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淮剧/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上海淮剧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忠国主编的《淮剧》一书以人文学者的视角,面向普通读者,采用文字、图片、大事记、知识链接等方式,对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生动而全面的介绍,力求体现知识性、可读性和史料性。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之一《淮剧》,由陈忠国主编。《淮剧》的内容提要如下:

淮剧发源于古楚国域内,距今约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主要流行于苏北、皖北、上海及沪宁沿线一些城市,几经风雨,现已成为江苏和上海的主要剧种之一。

从进入上海至今的一百多年,淮剧在上海这座大都市里已拥有了深厚的根基。海纳百川的上海赋予了这一江淮小戏以都市生活的现代气息与恣意挥洒的人文气质。

上海难剧的历史,是一部充满悲情美感的奋斗史,它的每一页都浸透着上海的百年沧桑和巨变,同上海人民血脉相连,随着上海域市文脉前杆。

目录

总序

前言

淮剧与上海

淮剧进上海

淮剧进剧场

京夹淮

国家剧团的建立

淮剧与时代

新文化人对上海淮剧的影响

淮剧是劳动人民的剧种

新时期上海淮剧的成就和困境

淮剧经典剧目

“九莲”、“十三英”、“七十二记”

“官”、“探”、“女”

淮剧传统戏的推陈出新

淮剧的新编历史剧

新创排的淮剧优秀现代戏

淮剧艺术家及流派

淮剧前辈艺人

代表性艺术家与流派

人才辈出,薪火相传

都市新淮剧

“突围,突围”——都市新淮剧的缘起

《金龙与蜉蝣》的创作

都市新淮剧的延续

“都市戏曲”——中国戏曲的长久话题

试读章节

跟随逃亡的脚步来到上海的淮剧最初只能以逃亡的姿态在上海生存,艺人们生活在最基层的普通劳动者之中,以最简单原始的形态开展演出活动,走街串巷,敲曲演唱。其时上海早已有了设备完整的剧场,但对于淮剧艺人却显得那样的遥远。淮剧来到上海的最初几年,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演出阶段:

走街串巷,敲曲演唱艺人们自由组合,以竹筷和盘子为简单的伴奏,在街头唱曲,谋求生存。

“搭墩子”走街串巷几年以后,艺人们终于有了相对固定的演出地点。1912年,闸北太阳庙路、南码头和南市斜桥等街区,艺人们开始搭起简陋的平台,坐唱淮戏小唱段。这一年淮剧艺人韩太和,创建了“韩家班”,活跃于上海南市、南码头等地区,从此,艺人们告别自由组合,有了统一组织的戏班。这是上海淮剧的重要一步,标志着淮剧终以顽强的艺术生命力,在十里洋场的上海滩争得了一席之地。

“拉帏子” 1914年,沪上流散的淮戏艺人,在露天广场围圈演出街头戏,史称“平地大舞台”。同年,在闸北汉阳路,首次出现了以帏布或篱笆围成的,简陋的演出场所,这是一种清唱加简单化妆的演出。

茶楼戏园 1915年,韩家班进入鹤鸣园茶楼演出。淮剧由露天进入室内,茶楼戏园虽非正规的剧场,却已经具备剧场观演的要素,为淮剧进入剧场做好了准备。

戏院,真正的剧场1916年,韩家班与何家班搭档,在闸北太阳庙路一个当时兴建的、土木结构的叫做“太阳庙小菜场戏院”,演出淮戏。这是上海的江淮小戏首次进入正规剧场演出,标志着淮剧正式走上了专业舞台,成为真正的剧场艺术。1929年,南市区的民乐大戏院,旧称“四十间”正式落成迎客,申城出现了第一家专演淮戏的戏院。1957年12月22日,上海市文化局决定将金城大戏院作为淮剧的基本演出场地。周恩来总理为其命名并亲笔书写了——“黄浦剧场”四个字。自此,金城大戏院就改名为黄浦剧场。

走进剧场,不等于征服剧场,要成为适应城市舞台的演出艺术,淮剧必须不断进行在舞台表演上的提高。

首先是剧目上的拓展。在进入剧场演出之初,是以传统的“三可子”和“徽夹可”的形式演出,多以“三出头”(《隔墙相会》、《水漫蓝桥》、《罗凤英三访》),“二小戏”(小生、小旦),“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为主打剧目。在上海舞台上的成长过程中,淮剧一直向那些更早拥有剧场演出的剧种借鉴、学习。淮剧借鉴移植了不少兄弟剧种的剧目同时也开发出自己的保留剧目。20世纪30年代,中华新戏园演出的淮剧连台本戏《精忠报国》影响深远,在唱腔、伴奏、表演程式、剧目等诸多方面有全面的艺术提升。这次演出是江淮戏成长为较完整戏曲的标志之一。

其次是舞台手段的丰富。淮剧在向京剧等兄弟剧种学习新剧目的同时也在戏曲程式、表演艺术、舞台呈现、锣鼓点和音乐唱腔等多方面进行借鉴,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自我的创造。1927年,淮剧前辈艺人骆宏彦邀请文明戏布景画师邓格非,为《鹊桥相会》、《唐明皇游月宫》等剧目设计了舞台布景和灯光,这是淮剧有史以来首创的舞台呈现先例。在上海都市环境的影响下,淮剧艺术家们博采众长,潜心专研,完成了一系列艺术上的创造。比如,淮剧的重要曲调“拉调”、“自由调”、“大悲调”、“小悲调”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产生的。这些创造不仅使淮剧的唱腔艺术进一步向着板腔化、戏剧化方向发展,而且也促进了淮剧剧目和表演艺术等方面的改革和发展。

以剧目为依托,以民间说唱、敲曲的形式步入上海滩的江淮小戏,经历了早期简陋的表演阶段以后,有幸大量吸收了徽、京、昆等兄弟剧种的长处,逐渐步入艺术成熟期。淮剧进入上海所取得的长足进步,使其具备了与众不同的海派淮剧的艺术特色,其重要意义决不亚于当年徽班进京对京剧成长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淮剧作为剧场艺术,走进上海的淮剧,已然大大不同于早期简单的民间说唱,剧种在“唱、念、做、打、舞”和“手、眼、身、法、步”的戏曲技艺方面,艺术体系日渐成熟和完善。

P25-27

序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若星河。

五千年的璀璨文明带给中国人骄傲的同时,也留下了令世界惊奇的各色瑰宝;令人叹为观止的丰厚文化遗产积淀润泽着后世子孙的精神家园。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中,以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等非物质形态存在,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被界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文化差异造就了形形色色、别致多样的文学、歌舞、美术、技艺和习俗等,它们因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价值而被认为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从女娲补天传说的五色神石,到端午节汨罗江畔的龙舟竞渡;从《牡丹亭》里一唱三叹的婉转昆腔,到《高山》、《流水》中意境悠远的古琴雅韵;从七彩瓷器釉下的瑰丽纹饰,到顾绣、竹刻巧夺天工的奇丝妙缕;从中医针灸以外治内的灵动针法,到太极武学博大精深的一招一式,这些中华文化符号承载着五千年的历史文明,逐渐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和气质中不可替代的文化传统,并且深深地溶于全球华人的精神m脉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着的特有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创造能力,以一种无形的方式承续着中华文化之魂,被视作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们身边,可以触摸、可以感知、可以注视、可以惊叹、可以赞美,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会永远存在下去。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它们已经斑驳和脆弱,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其生存环境正在受到威胁,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消亡或失传的危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已经刻不容缓。2005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的陆续出台,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式启动。2006至2008年间,国务院陆续公布了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10个门类,计1028项。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的海派文化历经城市七百多年的发源历史和一百六十余年的开埠岁月,在传统吴越文化的基础上,孕育了别具一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融合古今、交汇东西,具有鲜明的近现代工商业特色。上海目前共有江南丝竹、昆曲、京剧、淮剧、沪剧、独脚戏、黄杨木雕、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等33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成为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为了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遗存,充分展现海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我们专门编辑、出版了这套以上海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为内容的大型丛书。通过这一形式,既对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记录,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开展普及和宣传。丛书为每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单独设卷,以人文学者的视角,面向普通读者,采用文字、图片、大事记、知识链接等方式,对项目进行生动而全面的介绍,力求体现知识性、可读性和史料性。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进行了充分演绎,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活动,让世界领略了中华文明的无穷魅力。这套丛书也将努力传承世博精神,继续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值此功成之际,衷心感谢为编著丛书付出辛劳的项目传承人、项目保护单位和保护工作管理部门,以及专家学者和上海文化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们,现有的成果都凝聚着他们的才智和心血。我们衷心希望,这套丛书的面世能得到读者的欢迎和喜爱,这也正是对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的最佳回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淮剧/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忠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406372
开本 16开
页数 15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1-02-01
首版时间 2011-02-01
印刷时间 2011-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3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825.53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84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3: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