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佛说做事的道理
内容
编辑推荐

以佛的智慧看世界,灵活处事,幸福人生。学佛也是学做事,学会通达世事,开创智慧人生!

我们并非一定要成佛得道,但我们有必要领悟佛的大智慧,体味佛带给我们的澄明心境,以一颗佛心去做人处事。在这里,佛教的道理并不高深莫测。本书将从生活的实际出发,把佛的超然的智慧以浅显直白的文字呈现在读者面前,告诉大家如何以佛的智慧去做事,从而拥有一个更加慈悲、智慧而幸福的生活。

内容推荐

在闹市的尘嚣下,芸芸众生中的你、我、他,辛苦地工作,辗转奔波,如同被鞭绳掌控的陀螺,疲于旋转。在片刻的闲暇时光里,你是否会思考——我们当以什么样的准则去做事,才能更完善地体现出自己的价值,才能让自己的人生得到圆满?人生在世,离不开做事。一个人做事的态度与作风,不仅彰显其人格,亦影响其未来的前途和发展。我们既然来到世上,就必须审慎考量做事的准则,才不会枉费此生。“佛”这一个字,是从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是“智慧、觉悟”的意思,是对无尽时空里所包含的万事万物的大智大觉,佛是智慧的化身。我们要想让自己的内心有一个做事的准则,同时将事情做得圆满,学习一些佛理中的处世智慧,将大有裨益。

本书将从生活的实际出发,把佛的超然的智慧以浅显直白的文字呈现在读者面前,告诉大家如何以佛的智慧去做事,从而拥有一个更加慈悲、智慧而幸福的生活。

目录

不牵挂过去,不担心未来,踏实于现在,与过去和未来同在

唯有体验了艰苦的境遇,才会有精进奋发的心

不要低估了自己的价值

树立太多目标,就像大水壶装了过多水,又没有足够的柴火

没什么事是理所当然的

要肯承担,接受种种生活的现实

一个人的修养、气质,均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显露出来

如果事情对自己有利益,赶快去做,不要迟缓

刻苦耐劳,才是最好的依靠

要观察世间,观察众生,观察人生

生活中不会一切都圆圆满满

心在摆动奔走,经过训练才会整齐合理

做事一定要先考虑,因为做过了就不能挽回

做事做工,应该选择合适的时间

知识在精不在多,重要的是实践

要有智慧,就一定要勤苦

没有手艺的人,找工作很难

有智识的人,知道大意是死亡之路

智慧。是在读书、听别人说话和好好思考中产生的

治家好的人,诚实、自制、安忍、布施

听不到批评的人生,是最孤独的人生

与其舍近求远地乱碰运气,不如等待机会

舍弃不意味着得不到,获得也不一定可以永远占有

不要这件事未做完,又去做另一件事

没有真正的“无果”,有时你得到了,只是你遗忘了

过分拘泥于手段,容易失去目的

琴弦太松,无法发出美妙的声音;琴弦太紧,反而弹不出声音

看不惯别人,是自己的业障

微笑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生活的尊重

语言要像阳光、花朵、净水

接近智慧的益友,能使身心清净

好事需要你、我、他共同成就

唯有吃亏才能同一切众生结缘交好

要学谦虚,不可功高傲慢

自私的人看问题会偏

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方式,才是沟通的方便法门

处理事情,感情要蕴藏在理智中;与人相处,感情要表现在理智之上

一点小事破坏一片宁和的心境,不值得

责备自己的人,能得到他人的谅解

退一步的准备之后才能冲得更远,谦卑的反省之后才能爬得更高

很多人只执著于眼前所见的一小部分,并忘情地你争我斗

道德是提升自我的明灯,不该是呵斥别人的鞭子

有些人常常起烦恼——别人一句无心的话,他却有意地接受

要与众生结善缘

如果有人做坏事、说坏话,要用好的行为去叫他心服

众生平等,不要以自己的傲慢去压低别人

学佛,就是要学习如何知足、圆融与圆满、不计较

做事不必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

谦让是修持的一部分,但过度谦让则是虚妄的表现

别人有成就,我们要帮助他、成就他、赞叹他、照顾他

为他人分担痛苦,他人的烦恼就成为你的一颗菩提果

穷凶极恶、蛮不讲理的人是教你安忍的明师

要求子女孝顺,必先自己做到孝顺父母

夫妻是伦理的关系,不是“论理”的关系

每一个小孩,都是帮助父母成长的小菩萨

一切地方皆是道场,一切地方皆有佛法

一天不知道自己过失,一天不改过,这一天就空过了

勇敢是要智慧支撑的,不是以脾气支撑的

愤怒是一个任性的孩子,要聚集正面的力量关照和引导它

诚敬是我们的性德流露

心浮气躁,内心就会燥热不安;心里安静,内心就会凉爽舒适

为自己的情绪失控道歉,是个小动作,却有着大作用

要说有意义的话,要适度地保持沉默

境随心转能改善状况

不要因独善其身而不关心他人

不知报恩固然错了,但因做了好事没得到好报气愤也不对

内在安详才是下手之处

心灵的房屋长久不清理,其脏乱会使你烦躁不堪

生活简朴是迈向心灵宁静的关键

遇事就是要随缘

跟财产用物比起来,无病才是最大的喜乐

遇到不如意记住“四它”: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起心动念处不可起一个恶念,更不可有伤害众生的行为

福气是给我们修行用的

能随时清捡垃圾,也是在做功德

你可以救一些人,减轻他们的痛苦

不能改变大环境,可以改变小环境

试读章节

不要低估了自己的价值

一个青年向一位禅师求教:“大师,有人赞我是天才,将来必有一番作为;也有人骂我是笨蛋,一辈子不会有多大出息,依您看呢?”“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禅师反问。青年摇摇头,一脸茫然。

禅师对他说:“譬如同样1斤米,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它的价值也就迥然不同。在炊妇眼中,它不过做两三碗大米饭而已;在农民看来,它最多值1元钱罢了;在卖粽子人的眼里,包扎成粽子后,可以卖出3元钱;在制饼者看来,它能被加工成饼干,卖5元钱;在味精厂家眼中,它可提炼出味精,卖8元钱;在制酒商看来,它能酿成酒,勾兑后,卖40元钱。不过,米还是那斤米。”

禅师顿了顿,接着说:“同样一个人,有人将你抬得很高,有人把你贬得很低。其实,你就是你。你究竟有多大出息,取决于你到底怎样看待自己。”青年听了,豁然开朗。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有自己的价值。但是,我们可能在遇到暂时的失败时,降低了对自己的评价,也可能因为别人看不起我们,而低估了自己的价值。这使我们浪费了自己的才能,是非常可惜的。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哪怕是“小”的优点。关键是我们怎样认识自己,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优点,永不言输。

著名作家史铁生当知道患了瘫痪疾病时,回到家中一度绝望。老师去看他,他沮丧着说,自己是个废人了。老师说:“你的作文当年不是很好吗?可以在家搞创作啊!”这使史铁生看到了自己的长处,试着投稿,后来果然成了著名的作家。

俗话说,人最大的弱点是不能认识自己。也就是说,有的人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有的人看不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缺点的人大多不能进步;看不到自己优点的人虽然有着潜在的发展空间,却没有发挥出来——他们要做的,就是要发现自己的优点。

一个人来到世间,都有一定的长处。你会画画,他会编织,你有体力,他有智力,你眼力很好,他听觉过人,你有文凭,他有水平,你精明他肯干,你能从政他能经商,你能科研他能制造,你是“千里马”他是“老黄牛”,等等。老虎靠凶猛,猫咪靠温柔,长颈鹿隔墙摘果,猴子会上树饱腹,雁能飞翔,鱼能下海,这就是各有各的长处。人就怕自己忽略了自己的长处而自暴自弃。

那么我们怎样发现自己的长处呢?

我们要常常进行自我总结。我们可以从过去的经历中总结:我在怎样发挥自己的长处,什么时候收获了怎样的成功,制胜的因素在哪里,那么我的价值、优势可能就在哪里;我在什么时候遭遇到了怎样的失败,失败的原因在哪里,那么也许这就是我的弱点、劣势所在。这样的自我总结,往往可以让我们很容易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价值所在。

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在每次感到失望、沮丧的时候,都会玩一个“幸福游戏”,就是在一张纸上写出自己所有的优点与长处,然后想一想:“如果没有这些优点,我现在会怎么样?”这样,他就会觉得眼前的烦恼没什么大不了的。

心理学家提醒我们,在羡慕别人的同时,我们也应找出自己所羡慕的东西的特质,看看哪些是自己所拥有的。如果自己有,就充分地发掘和运用;如果没有,也不要痛惜,因为“条条大道通罗马”,“行行出状元”。我们一定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只要发挥出自己优秀的特质,做出成绩,也会在某些方面让别人羡慕。

树立太多目标,就像大水壶装了过多水,又没有足够的柴火

有一位青年满怀烦恼去找一位智者。他大学毕业后,曾豪情万丈地为自己树立了许多目标,可是几年下来,依然一事无成。  他找到智者时,智者正在河边小屋里读书。智者微笑着听完青年的倾诉,对他说:“你先帮我烧壶开水来!”

青年看见墙角放着一把极大的水壶,壶旁边是一个小火灶,可是没发现柴火,于是便出去找。他在外面拾了一些枯枝回来,装满一壶水,放在灶台上,在灶内放了一些柴火便烧了起来。可是由于壶太大,那捆柴火烧尽了,水还没开。

于是他跑出去继续找柴火,’那壶水已经凉得差不多了。这回他学聪明了,没有急于点火,而是再次出去找了些柴火。由于柴火准备得充足,水不一会儿就烧开了。

智者忽然问他:“如果没有足够的柴火,你该怎样把水烧开?”青年想了一会儿,摇摇头。

智者说:“如果那样,就把水壶里的水倒掉一些!”青年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智者接着说:“你一开始踌躇满志,树立了太多的目标,就像这个大水壶装的水太多一样,而你又没有足够的柴火,所以不能把水烧开。要想把水烧开,你要么倒出一些水,要么先去准备足够的柴火!”

青年顿时大悟。回去后,他把计划中所列的目标划掉了许多,只留下最容易实现的几个,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几年后,他的目标基本上都实现了。

人需要有目标,没有目标会使人变得盲目;但是另一方面,人的目标也不能太多,那同样会使人变得盲目。

有一支远征军在穿过一片白茫茫的雪域,大家正缓慢地前进,每一步都很艰险。突然,一个士兵痛苦地捂住了双眼: “上帝啊,我什么也看不见了!”大家都很纳闷,不知这是怎么回事。没过一会儿,许多士兵都患上了这种怪病。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致使那么多军人看不见的罪魁祸首竟是他们的眼睛——是他们的眼睛在不知疲倦地搜索世界,从一个目标到另一个目标。如果连续搜索而找不到任何一个落点,眼睛就会因过度紧张而失明。

坚实的目标构成伟大的心灵,伟大的目标产生伟大的动力。但人生中的目标也不能太多,否则理想会因为找不到一个落点而变得盲目。脚踏几只船,人将无法行走;一次给自己捆上数条绳索,只会束缚你裹足不前。不要有过多虚无缥缈的幻想,选准一条船,一个目标,脚踏实地,才能成功。

有位有志青年去某公司应聘广告设计。公司录取他之后,这位有志青年在公司表现出色,经理派给他一天的工作任务,他用半天时间就完成了。时间长了,这位青年就利用剩下的时间写作,经理发现了几次没说什么。后来经理叫这位青年到办公室去谈话。

经理问他喜欢做什么,这位青年说,喜欢设计,喜欢写作,喜欢摄影,等等。经理说:“你到公司来的目的是什么?人的目标不能太多,你的写作、摄影等,最好只当作业余爱好。”

从那以后,这位青年努力把设计做得比以前更好。两年之后,因为工作出色,被提拔为经理。

我们想做成一件事情,在工作和学习上要取得成就,三心二意、心猿意马是最大的绊脚石。人与人相比,聪明的程度相差不是很大,但如果专心的程度不同,取得的成绩就大不一样。凡是做事专心的人,往往成绩卓著;而时时分心的人,终究得不到满意的结果。

我们要想实现目标,只有删繁就简,从最近的目标开始,一步一步努力,才能逐渐走向成功的彼岸。万事挂怀,只会半途而废。

P12-17

序言

做好事。把事情做好

在闹市的尘嚣下,芸芸众生中的你、我、他,辛苦地工作,辗转奔波,如同被鞭绳掌控的陀螺,疲于旋转。在片刻的闲暇时光里,你是否会思考——我们当以什么样的准则去做事,才能更完善地体现出自己的价值,才能让自己的人生得到圆满?

人生在世,离不开做事。一个人做事的态度与作风,不仅彰显其人格,亦影响其未来的前途和发展。我们既然来到世上,就必须审慎考量做事的准则,才不会枉费此生。

“佛”这一个字,是从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是“智慧、觉悟”的意思,是对无尽时空里所包含的万事万物的大智大觉,佛是智慧的化身。我们要想让自己的内心有一个做事的准则,同时将事情做得圆满,学习一些佛理中的处世智慧,将大有裨益。

现今社会,人与人接触频仍,人际关系瞬息万变。在繁杂多变的环境中,处事务必要掌握原则,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根据佛法所倡导的“既要有慈悲,又要有智慧”的方针,我们在世间做事应依循两个原则:一是做好事,二是把事情做好。

佛学中说:做好事、结善缘、种善因,前途就光明;起恶念、做坏事、种恶因,前途就黑暗。做事,就要做好事、善事、正事,乃至于做大事,慈悲济世。就是说,我们行事要本着慈悲心:与人为善。有慈悲心,才能为别人着想,才能普度众生,才能体谅别人,宽恕别人之过,才能爱护他人,不做坏事。当我们对别人产生慈悲心的时候,不仅能给他人带去温暖,更能以此克服自己生命中内在的嗔恨,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同时为自己积福。

因此,佛教倡导“利行”,也就是我们所做的每件事都要对别人有好处、有帮助,凡是会伤害到他人利益的事情都不要做;佛教还倡导“布施”,就是当别人遇到困难时,要以财富或智慧去帮助别人。

但是另一方面,光有慈悲心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智慧的引导。因为做事要掌握做事的要领,才能事半功倍。古德云:“人用刚,吾以柔胜之;人用术,吾以诚感之;人使气,吾以理屈之。天下无难处之事矣!”朱熹言:“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做一件事,如果不懂得要领与步骤,缺少足够的眼光与智慧,那么花费了时间、金钱和力气,却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得到反效果。

在佛教的哲理中,不仅包含高深的人生智慧,同时也不乏在现实生活中具体可行的处事方法。这些方法指导我们:如何提高做事的成效,如何得到他人的认可与合作,如何使自己保持健康平和的心态,等等。譬如:

如果我们树立太多目标,就容易顾此失彼;

要有敬业精神,把事情做精、做好,才能得到好工作,也才能取得成就;

提高说话和做事的技巧是需要训练的;

知识在精不在多,重要的是去实践;

粗心大意、忽略细节会给我们带来挫败;

工作的弦不要绷得太紧,适时休息才能让我们走得更远;

一样话百样说,用美好的语言与人沟通,才容易被人接受;

入乡随俗,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措施,才容易得到别人的认可与配合;

做事要靠理智的指导,但是在方法上却要显出一定的人情味;

如果“心随境转”,遇到不顺利的情况就易生烦恼,但是“境随心转”,才能用积极的态度去战胜困难;

我们并非一定要成佛得道,但我们有必要领悟佛的大智慧,体味佛带给我们的澄明心境,以一颗佛心去做人处事。在这里,佛教的道理并不高深莫测。我们将从生活的实际出发,把佛的超然的智慧以浅显直白的文字呈现在读者面前,告诉大家如何以佛的智慧去做事,从而拥有一个更加慈悲、智慧而幸福的生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佛说做事的道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360731
开本 16开
页数 19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4
出版时间 2010-04-01
首版时间 2010-04-01
印刷时间 2010-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2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8-49
丛书名
印张 1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6
16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3:3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