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欣慨交心(朱光潜)/学生必备经典导读
内容
编辑推荐

朱光潜(1897~1986年),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这本社科类文集,收录的就是他的19篇文章,分小传和散文两种文体。其中小传1篇,散文18篇。

内容推荐

这是本社科类文集。收录文章19篇,分小传和散文两种文体。其中,小传是介绍的是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的生平事迹。而后面的散文的作者就是小传的传主。这些散文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务实”。

目录

[小传]

欣慨交心

[散文]

无言之美

从“距离说”辩护中国艺术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慢慢走,欣赏啊!”

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我与文学

说“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咬文嚼字

选择与安排

作文与运思

文学的趣味

谈对话体

谈读书

陶渊明

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

谈谦虚

看戏与演戏

生命

试读章节

清末民初,在中国南方大别山南麓,桐城县阳和乡的吴庄,有两位私塾先生,在自家园旁掘地时挖出两个瓦瓶,他们断定这是汉代的古董,遂郑重其事地把瓶洗干净,供在香炉前的条几上,两人整整磋商了一天,决定要给这对古瓶作一篇“古文”记。他们拿来了红纸,用楷书恭恭敬敬地写就,然后贴在瓶子上面。其中一位指着站在一旁仔细端详的男孩说:“何不让此儿也写一篇?”另一位看上去是这孩子父亲的人张口便道:“他?还早呢。”言下之意这孩子还不够格,这种鄙夷之语无疑刺激了这孩子,这孩子心中产生了对文字的一种神秘感觉。他想,如果有一天我也能给古瓶作记就好了!看来他对自己的企望并不高,更没想到自己日后将成为中国美学界鼎鼎大名的人物。他,就是朱光潜先生。

朱光潜,笔名孟实,1897年9月19日出生于安徽桐城乡下一个家境日渐破落的地主家庭,父亲朱黼卿是个乡村私塾先生。祖父朱海门,是个贡生,和晚清古文名家吴汝伦(1840—1903)有交谊。朱光潜十五岁进小学前一直都跟随父亲接受严格的封建私塾教育,在父亲的指导下,读过且大半背诵过四书五经、《史记》、《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和《通鉴辑览》等。但他对这些严肃的书远没有对“禁书”感兴趣,当父亲不在家时,他便偷偷翻开家里的藏书箱,如饥似渴地阅读《西厢记》和《水浒》之类的旧小说,并开始注意到金圣叹的点评,“才子”、“情种”之类的字眼时常在脑海里盘旋着。

不过,少年朱光潜从他父亲那里学来的主要还是“经义策论”之类的时文。通过十年严格的私塾教育,等进了“洋学堂”(高小),朱光潜已经能写就一手非常漂亮的文章,结果他在小学只待了一年便转入了著名的桐城中学。桐城中学是吴汝伦创办的。吴汝伦曾为严复多种译著作过序,思想开明,且又不废古文。在这种中西合璧的教学观念下,培养出像朱光潜、方东美这样世界级的学贯中西的大哲也就不足为怪了。

承袭传统,桐城中学特别重视桐城派古文,所习课本也是姚惜抱(姚鼐)编的《古文辞类纂》和曾国藩编的《经史百家杂钞》。当时的教法是朗读和背诵,据说这样才能抓住文章的气势和神韵,等到范文读熟了,头脑里甚至全身都浸润了那一套架子、一套腔调,和那一套遣字造句的姿态,这时当你下笔一摇,“骨力”、“神韵”就都出来了。朱光潜把这套把戏称作“扶乩手”——全身“不由自主地动作起来”。确实,模仿是从艺的“门槛”,作诗写文章也不例外。据说少年光潜当时已经能通过模仿把文章写得如欧阳修、归有光一般模样。尤其是他对诗的爱好也是在桐城中学养成的。有一个教国文的老师叫潘季野,是宋诗派诗人,在这位老师的熏陶下,少年光潜对中国旧体诗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他读了《古诗源》、《唐诗三百首》、《唐宋诗醇》、《宋百家诗存》、《十八家诗钞》等选本,养成了每日必读诗的习惯。在他一生八百万言的著述中,《诗论》是他最钟爱和难以割舍的,这样丰厚的诗学素养是从幼时就种下了苗子的。的确,诗是所有文学中最纯正最有趣味的,诗中的字眼往往是精雕细琢出来的。朱光潜对文字有极敏锐的“嗅觉”,即便是受了后来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他对桐城中学倡导古文也认为无可厚非,原因在于古文谨严且典雅,讲究声音的节奏,忌讳浮词的堆砌,着重立言的得体,这些都是作文的真切体会和精华,用不着厚今薄古。

人们常说大山里生长的人只有走出去见见大千世界方可成大器。朱光潜1916年从桐城中学肄业,随后在桐城大关北峡小学教了半年书。他不甘心自此在这穷乡僻壤里当一辈子教书匠,于是决定投考当时唯一的国立大学——北京大学,当然仰慕的是它的“国故”,但终因家境贫困,只能就近考了不收学费的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当时他二十岁,正是风华正茂的青年,满怀着希望踏进校园,渴望名师的指教,结果却令他大失所望,武昌高等师范学校的师资水平远远不及原先的桐城中学。这个学校有一个教地理的教师,牵强附会到了令人作呕的地步,这个“名家”会把黑水讲成黑海,将流河比作非洲沙漠。还有一位讲《孟子》的国语老师,总会在每章中发现一个文章的义法,章章不同,什么“开门见山”,什么“一针见血”,什么“剥茧抽丝”,弄得乌烟瘴气。从此,朱光潜若是嫌恶一个人文学上的低级趣味,可以比嫌恶仇敌还要深入骨髓。

不过,事情也不尽是如此地糟糕。在武昌高师,朱光潜有幸结识了徐中舒、章伯钧。特别是作为史学、文字学名家的徐中舒,不仅和朱光潜保持了终生的友谊,而且在朱光潜回国时,正是这位徐先生拿着光潜写的《诗论》向胡适推荐,胡适看了后立刻聘请朱光潜到北大任教。当然这是后话。至于说到武昌高师究竟给朱光潜留下了什么,那就是他规规矩矩地把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圈点了一遍,也算略窥了中国文字学的研究门径。

当然,武昌的学习生活也有值得少年光潜回忆和留恋的东西:洪山的红菜苔、蛇山的梅花和江边几条大街上的旧书肆。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武昌的师资水平固然让人不敢恭维,但当时北洋政府教育部在北京、南京、武昌、成都这四所高师招收了20名去香港大学深造的留学生,朱光潜适时抓住了这个机会。他自己后来也坦言:倘若没有这次机会,可能他“还是冬烘学究”。这个自我估价应该是清醒的。

朱光潜一步入港大,顿生一种“异样”的感觉,置身于这“洋气十足”的英属殖民教育的环境里,别人把他和同学朱跌苍、高觉敷三人看做“怪物”,给了他们一个诨号叫做three wise men(三个聪明人)。可想而知,内地师范生的寒酸气自然难以让人看得习惯。反过来说,朱光潜他们也会对当地人产生“异样”的感觉。最后,朱光潜作了自我心理调整,他说他学会了“容忍”不同的人并认为这是“受了一种教育”。

没多久,内地发起了五四运动,洋学堂和五四运动虽然互不相关,不过新文化运动提出要废文言倡白话,这对于受过私塾教育的朱光潜来说,委实在他的心中产生了剧烈的震荡。好似一个富足的商人,一夜醒来,旁人告诉他兜里装得满满的钞票全不能兑现,一文不值。这种感觉伴随了他一阵子,使他精神上很痛苦。但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他毅然放弃了古文,转而作起了白话文。

港大的生活和学习经历对朱光潜是一种重新铸造,他开始习惯有张有弛的生活节奏。对他来说,最为快意的事是一有空闲,便独自一人沿着住处(梅舍)旁的小径经过莫理孙舍(Morrison}tall)向山上走,经过几道弯,约摸一个钟点爬到山顶。在山顶上眺望大海,看着蔚蓝的晴空笼罩着蔚蓝的海水,无数远远近近的小岛屿上覆盖着青葱的树木,其间一些红色白色的房屋或隐或现,在眼底铺就了一幅幅五光十色的画面,此时,深深地吸上一口清新的空气,这成了他的一种“瘾”。

除了暂时做一个“空空如也”的原始人,朱光潜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紧张的学习中,他在自己房间的墙上端端正正地悬挂着同乡先辈方守敦写的“恒恬诚勇”四个大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凭着这种精神,青年朱光潜大量阅读了英国文学、西方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生物学、伦理学诸多学科的经典书籍,为他日后涉足美学领域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一个人兴趣的养成往往和他生活的某一阶段的师教是分不开的。朱光潜说他自己第一兴趣是文学,其次是心理学,再次是哲学,这也不能不说和他在港大的受教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朱光潜在港大课堂上第一次读到《古舟学咏》,觉得老水手射死海鸟的故事并不怎么引人入胜,甚而觉得有些枯燥乏味和离奇可笑。但一经英文文学的导师辛博森教授的点拨,顿觉那首诗里的每个音节和意象都是那么地美妙,前后的穿插安排又是那么地妥帖!从此朱光潜把这位导师看做自己“精神上的乳母”。后来他有机会到欧洲留学,首选进入的大学便是辛博森的母校——爱丁堡大学,这实际上是他在潜意识中对这位教授的深深敬佩之情在起作用。

哲学并不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它是要教人学会珍视精神的价值,体会人的尊严。港大的伦理学老师——奥穆先生深谙此理,他给青年朱光潜种下了一粒“爱好哲学的种子”。那时的光潜才二十出头,稚气未泯,和同学们一起跟在奥穆先生后面,有意地抬高嗓门骂他,为的是让这位老师放弃讲授晦涩难懂的亚里士多德,转而去教“简赅明了的美国教科书”。可是不管你怎么骂他。奥穆先生依然摆动他那跛腿,偏着头,若无其事地带着微笑往前走。要知道,他还是一位讲课从不领薪水的老师,据说是因为教书拿钱是苏格拉底最鄙弃的事。慢慢地,朱光潜从这位脱俗的老师身上领悟到对于一个人,安顿自己的心灵世界才是最最重要的事。

……

P3-7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欣慨交心(朱光潜)/学生必备经典导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宛小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632643
开本 32开
页数 19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09-12-01
首版时间 2009-12-01
印刷时间 2009-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52
丛书名
印张 6.2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03
14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3:3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