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渐教经典/白话佛经图解佛经精华
内容
编辑推荐

《大般涅槃经》是大乘佛教的根本经典之一,是大乘五大部经之首,主要阐释佛身常往不灭,涅槃常乐我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等大乘思想。本书行文由浅入深,以针对不同领悟能力的弟子回答各种层次的问题,其主导思想“众生皆有佛性”本身就是一种宽容、接纳的度人心态,因此,诵读这本经书,字里行间都能够感受到释尊慈悲的心怀与普度众生的心愿。

内容推荐

本书讲述了佛陀入灭前的种种事迹,是研究佛陀人灭前后的权威史料。

本书是佛陀留给世间最宝贵的教化,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是佛教大乘思想的完美诠释。

本书是深刻影响世间的教典,给世人一个可以憧憬的美满世界。

目录

大般涅槃经

 前言

 寿命品第一

 金刚身品第二

 名字功德品第三

 如来性品第四

 一切大众所问品第五

 现病品第六

 圣行品第七

 梵行品第八

试读章节

迦叶,你不应该认为如来涅榘就是灭尽。迦叶,如果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甚至外道具有五神通的神仙获得少许自在的。有的寿命一劫有的不足一劫。能在空中飞行,坐卧自在。左胁出火,右胁出水。身上能生焰火好像火光聚集。能随意的保住寿,在寿命中长短自在。这样的五通尚且得到如此随意神力。何况如来在一切法中得到的自在力7怎么可能不能住寿半劫,一劫、百劫、百千劫、无量劫7所以应该知道如来是常住法、不变易法。如来此身是变化身,不是依靠五谷杂粮滋养的身体。为度化众生显示这个如同毒树的身体。所以现在舍弃之而入于涅槃。迦叶,应该知道佛是常法不变易法。你们应该在这第一义中精进,一心修习,修习之后广为人说。

这时迦叶菩萨向佛进言:世尊,出世之法与世间法有何差别?如佛所说:佛是常法不变易法。世间也说梵天是常自在天,常没有变化。我常,性常,微尘也常。如果说如来是常法者,为何如来不经常显现7如果不能经常显现,跟他们有何差别?毕竟梵天乃至微尘世性也不显现。

佛告诉迦叶:比如长者养有很多牛。颜色不同,养在一起。托付给放牧人,让其寻找水草,只求醍醐不求奶酪。那牧牛人挤了奶自己喝。长者命终之后所有的牛都被盗掠夺。强盗得牛没人挤奶,就自己挤奶而吃。这时群贼互相说道:那大长者养牛不为奶酪只为醍醐。我们怎么才能得到呢?醍醐称为世间第一美味。我们没有器皿。就算得到也没有安置的地方。他们商量后认为只有皮囊可以盛放,虽然有盛的地方却不知道摇动,乳浆很难得何况生酥?这时盗贼们认为是醍醐了就加入水。因为水多,所以既不是奶酪也不是醍醐。凡夫也是如此。虽然偶有善法,也都是如来正法之余。为什么呢?如来世尊入涅槃后。盗窃如来遗留下来的善法比如戒、定、慧。就像群贼劫掠群牛。凡夫虽然得到戒、定、慧。却没有方便智慧不能解说。也就不能获得常戒、常定、常慧解脱。就像群贼不知方法丧失了醍醐。又如群贼以为是醍醐所以兑水。凡夫也是如此。为了解脱而说我,众生、寿命、士夫(商贾书算营农等)。梵天、自在天、微尘世性。戒、定、智慧以及解脱。说非想非非想天即是涅檠。实在得不到解脱涅槃。就像群贼不能得到醍醐。这些凡夫有一点梵行,能够供养父母。因此因缘可以生到天上,受少许安乐。就像群贼兑了水的乳。而这些凡夫并不知道是因为修行梵行,供养父母才能生天上。也不知戒,定、智慧、归依三宝。因为不明白原理而说常、乐、我、净。口能演说心里却并不知道。所以如来出世之后,为大众演说常乐我净。如同转轮王出现于世。以福德力让群贼退散,保全牛的性命。然后转轮王就把这些牛交付给一个灵巧的牧人。真知道方法也就能作出醍醐。因为醍醐让一切众生没有患苦。法轮圣王出现世间的时候,凡夫们不能演说戒、定、慧,于是退散如同盗贼。这时如来巧妙地讲解世法和出世法。为了众生让诸菩萨随力演说。菩萨摩诃萨得到醍醐,也让无量无边众生获得了无上的甘露法味。也就是如来说的常乐我净。所以,善男子,如来是常不变易法,不像世间凡夫愚人说的梵天等是常法。此常法所说的是如来法,不是其余之法。迦叶,应当如此理解如来身。迦叶,诸善男子,善女人。要经常系心修行此二字:佛是常住(梵语为二字)。迦叶,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修此二字。那么此人是跟随我之所行,能到达我所到达的地方。善男子,如果有修习这二字而灭除诸相,要知道如来就是为此人而入的般涅槃。善男子,涅槃之义就是诸佛之法性。

迦叶菩萨对佛说:世尊,佛的法性是什么呢?世尊,我今天希望了解法性的道理。希望如来慈悲详细解说。按照我的理解,法性就是舍身。舍身就是什么都没有。如果什么都没有那么何来的身体?如果有身如何能说身有法性?身如果有法性怎么存在?我该如何理解其中的道理?

佛告诉迦叶菩萨:善男子,你今天不应该说出这些毁灭法性的言论。法性的意思是无从毁灭。善男子,比如无想天成就色阴,却没有色想。不应该疑问:这些天人如何能够存在,并且娱乐享受。如何思想,如何见闻。善男子,如来境界不是声闻缘觉所能理解的。善男子,不应说:如来身是灭法。善男子,这种灭法是佛的境界,不是声闻缘觉所能触及。善男子,汝现在不应该思量如来何处住、何处行、何处见、何处乐。善男子,这其中的道理不是你们所能明白的,诸佛法身的种种方便不可思议。另外,善男子,应当观想佛法和僧而作常想。三法是:无有异想,无无常想,无变异想。如果认为三法有差异,那么此人就无法找到清净的三皈依处,所有的禁戒也就无法具足,最终不能证声闻缘觉菩提之果。如果能在此不可思议中修行常想就能得到归处。善男子,比如有树才有树影。如来也是如此。因为有常法才有归依。如来不是无常的。如果说如来是无常,那么如来就不能作为诸天世人的归依处了。

迦叶菩萨对佛说:世尊,可是黑暗的地方有树却没有影子。

迦叶,你不应该说有树无影这样的话。只是因为那不是肉眼所能看到的。善男子,如来也是如此。如来性常住不变异。没有智慧之眼不能看见。正如黑暗之中看不见树影。凡夫在佛灭后说如来是无常法,也是如此。如果说如来跟法僧不同的,就不能成就三归依处。就像人的父母各不相同,所以是无常的。

迦叶菩萨又对佛说:世尊,我从今往后认定佛,法、僧三事是常住的。告诉父母以及七世后代,让他们都如此奉持。太奇特了,世尊,我现在应该学习如来、法、僧的不可思议。自己学会还要广大的为别人解说其中的道理。如果有人不能相信接受。可知此人修习无常太久,我会为这些人改正其错误的见解,就像霜雹摧毁树木一样。

这时佛赞叹迦叶菩萨:善哉善哉,你今天能很好的护持正法。这样的护法行为不会欺骗人。因为不欺骗别人的善业能得到长寿善知宿命的果报。

……

P74-76

序言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于公元前5世纪发源于古印度,其创始人原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现在尼泊尔境内)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与我国孔子大致为同一时代的人,后世尊称为释迦牟尼。在汉晋之际,佛教传入中国。经过二千年来的广泛传播,对我国社会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印度佛教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一、原始佛教

约为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佛陀说教最初是口传,为便于记忆,采取偈颂的形式。佛陀入灭后不久,以摩诃迦叶为首的五百弟子在王舍城外的七叶窟,将佛所说的言教结集起来,以传后世。当时由阿难诵出佛所说的经,由优波离诵出佛所制的僧团戒律,由摩诃迦叶诵出后又补充结集关于教理和研究的论著,即经、律、论三藏。这次结集称为第一次结集。第一次结集的经典名“阿含” (即圣教的意思),“阿含部”的佛经就是原始佛教的经典。

二、部派佛教

佛陀入灭百年以后,佛教教内出现了明显的分裂,形成了许多部派,进入到部派佛教时期,总共约五百年的时间。这一时期的佛学可以称之为部派佛学。最初分裂的部派主要是大众部和上座部两派,此后,大众部分为九部,上座部分为十一部,形成了二十个枝末部派。二十派中,唯有上座部系的说一切有部及经量部的遗产最丰富,大众部虽有本未九部,但论书极少。分裂的原因是基于对佛教戒律和教义的不同理解,产生了不同的主张。

部派佛学是对佛学的发展,是从原始佛学到大乘佛学的过渡,其中大众部的思想就是大乘佛学的先驱。部派佛教后来向大乘发展,从大众部向中观派(空宗)发展,从上座部向经量部发展,进而向瑜珈行派(有宗)发展。

三、大乘佛教

公元1世纪,在印度南部从大众部系统中产生了大乘佛教。大乘佛教把以往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称为“小乘”。

印度佛教传入到中国后形成为三大系,即汉地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和云南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一般来说,中国佛教主要指汉地佛教。

佛教传入汉地后,一直流传发展,其发展历史可以大体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为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历经五百年。这是佛教传入中国的初步发展时期。

第二阶段是隋唐五代时期,约五百年。这是中国佛教臻于鼎盛的时期。

第三阶段是宋元明清时期,历时千余年。这是中国佛教持续发展的时期。

从以上对印度佛教、佛学和中国佛教的概述中可以看到,由于在印度大乘佛学的盛行时期,佛教传入到了中国汉地。因此,中国佛教主要是大乘佛教。

本书《佛经精华》,是一部弘扬优秀佛教文化的读物。入选的佛经都是佛经中的名著,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影响,为中国各佛教宗派共同或单独奉为宗本,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对中国人民的心灵有着深远的影响。从总体看,大多是大乘经典《四十二章经》为早期佛教小乘经典,但也融入了大乘思想)。

本书对每部佛经都置一前言,概述本经主要思想和内容大意,力求精当。每种佛经均以最善版本作底本,使今译、注释建立在可靠的原文基础上。每经的今译以直译为主,如确无法直译,则辅之意译。译注力求翔实,译文力求准确。但佛经的甚深奥义,很难传译,而我们的学识不够、水平不高,因而,本书的编写肯定存在不尽人意之处,希望读者不吝批评指正。本书的编撰参阅和吸取了国内外研究成果,特作说明,并致谢意。

杨冬梅 金晶

李淼 郭俊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渐教经典/白话佛经图解佛经精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冬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时代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8712070
开本 16开
页数 38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76
出版时间 2010-03-01
首版时间 2010-03-01
印刷时间 2010-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6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2
丛书名
印张 24.5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36
165
2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5:2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