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少女宋美龄与婚姻擦肩而过的五次爱情
内容
试读章节

宋美龄的初恋发生在1913年,那一年她刚刚16岁。

诚如l917年宋美龄在返回上海不久写给美国一位友人的信中所言:“回到了自己的国家,我才感到婚姻和恋爱远不是同一个定义。在我们的中国,婚姻往往并不需要有一个两情相悦的恋爱过程,只需要父母的权衡即可以了。如果谁要追求两情相悦,那么就只能在婚后,然而据我所见到的中国女性,婚后遇上两情相悦的往往是凤毛麟角的幸运者。见到眼前的现实,我才后悔当初为什么要拒绝H.K.的求婚。我无疑犯了一个彻头彻尾的错误。”

1913年春天,宋美龄结束在佐治亚州皮德蒙特小镇的求学生涯,听从父亲宋嘉树的信示,来到位于波士顿近郊的韦尔斯利女子大学读书。本来宋美龄在皮德蒙特生活得很愉快,但宋嘉树忽然从上海寄来一封措辞严厉的信,建议宋美龄转学到距波士顿较近的一所女子大学继续深造。宋美龄原想就在佐治亚州投考大学,但父亲却执意要她前往波士顿。

让宋嘉树决定三女美龄离开皮德蒙特的原因,是长子宋子文这时已经来到美国波士顿,他投考了位于查理河畔的哈佛大学。宋嘉树担心宋美龄正是情窦初开的年华,独自在皮德蒙特会不会发生早恋。此前类似传闻甚多,曾让保守谨慎的宋嘉树为之忧虑。他曾写信告诫宋美龄:“你在美国惟一的事情,就是接受教育而绝对不能一心二用。”现在和宋美龄同在佐治亚州的二姐宋庆龄已经回国,宋嘉树决定要三女儿前往美国北方的波士顿,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一是韦尔斯利女子大学名气很响;二是女儿如到韦尔斯利大学读书,正在哈佛大学求学的胞兄可以就近照管宋美龄。

在皮德蒙特读书时,虽然也有一些男生企图接近日渐美丽的宋美龄,然而那时的宋美龄对此毫无感觉。到女子大学读书以后则截然不同了,诚如美国女作家米埃尔·哈恩在若干年后谈到宋美龄在韦尔斯利女子大学初恋经过时所说:“如果说美龄的初恋早在皮德蒙特就产生了最初的萌动,不如说她真正的初恋是在韦尔斯利小镇起步,因为这时她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少女了。那时的大学里,女孩子接受异性的吸引不足为怪。”

在韦尔斯利这恬静温馨的大学校园里,宋美龄接触了她人生中第一个让她动情的异性——魁梧健硕又风姿潇洒的哈佛大学高才生,一度让宋美龄为之倾倒并首次萌发情愫的美国青年H.K.。宋美龄对在韦尔斯利小镇上邂逅的H.K.,充满好感并且一见钟情。就像她多年以后给米尔斯的信件中评价的那样:“那时我所以对H.K.一见动情,并非因他的潇洒,而在于欣赏和敬佩他的学识,当然,他的人品也是极为少见的。”

在宋美龄与H.K.结识之后,她希望取得宋子文这位监护人的理解和支持。她没有想到宋子文对她过早坠入爱河非但不理解,反而表现出深深的惊诧和反感。他对美龄在学习期间枯燥的生活感同身受,但对妹妹过早涉足爱情心生忧虑。其实,H.K.和宋美龄结识的媒介就是他宋子文。一次他前往韦尔斯利小镇探望妹妹,当时和宋子文同行的,就是也在哈佛读书的美国青年H.K.。H.K.是他最为要好的朋友。宋子文和H.K.来到韦尔斯利女子大学,以赞许的口气向宋美龄介绍H.K.:“H.K.不仅是我在哈佛校园里的朋友,他还是上海出生的小伙伴。小时候我和H.K.经常一起玩耍,他还是咱们的邻居!”

宋美龄听了哥哥一番介绍,眼睛蓦然一亮,她不曾想到面前这位卷发金黄、睿智敏感的美国青年,早年竟是宋家在上海东有恒路居住时的邻居。在她童年记忆中,她家附近是一片荒地,那时东有恒路还很偏僻。她依稀记得宋家在这里建造的小楼,是父亲自行设计修筑的,属于上海近郊较为独特的民居,造型独特,中西合璧。后来有些人羡慕宋宅的别致,也相继效仿,她长到5岁时家宅附近才开始兴建幢幢新宅。美龄绞尽脑汁地想了许久,她只记得在自家米黄色小楼旁,确有一幢漂亮小洋楼,却记不得邻居家有一个黄发碧眼小男孩。  宋子文见妹妹有些困窘,就提醒宋美龄有一个小男孩经常到他家院子里踢皮球。他们两家近在咫尺,他和H.K.曾是最亲昵的少年“玩伴”。他们曾在门前碧绿草坪上踢球,一同在外滩观看江上往来如梭的船只。宋子文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多年后他们竟然又在哈佛大学校园意外相遇,只是H.K.在哈佛大学已经整整高出他两个年级,再有一年H.K.就要从哈佛毕业了。两位在上海结识的少年伙伴,没想到能在美丽的查理河畔校园里重续他们昔日的友情。

宋美龄和H.K.初次见面,就感到他说话风趣幽默,让她心中暗生好感。几天后宋子文带着H.K.前来韦尔斯利大学邀妹妹前去小镇郊外春游,H.K.在谈吐问所表露出的渊博学识令宋美龄由衷欣赏并心生爱慕。

此时的宋美龄已由刚到美国时的丑小鸭(确切地说应是小胖丫)出落成亭亭玉女的美少女,熟悉宋美龄留学生活的美国女作家项美丽曾经这样描述:“当时住在韦尔斯利小镇上的蒋夫人,由于她气质的优美超群,还因为她的学识深得校内外知情人的赞许,因此吸引了附近学校太多异性青年的注目。所以每当晚上,宋美龄与女孩子们去镇上散步时,总会有许多景慕她的男青年集聚在她所经过的地方。而且这些为宋美龄秀气外貌所倾倒的男学生们,总是希望寻找各种理由接近这位东方少女,有些男学生甚至不惜遭到呵责贸然进入韦尔斯利女子学院,到陶亚楼(宋美龄的宿舍楼)附近去等候与她相遇的机会。”

当然,看中宋美龄容貌并为之倾倒的中国留学生也大有人在,美国女记者埃米莉·哈恩在她《宋氏家族》中也曾对此有过评说:“有一次,美龄在绘图室等待子文的时候,一个中国学生看见了她。这个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祖国的学生凝视着这位年轻的姑娘,不禁陶醉在今后生活的遐想之中。那时,美龄体态十分丰满,肤色异常健康,一条辫子垂在身后。不过,宋美龄对那些想入非非的异性,大多漠然视之。”

总之,有关宋美龄在校读书时颇受异性青睐的故事,并非某一知情者的一家之说。1938年2月韦尔斯利大学《校刊》刊出的一篇《关于宋美龄在校情况之评语》中,也可以寻觅到与此相关的记载。该文写道:“美龄深受哈佛大学以及美国东部其他一些大学东方学生们的喜爱。她的一个朋友说:‘总有一两个漂亮的中国青年停留在美龄住所门前的台阶上。美龄喜欢和这里的中国学生交往,但对男生往往不加理睬。当时追求她的还有一些美国学生,美龄对他们更是敬而远之。’这说明普通美国大学生并非可以凭取悦心理就可感动美龄的。在一般人眼里,美龄在感情方面是严肃认真的。她绝不会轻易对那些想取悦自己的陌生学生露出笑容,更不能接受任何人的约会。她那时的主要精力都在学业上,……美龄严格限制异性走近自己,也许与她在中国所受的家庭影响不无关系。”

不过,宋美龄并不是对所有异性都敬而远之,其中对哥哥的好友H.K.就是一个例外。宋美龄对谦虚有礼的H.K.很有好感,H.K.的渊博学识让她格外敬重。

宋美龄对H.K.最初的好感源于,这位美国青年的谦虚有礼及对中国少女不卑不亢的绅士风度。她的性格和内心的戒意决定她不想在异性面前多说话,令宋美龄自己也觉得奇怪的是,就在那次由宋子文安排的假日郊游中,她改变了固有的矜持,在高大帅气的H.K.面前,她仿佛有说不完的话。H.K.和她交谈时也振振有词,尤其是谈起在上海的少年往事,H.K.的幽默谈吐常常让宋美龄忍俊不禁。她高兴的是,没想到H.K.现在还能说出她小时候的趣事,他甚至还知道她的绰号叫“小灯笼”。当宋美龄听H.K.喊她“胖小妹”的时候,她忽然心头一热,感到原本陌生的她与他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许多。

宋美龄在哥哥和H.K.面前总喜欢抿着嘴儿,她想笑又忍住了。她不想在成熟睿智的H.K.面前失态。童年时的“小灯笼”雅号宋美龄当然无法忘却,那是因她当时太胖的缘故,所以小伙伴们就送她这一绰号。宋美龄对H.K.的戒意尽管消失了,但仍然不想和结识不久的哈佛男生过于亲近。宋美龄越是自我庄重,H.K.对她就越是爱慕。春游结束以后,他对宋子文这样评价其妹宋美龄:“令妹虽然只有16岁,可在我眼里她已经很成熟了。美龄似乎并没有改变从前在上海时的‘小灯笼’形象,只是她现在变得更加美丽了。东方女性,确实伟大啊!”P3-6

目录

引言

卷一 与H.K.t

 A章 韦尔斯利小镇初恋

1.“哈佛”高才生H.K.

2.陶亚楼里的中国少女

 B章 1914年暑假

3.爱上军火商儿子

4.从夏威夷到费城

 C章 第一次失恋

5.监护人宋子文

6.无可奈何花落去

7.凄美圣诞夜

8.初恋,有花无果

卷二 与杨先生

 D章 观众·撰稿人和音乐教师

9.一封信与一篇剧评

10.新来的音乐教师

11.用毛笔写英文诗的人

12.杨,走进少女生活

 E章 再坠爱河

13.麻省理工学院短聚

14.杨先生的来信

15.宋美龄:爱情可遇不可求!

16.箭在弦上,欲罢不能

17.消失的音乐教师

18.遗憾的最后一面

卷三 与荷兰建筑家Van Eiveigh

 F章 海上邂逅

19.自陷愁城

20.把异性视若仇雠

21.荷兰青年建筑家

 G章 爱上荷兰青年

22.建筑师,还是收藏家?

23.宋子文的担忧

24.雨中透出一抹斜阳

 H章 脆弱的盟誓

25.少女从甲板上消逝了

26.相约上海再会

27.痴情已深难启口

28.谭延阊不是意中人

29.宋美龄:“不能嫁给心爱的人,我就嫁给名利!”

卷四 与S先生

 I章 S虽好,却是有妇之夫

30.忧思在心终成疾

31.S曾是留美学友

32.哀莫大于心死

33.英语教师和“电审会”女译员

 J章 爱情,不再是她的追求

34.又是情感沼泽

35.芳与梅:s生命中的两个女性

36.与陈友仁一面之缘

37.圣诞夜誓言

38.无爱婚姻宛如罗网

39.S的独白:“只有进地狱我才有自由!”

卷五 与Birnie先生

 K章 香港,这里也有爱?

40.初识蒋介石

41.高深莫测的美国摄影师

42.为三位离去的男友自责

 L章 爱情与共识

43.静静的病室,骚动的心

44.痴情的护花使者

45.宋美龄失踪

46.“这辈子不顾一切的一次!”

47.情移蒋介石

48.爱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灵共鸣

内容推荐

1927年宋美龄与蒋介石在上海结婚之前,她的爱情生活如何?宋美龄15岁在美国韦尔斯利女子学院留学时身边就不乏众多异性追求者,其中杰出的美国哈佛学生H.K.一度让宋美龄怦然心动,本可成为初恋佳话,但终因家庭反对与外国人交友而作罢:另一位麻省理工学院讲师也在这时狂热地追求她,亦因相同原因让爱意有花无果:1917年宋美龄在归国的轮船上,偶遇荷兰青年建筑师Van Eiveigh,彼此暗萌情愫,然而归国后又因家庭反对无疾而终1918年宋父病殁。此间,美龄又对一位医生萌发爱意,可惜此人是有妇之夫,依宋氏家族的理法自然无法共渡爱河:至于此后不久美龄在经香港回沪时邂逅的美国摄影师Birnie,两人关系用美龄自己的话说,称得上是“一辈子不顾一切的一次”。可最终的结局,仍然是以悲剧收场。宋美龄的爱情在家庭压力下频频受挫后,她不得不认命,从心底发出:“我如果不能嫁给最喜欢的人,就嫁给名利!”

此书参考了2004年宋美龄病故后,美国传媒公布的她与美国女友米尔斯早年通信及其他相关英文资料,首次披露宋美龄青年时期鲜为人知的感情经历,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传记文学作品。

编辑推荐

少女宋美龄与婚姻擦肩而过的五次爱情!

宋美龄是20世纪中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最著名的传奇女性之一。她与蒋介石结婚后的作为尽人皆知,而其与蒋氏结识之前的罗曼史却无人知晓。本书讲述的即是少女宋美龄先后与五位有情人所走过的既甜蜜又苦涩的坎坷情感之路。

它不同于国内已有的宋美龄传记,因为写作素材来自宋美龄去世后美国传媒公布的封存资料,它是宋美龄与蒋介石结识前邂逅五位钟情者的感情心路,因其刻骨铭心而在宋美龄致美国友人的信件中留有痕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少女宋美龄与婚姻擦肩而过的五次爱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窦应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147942
开本 16开
页数 26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8
出版时间 2009-09-01
首版时间 2009-09-01
印刷时间 2009-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76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