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1950-1953我在朝鲜战场(那年那月鸭绿江那边的记忆)/共和国风云纪实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1950-1953我在朝鲜战场(那年那月鸭绿江那边的记忆)》是作者何宗光20多万字的自传体叙述文。何宗光同志把他在朝鲜战场上三年的亲身经历,写成几十个小故事,以“我”为主线串联起来,相互连贯,前后呼应,既是一个完整的大故事,又可独立成篇。这些回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场震惊世界的“抗美援朝”战争的片片断断,星星点点,内涵深沉,语言朴实,真实可信,感人至深。

内容推荐

“去朝鲜那年,我刚18岁,入伍一年。”  

“我们连出国的时候一共130多人,回来时只剩下8个。”

1950年10月,《1950-1953我在朝鲜战场(那年那月鸭绿江那边的记忆)》作者何宗光跟随第一批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赴朝作战,从朝鲜战争爆发、奔向三八线、突破临津江,到剑指汉城、云山大作战……曾先后负过三次伤,最后一次被敌人炸塌了观察所,活埋了四个多小时,可谓九死一生。

《1950-1953我在朝鲜战场(那年那月鸭绿江那边的记忆)》作者在参加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0周年座谈会上,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目录

序一 难得的“回忆”(成善一)

序二 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引子一 追忆抗美援朝战争:青春在战火中闪光

引子二 鸭绿江断桥:那年,那月,他们从这里走过(徐海均)

第一章 难忘,那短暂而又漫长的等待  

 我们是东北边防军 

 补充:毛泽东的大手笔 

 备战,请战,血指印摁在决心书上 

 这年,我18岁 

第二章 难忘,那一刻我们走过鸭绿江大桥  

 “今夜过江!”那一声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走过大桥,那一刻我们都回首凝望 

 焦土路边,那趴在母亲身上哭泣的孩子啊! 

第三章 难忘,那一场场血与火的鏖战  

 首战云山:中国“虎”狠狠咬了美国“马”一口 

 补充采访:永远忘不了的第一仗 

 补充采访:“胆大包天、心细如发” 的老连长忆当年 

 一场遭遇战:警卫员没能拽住老团长 

 追歼路上:遭遇凝固汽油弹 

 急涉九龙江:一个漂亮的伏击战 

 收复平壤:仅仅48天,美军仓皇逃离了 

 奔向三八线:突破临津江,剑指汉城 

 补充:事先的准备很细很扎实 

 补充采访:他们向汉城奔去 

 抵御阵地:神枪手打掉敌人的威风 

 老营长的眼泪:防御战中的一次失误 

 夜袭131高地:雨夜,我们潜伏在敌人眼皮底下 

 强攻高旺山:真想不到,这竟是我的最后一战 

第四章 难忘,那一个个生死相依的战友  

 五班长,我只记住了你那绰号,想来真抱愧! 

 二排长,你那“红包”至今我仍感到好沉好沉! 

 胡大个,你那砸烂敌人脑袋的木盒子枪还在吗? 

 老金,我真希望汉城外围那个“黑衣人”不是你! 

 “老表”,你在突击前的那番话我一直记着呢! 

 王连长,走到哪你都会是一颗快乐的种子! 

 夏副连长,想起你就想起那个为你画像的姑娘! 

第五章 难忘,那苦乐相伴的战地生活  

 头顶,曾有个“黑寡妇”哭丧 

 饥饿,那6个窝窝头真香 

 行军,打着呼噜也向前 

 掩体,不只是为了自己 

 罐头,美军的意外赠与 

 “仙女”,废墟上的奇遇 

 洗澡,战地的别样“浴室” 

 除虱,战士发明“冰冻法” 

 哑弹,修坑道的增速与牺牲 

 西海岸,荷枪坐睡两个月 

第六章 难忘,那形形色色的美军俘虏  

 搜山,“喊”出4个美国兵 

 深夜,小个子战士“牵”来5 个大块头美军 

 防空洞,黑人伤兵的那声号叫 

 补充:一位美国被俘将军被遣返前的呼喊 

第七章 难忘,那隆冬的慰问袋,那金秋的慰问团  

 沂蒙山姐妹的一双布鞋垫 

 我把慰问团亲人接到了阵地上 

 仲星火送我一张伟人像 

第八章 难忘,生死线上那情,那泪,那大爱  

 云山战斗,一块弹片打在我脑壳上 

 元旦凌晨,我倒在了马智里盆地 

 绝望中,天边走来阿妈妮 

 大山中,阿爸基和他的大黄狗 

 伤好了,伤残证也被我撕掉了 

 补充采访:撕掉的伤残证,57年后又“复原”了 

 “轰”的一声,我被埋在观察所内 

第九章 难忘,那不长而又久长的初恋  

 养伤逢初恋:她从上海来 

 补充采访:相约夕阳红 

第十章 难忘,那些可敬可亲的战地女兵  

 钢铁战士的泪:不在最前沿的最可爱的人 

 “骒马”与“骡子”:女中尉一言噎住了“点子连长” 

 篮球场:志愿军小伙禁不住朝鲜女兵贴身紧逼 

第十一章 难忘,那黎明前的秘密凯旋  

尾声 拒绝遗忘

后记 热血热泪凝成的“记忆”

赘语 我的遗憾

试读章节

1950年10月21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

这一天,在茫茫夜色中,入伍一年多的我跟随所在部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十九军第一一六师步兵第三四六团,悄悄地跨过了鸭绿江,开始了难忘的抗美援朝战斗生活。

这一天,我和战友们已经在东北边境等待三个多月了。

1950年7月,我们部队正在河南漯河、长葛、新郑一线修铁路。

7月16日,部队突然接到命令,宣布修铁路任务停止。

“部队有大的军事行动,你有什么想法?”指导员严肃而神秘地对我说。我不假思索地回答:“一定跟连队一起行动。”当时我想,除台湾之外,全国都已解放,还有什么大的仗要打呢?

“要往哪儿去?”我问指导员。他不作答,我也不再询问。军人的纪律,不该知道的就不能问。

两天后,我们带着全部武器和马匹,坐上大铁皮闷罐火车从河南新郑出发,开始一路北行,转而向东。大家都不知要到什么地方去。沿途在各大火车站停歇,地方政府已为我们准备了馒头、大饼、咸菜和饮用水。

7月22日,火车终于停下了,这才知道我们已经来到了东北辽宁的海城地区。

我们驻扎在一个叫做牛庄的村子。村里一些年轻的姑娘、媳妇,纷纷来到连队抢着帮助战士们拆洗被褥、缝补衣服;大妈们送来了青菜和鸡蛋,拉着战士们的手,问寒问暖,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亲热。

当时,我心里充满了温馨,毕竟是已经解放了好几年的农村,这里的群众对自己的子弟兵真好。

海城,位于辽宁省南部辽河下游之左岸、辽东半岛之北端。它的东南方就是边境城市安东(丹东)。

安东(丹东)位于鸭绿江畔,江那边就是朝鲜。

我早就从报纸上得知,朝鲜战争已于6月25日爆发,但一开始却没有多想我们部队会与这场战争有什么关系。现在部队来到了东北边境,战火就在对面的土地上燃烧着,虽然暂时还没有燃烧到我国边境,但我们已经感受到这场战争对我国安全的威胁。

我们不能不严加防备。

我们的部队被称作东北边防军……

P22-23

序言

2005年7月27日,是《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字52周年的日子。

意外地接到何宗光同志的电话,说他写了一部“回忆录”,让我帮他看看。我很高兴,一个从战争年代活过来的老同志,能写出“回忆录”,这实在是难能可贵、可喜可贺的事!

何宗光同志于1949年夏天,在他的家乡湖南益阳参加第四野战军三十九军,进军广西。1960年因病从甘肃某军校战术教官的岗位上,转业来煤炭工业部。他一直在部机关搞行政管理和政治工作,三十多年,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和他共事多年的同志,甚至不知他是转业军人,至于他还是曾经两次赴朝、三次负伤的志愿军战士,就更鲜为人知。

离休20年,很少见面。当他放下拐棍,用抖动的双手,把“回忆录”初稿递给我时,我意外地发现他居然是一位半身不遂的老头了!但他很乐观。他告诉我,三年前突发脑栓塞,落下后遗症。还好,幸亏是左半身,右手还可执笔。言谈举止间,仍可看出那军人特有的气质。

他,真诚谦虚,不善张扬。我边翻阅他的文稿,边与他热情地交谈。他很健谈,也很“正统”。他是“四野”的,我是“三野”的,来自兄弟部队的两个老军人,谈起战争年代的事,总是有说不完的共同语言,动不完的感隋。

他说,离休以后没事干,对战争年代的事总是念念不忘,特别是那些牺牲了的战友们的身影,总是在眼前摇来晃去,使自己吃不安、睡不稳。不言而喻,凡从战争年代活过来的老同志,都想把战争年代那艰难、曲折的经历和牺牲了的战友们的故事写出来,以表达对战友的怀念,激励自己的革命意志,永葆革命之青春,也给后人留点历史的碎片。但许多人又苦于文化所限,哀叹自己是“茶壶里煮饺子——有东西倒不出来”。何宗光同志毕竟是中学生,头脑灵光,记忆力又好,他写出来了!而且是带病写出来的,写得很真实、可信。

基于他的真诚和谦逊,经过几次交谈,我还是提了几点意见和建议,主要是故事结构、人物形象、语言和叙事方式方面的,供他参考。此后,又经过出版社责任编辑的专业指点。他悟性很好,对原稿作了反复补充加工。

现在定稿的这部20多万字的“回忆”,是自传体的叙述文。何宗光同志把他在朝鲜

战场上三年的亲身经历,写成几十个小故事,以“我”为主线串联起来,相互连贯,前后呼应,既是一个完整的大故事,又可独立成篇。这些回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场震惊世界的“抗美援朝”战争的片片断断,星星点点,讴歌了我志愿军战士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朝人民牢不可破的战斗友谊,内涵深沉,语言朴实,真实可信,感人至深。

凡战争都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中国人民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不得不面对的又一场反侵略战争。就其艰苦性和残酷性而言,与我们所经历过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有许多不同的特点。这是没有亲身经历这场战争的人们所意想不到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人对“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首歌,耳熟能唱。在人们的想象中,志愿军仿佛是迈着整齐的步伐,歌声嘹亮,浩浩荡荡跨过鸭绿江的。事实上,第一批入朝部队25万人马、辎重,是在一个黑幕沉沉的夜晚,悄无声息地踏上这块已被侵略军占领大半的异国他乡的土地。但这支具有高度组织性和纪律性的军队,由于行动隐蔽伪装巧妙,6天以后,敌方才从空中侦察中发现“有一支约五万人、不明国籍的军队在向南开进”。

志愿军面对着的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装备精良、武装到牙齿的美国侵略军,它还打着“联合国”的旗号,拉来16个国家的仆从军……而我们,国内战争刚结束,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百废待兴,军队尚未休整;武器装备十分落后,特别是战争前期,敌方完全控制制空权……

何宗光同志作为连队的文化教员、作战参谋、连长,从“跨过鸭绿江”的第一仗“激战云山”、“急涉九龙江”到“收复平壤”,一直到把美国侵略军赶出北朝鲜领土,退回到“三八线”以南……他始终和战士们一起,在炮火连天、硝烟弥漫中摸爬滚打。天空炸弹轰鸣,脚下是燃烧的土地!眼前是被炸成废墟的村庄,血肉模糊的尸体!耳边是母亲的哭泣、婴儿的啼叫!战士们回头西望,联想到自己的祖国、家乡、母亲……现在,只有现在,他们才真的理解了“抗美援朝”和“保家卫国”的血肉联系,才真的理解了“唇亡齿寒”是什么意思。从国内背来的干粮吃完了,后方因敌机轰炸一时供应不上,怎么办?用石块砸玉米粒充饥。找不到水喝,人渴,水压重机枪缺水打不响,怎么办?尿!尿!人喝不上水,哪来的尿?零下30度的严寒,破冰涉水,前进、不停顿的前进……

何宗光同志三次负伤:第一次,炮弹皮穿破军帽,头部负伤,血流不止,他用急救包自己简单包扎,继续战斗。第二次,炮弹炸伤了左臀部,碗口大的伤口,血肉模糊,他倒下了。医助跑来为他包扎,又一颗炮弹炸伤医助的头部和腹部,鲜血直往外流,他眼睁睁地看着医助倒在自己身边的血泊里。此情此景,50多年后的今天想起来,他仍然激动不已。第三次,他在前哨阵地观察敌情,一发炮弹击中他的观察所,他被掩埋了。当战友们把他挖出来,已是遍体鳞伤,奄奄一息。他醒来的第一句话是:“我还活着!”

后记

震撼世界一千天的抗美援朝战争,对我来说是一个无法抹去的记忆。

那年,那月,那天,战场的许多情景都深深地刻印在我脑海中。

众多英雄的行为,使我终生难忘。

对英雄们的崇敬和怀念之情,在我心里淤积得太深太深。随着时光的推移,总想把它释放出来,让自己获得一些轻松。这是我内心深藏的一种愿望。

抗美援朝战争,我是第一批入朝作战的志愿军战士中的一员。

从离开祖国,跨过鸭绿江,到离开朝鲜战场回国,迄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了。

当年,我才18岁,还是一个幼稚的热血小青年。

步入朝鲜战场,我一直在第一线作战、生活,负过三次伤,中间虽然回国疗伤四个月,但伤愈后,我撕碎了伤残证,又第二次重回前线作战。

经历过几十次战斗后,我们这个连队原来一百多个熟悉的面孔多数不见了。他们大部分都牺牲了、伤残了,或不留姓名地长眠在异国他乡,或拖着伤残的肢体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最后,包括我自己在内,能在停战前夕回到祖国的,还不到十个人。

是英雄们用生命和鲜血,使我幸运地活了下来。多少年来,我经常在梦中同他们相见,醒来后心情激动不已,泪湿脸颊。他们中许多人的名字,虽然已被时光隐去,但我总觉得他们就像是晴朗夜空中的群星,依然在向我眨眼,永远闪烁着光辉。 我深深地怀念和感激他们。 人们都说革命军队是一个大学校,又是一个大熔炉,置身这所大学校里,不但能学到很多知识,而且能经过这座大熔炉的熔炼,尤其是战争这样的高温熔炼,把原来身上所带有的杂质燃烧掉,而变成一块有用的钢铁。 这是千真万确的。 这座大熔炉燃烧的燃料,就是共产党员们的光辉思想和英雄行为,它能使钢铁更纯、更坚硬。

我,正是因此而懂得了人生的真正价值,成为一颗有用的小小螺丝钉。

我,知足了!

已经牺牲的英雄们,他们没能享受到我的幸运。几十年来,我始终依恋着这所大学校,是它给了我毕生的精神源泉。

我的战争经历,过去从未向别人谈过。

2003年,我因患偏瘫病行动不便。自知时日无多,便萌生出一个想法,想趁我脑子还清醒之际,写一点自己的简单经历,留给子女们一个历史记录,同时也能释放我对英雄们的怀念之情。于是,我躺在病床上,一边回忆、一边记录,终于写成了几十个当年抗美援朝战争中发生的小故事。

这些小故事,全是真的。能忆起他们姓名的,我都以真名真姓而道之。实在抱愧,由于这是58年后的回忆,一些人名因为年代过久,我确实记不清了,我不得不无名无姓地写出对他们的记忆。

我要说的是,无论是真名真姓的,还是无名无姓的,这里面都浸透着我当时自己的真实情感。此书出版后,对那些无名无姓的,如果有人能加以补正和说明,正是我求之不得的。

我在写这些故事时,许多地方都是含着眼泪写的,许多情节都使我无法控制自己激动的情绪而泪流不止。

一次,我正写着,被一位小护士发现。她问我:“老先生,您在写什么?为什么伤心流泪?”我激动得喉咙哽塞,无法用一句话回答,只说我在写故事,不是因伤心而流泪,只是情绪有点激动。

为我治疗的大夫知道此事后,也来劝我说:“您不能情绪激动,这样对您的身体不好。还是别写了吧!您应该保持情绪安静。”

我想,既然已开始写了,就不能停下来不写了。我实在无法控制自己。  老伴为我身体着想,也一再劝我放弃,不要写了。

放弃?因自己的文字水平实在有限,我不是没想过放弃。然而,每当这一念头在我脑子里一闪,我立刻有一种负罪感。我觉得,如果不写出来,实在对不起那些已牺牲的战友们。

我还是决定要写,可以放慢速度,根据身体情况,能写多少算多少。所以就写写停停,延续了两三年,首先完成了抗美援朝战争回忆这一部分,也就是40多个小故事,大约十几万字。另一部分是自传性的回忆录,也有几万字。

草稿写成后,一个偶然的机会,被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的编辑们发现。他们找上门来,将其中一个故事拍摄成节目。播放后,被一些我认识的、不认识的朋友们所关注,尤其是一些青年朋友很想知道这段他们不曾经历过的历史。他们迫切地想知道以前我们这些年轻战士的真实思想隋感和战斗生活细节,不断地来电话向我索要这些故事。这一来,便有一本书稿印出了。

我本没有出版成书的打算。书稿印出后,我只想送给亲朋好友们一本。所以,书稿中无需刻意文饰,更缺少美丽辞藻,只忠实于我的真实历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1950-1953我在朝鲜战场(那年那月鸭绿江那边的记忆)/共和国风云纪实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宗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征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046047
开本 16开
页数 34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5
出版时间 2011-06-01
首版时间 2011-06-01
印刷时间 2011-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1
丛书名
印张 2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5
17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1:2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