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天道(荀子传)(精)/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
内容
试读章节

孟子的弟子们不停地喊叫:“不许关门,我们要走!我们要走!”数十位先生学士也跟着嚷嚷“我们要走!”更有人跳到高台子上喊叫,说我们到稷下学宫是来研讨学问,不是来听信口雌黄,讲歪理邪说的。如今的祭酒,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公开攻击、贬低已经去世的大儒孟老夫子,简直不知道天下还有廉耻二字。我们都是严肃正派的学子,不能容忍学宫之中有这样的祭酒。我们与他水火不能相容!他们呐喊着:“有他在,我们都走!”拥护者附和:“我们都走!”

君王后派出去后胜并不放心,她知道关闭学宫大门不过是表明君王态度的权宜之计,并不是消解事端的根本办法。她看学宫原祭酒安然稳坐在一旁,似乎什么事情也没有,更明白此间内情。便着意说道:“先生,你能去学宫走一走,让那些人散去吗?”

学宫原祭酒漠然回答:“太后!鄙人如今已经不是学宫祭酒了……”

“荀况不是比任何人都高明吗?危机时刻应该把高明的人请出来,展示才能!”他的话中有话。

君王后明其用心,知道他是想看荀子的笑话,让荀老夫子当众出丑。可她忽一转念,说道:“那好,本宫听你的。”回头敕命近身的侏儒,“去,立即把荀老夫子请进宫来!”

侏儒一路慌忙,穿过学宫大门,走过湖边小桥,进入一个清静的院落,来到荀子的书斋,传禀太后敕命。荀子见君王后身边的侏儒前来,必有大事相商,没有多问,便毫不迟疑,起身就走。

学宫大门前的先生学士望见荀子来了,喊叫得更凶。有人甚至用双手猛拍大门,叫喊开门,快开门!

荀子走到士兵面前严肃地问:“为什么把大门关上?”

士兵回答:“这是太后敕命。”

荀子回身观看闹嚷嚷的众多先生学士,并不躲闪,反而走到正在窃窃私语的几个学士面前,问:“诸位,你们想要做什么?”

一位孟子的弟子毫不客气地回答:“我们要走!”

数十名学士一下子围拢过来,把荀子包围在中间,七嘴八舌叫喊:“我们要走!”“我们要走!”

荀子被夹在中间,前走不能,后退不能,身子也动弹不得,眼前晃动着许多摇摇晃晃的拳头。

荀子踏上路边的一块石头,高声向众人说道:“诸位先生学士!我们都是从四面八方,千里迢迢,背井离乡,不辞辛苦,来到稷下学宫。我们来到稷下学宫做什么呢?是来游山玩水的吗?不是。是来经商发财的吗?不是。我们是来探求学问的。怎么样才能探求到真学问呢?学者,问也。问者,求不知以为知也。听到不同的见解,立即就反对,那不是探求学问的态度。善于学习的人,要穷尽其理。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谦,然后而为德。能够从不同的见解中刺取真知,开阔自己的视野,获取新的知识,这才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

荀子又说:“诸位,我们来到稷下学宫探求学问,又是为的什么呢?不是为来吃齐国的饭,也不是为来穿齐国的衣,也不是要获取齐国的奖赏,而是为的得道,成为一个有大用的人,一个和普通人不相同的人,一个努力学习成为圣人的人。道是什么呢?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乃人之道也。离开道,而自己随意选择,就不知福祸之所托。”

荀子认真、诚恳、倾情地继续向众人说:“稷下学宫,它给天下有志于学的学子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道之所。在这里,不分门派,不分国度,不分地位高低,可以各抒己见,自由议论。多年来,荀况走遍诸侯列国,哪里也没有像齐国稷下学宫这样一个探求学问的好地方。学士先生们!在当今处处燃烧战火的年代,有这样一个探求学问的雅静之所,难得,很难得呀!你们要离开稷下学宫,假如是另有高就,那就请便。假如是为我荀况重回稷下,再次做了学宫祭酒,我可以辞职,让大王另请高明。决不能因荀况一人,让你们大家离开这个难得的求学宝地!”

荀子面向高喊拥戴的先生学士们说:“苟况不才,受之有愧。不过,既然大家拥戴,荀况就要尽祭酒的职责。兵士们!请你们把大门打开。”

一位军官上前一步,解释说:“荀老夫子,我们遵从的是太后敕命!”

荀子果断地回道:“这里是学宫,我是学宫祭酒,学宫的事儿有苟况做主,我将即刻进宫向太后禀报。”

P33-34

书评(媒体评论)

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史的链条上,荀子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节点。战国后期纷争、血腥的社会现实,赋予他的思想以实践性的品格;他亦通过自己王霸结合的学说,力图开出一剂疗治乱世的药方。本传通过文史互用的叙事方略、描写刻画与议论评说结合的章法笔致,叙写了传主如何勇于直面世道与人性并力图疏导之的一生,结构谨严,一气灌注,读之无不令人掩卷长思、长叹。

——文史专家党圣元

荀子是伟大而独特的,可是史存资料极少。作者用心耙梳相关资料,围绕传主的人生交际行踪和独特的思想内容辐射钩沉,展开追寻和表达,从很多辩论现场、矛盾斗争过程、思想实践结果、人生命运表现的可能处努力还原情境,最后在一种接近文学的表达中完成了对苟子形象的塑造。

——文学专家李炳银

后记

1993年,时任邯郸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友人郝在朝希望我研究一下荀子。我对荀子知之不多,但我答应了,而且一下子就搞了二十年。

1995年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我写的《荀子传》,这是全国第一部关于思想家荀子的传记小说。而后2008年又在邯郸电视台《丛台大讲堂》宣讲荀子二十讲,2010年出版《品说荀子》、电视小说《荀子》。整整二十年,我马不停蹄仅做了研究荀子这么一件事情。

为什么我这样执著?一是荀子的理论博大精深,他的话语至今读起来依然令人震撼,荀子的确伟大;二是历史对荀子不公,一个伟大思想家竟然被埋没千百年,我要为荀子呼吁。

所以,2012年3月,一听到中国作家出版社为《中国百位文化名人传》征集作者的消息,我便积极报名,要把我对荀子的学习、认知、和内心的感悟写出来,和大家分享,让更多的人了解荀子,让荀子的思想为今天的社会建设添上一把力。

2012年6月接到《中国百位文化名人传记》丛书编委会同意我为荀子写传的通知。因有二十年对荀子的学习和积累,信心十足,但又忐忑不安,因为史籍中关于荀子的资料少得可怜。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荀子生平仅有二百二十多字的记载。其它的史料,在《战国策》和刘向《孙卿新书序录》中有几段,字数也非常少。要求写纪实性的文学作品,可该怎么去写?

为了突破史料缺乏的困惑,只能从多方面拓展视野。一、以荀子的文章做基点,从中寻找荀子的思想脉络和行为足迹;二、以荀子为中心,从和荀子有关的同时期的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比如荀子的学生韩非、李斯和齐国的君王后、楚国的春申君等的记载里,寻觅荀子的生存环境;三、从现存的文物古迹里寻找史未记载的资料;四、吸收千百年来学界对荀子的研究成果。

为寻觅荀子,1994年初冬,我曾经跑到山东省淄博市和苍山县兰陵镇去考察。

临淄是齐国的都城所在。荀子曾经长期学习和生活在这所都城的稷下学宫。齐国古城遗址博物馆的老馆长张龙海同志陪我登上桓公台,指点眼前的菜地、林木、道路,讲述当年临淄古城的宏伟和稷下学宫的地理位置。他一面讲,我一面想,当年数百千来自各诸侯国的先生和学子是如何生活在这块土地上,那是一种何等繁华和令人赞羡的情景!

荀子曾经做县令的兰陵县,当时是山东苍山县的一个镇(2013年十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兰陵县)。苍山县一中的校长冷相鲁同志是该县荀子研究会的副会长,陪我到兰陵镇去观看荀子墓。荀子墓在兰陵东南二里许,年久失修,祠堂坍毁,墓冢的上下尚可寻见不少战汉时期的绳纹瓦片。

兰陵镇文化站站长黄明福是当地人,向我介绍了许多有关荀子的传说。他说在兰陵镇东南十二里有个孙楼村。还说孙楼是荀子罢官后安身教书的地方,又说兰陵东南三里有座横山,山西沿有十个小孙庄,也是荀子罢官后的住地。

我还到了兰陵镇中的兰陵美酒厂。兰陵美酒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有“鬯其酒”的记载。古老的兰陵美酒上祭天地,下赏臣属,成为兰陵人的骄傲。

2013年苍山县重修荀子墓,建设了景色宜人的荀子文化园,园中新建了雄伟的“后圣殿”,和《荀子》原著碑廊。10月12日我应邀参加重修荀子墓园揭碑仪式,和“荀子思想现代价值研讨会”。会后苍山县副县长宋学光和该县学者焦子栋先生陪我登上了文峰山和泇水的源头抱犊崮,看到了季文子亲手栽种的两颗银杏树。时隔三千年,两颗银杏树依然枝繁叶茂,树围五米,高二十米,奇伟之状令人赞叹。一路上二人畅谈兰陵丰厚的历史文化,让我受益匪浅。

两次造访兰陵,让我收集到不少史所未载的活材料。比如兰陵以盛产兰草而得名,兰陵人称荀子为荀子卿,荀子罢官后住在孙楼,等等。

由于荀子的史料太少,也就留下了一些千古谜团。比如荀子姓什么,籍贯在哪里,生卒年月如何,至今没有一个共识的荀子年谱。写人物传记这些问题是不能回避的。我只能参阅前人的研究成果,根据自己学习研究的认知,作出一个我认为比较合理的选择。

荀子是一位思想家。为思想家立传,应当写出思想家的思想深度、历史地位和人格精神。学术著作是严谨的,无论评介生平还是介绍理论,都要有确凿的史料根据。然而文学作品不能生硬的讲理论,但可以用形象思维的方法,把史学界公认的那些并不连贯的珍珠串成一条精美的艺术项链,展示荀子的思想和情愫,全方位的表现荀子的人生风采、不懈追求和不朽灵魂,让读者感受到荀子的伟大人格和伟大功绩。所谓纪实性文学传记,我理解就是史料与生活美的结合。既要历史真实,又要活的灵魂;既要思想深邃,又要举手投足,最终让一位历史文化名人活脱脱的站立在读者面前。

荀子的一生是个悲剧。但荀子的一生是伟大的人生,进取的人生。他继承儒家风范,勇于担当社会责任,追求真理,敢为异说,不谋高官,不逐名利,是真正的圣人人生。

可是,离世之后的荀子,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安宁,反而横加了许多的罪名,岂不可悲吗?所以,我在传记之后又写了一章“荀子后传”,以记下荀子身后的荣辱和现代对荀子思想的评价。为了探讨荀子何以成之为荀子,伸发荀子之伟大人格,又写下一章“荀子精神”。

我要感谢中国作家协会,是他们有胆识、有气派组织出版《中国百位文化名人传》才让我有了这个写作机会。还要感谢好友马新民和郭连滢给我及时提供了信息。我更要感谢文学组专家李炳银先生和历史组专家党圣元先生先后两次审读拙稿,提出非常中肯、深刻、具体的意见,让我修改提高。还要感谢出版社的黄宾堂主任多次阐释提醒,感谢原文竹女士不厌其烦的联络沟通。

我虽然学习研究荀子二十年,但至今对荀子的认知仍然浅薄,还是一个小学生。书中吸取了古今历史文化专家的观点,有的署名了,有许多没有署名,在这里一并表示感谢。

我的妻子刘如心是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写第一部长篇小说《荀子传》的时候她就帮我查资料、看稿子、提意见、改错误。这本新的《荀子传》她依旧伴我精心操作。我原想和第一部《荀子传》一样署上我们两个人的名字。但作家出版社只出版专著,不出版合作著作,只好尊重出版社的规矩。

尽管做了十二分的努力,由于水平所限,错误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刘志轩

2015年4月12日

目录

楔子

上卷 天之道

 第一章/性恶

 第二章/王制

 第三章/王霸

中卷地之途

 第四章/天论

 第五章/议兵

 第六章/富国

下卷 圣人心

 第七章/赋

 第八章/成相

 第九章/荀子后传

 第十章/荀子精神

附录一/荀子的姓氏与故里之谜

附录二/荀子年谱

附录三/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序言

独有异香中国兰

中国兰,

生于幽谷,置于厅堂,

因妖娆多姿而出众,

因独有异香而可心,

因质朴、淡雅、高洁而喻人。

无妩媚素态之气,

有超凡脱俗之尊。

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

置于厅堂,不以受宠而骄矜。

兰为王者香,

香魂蕴纯真。

楚考烈王25年(公元前238年),楚王熊元驾崩,王宫内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有预谋的血腥屠杀。做了二十多年令尹(丞相)的春申君黄歇,出乎意外的被割下头颅,扔到王宫棘门以外,随后全家被斩。还在怀抱中的楚幽王芈悍的舅舅李园,自命令尹,大开杀戒,铲除黄歇死党,波及整个楚国。(?见《史记·春申君列传》)

李园一声令下,传到楚国北部边陲的兰陵县,一位白发苍苍的县公因黄歇死党的罪名被罢黜,抄走一切财物,赶出县衙,好歹留下了一条性命。

老县公七十余岁,无可奈何,只得在偏僻的温岭山下寻找一避风之处,搭建个半阴半阳的草棚权且住下。

那草棚简陋得八面透气,夜深之际,初春料峭的寒风从隙缝里钻进来,穿透衾被,撕裂肌肤,卷走草棚内仅有的一点暖意。

草棚内除了竹简和书籍再无它物,唯有一盆春兰在唯一的一张几案上俏然而立。

这春兰枝繁叶茂,姿态妖娆,初吐花蕾,散发着奇异的馨香,洒脱的展示着勃勃生机。

灾难过后,瘦骨嶙峋的老县公,席地而坐,静下心来,泰然地欣赏他珍爱的兰花。那兰花高雅的姿态给他兴致,那兰花淡淡的幽香给他温馨,那兰花素朴的品质让他倍加清醒和淡定。

“芷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孔子家语?在厄》)这是孔子的话语。老县公自忖,如今被罢官了,日后该当如何?他一生奔波,往来列国,何处是其家?想来想去,日后哪里也不再去了。过去十数年在兰陵做县公,以政裕民,以后依旧居住兰陵,收徒授业,传承儒家经典,将自己多年的所思所想写下来,留给后人。他痛恨乱世浑浊之政,眼看着亡国暴君一个接着一个,不行正道,反而推崇巫祝,祈祷鬼神,信奉吉凶。那些鄙陋的儒者,又拘于小节,不思天下之大事;庄周那些人又滑稽乱俗。他从来不与这些人为伍。他倡导儒学,吸收墨家、道家等诸子百家的优长,评说列国兴亡盛衰的历史,研讨一统天下的方略,尽管没有被当权者采用,但至今不悔。诸侯分裂的局面快结束了,华夏一统就要到来了。他要总结自己一生对天下正道的认知,为未来的一统天下指出一条长治久安的光明大道。

决心已定,此后他就定居在兰陵的偏僻乡间,调整心态,虚壹而静,收徒授业,整理旧文,又写下许多新的篇章,传流于后世,(?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殊不知一下子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

此人是谁?他就是我们的传主,战国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子。

荀子出于儒学,但主张与儒学相悖的性恶论,因而从宋代开始被斥为异端,八百年间,人不能进孔庙,文不能入课堂,所以虽然在秦汉时代也被奉为圣人,可自宋明以后人们讲儒家便只知道孔孟,知荀子者甚少。一个要唤醒世界的人,被这个世界湮没上千年;一株迎风绽放的香花,被当做毒草无情的踩在脚下。

近代以来人们发现,这个被摒弃的异端竟是奇异珍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章太炎说:“自仲尼而后,孰为后圣?曰:……惟荀卿足以称是。”(?章太炎《后圣》)给荀子加上了一顶“后圣”的头衔。还说“荀卿学过孔子”(?《订孔》自注)。现代哲学史家冯友兰把荀子放在世界范围内来评价,说:“荀子在中国历史之地位如亚里士多德在西洋历史,其气象之笃实似之。”(④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英国“人类学大师拉德克利夫·布朗说,世界社会学的老祖应当是中国的荀子。”(⑤费孝通《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

又是”后圣”,又是中国的亚里士多德,又是世界社会学的老祖,荀子这个中国文化史上的异类,成了香饽饽。更有现代学者认为,荀子的思想是中国建设民主政治的民族文化之源,将荀子的学说称之为独立于正统儒家之外的“荀学”。

荀子的思想独特,境遇独有,人格独具,如一株独有异香的中国兰。

荀子的人生究竟如何,本人尊重历史,写下荀子的传略,试图将荀子犹如中国兰一样的异样馨香,传送给今人。但文笔不逮,请读者耐着性子慢慢地往下看来。

内容推荐

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史的链条上,荀子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节点。战国后期纷争、血腥的社会现实,赋予他的思想以实践性的品格;他亦通过自己王霸结合的学说,力图开出一剂疗治乱世的药方。刘志轩编著的这本《天道(荀子传)》通过文史互用的叙事方略、描写刻画与议论评说结合的章法笔致,叙写了传主如何勇于直面世道与人性并力图疏导之的一生,结构谨严,一气灌注,读之无不令人掩卷长思、长叹。

编辑推荐

荀子名况,是先秦著名思想家。早年游学于齐,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又应秦昭王聘,西游入秦。后曾返回赵国,与临武君义兵于赵孝成王前。后来荀子受楚春申君之用,为兰陵令。晚年从事教学和著述。他学识渊博,继承了儒学并有所发展。刘志轩编著的这本《天道(荀子传)》描述了荀子的行迹,阐发了他的思想及其实践。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天道(荀子传)(精)/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志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82410
开本 16开
页数 436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80
出版时间 2015-08-01
首版时间 2015-08-01
印刷时间 201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794
CIP核字 2015195421
中图分类号 B222.65
丛书名
印张 27.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7
161
2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5:5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