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从穴居到建筑高大的宫室,从原始本能的遮风避雨到表现华丽的壮美之感,中国建筑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密不可分。它代表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结晶,彰现了中国人民极高的审美水平和艺术情操。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中国历代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艺术。
图书 | 图说中国建筑艺术/图说中国传统艺术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人类从穴居到建筑高大的宫室,从原始本能的遮风避雨到表现华丽的壮美之感,中国建筑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密不可分。它代表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结晶,彰现了中国人民极高的审美水平和艺术情操。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中国历代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艺术。 内容推荐 古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最重要的载体,中国的古建筑是中华艺术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古建筑是我们的先人留下灵气的“场”,他们用建筑特有的艺术语言,向我们展现伟大的心路历程。让我们以崇敬的心情打开中国建筑艺术之门,探索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在无数伟大的建筑中,去体会我们的先人至今还在跳动的心灵:建筑是通过建筑的结构、建筑的形式、建筑的空间与环境的关系等艺术语言,表达出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最概括的文字将中华几千年的建筑文化作一个总结。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通过:建筑的结构——“木结构”;建筑的形式——“大屋顶”;建筑的空间——“四合院”,表达出建筑艺术的灵魂——“建筑意”。建筑的最终目的是人类为了“艺术化的生存”。建筑并不是木石砖瓦无情物的堆砌,除了建筑的物质外壳之外,蕴涵在建筑中的“有意味的形式”,这就是“建筑意”。 它反映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精彩的建筑意匠,也表达出中国古代建筑匠师超凡的聪明才智和丰富的情感世界。大道至简——最复杂的问题可以用最简单的方法来概括:“木结构”、“大屋顶”、“四合院”、“建筑意”,这几个字可以代表中国建筑的全部特征与面貌。这是对中国古代建筑的最精练、最精彩的概括。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木结构——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 第一节 大匠知材天工巧作 第二节 建筑宝典《营造法式》 第三节 千栌赫栾万棋岐层 第二章 大屋顶——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式 第一节 如鸟斯革如犟斯飞 第二节 大屋顶下成就大统 第三节 庄严尊贵儒释佛道 第三章 四合院——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 第一节 筑墙茨屋各有室家 第二节 深宅大院建筑精粹 第三节 家国天下有墙蔽恶 第四章 建筑意——中国古代建筑的灵魂 第一节 华夏意匠建筑之美 第二节 人化自然诗意园林 第二节 千文万华建筑宝库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图说中国建筑艺术/图说中国传统艺术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钱正坤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1405747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0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00 |
出版时间 | 2009-07-01 |
首版时间 | 2009-07-01 |
印刷时间 | 2009-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81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TU-092 |
丛书名 | |
印张 | 19.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江苏 |
长 | 285 |
宽 | 210 |
高 | 1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