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著作素以语言晦涩著称,这不仅源自康德本人哲学思想的艰深,同时也源自康德时代德语与现代德语的差距。更何况,康德生活在东普鲁士的哥尼斯贝格城,相对来说是文化上的一个“穷乡僻壤”。康德的德语,无论是在语法还是在句法上,都明显带有普鲁士方言的痕迹。本书内容讲述了论物体的力、对莱布尼茨学派活力学说的研究、什么把活力的一种新测算表现成为大自然真正的尺度、地球绕轴自转问题研究、地球是否已经衰老等。
图书 | 前批判时期著作(Ⅰ1747-1756)(精)/康德著作全集 |
内容 | 编辑推荐 康德的著作素以语言晦涩著称,这不仅源自康德本人哲学思想的艰深,同时也源自康德时代德语与现代德语的差距。更何况,康德生活在东普鲁士的哥尼斯贝格城,相对来说是文化上的一个“穷乡僻壤”。康德的德语,无论是在语法还是在句法上,都明显带有普鲁士方言的痕迹。本书内容讲述了论物体的力、对莱布尼茨学派活力学说的研究、什么把活力的一种新测算表现成为大自然真正的尺度、地球绕轴自转问题研究、地球是否已经衰老等。 目录 中译本序 哲学的开普勒改革 1747年 活力的真正测算 献词 前言 第一章 论物体的力 第二章 对莱布尼茨学派活力学说的研究 第三章 什么把活力的一种新测算表现成为大自然真正的尺度 1754年 地球绕轴自转问题研究 地球是否已经衰老 1755年 一般自然史与天体理论 献词 前言 全书内容提要 第一部分 恒星中一般性系统状态的综述 兼论这样的恒星系的众多 第二部分 论大自然的初始状态、天体的形成、天体运动的原因以及它们的系统关系,既特别就行星而 言,也涉及整个造化 第一章 论行星系的起源及其运动的原因 第二章 论行星的不同密度以及它们质量的关系 第三章 论行星转道的偏心率和彗星的起源 第四章 论卫星的起源和行星的绕轴运动 第五章 论土星球,并根据土星环的情况计算土星每日的自转 第六章 论黄道光 第七章 在无限时间和空间的整个范围内论造化 第八章 关于世界结构布局的力学学说的正确性、尤其是关于当前力学学说的可靠性的一般证明 第三部分 以大自然的类比为基础在不同行星居民之间进行比较的尝试 论火 设计的理由 第一章 固态物体与流质物体的本性 第二章 论火的物质及其变易、热与冷 形而上学认识各首要原则的新说明 设计的理由 第一章 论矛盾律 第二章 论规定的、普遍充足的理由律 第三章 描述形而上学认识的两个从规定理由律得出的、富含结论的原则 1756年 地震的原因 地震中诸多值得注意的事件 地震的继续考察 物理单子论 前言 物理单子论 第一章 物理单子的存在与几何学的一致性 第二章 物理单子最普遍的属性,它们在不同的单子中各不相同,有助于理解物体的本性 风的理论 中德人名对照表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前批判时期著作(Ⅰ1747-1756)(精)/康德著作全集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李秋零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0041087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489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379 |
出版时间 | 2003-07-01 |
首版时间 | 2003-07-01 |
印刷时间 | 2010-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71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516.31 |
丛书名 | |
印张 | 15.875 |
印次 | 3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8 |
宽 | 154 |
高 | 2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