不再愧疚。我逐渐开始精通此道,并且操练自如全无不适的感觉了。

至今,每当想到这些,我的内心深处还会阵阵抽搐发出尖锐的疼痛。我不明白一个母亲怎么能这样教唆她的亲生孩子?!一个社会怎么能这样粗暴地把一张平展展的纸揉搓出永远无法抚平的皱褶?!我的疼痛深刻而悠长,总能穿透躯体直抵灵魂试图藏身的任何一个地方。因为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堕落,这是一个时代的整整一代人的悲剧。

事实就是这样,当假话成为我们社会的一种生态环境,成为我们社会语言的一个重要体系以后,生活在其间的我们自然就丧失了感受真实的能力和面对真实的勇气,哪怕一点点的真实都会吓到我们,引起我们的不安。

我不安,是因为我发现将军参加革命的动机没有我们常听到的那些“解放全人类”的理想高尚。他是因为父亲那句“吃家里饭,不做家里事”的牢骚。是因为“参加红军家里还能得到优待,对革命对个人一举两得两全其美”的“自利的观点”。是因为“一个比到一个一块去,哪个不去就是熊包”的较劲。  我不安,是因为我发现将军在长征时丝毫没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于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竟然“希望红军能够创造或找一个根据地,落了足,换口气,天天这样跑实在够人呛。”是因为他“对革命什么时候能胜利在思想认识上不明确,可以说是盲目的,渺茫的”。是因为他坦言“实际生活中遇到困难是很多的。最怕是负伤生病无人管,牺牲和死那倒还不在乎。希望不要负伤要就打死少遭罪”。

我不安,是因为我发现将军“经常请假要求调动工作”,有“认为干教育发展慢,无前途”的“地位观念”。是因为他“过战争的生活时间太长了,确实有点讨厌战争”。是因为他“在四纵队任参谋长时,曾一度不安做参谋工作,对参谋工作在思想上认识有偏差,认为做参谋工作是费力不讨好的工作”。是因为他“想转业到地方去做点工作”。

现在看来,曾经令我感到不安的一切都太正常了,实在是一个常人身处其境的正常反应。不正常的是我,是我们。如果我们能刮掉眼中的油腻,让自己的目光变得更纯净;如果我们能从长期委身的狭处挣脱出来,让自己的目光散发得更宽广.如果我们能剔除固定在心里的尊卑,让自己的目光习惯于平视,我们就完全有可能看出另一些表情——自然从容、坦荡平和、严谨内敛、果敢坚毅、自省自尊、真实高尚的表情。P16-18

后记

与所有的儿媳一样,婚后我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婆婆。

那时婆婆还不老,短发光光地梳在耳后,穿一件银灰色真丝绣衣,戴一副很有距离感的变色眼镜。婆婆在深色镜片后面仔细打量我时,我一下就慌乱起来。那一刻我明白了,我碰上的定是个不一般的婆婆。

婆婆果然不一般。婆婆的身上散发着一种独特的气息,是那种仿佛集中了太多不同的因素,因而自身不断地抵触着、纠葛着,同时又补充着、说明着的矛盾气息。我一直能感觉出那气息的存在,但却始终也无法说得清楚。

矛盾的感觉几乎无处不在。

表面上看,婆婆是个地道的家庭妇女。婆婆没有职业,没有收入,每日专注的只是些针头线脑、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且能把这些小事做到极致。婆婆淘两碗米足足能淘半个小时。几乎一粒粒数过之后,婆婆会举着瓢让我看她淘出的胜利成果——一些细如灰尘的沙粒。婆婆得意地说,只有我才能淘出这么细的沙子。这话我绝对相信。半夜上厕所,突然听见厨房里有声音。我探头一看,竟是婆婆在奋力搓洗一块巴掌大的抹布。婆婆说抹布上绝不能留一丁点油星子。我偷偷溜了一眼表,已是下半夜一点多了。青菜要洗五遍,婆婆叮嘱我说。我诺诺地应着,下决心洗上五遍。婆婆在一旁盯着我洗了两遍才走开,再回来时我已经在洗最后一遍了。是五遍吗?婆婆满脸的怀疑,我说是。婆婆不放心地扒拉着菜叶又问,是五遍吗?我说是!心一下就堵到了嗓子眼儿,赶紧转身离开了。身后只静默了一小会儿,立刻就传出了哗哗的洗菜声。我知道婆婆在补洗她没亲眼看见的那两遍。我只能无奈地听着,长长地叹着。

但就是这样一个婆婆妈妈的婆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转过脸来,严肃地询问,××号文件你们单位学习了没有?里面有什么新的精神?说不定什么时候,婆婆就会急切地拨响电话,当你忙不迭地跑去接电话以为家里发生了什么紧要事时,却听见婆婆在那边扯着喉咙说,看了没有?新闻刚刚报的,布什又当选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婆婆就会呼地从菜堆中抬起头,打断你的话头说:不对,一一五师的一部分部队留在山东合并到华东野战军了,后来改成三野。另一部分坐船去抢占东北,加入了东北民主联军,就是后来的四野。当时你爸爸负责在山东龙口组织部队渡海,我就是从那里上的船。我当时坐的是小火轮,老百姓叫做“气拍子”的那种船。记得小火轮突突突地跑了一天一夜才跑到庄河。到了庄河,我上岸一看,天,满地都是苏联红军……讲过去那些事情的时候,婆婆的目光就显得十分有神。

婆婆节俭。像所有常年拮据的家庭妇女一样,婆婆掂着手里可数的几个钱,整日埋头于柴米油盐的计较之中,几乎把全部心力都放在了从嘴上省钱这一件事上。婆婆忍着腿疼走很远的路去早市买菜,只因为早市的菜比家门口便宜一两毛。婆婆一年中几乎要吃半年的白菜萝卜,不是因为爱好,也不是为了保健,只是为了省钱。这种时候,婆婆像极了没经过世面,没享过荣华的贫贱妇人。但且慢,说不定什么时候,婆婆就会突然冒出一句吓你一跳的话。她会在有一句没一句地扯着家常的时候突然说出,北平和平解放那会儿,我几乎天天跟着你爸爸去北京饭店吃烤鸭,吃得后来都不敢提烤鸭这两个字了,一提就恶心。我吃惊地问怎么会这样?她说当时高兴啊,一枪一弹没发就进了北平城,所以各部队都互相请,首长之间也互相请。婆婆喜欢吃火锅子。(婆婆管火锅叫火锅子)常常在撕扯着嘴里那些嚼不烂的羊肉时,婆婆就会发出感慨,讲起自己第一次吃火锅子的情形。那时部队刚到东北,张学良的胞弟张学思邀请他们夫妇吃饭。到那一看是吃羊肉,婆婆心里就有些打憷,她怕膻。婆婆说那羊肉切得极薄,摆放得也极讲究。拗不住劝,婆婆试探着吃了一口,没想到那羊肉竞丝毫没有膻味,而且极鲜嫩好咬。就是从那次之后婆婆爱上了火锅子。触摸这些往事的时候,婆婆的目光常常会变得老旧而柔和。

婆婆当然不是普通的家庭妇女。婆婆是组织的人。至少婆婆自己是这样认为的。自从十五岁离家出走参加八路军之后,婆婆就把自己的全部都交给了组织。在婆婆的心目中,组织的地位始终是至高无上的。与儿子产生分歧时,婆婆会用组织来告诫儿子,说你不要以为我管不了你就没有人来管你了,还有组织呢。我会把情况反映给组织上,让组织上来处理你!对保姆不满意,婆婆也会用组织来进行批评教育,说既然组织上分配你来这里工作,你就要努力把这项革命工作做好,让组织上放心!进入20世纪80年代年代后,老家突然传来消息,说婆婆那个在解放前就死了的弟弟竟然在台湾活得好好的,是个退伍的国民党老兵,而且还要回来探亲。婆婆一听就急了,说不可能,我早就向组织上讲明我弟弟已经死了,这不成欺骗组织了吗?我一辈子清清白白没有任何家庭历史问题,一下子冒出个国民党弟弟让我怎么向组织上交代?这个弟弟我不能认!坚决不能认!婆婆一生都无条件地信任组织、服从组织。与公公结婚是组织上给做的主。公公在朝鲜战场上牺牲之后,婆婆是在组织的安排下复员离开了部队,后来又是在组织的劝说下改嫁了他人。一直以来,婆婆无论自己的生活境况多么尴尬,无论自己承受多少困难,对组织上从来都没有过一句怨言。只要一提到组织,婆婆满眼都是充满信赖的光亮。

这样一个婆婆不能不引起我的兴趣。但更令我感兴趣的还是我的公公——一位从长征路上走过来的,经历了无数次的殊死战斗,却在胜利的最后时刻战死疆场,以马革裹尸还的烈士。

从未谋过面的公公,在我们家里是一个巨大的存在。虽然连我的丈夫也不曾见过自己的生身父亲。虽然为了顾及继父的感情我们在家里总是尽量回避这个话题,但公公的气息却无处不在。

你无法回避。

你能回避一个名字,但你回避得了与那个名字有关的所有记忆和想象吗?何况,这个名字曾经是如此地响亮,如此地与你亲近。你能回避一个话题,但你回避得了从这个话题中延伸出来的思考和困惑吗?何况,这些思考和困惑正是你一直企图捕捉、企图破解的生命难题。你无法回避。就像无法回避自己的出处,无法回避自己的身体一样。因为你有着相承的血脉、相似的额骨和相同的下颌。你无法回避牵引出你而又覆盖着你的这段历史,不仅因为它是有质感、有重量的,还因为它承载着一个家庭永不释怀的伤痛和惆怅……

我一直想把我的公公、把这一切写下来,但却一直也不敢动笔。因为我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视角和方式。我不想用虚构来塑造革命英雄形象,也不想写那种掺杂了许多想象的所谓人物传记。我想要更多的真实,更普通的情怀和更平静的叙述。但我知道自己缺乏这种能力,缺乏用普通目光过滤精彩的能力。

庆幸的是,婆婆的存在为我提供了获取这种能力的机会。

走近婆婆,我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大多数婆媳关系一样,由于丈夫的缘故,我与婆婆之间就有了最近的理由和最远的距离。我们婆媳俩相处得并不轻松。我的敏感和婆婆那充满矛盾的个性,常使我因应对不能而手足无措。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们婆媳之间都只能是互相谨慎地审视着,小心地排斥着,有限地亲近着。面对婆婆,我常处于紧张状态。只是在后来,当我发现婆婆在面对我时也与我一样的应对不能,一样的手足无措时,我才稍稍有所释怀。就是在这样长期的婆媳磨合之中,我逐渐走近了婆婆。走近婆婆的过程,其实就是走出我的局限,缩短我与他们那代人心理距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婆婆不仅为我展示了一个有着极不普通经历的普通人的生活,而且给了我另一种目光。就是借助婆婆的目光,我才看见了公公的真实表情,看见了许多显赫名字后面的普通面孔。  我开始整理公公的遗物,与丈夫一起《阅读父亲》。

起初,我并没想用第一人称把自己写进去。但在下笔前的那一瞬间,童年的记忆突然苏醒了。我看到了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那高远的天空;闻到了那股熟悉的湿漉漉的松针味道:听到了孩子们追逐的脚步声和欢快的叫喊声;看见了戴着红领巾的我正伸出手指抚摸着墓碑上那个鲜红的名字——蔡正国……

于是,我让自己也走进了《阅读父亲》。很庆幸我能用两种眼光来《阅读父亲》。我带着外人的眼光,带着一个外人走进这个特殊家庭时的所有好奇、追究和探寻。我也带着家人的眼光,带着作为这个家庭成员的全部情感和独特感受,带着这个家庭内心深处那永远的伤痛和永远的骄傲。

《阅读父亲》出版之后,我迟疑了很久才把书拿给婆婆。尽管其中大部分内容婆婆早已经看过了,但我还是担心婆婆会不满意。果然不出所料,那几日婆婆每天都会来电话质问我。一会儿是因为把她的入党时间写错了,应该是1942年写成了1943年;一会儿说她不会做饭的那些事是发生在丹东而不是延吉;一会儿说老战友们给小东(注:我的丈夫蔡小东)讲述父亲那天小东不是坐在中间而是坐在旁边一会儿又说小东出生时并没有号啕大哭,只哭了两声。我辩解说,妈妈这是你亲口讲给我的。婆婆断然否认,坚定地说,两声,一共就两声!我几乎不敢接电话了,一听到军线电话铃响就心慌,恨不能闭上耳朵躲到门外。我向婆婆告饶了,我说这样吧,你把所有问题都记下来,再版的时候我改。其实我只是这么说说搪塞婆婆而已,我实在受不了没完没了地与她探讨那些连她自己也记不清的细节了。我以为婆婆怎么也得写几天记几天,这样我好赖就可以喘口气清静几天了。没想到,当天晚上婆婆就派小保姆把写好的东西送来了。看着手里那密密麻麻写满三页的纸,我简直是哭笑不得。

第一个问题的标题是:小东六八年要当兵的认识和想法。在这个标题下面婆婆写了整整一大段的文字:

妈妈当时不同意小东当兵的,主要意思是觉得他才十五岁,正是读书年龄,才读到初二就“文革”了。(注:“文革”时小东是小学六年级,此处应指当兵那年是初中二年级。)等读完高中毕业十八九岁去当兵也不挽(晚)。小东当时又气又急。父亲(注:指继父,时任230医院政治委员,后同。)下班回来看此情况,就说,吃饭吃饭。当兵是好事,是走正路。等我晚上下班回来开个家庭会讨论讨论。谁的意见正确就照谁的办。小东说行,只要你们讲理就行。还没有等他爸爸回来,他就放好了三把椅子,等着晚上开会。晚饭后开会了。爸爸叫小东先说你为什么非要当兵?小东说,妈妈也是十五岁出来当兵的。她那时还是旧社会,她还是女的,我现在是新社会,我是个男的,我怎么就不能去当兵?妈妈说,那时候日本鬼子打进中国来了,当兵是为了抗日救国,没有国那(哪)还有家呀?小东说我要当兵也是保卫国家,大家都不去当兵,等敌人打来了怎么办?爸爸看妈妈点点头笑着说,小东说得有道理。同意你去当兵。背后爸爸对我(妈妈)说,叫他到部队锻炼锻炼,不行再回来上学也可以。第二天领回军装换上军衣后,上午十点上汽车。就在230医院宿舍大院上汽车的。我和其他家属在汽车旁看他们上车。参军孩子们父亲因上班都没有回来送他们。当天我们也不知道把他们都拉那(哪)去了。以后才知道都分配到六十四军(下面)团的单位工作。

来回看了几遍,我也没看出需要修改的问题究竟在哪。拿去问丈夫,丈夫一看就笑了。丈夫说,她是怕别人误解不让我参军这件事,怕人家说她觉悟低。一听到“觉悟”这两个字,我立刻茅塞顿开。婆婆对觉悟历来是十分看重的。见到有人占小便宜、不排队等这样的小事,婆婆都会鄙夷地说,这些人真没觉悟!何况是送子参军这么大的事。到底是知母莫若子,小东毕竟还是比我更了解他的母亲。  我一下子就理解婆婆这些天来的焦虑了。许多个人的心理感受他人是永远无法切身体会的。你的伤口中流出来的血只能带着你自己的体温,即便这些血立刻就溅到别人身上,也会马上就失去原有的温度。我明白了,婆婆不厌其烦地追究那些并不重要的细节,只因为她心中不快。婆婆是认为我把她的觉悟写低了,没能把她写得更好,更符合她对自己的认定。

婆婆是极自尊的一个人。对婆婆的自尊,我素有领教。

丈夫的继父、丈夫、我,我们三个现役军人在一起谈论部队的事情,半天插不上话的婆婆会突然找个茬子讲起她当年在部队的往事。也是老军人的继父刚想插嘴,婆婆就抢白道,你是在地方部队,你们是稀拉兵。我是在野战军,我们可是正规部队!

婆婆再嫁后立即去了偏远的北边,从她原来生活在沈阳的那个圈子中,从所有人的视线中消失了。再回沈阳已经是十几年之后。婆婆和当了兵的儿子一起去八一剧场看电影。灯灭之后,婆婆才悄悄告诉儿子,后面坐着的那些军区首长和他们的夫人许多都是自己当年的战友、熟人。不明就里的儿子想回头看看,硬是被婆婆拦住了。更令儿子不解的是,电影还没等演完,婆婆就把儿子从剧场里拉了出来。婆婆是不想等到灯亮后让那些老战友们看见自己,她不想见任何熟人。我是在长了几岁年纪,又为人母了之后,才逐渐理解婆婆的。我常想,再嫁这件事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伤害了婆婆的内心,使她的性格在极度自尊和极度自卑的纬度上发生扭曲,使她在多年后仍无法正视、无法面对当年的熟人?我猜想,这里有着太多的因素:有婆婆头脑中残留的封建意识造成的自身局限;有从高处突然降到低处的生存窘境给婆婆带来的心理落差;有世俗的挤压和冷落;还有婆婆那破碎了的虚荣、自尊和委屈。我想,婆婆无论怎样做都是应该得到理解和原谅的。婆婆的所有行为,都只是一个常人的人性的正常反应。何况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不可逾越的局限,更何况婆婆多年来以其单薄之力承受了太多的磨难。

婆婆的自尊常常超过自身的需求。90年代之后,台湾的舅舅提出要来大陆探亲。舅舅在写给自己姐姐的信中说:我准备从老家去您那里住几日。我知道大陆对老干部照顾得很好,每家都有一栋小楼,一部电话,一辆小车……这封信给婆婆和继任公公的心理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几天后,这两个三八年的老八路共同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赶在舅舅来之前装修房子。素来节省的婆婆开始大把大把地花钱搞装修,花得我直眼晕。看到婆婆花钱的样子,想到婆婆忍着腿疼跑远路买菜和整日吃萝卜白菜的情形,我的心里隐隐作痛。但婆婆此刻却丝毫不感觉心疼,婆婆说,咱们虽然没有小楼、小车,也不能让国民党小看了我们!因为知道舅舅家里养着好几辆车,继任公公就去找干休所商量,把所里的一辆小面包车包了下来。他们当然不能让舅舅看我们的笑话。舅舅住在家里的那几天,为了保证车随叫随到撑足脸面,继任公公把舅舅送给他的烟一古脑都撒了出去,自己一根也没抽。我心疼他们,也理解他们。因为我知道他们这样竭尽全力地做,并不只是为了给自己挣脸面。

我突然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对这个家庭、对我的公公婆婆怀有那么大的兴趣了。因为他们的不普通,更因为他们的普通。这是一个有着自己品格的家庭。他们在自己至亲至爱的亲人为国家牺牲之后,从未伸手向国家要过任何特殊照顾,从未对社会有过任何非分要求。多年来,他们无论经受多少坎坷、挫折和委屈,都始终保持着自尊的品格。他们像所有的普通人一样,过着普通的生活,但他们生活得很有尊严。我带着感情,带着感动,把这个家庭的人一一写进了我的《阅读父亲》。

婆婆现在已经老了。年迈的婆婆目光越来越迟疑。以这样的眼神儿,婆婆是无法看懂当下的:婆婆不明白自己的孙女为什么就是不愿意报考军队院校,不愿意当兵;婆婆不明A电脑上的那个网到底挂在什么地方;婆婆不明白保姆怎么越来越难找越来越不听话;婆婆更不明白为什么儿媳妇都有资格住单间的干部病房了,而自己这个老革命却没有这个资格了……

好在婆婆如今在很多事情上都不像从前那样较真,那样坚持了。

几天前,婆婆突然来电话要一本《阅读父亲》,说是想送给一个老同志。我终于长长地松了一口气,知道婆婆已经接受这本书了。其实我心里清楚,婆婆从来也没想要拒绝这本书,只是需要点时间罢了。

如今,婆婆能坚持下去的事情似乎只剩下了一件,就是按时参加组织生活。我知道,这件事婆婆是必定会坚持到底的。其中的原因很深,涉及到婆婆那代人意识生成的社会元素,也涉及到沉淀在他们精神骨骼中的钙质含量。但这已是我在另一篇文字中探讨的内容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阅读父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马晓丽//蔡小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白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877432
开本 16开
页数 25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5
出版时间 2009-06-01
首版时间 2009-06-01
印刷时间 2009-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4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3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9:4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