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宋词百篇解读/国学解读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宋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绚丽多姿百花园里一朵鲜艳夺目的奇葩。它悄悄地在民间萌芽生成,于花前月下文人歌伎的诗酒宴会之间汲取着芬芳的养分,日益滋润成熟。它从一开始就把注意力侧重于个人的享乐私生活,突出表现抒情主体享受人生过程中的细腻感官感受、幽隐心灵体验、曲折情感历程、形成“言情”与“侧艳”的文学特征。王永娟编著的《宋词百篇解读》选录宋词一百首,并有相当的注释和独到的解读。

读者能通过这本小书重新认识经典,喜欢经典,能和一千年前的词人发生心灵的碰撞。

内容推荐

在宋词的园地里徜徉,你会被她的姹紫嫣红所吸引,为她的馥郁芬芳所陶醉。一朵朵宋词之花,是多情的词人们用心灵的源泉精心浇灌,用艺术的剪刀细细裁剪而成的奇葩。王永娟编著的《宋词百篇解读》从中采撷一百首宋词,按题材进行分类,共分成十个主题,每个主题都有一个提纲挈领的导读,每个主题中的每首词,都加以详细地注释,呈现经典原意,并从文化的角度对其进行当代阐释,使古代经典走进现代人的心灵。《宋词百篇解读》对一部分词还附有相关的文化常识和国学故事,以增加阅读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目录

身与物化,物我同一——咏物寄兴词

阅千年沧桑,发思古幽情——咏史怀古词

无穷无尽是离愁——伤别怀人词

人生自古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爱情相思词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山水田园词

一片丹心照汗青——爱国豪情词

屈指数春来,弹指惊春去——感时伤春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悲秋思乡词

诗以咏怀,歌以言志——咏怀言志词

何妨吟啸且徐行——人生感悟词

试读章节

解连环·孤雁

张炎

【原文】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怳然①惊散。自顾影、却下寒塘②,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③,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④?谩长门⑤夜悄,锦筝弹怨。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注释】

①怳(huang)然:失意的样子。倪即“恍”。

②下寒塘:崔涂《孤雁》诗:“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③残毡拥雪:苏武被匈奴强留,毡毛和雪而吞食,幸免于死。

④荏苒(ren ran):辗转,不断。

⑤长门:汉武帝时,陈皇后被打人长门冷宫。

【经典原意】

空阔的楚江天色已晚,独自怅然离群万里,与同伴失散。顾影自怜,想飞下寒塘,又迟疑流连。只见眼前草枯沙净,水平天远。单身一人无法排成字形,只能寄去一点相思,生怕耽误北地吞毡嚼雪的故人,托付我传达的一片丹心。

谁能可怜我羁旅的哀愁?长门宫中夜静悄然,有锦瑟弹奏着哀怨,料想那些离散的侣伴,依然栖宿在芦花丛中。我想他们在春天到来之前,也应该飞往南方,来与我为伴。我仿佛听到他们在暮雨中相互呼唤,怕在关河处会突然相见。想到这里,看到双燕归来,画帘半卷,我一点儿也不艳羡。

【当代阐释】

谁怜一片孤雁影

这是一只离群万里,形单影只的孤雁,正盘旋在空旷寂寥、暮色苍茫的楚江之上。楚江之“空”,愈见离群雁之“孤”;楚天之“晚”,更显离群雁之“凄冷”。它想寻找一个栖身之所,可是,寒水与暮天相接,漠漠荒沙、瑟瑟衰草,无处可以落脚。它的孤苦和哀愁,无人可以倾诉,只有顾影自怜,多么盼望能早一天飞回同伴的身边。秋风暮雨中,思归情切的孤雁,一声又一声呼叫,找寻着同伴,它要尽最后一丝力气飞到它们身边。它幻想着自己即将在“蓦然”间重见同伴,心里既喜悦、激动又有些焦躁和不安。但是,纵然旅途劳顿,备尝离群之苦,这只孤雁也绝不愿像在春日融融中翩翩归来的“双燕”(词中暗指归附元朝者)一样,寄人檐下,以博主人一笑。它孤苦得让人同情,又孤傲得令人敬佩。它的情态是宋末元初山河巨变之际,国破家亡又不愿侍奉新朝的士人们的心理写照,也是作者的自喻。

张炎(公元1248年—?),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祖籍凤翔,寓居临安(今浙江杭州)。他是南宋中兴名将循王张俊六世孙,也是南宋著名的格律派词人,文学史上把他和另一著名词人姜夔并称为“姜张”。他与宋末著名词人蒋捷、王沂孙、周密并称“宋末四大家”。张炎出身世家,曾在贵公子的生活中悠游多年。1276年元兵攻破临安,张炎祖父张濡被元人磔杀,家财被抄没。即落魄纵欢,在江南江北纵横千里的地方漂泊。由于不愿意北向俯首事敌,就长期寓居临安。他怀抱空狂,又恃才傲物,几乎日日花前为醉,号呼挥写,以至于后人评价他说:“鼓吹春声于繁华世界,能令后三十年西湖锦秀山水,犹生清响。”。

这首《解连环·孤雁》,揉咏雁、怀人、自怜为一体,抒发了作者的家国之痛和漂泊之苦,凄婉动人。张炎也因写孤雁著名而人称“张孤雁”。

今天,我们读这首词,如果你曾经或正当没有同伴,缺少知己,独自一人置身于茫茫天地间,流离失所,经历着困苦,体验着孤独,你就能在这只孤雁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如果你虽然孤苦,却有着自己的坚持,你就会引这只孤雁为同调。

【国学故事】

苏武牧羊

苏武(公元前140年—前60年)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西南)人。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权新单于即位,汉武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带了许多财,物,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

最初,单于派人向苏武游说,许以丰厚的俸禄和高官,苏武严词拒绝了。匈奴见劝说没有用,就决定用酷刑。当时正值严冬,天上下着鹅毛大雪。单于命人把苏武关入一个露天的大地窖,断绝提供食品和水,希望这样可以改变苏武的信念。时间一天天过去,苏武在地窖里受尽了折磨。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袄。过了好几天,单于见濒临死亡的苏武仍然没有屈服的意思,只好把苏武放出来了。

单于知道无论软的,还是硬的,劝说苏武投降都没有希望,越发敬重苏武的气节,不忍心杀苏武,又不想让他返回自己的国家,于是决定把苏武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临行前,单于召见苏武说:“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让你去放羊,什么时候公羊生了羊羔,我就让你回到中原去。”

与同伴分开后,苏武被流放到了人迹罕至的贝加尔湖边。在这里,单凭个人的能力是无论如何也逃不掉的。唯一与苏武做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和一小群羊。苏武每天拿着这根使节放羊,心想总有一天能够拿着它回到自己的国家。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节上面的装饰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白了。

在贝加尔湖,苏武牧羊达十九年之久。十几年来,当初下命令囚禁他的单于已去世了,就是在苏武的国家,老皇帝也死了,老皇帝的儿子继任皇位。这时候,新单于执行与汉朝和好的政策,汉昭帝立即派使臣把苏武接回自己的国家。

后来,汉朝使者到了匈奴地区,终于得知苏武依然健在,于是扬言说,汉朝的天子在上林苑中射到一只大雁,雁的脚上系着帛书,帛书中清楚地写着苏武在北方的沼泽之中。单于只好把苏武等九人送还。在昭帝始元六年,即公元前81年,苏武终于回到了长安。

P26-29

序言

真情臻境

四季轮回,荣辱悲欢,我们每一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要经历,今人如此,古人亦然。正像李白的诗中所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时光可以如流水般不舍昼夜地逝去,历史可以翻过一页又一页,但是在这不可逆转的变化中,有一些东西却是永恒的。因此,当我们品读那些经过百年、千年的岁月沉淀而流传下来的文学经典时,会产生“这个妹妹我见过”般的似曾相识的感觉,会发出“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感慨,会触动灵魂深处的共鸣。一首首宋词便凝聚着古今相通的情感,我们在其中既能听见宋人的心语心声,也能反观我们自己相似的人生体验。

风花雪月,虫鱼鸟兽,这些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万物,你或许司空见惯,无暇注目,那么就去读读宋词中的咏物词。咏物词讲究形神皆似,细腻地描摹物的情状,曲尽其形,又能写出物的神韵,并在此基础上借物寓情,托物言志。那些自然之物也因染上人的情怀而充溢着灵性,不由得你不喜欢,不由得你不感动。

中华民族有着太悠久的历史,当现实社会中发生某类大事时,我们会不自觉地去历史上追根溯源,常常会感叹:历史何其相似!有宋以来,内忧外患,危机四伏,社会矛盾重重。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咏史词就是词人们将史实与现实联系在一起,或评论社会时政,或感慨个人遭遇,借古喻今、借古讽今的产物。他们在对历史和社会现实的思考中投注了自己的个性体验和情感。这些词为我们认识历史,思考现实,以史为鉴提供了新视角。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离别总是伤感的,离别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相聚,珍惜亲情、友情。宋词中的送别怀人词。就抒写了这种人类普遍的情感。这里有殷殷的叮嘱,不舍的牵挂;有万丈豪情,无限愁绪;有情深意长的勉励,有坦陈心志的告白。无不发自肺腑,真切动人,是对友情、爱情、亲情的礼赞。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宋词中的情爱相思词细致人微地描绘了爱情中的欢乐、悲伤、焦虑、期待、思念、追忆等种种感受和经历,演绎出了一首首淋漓尽致、回肠荡气的千古爱情绝唱。这里有生死相依、刻骨铭心的爱恋,有别离后魂牵梦绕的相思,有少女怀春的羞怯,有不被情人理睬的懊恼,有有情人难成眷属的遗恨,有“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乐观……今天我们读来,仍然会怦然心动。

当城市化的脚步逐渐伸延到乡村,大片大片的田园被高楼、厂房取代时,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会对那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山村景色产生永久的怀念。不知道是幸运还是悲哀,我们尚可以在山水田园词中去重温过往的记忆。“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把我们带到商业气息还不浓重的西湖;“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将我们带回传说中的人间天堂——杭州;“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让我们在洞庭湖的月光中沐浴;“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使我们得以品尝没有任何化学成分的山肴野蔌的清香……词人们在青山绿水间、茅檐村舍里看到了远离喧嚣都市和政治风波的山水田园之美,找到了寄托和安放心灵的处所,也让我们这些离山水田园越来越远的现代人得以在清辞丽句间重回自然。

爱国之情,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最神圣、最崇高的感情。而每当外患纷扰,国难深重之时,这种感情就会表现得更炽烈,更激动人心。两宋之际,边患频仍,宋代一大批文人士大夫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辛弃疾、陆游、陈亮、文天祥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南宋词人更是慷慨悲歌,词中响彻着忧愤忠勇的爱国之音。爱国将领岳飞虽不以词名世,但是一曲《满江红》写出了被异族侵略、凌辱的人民的共同心声!当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中国的国土上肆意践踏时,一曲《满江红》再一次响彻了中华大地,它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保卫祖国,保卫家乡的壮志豪情。

古往今来,人们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太深了,唯独爱之深,所以面对春天的匆匆离去自然会有抑制不住的伤感。宋词中的感时伤春词,细腻地表达了人们的伤春、惜春之情。“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十二雕窗六曲屏,题遍伤春句”,“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词人们感伤的不仅仅是春天的逝去,感伤的是一切像春天一样美丽的事物,如青春、爱情、人生中的欢乐时刻。人们不独伤春,而且悲秋。自古以来,无数骚人墨客的作品中,都郁积着浓浓的悲秋情结。以“悲秋”为主题的宋词,常常借秋色、秋景、秋声、秋叶、秋风这些具体的意象,表达羁旅之思、老病之哀、黍离之悲、家国之痛,字里行间流贯着一种悲天悯人、忧世伤生的大感喟、大悲哀。读这些伤春悲秋词,我们不能不被词人的多愁善感所打动,不得不反问自己:我们的心灵是否已经变得迟钝了?故而对春去秋来的物候的感知已经麻木?而隐藏在其后的是不是人性的枯竭?

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生物,就在于人对自己的生命有计划,对未来有安排,而且会把这种计划、安排、追求等等借助文字抒发出来。自从苏轼破除诗言志而词言情的界限之后,宋词中的抒怀言志之作逐渐多了起来。词人借助词这种艺术形式来吟咏抒发怀抱情志,表现自己对于现实世界的体悟,对于生命存在的思考,对个体生命的把握,对未来人生的设计与追求。他们在词作中吐露心曲,一诉衷肠,把自己的感触、认识、心志、理想、抱负等等用或含蓄、或奔放、或清丽、或婉转的语言表达出来。读这些词,能让我们受到词人伟大人格的熏染,从而坚定地走自己的人生之路。

宋词中也有一部分哲理词,它们是词人生活阅历和才智灵感交汇而成的结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人愁春老,愁只是,人间有”……这些精练的词句阐发了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词人把蕴含睿智、富于情趣、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哲理融进词里,把他们对宇宙、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思考,把他们为人处世的丰富经验纳入词中,把他们对于现实的、历史的、生命本体的奥秘的洞察与深思贯注词里,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受到激励和鼓舞。

在宋词的园地里徜徉,你会被她的姹紫嫣红所吸引,为她的馥郁芬芳所陶醉。一朵朵宋词之花,是多情的词人们用心灵的源泉精心浇灌,用艺术的剪刀细细裁剪而成的奇葩。我们从中采撷一百首宋词,按题材进行分类,共分成十个主题,每个主题都有一个提纲挈领的导读,每个主题中的每首词,都加以详细地注释,呈现经典原意,并从文化的角度对其进行当代阐释,使古代经典走进现代人的心灵。对一部分词还附有相关的文化常识和国学故事,以增加阅读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如果读者能通过这本小书重新认识经典,喜欢经典,能和一千年前的词人发生心灵的碰撞,即是著者所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宋词百篇解读/国学解读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永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968802
开本 16开
页数 26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22.844
丛书名
印张 17.25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30
16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7:3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