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365个碎片
内容
编辑推荐

《365个碎片》是一本随笔作品集,记录了作者马丁一些简短的文字,如同碎片。这些文字,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回忆、冥思、调笑,无所不包。反映了他“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的风范和气度。

本书由线装书局出版。

内容推荐

人随岁月成长,当年的纯情马丁、愤怒马丁、忧伤马丁已经逐渐变成了和平马丁、犀利马丁和智慧马丁。在《365个碎片》一书中,他从容地、综合地处理并应对各种挑战和麻烦,世界向他涌去,他还世界以文字,来的都是客,他一律以碎片对付,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叙事、抒情、议论,无所不有;回忆、冥思、调笑,无所不包。大有“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的首脑风范和气度。

《365个碎片》由线装书局出版。

目录

马丁的碎片(序一)

碎片里行走的马丁(序二)

没有碎片,只有马丁(序三)

365个碎片

后记

试读章节

70

巴斯克大区大学和萨拉曼卡大学的教授经过研究后认为时间终将停止。但我认为在此之前,时间早已停止过。上海的鲁迅故居,还保持先生生前的样子。墙上的日历仍是1936年10月19日,时钟停在5时25分的位置。四川汶川地震纪念地,也有破碎的时钟永远定格在2009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我们乡下,没有如此重大的时刻。时间不会成为浮士德与梅菲斯特的赌注。它不在最美的时刻停下来,也不在神人大战最关键的时刻停下来。时间不由任何神灵操纵和裁判,而是自动飞奔、自动留驻的。时间出其不意停在如下等等的地方:一堵已经倾斜的山墙,一间古旧的土坯房,一座摇摇欲坠的木桥,一棵空心的百年古树,一个被遗忘了年纪的女人。

71

公交车上一位退休女工模样的人,问站时坚持把40岁左右的售票员叫“小姐”,“小姐”翻着白眼,坚持不做回应。后者不作回答,前者就更急切地喊“小姐”,前者叫得越欢,后者的嘴巴抿得越紧,好像螺丝刀都无法撬开的样子。我突然想起,我们乡下问路,一个人站在大路边,朝田里的一个女人喊:“哎,婆娘,我要到某某地方去,你知道怎么走么?”婆娘就扯着嗓子告诉他。直到那人走远了,婆娘才突然想起似的问身边的人:“适才那人叫我什么来着?”我写过《词汇里的女人》。在那首诗里,我或许写到“婆娘”,但没解释它为什么是一个饱满的词。“婆娘”预示了女人最终要到达的两种境界:老婆和老娘。老婆的年纪可大可小,但她是泼辣的,妖娆的,性感的;老娘是年高体衰的,隐忍的,恩情的,博大的。我有女同事一点都不喜欢“婆娘”这个词,她太年轻,还有幻想,她喜欢一些轻逸的、感叹的词汇,不喜欢这个如此直接露骨地揭示女性本质命运的词。在过去,我们乡下偶尔也说“小姐”,那是在谈论一部古装戏时,会说“戏里的那个小姐”云云,另外还用在“小姐的身子丫鬟的命”这句俗语里。如今,我们乡下如城里一样,“小姐”也由一种身份转为一种职业。腊月里,城里务工的乡下女孩花枝招展地回了家,有村里人遇见了,就会扯着嗓子问:“听说你在城里做小姐,挣得好吗?”女孩笑着说:“还行,还行。”说这话时,乡下的女孩比城里的售票员要自然些。

72

兰州当年有书店名“纸中城邦”,真是好名字。不知如今还在否?我经常想,写作与其说是修造巴比伦塔,不如说是为自己在纸上建城邦。修通天塔是为了显示人类的力量,而修城池是为自己营造栖身之地。我们可以不向神灵夸耀,但我们不可以不把自己安顿。秘密的劳作,秘密的快乐,秘密的栖身之处。当建造者混迹于江湖时,没人知道,他有如影相随的城池。

73

甘肃民勤以风沙闻名。它地处古城武威东北90多公里的地方,周围被茫茫的沙漠包围,就象瀚海上一条淡绿的船,这是一般人都知道的常识。但没有去过民勤的人,哪里知道不刮风的民勤、月夜下的民勤是多么静谧。不大的城市往往过早地沉人了睡梦,穿过县城,几分钟的路程就到了沙漠边缘,或许,有几颗银灰色的沙枣树,或许,视野里一派乳色的空旷。苍穹里是孤独的月亮和远远的几粒星星。沙漠就像波浪,好像从远处涌来,也像向天地的尽头奔去。这种地方,这种时刻,人人都有可能是泰利士。常言说:“境由心造”,但我说的却是:“境造其心。”

74

我在很多的资料里寻找巴尔扎克,但一开始就很不顺,没有他的任何消息。后来,我在茨威格有关巴尔扎克的传记里知道,巴尔扎克或许就在我们城市里,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人。他并没住在金融街,更没住在《人间喜剧》的摩天大厦里,他住在一个暴发户们居多的小区,心里充满了对阔人的艳羡和渴盼。他没日没夜爬格子,只是为了成为明星和有钱人。他出来散步时拄着缀满假宝石的手杖,衣着夸张,行踪诡秘,言语谵妄。情欲高涨时给政协委员的遗孀疯狂写信。但那姓韩的女人最终没看上他。他以为是自己钱不够多,所以更加拼命地写作,吃冷肉、喝咖啡损害了他的健康,他日益衰弱,在高筑的债台上掉下来,丢掉了曾经健旺的生命。寻找一位现实主义大师,只能在活生生的现实中。

75

这两年丛林法则盛行,狼图腾高高升起,不免触着了乡下人的旧伤痕。1959年秋天到1961年春天这段时间,三分天灾,七分人祸,西北数省遍地饿殍。我们村子里饿死的人过了半。后死的人没有多余的力气埋掉先死的人。只是把死人从床边、从家里拖走。死孩子骨瘦如柴,尸体较轻,还能扔得稍远一些。而成年人骨架较大,尸体沉重,只在村子的近处挺着。那些寻觅草根野菜的人,看见死人的脚踝那边有一丝绿意,他就会轻轻移开死鬼的骨头挖走下面的草根。他既不会恶心,也不会害怕。仿佛那个人只是睡着了的同伴。就是在这样的惨淡中,成群的狼从地平线,从山沟里蜂拥而来。它们悠闲地饕餮横七竖八的死尸,吃饱之后,就在离村庄不远的空旷之处兜着圈子,追逐嬉戏。晚上则对着月亮嚎叫。有个叫虎来的孩子,和一大群孩子挖苜蓿芽。突然三条狼不知从哪里冒出来,冲进了孩子堆。孩子们像炸群的蜂,四散逃开,三条狼逮住了虎来,但并不真吃,只是撕来咬去,扔来扔去玩儿。玩够了三条狼转过山坡走了。其他孩子聚拢来看的时候,虎来的浑身都是狼涎水,右下巴的地方有一个狼牙钻出的血窟窿。虎来从此失了元气,勉强活到25岁死了。另一个叫香萍的女孩去杨家泉取水,半道上就遇见了一条狼。它的脖项处的皮毛上,挂满了人血染成的泥铃铛。香萍看着狼,狼看着香萍。香萍不敢转身走开,也不能走开,家里病倒了的爸爸妈妈等水喝,狼也不想转身走开,不知道它心里在想什么。狼站得久了,有点累,圈住后腿,支楞着前腿蹲在香萍眼前,时不时磨一磨牙口。香萍不敢蹲下,她站得两腿打颤,眼睛里满是屈辱和仇恨的泪水……多少年后,香萍这样说起往事:“眼看太阳就要落山了,我恨死那畜生了。”那年月,有活孩子被狼吃了,就像祥林嫂的阿毛。但也有狼口余生的孩子,比如虎来和香萍。他们脱险之后,成人们都说:“幸亏赶上那狼撮口疯。”据说狼在12天里,只有几天能吃肉,其余的日子里,肌肉发酸发硬张不大嘴巴,叼住了香喷喷的孩子,只是流口水。这就是所谓的撮口疯。我想人真是幽默,真会为某些东西找借口。但庆幸的是,虎来早死了,没机会读当代作家写的狼颂,否则将是第二次被狼戏弄;而香萍,虽然活着,但她压根不识字,不靠读小说打发时光。如果有天出门,遇到一条狼或者认狼作父的畜生,她会高声呼喊她的两个儿子赶紧拿把杀猪刀来。

P33-37

序言

马丁的碎片

随着电子时代到来,文化的生产方式有了巨大改变。由网上即时交流发展起来的在线写作,就是其中的一种。有多少人在家里、网吧、办公室,甚至火车上、飞机上兴冲冲地大写特写呀。昆德拉曾经感慨,如今人人都有满腹的话要说,人人都是作家(他的潜台词是,那作品和作家不就贬值了嘛。的确呀,果真如此,根据我们对人性的有限了解,那泛滥的就不是洪水,而是垃圾和口水了)。因为许多炮制文字的人,真的有什么别说是有趣的,哪怕只是稍特别的意思么?退一万步讲,即或有,他能够把它不走样地表达出来,而不是代之以陈词滥调的一堆套话么(事实是,很多貌似“先锋”、戴金丝眼镜、用最新款电子设备的白领,并未摆脱庄稼汉闰土、女仆祥林嫂的言说困境)?

凡事总有例外,像人类的许多事务一样,“一边是荒淫与无耻,一边则是庄严的工作”(最近的一次《大学语文》全国会议上,主讲人竟把鲁迅引用的爱伦堡的这句名言误弄成爱伦坡的!这也成了时下“大学语文”的最好注脚),比方说,诗人马丁终于拿出了他的作品(一部分,他博客里作品甚多,我印象里他们兄弟的博客都排在搜狐作家博客的前列):《365个碎片》(据他自己交代,全部来自网络,来自他在网上聊天闲谈的记录,稍加修整,略作删减即成。令人吃惊也令人赞叹,如此高水平和高质量的谈话,他的对话伙伴真有福气啊)。恐怕再有想象力的人士也想象不出,在通常的打情骂俏、鸡毛、泡沫、有一搭没一搭的废话之余,汉语的碎片还会闪耀出这样耀眼的光辉。

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生活的完整性不存在了,推而广之,文化的完整性也不复存在了。用巴塞尔姆的话说,它们炸成了碎片(可参阅一厚沓西方著作)。马丁是用碎片在呼应和回复这个时代吗(惠特曼也是这么认识联邦美国的),不得而知。而我们该怎样定义马丁的碎片呢,也还真有点儿困难。借用他评价拉罗什富科的说法,我认为,这也是“钻石的碎片。发出突然的、明亮的、无法预料光芒的碎片”。碎片与碎片不同,如果你拿出的不是零星的几个,而是一捧,一册,那碎片的收藏者、创造者庶几也是拥有野心和抱负之人了(此人是把写作视为“名山事业”的,与鲁迅等众大师相仿,他保存着所有的书信,以后编全集方便了)。莫非他想编织或者重组世界的整体性?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但也正是这种不可能,令我们肃然起敬。

我要自豪地说,我可以算是少数了解这位诗人的人之一(叶芝的诗句:“我的光荣就是我有这样的朋友”)。我曾有机会近距离地观察这位天才的发展轨迹。大学时代我碰巧住他下铺,那他就无可选择地成了“住在我上铺的兄弟”(啊,一晃都快30年的交情了,隔着几环,见面不易,每周不通电话聊聊,还真不太安心呢)。我们一起写诗(他是诗社秘书长,把日常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编辑刊物也颇有一套。现在我偶尔还能看到他打开带拉链的地图册,寻找北平最佳路线的专业神情,他不当野战军参谋长可惜了),我目击和见证了九叶派老诗人唐祈先生命名他的现法律用名“马丁”的经过,1985年秋天的某个拂晓,在青海天峻草原,我们俩差点被狼吃掉。我也认识了他的两位兄长,一个写诗一个不写,但都是天生的诗人风度,都喜欢用激情澎湃的、书面化的、犹如铿锵有力的莎士比亚台词般的语气说话(似乎是家族遗传,好像他们下一代也出现了作家苗子)。也许是有一个精神上的云间可以遨游,他的情绪上升得很快。记得有一次为了捍卫自己的安静,他曾持刀闯入深夜的学生宿舍,并被小报记者描述为“副教授校园舞菜刀”,好像他改行当了杂技演员一样。二十年后,在某高校讲座,我朗诵马丁大二时的名作《常家河小街和马拉的车》、《致我未来的女人》、《山村》等篇章(既有点非非也有点聂鲁达),仍然使在场的大学生们赞叹不已,令我也是感慨唏嘘。是由于太过骄傲,还是嫌费事麻烦,反正他很早就放弃了争取在纸媒体露脸的机会,不投稿了,老子不跟你们玩了。一个才华横溢的大诗人几乎鲜为人知,而剩下满世界(其实也就是那个正在萎缩的诗坛子)活蹦乱跳的小家伙们让人腻味(我以为损失的主要是读者和汉语,他本人倒还在其次)。现在好了,有了网络,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随自己高兴地、放松地,关键是自由地写作了,而读者也有幸分享这些隐秘的劳动,这些语言学上的小小奇迹。

这本碎片集,将来的研究者和图书管理员可能会遇到分类学上的困惑,这是类似帕斯卡和尼采的随想录吗?有点像,但要松快和润泽一些;这是鲁迅或别的专栏撰稿人的杂文和时评吗?也有点像,但要更随便些也随意些;最不靠谱的,这难道是诗吗?我想说,对了,没错,这正是这个时代的诗歌。归根结底,凡是诗人写的、无法归类的文体皆属诗歌!它是那样出乎意料又文采飞扬,那样暖昧又那样鲜明,那样透辟又那样好玩,那样亲切又那样遥远,它不是诗歌又是什么呢。人随岁月成长,当年的纯情马丁、愤怒马丁、忧伤马丁已经逐渐变成了和平马丁、犀利马丁和智慧马丁,他从容地、综合地处理并应对各种挑战和麻烦,世界向他涌去,他还世界以文字,来的都是客,他一律以碎片对付,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叙事、抒情、议论,无所不有;回忆、冥思、调笑,无所不包。大有“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的首脑风范和气度(尽管我算是比较了解他了,但我还是猜不透下一句会是什么,估计他自己也不知道,这就是创造的乐趣和奥秘)。可见问题的关键是谁来写,境界到了,怎么弄怎么有。你让王羲之拿起毛笔、让齐白石拿起画笔,让李斯特弹起钢琴,他想坏也坏不了啊。阅读这一个个碎片,反正我是深受启发、深感教益,也得到了久违的文字上的愉快和享受。

他曾是一位外国文学课的老师(喜欢引用古希腊和古罗马),他有令人艳羡的、堪称巨大的艺术片影碟收藏,长期跟画家朋友厮混,他练就了艺术史家的批评眼光(有一次在美术馆看完画,我们两个老家伙居然爬上了景山,俯瞰紫禁城的黄色琉璃瓦,在冬日暗淡的阳光中,马丁喝光了一听啤酒),他对时事、尤其是国际事务持续的浓厚兴趣和关注,对世道人心的洞察和透视(按说他也没念过心理学,但这是那种“通人”,一到岁数,啥都懂了),以及近乎专业的评点能力,我是佩服得紧。更不要说他自己的本职——高教研究了(得地利之便,他正好位于中国教育的坎布里奇——海淀区嘛),有一回我请他作为外来和尚到我们学院念经,好个马丁,在会议室摘掉棒球帽,露出闪闪发亮的脑袋,然后给他的笔记本电脑插上电,不紧不慢地侃侃而谈,从哈佛、耶鲁一直扯到普林斯顿和斯坦福,同时伴有精确的数字、比率和分析,大家面面相觑,心悦诚服。我本人也是脸上有光。很久以后,我们的书记还在引述马丁教授的权威观点,真是有学问哪。这些东西,最后当然都作用于他的文章,犹如盐化进了水。

马丁的另一个资源,是曾经的乡村生活。他是有根的人,有来历的人,非同小可,这不光是已离我们远去的自然,清新的空气、田野、河流、鸟鸣、小昆虫和牲畜、夜色还有种种民俗,这是一整套的自足体系(背靠大树好乘凉啊,但法国神父史华泽“圣人”有关自然律与道德律冲突的思想,咱们似乎都还未有顾及)。相对于学院里繁琐和枯燥的小家子气,民间的智慧何其鲜活有力。碎片中间提到的父亲有关“死人棺材里的一只手”、“小猫的膝盖”、“刀笑”的精彩说法真叫诗人羞愧,我是后来才意识到的,这实际上不就是我们的民族文化、我们的历史传统吗?作为工厂子弟,我自己的这一块是贫瘠的和欠缺的。没有背靠一个强大的后盾和参照系,难免底气不足。我们的文明古国可不是白白说的(走投无路,总有一天我们得回头向土地索求营养和健康)。难得他记得那么多、那么清晰。这才是知识分子啊。而这却恰恰是所谓的知识分子(标志是除了概念术语不会说话)所逃避的、所陌生的、所恐惧的。

显而易见,马丁属于那种不好伺候也不好对付的“异见人士”(真诗人必如此,须如此。他是平均数以外的、难以被格式化的、而且总要冒出来的),他总能发现出不对劲的地方,总能挑剔出一大堆“毛病”,但他采用的是敌后武工队的游击战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有兴趣就打,没兴致就撤了;想怎么打,就怎么打。这就是法国人福柯说的“深思熟虑的不听话”,我们从中可以领略“如何不受管理的艺术”。但这还不够,如果我们把危机完全归于外界的荒诞,而自己则安然地金蝉脱壳,那未免虚妄(必须承认,从前我们多少都是这号傻瓜)。马丁是把自我也当作对象来清算和研究的(卡夫卡和加缪亦是如此),这里面固有暗区和盲点,也或有自贬与自嘲中的自怜和自恋(谁说不能允许老哥们心疼一下自个儿了,实际上那时候的他最为亲切),但舍此别无出路。我信任这种两条战线都不含糊的斗争,至于胜败与否,且等上天和时间裁判。

说得已经够多。请打开碎片集吧。真的,是的,这是真的,在一个浮躁的、喧嚣的时代,我们仍然有可能静下心来,用自己的心灵和文字与之对抗,并由此获得救赎。

2010年6月2日北京椿树馆

后记

迪特里希·德尔纳说:“凡写过书的人都知道,书不是只靠自己一个人就能写成的。”这个外国人讲的话“于我心有戚戚焉”。将之作为这个后记的开头,应该是恰当的。

在这本书付印之际,首先感谢那些读我博客文章的人。虽然我多次说过写作纯属个人游戏,但当知道自己的文字还有一些固定读者甚至欣赏者的时候,我还是有些小小的得意。也许这就是布莱斯·帕斯卡所说的“人心中根深蒂固的虚荣”。这些读者中,一些人是我的亲戚朋友,我知道他们的名字;另一些是虚拟世界里的匆匆过客,我永远不会知道他们的名字。但这无关紧要,紧要的是读者使我明白,写作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写作或许是一件更严肃、更谨慎的事情。

我在碎片里或曾提起过对作品发表和出版的看法。它至今没有变化。说实话,当初我几乎没有想过要结集出版一本书,但亲人、朋友和同事中有几位对我抱有信心,不时鼓励我出版365个碎片。一旦印出这本书,我将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作者。不瞒大家说,这本书印出之后,我准备把它放在我敬畏的作家作品的近旁,放在亲人和朋友的书中间,我将和海轶、阿霞、梅夫和海妹在书架里会合。因此我要感谢鼓励和帮助我出版这本书的人。我将把他们的名字铭记在心。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唐欣先生、马梦麟女士,感谢我的九哥马海轶,他们读过我的碎片之后,写了充满情感的评论文字;感谢我的老朋友杜元先生,他用生花妙笔为我题写了书名;感谢苏州工艺美术学院的刘冬先生;他为我设计了本书的封面。他们的评论、书法和设计使我的文字增添了光彩。感谢柴鸿斌先生,他在北京难耐的暑热里通读了书稿,指出了其中的许多谬误,并提出了建设性的修改意见;感谢樊景良先生,他们的努力和劳动,使这本书以最完美的样子呈现给大家。感谢所有爱我和我爱的人,我愿与您分享文字带来的惊奇和喜悦。

马 丁

2012年夏在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365个碎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马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线装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512006621
开本 16开
页数 18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3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0: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