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条鱼顺流而下
内容
编辑推荐

在《一条鱼顺流而下》这部书中,作者谢冕突破了传统“人学”视野的束缚,而着眼于“生态学”视野的确立。作者以悲天悯人的学者情怀,关注动物的生存环境与生存状态,并控诉生态平衡的缺失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如在《无处可栖的生灵》中控诉了人类无止境对大自然的索取所导致生灵无处可栖的悲剧,在《那一群白鹭再没有回来》中讲述了人类对湿地破坏导致了白鹭群失去家园的惨事,在《后山还有一只松鼠》中更是控诉了人性的贪婪与卑劣,发人肺腑。在《汤阴谒岳飞庙》中作者有感于岳飞的悲情而怒发冲冠,在《寻找雨花台》中作者追忆革命先烈的悲壮足迹,在《绍兴的感动》中作者惊叹绍兴丰厚的人文传统。

内容推荐

《一条鱼顺流而下》是一部以“环保”、“游记”为主题的精美散文集。《一条鱼顺流而下》共分三辑,第一辑“风·景”侧重于环保题材,作者谢冕以深沉的忧患意识和悲天悯人的大情怀讲述“蝴蝶的哭泣”、“一条鱼的独舞”、“后山松鼠的悲剧”、“再没有回来的白鹭”等等,控诉人类无止境的索取导致大自然生态平衡的缺失,最终导致了这些生灵的无处可栖。第二辑“情·思”与第三辑“飞·翔”都侧重于游记题材,作者寄兴于山水间,但不忘对现实人生的深刻思考,感动于“抬石头的女人”,寄情于“南太湖城堡”,缅怀于“寻找雨花台”,哀叹着“消隐了的桨声灯影”,亲近“夜香港的魅力”,失落于“维也纳”。

目录

序 张志忠

第一辑:风·景

蝴蝶也会哭泣

一条鱼顺流而下

无处可栖的生灵

那一群白鹭再没有回来

喜鹊在午夜啼鸣

后山还有一只松鼠

大风雨登黄山莲花峰

南岳会仙桥记

太姥山志

中天门的槐花

台州的花园

古宁头落日

神仙居住的地方

个旧的春天

温州的月光

桐乡月圆

登梵净山记

清风明月下的东湖

说不尽的西子湖

第二辑:情·思

一生中最美丽的月亮

深厚的中原腹地

寻找雨花台

在汤阴谒岳飞庙

南太湖城堡寄情

“长屋”的节日

在兴隆矿做客

侗寨尝新节记

金门三件宝

寻找一种感觉

我的“红颜知己”

天边的云彩

抬石头的女人

绍兴的感动

崇武半岛

特别的崇武

新疆短章

敦煌诗旅

绿荫深处一座古城

消隐了的桨声灯影

红河谷的密林深处

被遮蔽的风景

最后一方水田

湖畔的“新风景”

还我青山绿水

建筑的断想

三汊浦祭

第三辑:飞·翔

登太平山看香港夜景

从尖沙嘴眺望香港岛

维多利亚海滨绿意

夜香港的魅力

金马伦山麓

郁金香的拒绝

亚美利加天空的温情

辉煌的震撼

在维也纳感到失落

维也纳的“金戒指”

那里的高雅羞辱了我

依稀明晰的梦境

临近赤道的故乡

试读章节

大风雨登黄山莲花峰

一朵云也看不见,一棵松也看不见,一片石也看不见。山上山下是混沌的一片。这是我第三次登黄山的全部印象。

我们从灵谷寺乘缆车抵白鹅岭的时候,但见山上到处贴满了布告,说是黄山已经一个多月没有下过雨,目前是火警发生的危重时期。布告警告游客杜绝一切火源。可就是这一天,就是我们来到黄山看到了火灾警告的这一天,黄山下起了大雨。

我出来有一段时间了,我已倦旅。从北京到成都,再从成都到芜湖,参加了几个会议,作了几次讲话,会议虽有安排,主人虽有挽留,想起手头没有做完的事,心绪甚是不宁。黄山我是不想去了,我希望能买到一张回北京的机票。会议安排者做了努力,结果还是没有买到。我无法可想,只好决心和大家一起登山。朋友们安慰我说:“这是黄山多情留你。”我想也是,都来到黄山脚下了,何不乘兴一游?都说是,谁谁谁百岁十登黄山,我与之相比,应该是年轻多了,人家都能做到,我为何就做不到?想及此,顿时也兴奋了起来。

天说变就变,谁料到才到白鹅岭,一开始是稀疏地下了豆大的雨点。顷刻间,雨点愈下愈密,竟像是黄豆般地打在脸上。我有几次登黄山的经验,以为绝对要轻装。登山会淌大汗,衣服也是干了湿,湿了干,用不着多带。结果我与众人有别,十月底的天气,依然是单衣短袖,一袭夏装。这雨下得紧了,风一吹身上骤寒。原先不想穿雨衣的我,不得不在山上以高于山下数倍的价位买了一件披上。我自我解嘲:“黄山留我,是要我给久旱的它带来一阵喜雨。”事情就这么巧。若是我顺利地飞回了北京,对我个人来说是失去了一次难忘的大风雨登山的经历,而对黄山来说,它的损失更大,也许它依旧紧张地持续着令人心焦的旱情——因为没有人能造出这一场大风雨来。

雨大,也罢了。雨是夹着风的,风一来,人就站不住。黄山是有很多让人心颤的险仄之处的,因为是在雨中,什么也看不见,也就无所谓胆战心惊的形容了。其实风更可怕,在那些壁立千仞的山道转弯处,在那些万丈深渊的悬崖绝壁上,风就那么一吹,人若稍有闪失,后果不堪言说!这一切并没有难住我们。我们都艰难而又快乐地走过来了。

该死的是那件用高价买来的雨衣,它不仅没能为我遮蔽风雨,反而成了我的累赘。风夹带着雨水,从我的领子口上往里灌,手机、照相机、一些害怕浇淋的物件,一切都照淋不误。更糟糕的是,它反过来影响了我的行动,那里外都是水的雨衣,它粘着你的胸和背,纠缠着你的腿,使你在风雨中无法迈步。我愤怒了,把那件破雨衣从身上扯了下来,宁可让身体暴露在风雨中,让雨水痛快地从头到脚往下浇。这倒应了我原先的想法:在黄山毕竟不能多穿衣。

因为根本看不到所有的一切,什么云海,什么奇松,什么怪石,什么始信峰的秀丽,什么鲫鱼背的惊险,一切的花和树,一切的云和石,一切都只是雨雾中的迷蒙和苍茫!这番游黄山,可算是创了纪录——我们什么都没有看到,除了不见尽头的雨水。因为看不到一切,风雨中我们走得很快。汗水,雨水,真的是干了湿,湿了再干,对于我们来说,此时的急走没有别的目的,目的就是赶路。同伴们的行走速度参差不一,现在都已星散。我们是走在前面的几人,我们发了狠,既然黄山如此款待我们,我们干脆就拿出威风来给它看——我们的目标是攀登莲花峰绝顶。

莲花峰是黄山三大高峰之一,平日登临尚须极力奋斗,何况今日这满山满谷的飞流急湍,劈头盖脸的狂风暴雨?几次上莲花峰从没有这般漫长的感觉,盘山道无尽地弯曲,走不到头。而且有风,从前面,从身后,从不知的什么方向,推搡着我们,摇晃着我们,它们想动摇我们的决心和毅力。而我们只是前行,再无退路。大约用了一个小时,我们终于登上了莲花峰绝顶——当然,这里仍然是空蒙的一片。我们看到了两个人,是在峰顶上设点营业的摄影师,尽管没有游人,即使有了游人也无法拍摄,这他们知道。但他们坚持着,两人相拥,用雨布遮盖着摄影机,而他们的身上则是一样的雨水横流。这就是我们在莲花峰顶看到的唯一的风景。

大风雨中我们急行。经飞来石,登光明顶——这是黄山第一高峰。光明顶下来,一线天,百步云梯,抵玉屏楼。此际山路渐趋平缓,我们在玉屏楼的台阶上会聚,相互庆贺。这毕竟是平生难遇的一种大风雨登黄山的特殊经历。

孙文光是我旧日的北大同窗。此番盛情邀我参加芜湖盛会,会后又亲自陪我游览。在孙君,已是七登黄山了,这次伉俪结伴为陪我冒着风雨再一次登临,状极感人。归后又有诗记此盛事。诗日:“翩翩小谢负诗名,唾玉风生四座倾。履险更惊腰腿健,莲花峰上踏云行。”同登莲花峰的,还有上海的聂世美君,他是近代文学的专家,也有七言古诗《大雨登黄山莲花峰》一首见示。聂君诗中对我的赞誉当之有愧,他写了我“短袖单衣冲风雨”的情景,他感慨说:“此情此景知难必,快意翻从偶然得。振袂还复下山来,始觉险绝起股栗。股栗心战只此回,人生感悟响轻雷。岁月长河原平缓,一登黄山显奇瑰!”

真是,这样的经历不可重复,也许一生只有一回。

P21-24

序言

张志忠

谢冕先生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亲近自然的赤子。

十余年前,与先生一道攀登武当山,同行的还有由武汉而丹江口参加一个学术会议的同行们,二三十人,在山路上络绎而行。时当中秋,山色蓊郁,如酣如醉,红墙古刹,点缀其间。论起年龄,谢老师是最为年长的,但是,一路行来,他一直是走在最头里的。先生不但是腿脚利落,更难得的是兴致极高,笑声极响,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时有抬滑竿的山民兜揽生意,我们就打趣说,你看走在最前面的那个老者,你们要拾就去抬他啊。我们都还年轻,走得动啊。让我吃惊的是,谢老师把他的领先纪录,一直保持到了登临金顶,把我们一直甩在了后面。

谢老师一向有两个好习惯,早晨长跑,跑步回来后冲冷水澡。我也曾有心效仿。不过,从事文字工作的,大多是夜猫子,早晨起不了床。晚上冲冷水澡,倒不为难,但是,冲一次冷水澡,就患轻度感冒,嗓子疼好几天。询问先生,才知道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跑步跑得浑身发热,才禁得住冷水淋浴。可惜知易行难,我至今仍然没有学成。

先生的壮游,在这个集子中屡有记载。从香港到南洋,从欧洲到北美,都有涉足。当然,先生把更多的足迹留在了国内的山山水水,且时有犯难冒险之旅,《大风雨登黄山莲花峰》、《登梵净山记》,都是风雨如晦,登山不已的纪念。与其说这是挑战自然,不如说这是挑战自我;与其说这是盲目和固执,不如说这是生命力和自信。在《寻找一种感觉——福建长泰漂流记》中,面对多日的阴雨天气、山洪暴涨和他人劝阻,先生执意要在马洋溪“一漂为快”,“漂流是时下青年人锻炼和嬉游的一种方式,它的好处是能够磨炼人的意志,并在考验人的心理和体魄中得到一种历险之后的快乐。他们青春年少,他们要的就是那种挑战极限的刺激。而在我,我需要对我的生命可能性,以这样的方式进行试探和检验。这样的阴雨连绵,这样的山洪暴涨,这样的从数十米的高度一次又一次地抛掷和旋转、颠簸和翻滚,这样的任由天上的和溪中的水劈头盖脸的联合攻击,在生理上和心理上该有怎样的承受力?我需要事实上的回答”。我看到一个资料,马洋溪漂流全程8公里,有60多个弯儿,70多个落水区,落差60多米,山回水转,激流险滩,真是要有点挑战自我的勇气才能成行。而且,这里的漂流所乘坐的,是仅能容两个人的小艇,真如儿童玩具般在惊涛中跌宕。先生的漂流,已经成为当地的一个佳话,这篇文章和一幅彩色照片,就挂在该风景区的网页上。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结尾处写道:“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呜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以今天逐渐拓展和完善的旅游条件和个人能力,能够走遍许多名山大川、踏遍欧美诸国的游客日渐多起来,但是,既知人之乐,又能述其文,才是文人气象。谢冕先生是一个勤于动笔的人,足迹所至,每有佳作。而且,这和那种“到此一游”式的泛泛而谈不同,经常会看到先生的情怀和性格。像《那里的高雅羞辱了我》、《亚美利加天空的温情》,都是切肤之作。而且,他还有一种人文雅兴,每逢良辰美景,不但自己会文思泉涌,还有意识地发动在场者写作同题散文。前述湖北武当山之行,此前数日还在武汉大学门外的东湖月夜荡舟,时值中秋节的次一日,夜色如洗,皓月高悬,还有一群群男女大学生在湖边放河灯,湖面上河灯远远近近地闪烁,远远的磨山在望。先生欣然命题,《清风明月下的东湖》,要我们每人写一篇游记,并且率先成稿,以为示范。那一组文章后来发表在《长江文艺》上。2003年,先生有温州之行,情思荡漾,发动同行者都来写《温州的月光》,也是谢老师的倡议。先生还特意写了《同题散文(温州的月光)前记》,以明心志。兹文不长,录在这里:

诗人兴会,不可无文。曲水流觞,兰亭雅集,历时千载,百代景仰。我辈凡庸,岂敢谬托前贤?古云。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乃人之常也。此系古事,更有近者。记得当年,朱自清、俞平伯两先生荡桨秦淮,相约作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时传为佳话。周作人、郁达夫两先生分别主编《新文学大系·散文卷》,灵心慧眼,朱俞双双入选。此二文,遂成五四文学之经典。

公元二十一世纪之第三年,秋阳如花时节,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温州师范学院,暨温州山水文化传播公司,联名举办诗歌盛会。会间诸友联袂出游江心屿、雁荡山、楠溪江诸胜。秋水依依,秋月澹澹,风月无价,情意绵恒,如此良辰,岂可无记!

偶念兰亭秦淮翰墨之胜,相约以“温州的月光”作同题散文,以纪其盛。此议既出,应者甚众。《温州晚报》慨允贻以版面,共襄盛举,尤可感也。岁月匆匆,秋往冬至,文稿频传于电邮之间,佳品联翩于京温诸地,事成指日可待。爰为数言,以明初衰。

温州月光,溶溶入襟怀,先生对这个题目一写再写,从2003年写到2006年,先后写出四篇《温州的月光》,可见其感受至深,回味无穷,意兴无穷。

谢老师的风景散文,有一个重要的特点,他总是抓住景物和月色落笔,心无旁骛,也不会把话题延宕到红尘杂事上,更不会借题发挥,针砭世事,是非常纯粹的美文。纯粹,却不拘谨,流利,而不滞涩,“那年来到楠溪江,深夜抵达永嘉郊外的乡间旅馆。疏星如萤,月色如银,那山野的草香和虫鸣与明澈的月色融成了一片,此夜温州的月光里充盈着芳香的气息和金属的颤音。次日拂晓起来,发现昨夜的月明竟缤纷成了草尖的晶莹,还有楠溪江上星星点点的波粼”。如银月色缤纷成了草尖的晶莹露珠、江上的波光粼粼,如珠玉流转,巧妙变换。类似的景色,也曾出现在《温州的月光》之三中,“月正中天。那光华寂无声地掠过谢家池塘,照着池塘上的春草,春草上的流萤。那春草和流萤也都在月色的迷蒙中发出幽幽的光”。比照起来,前者一派自然风物,后者却是着眼于谢灵运的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而生发出来的。故此,虽然一写再写,情绪却更有侧重,意境各有千秋。

热爱生命,热爱自然,是先生为文的出发点。诗人兴致,本性使然。在许多时候,说先生是唯美主义者,不为过分。由此,他对于毁灭美、破坏自然环境的现象,深恶痛绝。早在80年代初期,作家刘心武写过一篇小说《最后一只玉鸟》,作品的主人公,就是以谢冕为原型的——身为大学教授的他,手持一本青年诗人的诗集,在教工宿舍区的林荫道上吟哦再三,赞不绝口,不料,几个年轻人拿着气枪到处猎杀小鸟的枪声,却惊破了他的审美意境,他上前制止这种毁灭美丽生命的恶行而未果,只好满腹惆怅地离去。那还是个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高涨的年代,文坛对“最后一个”的担忧,还集中在民间文化传统的层面,先生却敏锐地发现了人对大自然的毁灭,对生命的虐杀。近些年来,他有意识地加强了环保题材的写作,颐和园后山残存的一只松鼠,畅春园楼区外一片片水田的消失,都牵动了先生的忧思。古人有知鱼之乐,今人有画鱼之兴,屯溪大桥下面恬适地游动的一条鱼,却让先生萌发出为其命运的担忧。贪婪的人们,不但对大自然全无虔敬,对人文景观也毫不吝惜,毫无省思,在粗暴的建设中实施破坏。于是,积淀着金陵古都的寒水渌波、牵动着现代文人的桨声灯影的秦淮河,虽日重建,古意全无,不过是新修了一片酒楼餐馆,凸显着市场化时代的欲望勃发——规划者的粗鄙、食客的饕餮和商家的精明而已。燕园未名湖畔,如一根眼中钉肉中刺插在湖岸线上的大烟囱,好不容易拆除,虽然说,不是为了美观,而是因为供暖系统改为天然气了,但是,一座拔地而起的现代商厦,却以更为蛮横的姿态矗立在天边,借用一句套语,真是“旧伤痕上又添新伤痕”了。

这也许是转型期中国特有的现象,在“建设”中“破坏”,规模空前,肆无忌惮,不但祸及当下、而且贻害久远,令人痛心疾首。有感于此,先生心心念念,想把他的环保题材的文字单独编成一个集子,惜乎篇什有限,未能如愿。先生几近著作等身,多一本少一本书,不在考虑之列。他更在意的是表达一个有良知有热血的知识分子对现实的忧患之思。先生这一代人,生于万方多难之际,近80年间中,遭受过各种各样的波折和苦难,至今仍然在为中国文学的发展,为中国社会的进步,为自然环境和生态的保护,殚精竭虑,让我们这些后学,感念不已。从个人创作上,我希望先生能够多一些时间写作此类文字,能够在最近再为他编一部环保散文集,但我也希望先生多一些闲暇和悠游,吟风弄月,乐山乐水,而不必看到一条游鱼,见到一只松鼠,告别一方水田,都为之感伤、叹惋。这需要我们坚韧的努力,持久的抗争,不但为了今天的现实,为了明天的孩子,也能够以切实的行动,告慰壮心不已的人们,接替他们的追索和担承。

2010年8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条鱼顺流而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谢冕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657508
开本 32开
页数 24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6
出版时间 2011-04-01
首版时间 2011-04-01
印刷时间 2011-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10
14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3:4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