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的编写过程,也是对史料重新研究的过程。尽管存在时间和学术水平的限制,但作者王朝闻和邓福星力求对新问题有所发现,使他们的认识逐渐接近中国美术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有所创造地向读者作出交代,交代他们所掌握的史的规律性,是通过哪些有代表性的现象体现出来的。如果读者能对作者的认识成果提出认真的批评,使他们的认识有进一步的发展,那就有可能创造条件使作者的劳动成果与他们的期待更相接近。
图书 | 中国美术史(10)(精)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中国美术史》的编写过程,也是对史料重新研究的过程。尽管存在时间和学术水平的限制,但作者王朝闻和邓福星力求对新问题有所发现,使他们的认识逐渐接近中国美术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有所创造地向读者作出交代,交代他们所掌握的史的规律性,是通过哪些有代表性的现象体现出来的。如果读者能对作者的认识成果提出认真的批评,使他们的认识有进一步的发展,那就有可能创造条件使作者的劳动成果与他们的期待更相接近。 目录 正文目录 正文 导言 第一节 清代美术发展的三大阶段 一 承续拓展期 二 繁荣多彩期 三 古今转型期 第二节 清代美术发展的一般特征 一 总结性 二 潜变性 三 渗化性 四 跨越性 第一章 四王吴恽和正统派 第一节 王时敏和王鉴 一 王时敏的生平与艺术 二 王鉴的生平与艺术 第二节 王原祁与娄东派 一 王原祁的生平 二 王原祁的绘画思想 三 王原祁的创作特色 四 娄东派诸家 第三节 王晕和虞山派 一 王晕的生平与艺术 二 虞山派诸家 第四节 吴历的生平与艺术 第五节 恽寿平与常州派 一 恽寿平的生平和思想 二 恽寿平的山水画 三 恽寿平的花卉画 四 常州派诸家 第六节 松江派与忘庵派 一 松江派之延续 二 王武与忘庵派 第二章 安徽、金陵等地的非正统派 第一节 弘仁与安徽画坛 一 弘仁与新安派 二 萧云从与姑孰派 三 程邃和戴本孝 四 梅清等家与安徽各派之衰 第二节 龚贤、髡残与金陵画坛 一 龚贤及其传派 二 金陵八家 三 髡残和程正揆 四 张风与其他名家 第三节 江西派与武林派 一 罗牧与江西派 二 武林派诸家 第三章 八大石涛和其他清初名家 第一节 八大山人的生平和艺术 一 从王孙贵族到禅学宗师 二 从疯癫哑疾到遗世孤独 第二节 八大山人的艺术思想和美学品格 一 艺术思想 二 美学品格 第三节 石涛的生平和思想 一 避难全生的武昌期 二 艺术转折的宣城期 三 隐于一枝的南京期 四 怀才不遇的北京期 五 遗世孤独的扬州期 第四节 石涛的绘画理论 一 《苦瓜和尚画语录》 二 石涛的画学思想 第五节 石涛绘画的美学境界 一 山水画 二 花卉、人物画 第六节 傅山、担当和其他画家 一 傅山 二 担当 三 其他画家 第四章 宫廷绘画的兴衰 第一节 绘画机构与制度 一 机构与职称 二 考核奖惩与作品审查 第二节 顺治、康熙问的宫廷绘画 一 各类宫廷画家 二 《康熙南巡图》 第三节 雍正、乾隆及其后的宫廷绘画 一 宫廷画家、词臣供奉和宗室画家 二 肖像画与纪实图 三 其他题材的绘画创作 四 宫廷绘画的衰落 第四节 西学东渐与清代宫廷画 一 油画 二 铜版画 三 线法画 四 帝室趣味 第五章 扬州八怪与雍乾诸家 第一节 商业发展与扬州文化 一 盐业与文化 二 盐商与书画家 第二节 八怪崛起前的扬州画坛 一 早期的画家 二 界画的复兴 三 其他画家与画派 第三节 以异端出现的扬州八怪 一 八怪艺术与市民趣尚 二 审美共性与艺术新风 第四节 扬州八怪中的各家 一 华岩 二 李鲜和李方膺 三 金农和罗聘 四 黄慎和闵贞 五 郑燮 六 其他画家 第五节 八怪前后的其他名家 一 高其佩和上官周等家 二 其他名家 第六章 嘉道间的江南画坛 第一节 正统派与戴熙 一 正统派的困境 二 戴熙的山水画 三 正统派内外的其他山水画家 第二节 张崟与京江派 一 张崟的山水画 二 顾鹤庆与京江派各家 第三节 改琦、费丹旭与仕女画 一 社会审美之变与仕女画 二 改琦费丹旭等仕女画家 第四节 肖像画的新貌 一 庭园群像的流行 二 肖品诗情与中西融合 第五节 黄易、奚冈与金石派 一 金石派的滥觞 二 黄易、奚冈等家 第七章 海派与晚清绘画 第一节 海上画派 一 海上画派的形成 二 海派早期画家 三 海派盛期画家 第二节 任伯年、虚谷与吴昌硕 一 任伯年的生平与绘画 二 虚谷的生平与创作 三 吴昌硕的生平与艺术 第三节 画报的兴起与吴友如 一 画报的兴起 二 吴友如 三 《点石斋画报》 第四节 广东地区的绘画 一 苏六朋与苏仁山 二 居巢和居廉 第五节 扬州和京津画坛 一 扬州地区的画家 二 京津地区的画家 第六节 晚清的油画和贸易画 第八章 碑帖更替的书法艺术 第一节 王铎、傅山与明代书风的沿续 一 王铎 二 傅山 三 其他书家 第二节 馆阁体之兴与帖学的式微 一 玄烨、弘历、铁保和永理 二 沈荃、陈奕禧、张照和汪由敦 三 笪重光、姜宸英、汪士铉和何焯 四 刘墉、梁同书、王文治和翁方纲 五 其他书家 第三节 画家书法的崛起 一 八大山人和石涛 二 扬州八怪诸家 第四节 金石学之盛与碑学的风靡 一 郭宗昌和郑笛 二 邓石如和伊秉绶 三 阮元和包世臣 四 何绍基、赵之谦、张裕钊和吴昌硕 五 康有为 六 其他书家 第九章 流派纷呈的篆刻艺术 第一节 篆刻流派的勃兴 一 篆刻的社会化与印人的职业化 二 流派纷呈的演进大势 三 印宗秦汉与自我作古 第二节 徽派与清初各家各派 一 程邃与徽派 二 其他名家与流派 第三节 浙方皖圆与清代中后期篆刻 一 丁敬与西泠八家 二 邓石如、吴让之与皖派 三 巴、胡、董、王及其他印人 第四节 晚清印学巨擘的集大成 一 赵之谦及其传派 二 吴昌硕与吴派 三 黄土陵与黟山派 参考书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美术史(10)(精)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薛永年//蔡星仪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311351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62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600 |
出版时间 | 2011-01-01 |
首版时间 | 2011-01-01 |
印刷时间 | 2011-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1.69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J120.9 |
丛书名 | |
印张 | 29.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90 |
宽 | 215 |
高 | 2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