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创业摇篮
内容
编辑推荐

最原生态的创业故事,最近距离的创业指导!吴敬琏、林毅夫、徐井宏、李开复等携手近100位创业家鼎力推荐!

本书呈现了最鲜活的中国创业生态,你将近距离接触创业群落中最耀眼的数10位创业家,聆听这些年龄、背景、路径、企业所处阶段大不相同的成功创业人未曾公开剖白过的新鲜创业故事。他们中有曾经带领公司远赴美国纳斯达克辉煌上市、而今又从头再来,年仅34岁已成功创业3次、形成一套中西合璧创业观的“练家子”;有16岁开始就在市场蛮荒中野蛮生长、从未受过任何正规管理理论的影响和干预,在十多年的创业生涯中自我学习、自我修正,形成自身创业节奏的原生态创业家;有在跨国公司担任高职多年、已过不惑之年才投身创业热潮,既圆融练达又不失创新与冲劲的成熟创业家……

内容推荐

本书不仅描绘了创业家们激情燃烧的岁月,还深入挖掘了他们关于创立公司的商业哲学、价值观和方法论,以及由创立和经营企业而体悟到的对社会和人性的真实解读 做企业如何辩证地理解和拿捏“不抛弃、不放弃”,什么时候不懈坚持,什么时候勇于放弃,坚忍不拔和执迷不悟的一念之差在哪里?怎样及早嗅到机会抑或死亡的气息?原始积累阶段怎样才能傍到“大款”?创业者怎么和团队谈回报、谈感情?如何让投资人同意“钱你出,主意我拿”?…… 这些解读因其字字句句皆来自创业实战、亲身经验而备显价值。

企业的成功自然无法复制,但企业家的商业智慧却可以分享和传承下去。

目录

上篇 “摇篮计划”

 李汉生:从创业者到平台建设与推动者

 颜漏有:“摇篮计划”缔造者

 王熙:AAMA来到中国

 何庆源:AAMA进入新5年

 薛军:“摇篮计划”从想法到实践

 彭志强:将“摇篮计划”放大

 牛文文:创业是一件艰难而伟大的事

 

中篇 导师:智慧传承是一件美好的事

 谭智:智者厚朴

 杨宁:职业创业家的创业观

 雷军:最懂创业者的天使投资人

 陈宏:成功创业有章可循

 熊焰:资本对接经济“奥运会”

 潘小夏:资本市场的大历史观

 邓锋:人生本垒打

 宋军:做创业者的一面“活镜子”

 杨镭:志高者品高

 林欣禾:多元视角造就创新

 郭尊华:在大公司内“创业”

 梅萌:为创业者打造成功平台

 羊东:探索中国式投资哲学

 曾之杰:创业要耐得住寂寞

 

下篇 创业家:创业是一种信仰

 吴刚:野蛮生长

 马云:失败与挫折让人成长

 童之磊:创业“偏执”狂

 潘海东:小的是美的

 姜晓丹:10年鲜花荆棘路

 雷鸣:精心设计人生每一步

 李岩:创业是永远的进行时

 周慧君:发掘成功的基因

 杨彬: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摇篮寄语

附录 “摇篮计划”成员名录

后记

试读章节

彭志强是一个爱笑的人,在采访过程中,他一直都带着淡定从容的微笑。从笑容里能看出他是一个坚定果敢、喜欢直面挑战的人,也是一个热心之人。

开启“摇篮计划”

“摇篮计划”开始启动时我还在上市公司——清华紫光做副总裁,当时因为所分管的业务已经非常稳健和安全,经营团队已经完全接班了,经过辛辛苦苦几年的分公司改制、信息化改造等,我几乎不用再担忧公司运营的细节和风险了,印象中那年好像在公司文件上总共才签过6次字。

我是一个绝对闲不住的人,因此,这一年我花了很多时间在“摇篮计划”的启动运作上。这也许是机缘巧合吧,正好有相对宽裕的时间来做这样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所以,我对那些拿出宝贵时间参与“摇篮计划”的导师和执委们充满敬意,因为这真的很难,如果我自己当时不是正好有相对宽裕的时间,真是很难抽出那么多时间参与其中;另外,我也一直发自内心希望伴随着AAMA的发展壮大,应该有更多优秀的专职人员组织和主持“摇篮计划”,那样才能真正“基业常青”。

“摇篮计划”第一年运作时可谓“万事开头难”,当时董事会、执委会对如何运作“摇篮计划”都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因此,我们第一年确实花费了相当多的时间来实现当初那些初步的想法。当时的“摇篮计划”本身就只是一个模糊的雏形,因此,怎样找到顶尖的导师和优秀的创业家认同和参与“摇篮计划”在当时是一个特别大的挑战!

首先,如何找到合适的创业家是第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太成熟的创业家,就没必要去“摇篮”了,没有潜力的创业家,把这些顶尖的资源用在他身上,又显得有些浪费。要找到既不太成熟,又有很大潜力的创业家,无疑是相当大的挑战。第二个挑战就是找到愿意参加“摇篮计划”的优秀导师。对导师们来说,参与“摇篮计划”主要是一种奉献精神,导师们的时间承诺是最大的难题。一些导师一个月在国内就呆几天,很难承诺履行全部义务。

比找到目标更难的是让导师和创业家认可并愿意投入精力加入这样一个全新的尝试!清楚地记得,当时需要逐一解释和说明到底什么是AAMA亚杰商会,什么是“摇篮计划”,“摇篮计划”具体是怎么运转的。在当时的氛围下,很多人对于这样一个新鲜事物并不理解,或者并不信任,但是,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我们各自丰富的人脉资源和辛苦付出看到了效果,第一期“摇篮计划”导师阵容星光灿烂,候选创业家阵容也是整齐而强大,其中,既有池宇峰这样迅速迎来发展拐点并迅速上市的明星创业家,也有姜晓丹、沈继业、屈山等大有机会成长为上市公司的创业家,更有童之磊、杨彬、马云、王伟等今天“摇篮计划”执委的中坚力量(他们也完全可能成长为上市公司),作为“黄埔一期”的他们具有重要的代表作用,正是他们为“摇篮计划”的持续发展奠定了极为坚实的成功基础。

当众星云集之时,下一个难题又随之而来了,哪位导师跟哪位创业家配对呢?因为“摇篮计划”的特色之一就是每位导师每个月要一对一地辅导两位创业家,因此,“配对”就成为决定“摇篮计划”有效运转及持久运转的关键所在了,如果配对合理则事半功倍,如果从一开始配对就令双方感觉不顺,则最终结果一定是事倍功半。每一位导师都有自己独特的特长和资源,也有自己独特的带学生的考虑,有的导师擅长于企业管理,有的导师擅长资本运作,有的导师是跨国公司高管,有的导师是本土创业的“人精”,有的导师希望带本行业的创业家,这样比较熟悉也比较“省力”,因为一切尽在掌握之中,而有的导师却明确要求不带本行业的创业家,避免公司利益冲突。总之,每个导师的特长和诉求千差万别,同样的,每一位创业家也都有各自的期盼。  “摇篮计划”最大的挑战在于两边都很重要,谁也不能被忽视和被“糊弄”!左边是“今日大腕”、知名的导师;右边是“明日之星”、优秀的创业家们,所以,“摇篮计划”对执委等运作者的统筹运作能力要求极高,需要执委们成为“今日大腕”和“明日之星”之间的桥梁,执委们需要和导师与创业家进行深度对话,甚至需要能够管控导师和创业家们的期望,而当导师和创业家对话失去控制或效果不佳时,甚至需要能够让导师和创业家之间的交流重新回到设定的轨道。因此,执委们的工作难度极大,由此可见,要做成任何事情都不容易,即使是做“摇篮计划”这样的公益项目,也需要全力以赴地参与其中方能完成使命。

为此,我们总结了一整套的导师和创业家配对的规则、流程、方法等。在有效配对后,“摇篮计划”就进入运转的正轨了。在导师、创业家、执委、董事会等所有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之下,第一年的“摇篮计划”得以成功实现,随后,第二年、第三年……一年比一年好,“摇篮计划”从一个初步的想法逐步发展为一个完整详尽的运转体系。虽然还有诸多的不足和遗憾,但基本能够有效而持续地运转了。

如今的“摇篮计划”已经由三大系统构成,一是导师与创业家们交流互动的平台,二是创业家之间的互动平台,三是导师之间的互动平台(精英会员计划),如此一来,“摇篮计划”将迎来一个更加灿烂的新5年!

P45-47

序言

欢迎来到创业新世界,欢迎来到创业摇篮!

本书呈现了最鲜活的中国创业生态,你将近距离接触创业群落中最耀眼的数10位创业家,聆听这些年龄、背景、路径、企业所处阶段大不相同的成功创业人未曾公开剖白过的新鲜创业故事。他们中有曾经带领公司远赴美国纳斯达克辉煌上市、而今又从头再来,年仅34岁已成功创业3次、形成一套中西合璧创业观的“练家子”;有16岁开始就在市场蛮荒中野蛮生长、从未受过任何正规管理理论的影响和干预,在十多年的创业生涯中自我学习、自我修正,形成自身创业节奏的原生态创业家;有在跨国公司担任高职多年、已过不惑之年才投身创业热潮,既圆融练达又不失创新与冲劲的成熟创业家……创业最需要激情,所有正在和准备创业的人们,都可以从这些故事中寻找到源源不断的激情。

本书不仅描绘了创业家们激情燃烧的岁月,还深入挖掘了他们关于创立公司的商业哲学、价值观和方法论,以及由创立和经营企业而体悟到的对社会和人性的真实解读。做企业如何辩证地理解和拿捏“不抛弃、不放弃”,什么时候不懈坚持,什么时候勇于放弃,坚忍不拔和执迷不悟的一念之差在哪里?怎样及早嗅到机会抑或死亡的气息?钱太少、人不够优秀的创业公司如何能做到“破车快开”?原始积累阶段怎样才能傍到“大款”?创业者怎么和团队谈回报、谈感情?如何让投资人同意“钱你出,主意我拿”?等等。这些解读因其字字句句皆来自创业实战和亲身经验而备显价值。

这一切都来自于AAMA亚杰商会一次乌托邦般的尝试——未来科技商业领袖计划。“摇篮计划”由在美国硅谷有着30年历史的AAMA中国分会(亚杰商会)于2005年在北京正式创立,是国内最早的联结资深商业人士和新兴创业家的公益性项目。到2010年年初,已经有由知名企业家和投资家担任的50位创业导师、100位富有成长潜力的创业家进入“摇篮计划”,导师和创业家学员之间的一对一、一对多互动,以及导师之间、创业家学员之间多层次的经验分享体系十分活跃。本书就是将“摇篮计划”的发起、实践、感悟与各位读者分享,更将各位知名企业家、投资家、优秀创业家的创业心得、商业智慧零距离、原生态地与各位读者深度分享。

本书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摇篮计划”的搭建者与推动者;第二部分为导师部分;第三部分为创业家部分。在每一部分的开篇综述,我们为各位读者概览性地介绍了“摇篮计划”的三大主体,平台建设者与推动者、导师们、创业家们,虽然三者之间也多有交叉,但正是在这三者之间良性互动、全情投入的基础之上,乌托邦般的“摇篮计划”才得以实现。在综述文章之后,我们选择了部分“摇篮计划”的建设者、部分导师、部分创业家的心路历程、成功经验、商业智慧、创业心得、人生追求与各位读者分享、共勉。

因为本书篇幅有限,也因为导师、创业家们较为繁忙以及本书的采写周期限制,因此,还有很多导师和创业家的商业智慧未及时收录到本书中,甚为遗憾,希望在AAMA亚杰商会未来的新书中弥补这一憾事。

中国传统武术把从模仿到习得的过程称为“功夫上身”,希望走在创业路上的你或梦想开启创业之旅的你读到这本书之后,将他人之智化为自身之慧,创出自己的美丽新世界。

作  者

2010年4月

后记

年初七晚上十点,终于完成了《创业摇篮》全部书稿的审定与润色,一不留神,从大年初一晚上开工算起,今年的春节假期几乎全部奉献给了“摇篮计划”。其实,这就是AAMA“摇篮计划”的“常态”,因为每一个参与其中为之奉献的“摇篮计划”董事、执委、导师们都是在利用自己工作之余的宝贵休息时间。对于所有参与者来说,投入公益事业中的时间价值远重于金钱价值。所以,作为“摇篮计划”最早的发起人之一和本书的策划人之一,能够利用春节时间最终完成《创业摇篮》,颇感欣慰与兴奋,又完成了一件有着重要意义的事情!我们每一位参与“摇篮计划”的董事、执委、导师、创业家都为能参与其中而感到由衷的自豪与骄傲!

一股创业浪潮正在不可逆转地席卷中国,而且将以更大的声势与号召力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未来的走势。未来10年,必将是创业的10年,创业浪潮将成为中国商业主旋律,对中国社会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对经济产生重要的推动。正是因为创业浪潮的风起云涌,我们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中国的经济虽然快速增长多年,但是依然问题重重,中国经济需要保持快速而稳健的增长,我们需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要达成这一目标,创业企业将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创业精神必将催生更多富有活力、富有创新模式/技术的新兴企业,与垄断企业相比,它们今天看似渺小、微不足道,但是以未来眼光看,中国经济良性增长的希望恰恰就是这些创业、创新企业,无数发达国家的商业历程都清晰地揭示了这个基本规律。

创业精神更代表着一种积极人生态度在中国的崛起,东方睡狮猛醒的深层次标志之一就是创业浪潮席卷中国,与之相比,其他的所谓崛起标志都显得肤浅而短暂。中国今天国力还是发展中国家,但更薄弱的是国人的心态,“文革”、大锅饭等造成的虚无主义、悲观情绪仍然弥漫在空气里,挥之不去;而“80后”独生子女受到了历史性的呵护,使得“80后”、“90后”们容易淡忘什么叫勤奋与责任。中国经济的持续成长与民生幸福是一个世界级难题,解决13亿人口的经济发展与民生幸福是中国对世界、对人类历史最大的贡献,然而,比这更难的却是帮助13亿国人找到国民文化的发展方向与精神归宿。这非一朝之功,期盼理想之光早日照耀国人,不过,创业精神将使得国人离自己的精神家园更近些、更近些!创业精神,蕴涵着“积极、乐观、勤奋、责任”等诸多元素,期待着有一天它成为国民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

创业是艰难的,每一位创业者对此都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曾经有人说过创业往往需要5次才能真正成功。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创业公司正面临着巨大的历史机遇,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另一个现实,创业企业也必然面对来自市场和企业自身的种种严峻挑战,每个创业者都可能在不同的阶段遇到不同的问题。创业家是孤独的,他们往往需要独自面对残酷的市场考验,必须能够承受和解决各种跨度极大的难题。但在有过较多企业经验的企业家看来,创业者所碰到的很多问题是相似的或者说有代表性的。

创业精神可以传承,商业智慧可以放大,这就是AAMA“摇篮计划”的独特价值。对于孤独的创业家来讲,经验借鉴极为重要。创业的弯路很多是共性的,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因此,前人走过的弯路对创业家的意义就非比寻常了。同时,创业家与创业家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也颇有意义,在奋斗的道路上,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相互扶持与鼓励可以帮助你走得更远、更坚定!如今,这个令人激动的计划已经进入到了第五年,并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创业家的关注与支持。我们欢迎更多的企业家、创业家加入AAMA亚杰商会“摇篮计划”,也希望“摇篮计划”能够为中国的创业浪潮贡献微薄的力量!

中国未来10年属于“创业的10年”、“创新的10年”,其波澜壮阔和历史影响将绝不逊色于30年前的改革开放大潮,创业家们迈开大步,敞开胸怀,拥抱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吧!

未来,属于成千上万的创新成长型企业!

书评(媒体评论)

亚杰商会聚集了一批充满理想、富有使命感的成功科技企业创业者,为了自己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成立商会以交换经营心得,也为了我国新一代科技企业的发展涌现创办了“摇篮计划”以提携、培育新的创业企业家。这本书记录、分享了亚杰商会“摇篮计划”建设者的人生追求、导师的成功经验和商业智慧,以及年轻创业家的心路历程和创业心得,展现了我国科技企业新老创业家的时代风貌,是一本值得关心我国科技企业发展和有心从事于科技企业创业的人士一读的好书。

——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

创业的道路是孤独的,如果你没有结伴同行的朋友;

创业的道路是曲折的,如果你没有指点迷津的导师。

创业的道路是快乐的,如果你能有肝胆相照的伙伴;

创业的道路是幸福的,如果你能有“摇篮计划”的关怀。

——清华大学校长助理 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执行主任 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徐井宏

创业需要激情,但更需要鲜活的榜样。

AAMA亚杰商会中的很多青年人都在用自己的实践叙述着创业的梦想。而创业导师与创业家学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带来的不仅仅是语言的碰撞,更是思维和智慧的分享。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李开复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创业摇篮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湘云//李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2224600
开本 16开
页数 25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3
出版时间 2010-05-01
首版时间 2010-05-01
印刷时间 2010-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4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279.23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0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4:5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