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创科学童话大系”是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科协繁荣科普创作资助计划项目、湖北省社会公益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张冲编著的《小老鼠的隐身衣》为其中一册,收录有:《会上树的鱼》、《聪明的小松鼠》、《爱漂亮的小牙鲆》、《被活埋的小野鸭》、《变色药店》、《捕鱼的蜘蛛》、《穿棉花衣的小鸟》、《村里安上了自动门》、《袋鸟》、《叮人蛇与缠人蛇》等数十篇科学童话故事。它似一个百花园,可以让小读者们尽情地欣赏品味;又似一个科学宫,可以让小朋友们穿越时空,上天人地,漫步遨游;当然,它也是一个资料库,对于家长、童话作者和少年儿童教育工作者来说,可以到这里来学习、借鉴和研究,为繁荣科学童话创作添砖加瓦。
《小老鼠的隐身衣》是“中国原创科学童话大系”之一,由张冲编著。
《小老鼠的隐身衣》中的科学童话作品,有的入选《语文》课本,有的被海外报刊选载,有的还制作成动画和音频,有的是获奖作品。科学童话融科学性、文学性、趣味性于一体。小读者在愉快阅读的中,可以得到科学知识的滋养,有利于开拓视野,培养想象力,激发起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聪明的小松鼠
小松鼠在松树妈妈的怀里蹦跳着,嬉闹着。松树妈妈送给他许多又香又甜的小松果。小松鼠把松果一个一个地串起来,吊在脖子上,看上去像挂了一串绿宝石的项链。
“哎呀,坏蛋来了!”松树妈妈惊叫起来。
小松鼠赶忙“噌噌噌”蹿到树顶上问:“松树妈妈,坏蛋在哪儿?”
“瞧,讨厌的松毛虫正排着队往我身上爬哩。”松树妈妈说话声音都在发抖。
“是松毛虫?坏东西!”小松鼠看着树脚下的一队松毛虫,心想,千万不能让这些害虫上树!要是它们爬上来了,就会把松树妈妈身上的针叶全部吃光,那松树妈妈就没法活了。
小松鼠急了,把排头的松毛虫一脚踢下了树。可是,第二只松毛虫还是照样往树上爬。奇怪的是,那被踢下树去的松毛虫又盯住原来队伍的“龙尾巴”爬起来,就像没有发生什么事一样。
小松鼠气坏了,又飞起几脚,把排在前头的几只松毛虫踢下树去。
哪知道松毛虫们还是排着长队,一只盯着一只往前爬。被踢下树去的松毛虫也重新跟上队伍,好像不爬上树就不甘心似的。
怎么办?聪明的小松鼠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紧紧抱住松树妈妈,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松毛虫的去路。这一招还真灵,松毛虫的队伍转弯了,绕着树干爬起来。说来也真巧,松毛虫的队伍绕树干爬了一圈后,“龙头”咬住了“龙尾巴”。现在,它们谁也不是“头”了,只知道我盯住你,你盯住它,在树干上兜圈子。
就这样,松树妈妈像戴上了一条彩色项链,还是一条活动的项链。直到过了七天七夜,这群松毛虫们爬得精疲力竭了,才从树上掉下来,再也动弹不得啦!
爱漂亮的小牙鲆
小牙鲆最爱漂亮。每天,他都要换一身新衣裳上学。有时是灰色的,有时是蓝色的,有时又是黄色的。后来几乎所有颜色的衣服他全都换过了。小朋友们真是羡慕极了。
有一天放学,小牙鲆游到一块红珊瑚礁旁停住了。小黄鱼连忙游上前问:“小牙鲆,你的家就在这儿?”小牙鲆摇摇头说:“我没有家,连妈妈在哪里我也不知道。”
第二天,小牙鲆上学的时候,身上又换了件红珊瑚色的外套。小黄鱼觉得挺奇怪,莫非他是从红珊瑚礁商店……小黄鱼把自己的想法偷偷地告诉了小飞鱼。
放学的时候,小飞鱼悄悄地跟着小牙鲆。这一次,小牙鲆游到一块白珊瑚礁旁停住了。小飞鱼连忙躲到礁毛后面。
没过多久,小飞鱼发现小牙鲆的红衣服渐渐消失了,又换上了一件银白色的衣服,就和白珊瑚的颜色一样。嗬,小牙鲆原来是条会变色的鱼呀!
第三天,小牙鲆是条变色鱼的消息,很快在班上传开了。小朋友们惊奇得很,连上课的时候,都要往小牙鲆身上瞟上几眼。
小牙鲆看到大家这么羡慕自己,心里乐滋滋的。他开始瞧不起别的小朋友了。游水斜着身子,看人斜着眼睛。有一次,他说要到大海里去逛逛,一去就是十多天,也不请假。
这天,他总算回到学校来了。小朋友们一看,不对呀,小牙鲆的一只眼睛怎么长到头顶上去了?大家都以为出了什么事儿,急忙围上来问长问短。快嘴快舌的小带鱼还叫他去照照镜子。
小牙鲆赶紧从海底拾来一只蚌壳镜,真是不照不知道,一照吓一跳,自己的一只右眼真的长到头顶上去了。这多难看呀!他把镜子一摔,捂着脸就跑开了。从此,小牙鲆再也没来上学。
听说,他后来沉到海底去了,整天懒洋洋地横卧在沙石上。那眼睛也就越过了头顶,长到一边去了。而且,两只眼睛越长越靠近,仿佛在比美似的。人们就给小牙鲆起了个新名儿,叫“比目鱼”。
P3-6
我国的白话文自然科学知识童话(以下简称“科学童话”),是从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出现的。
1920年9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杂志第8卷第l期上,刊登了陈衡哲写的科学童话《小雨点》。这是至今所能看到的最早公开发表的白话文科学童话作品之一。
1936年至1937年,《中学生》杂志上连续发表了我国科学文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高士其写的《菌儿自传》。这是我国第一部中篇科学童话,也是一部科学性、思想性和文艺性完美统一的经典之作。
从1920年到1949年,我国从事科学童话创作的作家有陈衡哲、韩襄、贺宜、吕梦周、董纯才、高士其、郭以实、何公超、金近、施雁冰等。其中尤以董纯才创作的《凤蝶外传》和《狐狸夫妇历险记》最为著名,被人誉为中国科学童话的“奠基之作”。
新中国成立以后,20世纪50年代中叶,党中央先后发出了“繁荣儿童文学创作”和“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于是,科学童话创作犹如注射了兴奋剂,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了。
经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之后,1978年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和少年儿童读物工作座谈会、科普创作座谈会,更多的科学家和作家投身到科学童话的创作中来,从事科学童话写作的人一天比一天多起来,发表科学童话的阵地遍地开花,中央及各省市的科技报刊纷纷刊登科学童话,《我们爱科学》、《智慧树》、《少年科学画报》、《少年科学》、《儿童时代》等杂志,还专门辟出专栏。更有影响的是,《人民日报》、《新观察》都开始注意和提倡科学童话创作,先后发表了老作家袁静等写的科学童话。
人们欣喜地看到,这一时期作者的视野开阔了,跳出了从生物世界撷取题材的小圈子,开始注意到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地质、电子、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基础科学和新科技知识方面的题材,作家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反映了当代科学童话的风格和写作特点。这些科学童话,不但传播了科学知识,启迪了智慧,发展了想象力,也对广大读者进行了心灵美的教育。
科学童话具有双重魅力。它是童话,充满幻想,十分迷人;它又传播科学,给人智慧,十分诱人。孩子们读了它,就如著名科普作家郑文光说的那样:“会锻炼出一双敏锐的眼睛,一个爱问‘为什么’的头脑,一种力图窥探物质世界奥秘的意志;他会逐渐学会观察他周围的丰富世界;他就有可能成为一个爱学习、爱思索、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人。”
我们将近百年来我国原创科学童话的精品力作选人这部丛书中,它似一个百花园,可以让小读者们尽情地欣赏品味;又似一个科学宫,可以让小朋友们穿越时空,上天人地,漫步遨游;当然,它也是一个资料库,对于家长、童话作者和少年儿童教育工作者来说,可以到这里来学习、借鉴和研究,为繁荣科学童话创作添砖加瓦。
祝我国的科学童话创作更加兴旺!
中国原创科学童话大系高端编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