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平原上的歌谣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第一部深度描写三年大饥荒的长篇小说!

善于保存记忆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拒绝遗忘的文学是让人尊敬的;

有的人已经饿死,有的人眼看也要饿死。苦难中的人们,该笑还是笑,该唱还是唱。饥饿的平原上回荡起动人的歌谣。

小说叙述了极“左”年代中原农村发生的大饥荒,写出了普通百姓在那个特殊年代所经受的巨大磨难,表现了他们在饥饿的威胁面前所激发出的生存勇气和生存智慧。

内容推荐

这是国内第一部深度描写三年大饥荒的长篇小说。小说叙述了极“左”年代中原农村发生的大饥荒,写出了普通百姓在那个特殊年代所经受的巨大磨难,表现了他们在饥饿的威胁面前所激发出的生存勇气和生存智慧。小说写到了因饥饿导致的浮肿病流行、断炊的恐慌、饿死人的惨剧,许多场面令人触目惊心,催人泪下。“平原上的歌谣”是民间的歌谣,是苦涩的吟唱,里面藏着岁月深沉的忧伤。

试读章节

黄牤牛还是死了。黄牤牛吃到了茅草根,茅草根也未能挽回它的命。黄牤牛是天将明时分死的。它没有把帆布泥兜子坠烂,也没有把泥兜子上面的绳子坠断。它一死,后半身就从泥兜子里滑脱出来。它的两条前腿和头还搭在悬空的泥兜子上。那样子,像是调皮的它要荡一个秋千,上秋千时脚没蹬好,蹬空了。它临死前没有呻吟,没有喊叫,没有挣扎,没有什么痛苦的表现,死得相当从容和安静。两个饲养员饲养它那么多年。它跟饲养员连句告别的话都没说。不过它刚死,两个饲养员就知道了。他们点上灯一照,见黄牤牛的眼睛还睁得大大的,死时没有闭眼。如果拿人来比,黄牤牛死时没有闭眼,说明它的心事没有完,说明它对人世间还有话说,睁眼是用来表示它的遗憾。如果拿它当人来看待,饲养员应当把两只手掌搓一搓,搓热,分别捂在牛的眼睛上。把牛的眼皮也暖热后,再把牛的眼皮抹撒下来,把大眼珠子盖上。文钟祥倒是产生了帮牛把眼合上的想法,他的双手也合到了一块儿。老国叔没让他搓手,老国叔说算了,牛的眼睛太大,很难合上。牛的肚子也很大,怎么看也不像饿死的。

黄牤牛或许是饿死的,或许是病死的,或许是撑死的。或许这几种原因相加,各种原因都有一些。队长文钟山过来给两个饲养员统一了说法,只能说黄牤牛是病死的,是得急病死的。黄牤牛昨天还好好的,还活蹦乱跳,还扎着架子要往别的母牛身上跳。到了晚上,黄牤牛突然就不行了。队长交代说,千万不能说黄牤牛是饿死的。驻队的黄工作员黄秋板到公社开会去了,等黄秋板回来,他要是听说黄牤牛是饿死的,那可不得了。黄秋板一定会说,你们怎么搞的,人都好好的,都没有挨饿,怎么偏偏把牛饿死了。饿死生产队的牛,等于犯罪,你们知道不知道?这件事一定要严肃追查。两个饲养员互相看看,说知道了。

可是,死牛怎么处理呢?按照近两年的惯例,要说牛是病死的,就得把死牛的尸体埋掉。这是出于对贫下中农身体的爱护,是讲卫生的需要。讲卫生是跟在除四害后面来的,除四害,讲卫生。据黄工作员解释,除四害就是为了讲卫生。四害包括老鼠、麻雀、苍蝇、臭虫。四害都是脏东西,把四害除掉,哪儿哪儿就干净了,干净了就是卫生。当然,除四害又不单纯是为了讲卫生,除四害还有保护庄稼和粮食的作用。反过来说,讲卫生也不仅仅是除四害。讲卫生还有一个说法,叫爱国卫生运动。一加上爱国和运动,讲卫生就上升到了政治的高度,它包括的内容就海了去了。比如病死的牛马驴猪羊鸡不许吃,就是讲卫生之一种。不管病死的家畜还是家禽,它们身体上都会有细菌。人吃了它们的肉,等于吃进了细菌。细菌一旦钻进了人们的肚子,就会在肚子里作祸,人离死就不远了。人们刚听说细菌这个说法时,都觉得细菌很新鲜,都想看看细菌什么样。黄秋板把手往空中一捞,伸开手给人看,说:“看,细菌!”人们伸头在他手上乱看,没看到什么细菌。黄秋板又往地上吐了一口唾沫,又说:“看,细菌!”人们把头聚过来,仍没看到什么活动的东西。那么黄秋板就说了:“细菌细菌,细菌就是小,就是细,要是人人的眼睛都能看到细菌,那还叫什么细菌,细菌就不稀罕了,也不可怕了。细菌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无处不在,人的肉眼又看不见它。消灭细菌的办法只有一条,那就是讲卫生。”

按照讲卫生的原则,在黄牤牛死掉之前,养猪场的死猪都埋掉了。那时,他们这里已办了集体农庄。办集体农庄的办法并不是另建一处庄子,而是利用现有的自然村,把三个村并成两个村,把其中一个村的人分到另两个村庄去住。死牛的这个村叫文凤楼,被腾出来的那个村叫小李庄。小李庄的人,一部分住在文凤楼,一部分住在杨桥。这样,小李庄就办起了养猪场、养鸡场和养鸭场,小李庄摇身一变,就成了集体农庄。集体农庄的成员都是从贫下中农家庭挑出来的优秀青年,他们也被称为青年突击队员。不能说这些队员没有志向,不能干。他们头上都扎着带有标志性的白羊肚子毛巾,每天都唱着向前,向前。可他们养猪养鸡确实缺少点儿经验。猪和鸡都是从各村集中到小李庄的,刚集中起来时,那些猪和鸡还是好好的,迎接过不少骑自行车的参观团前去参观。过了一段时间,猪和鸡就开始死,死了一头又一头,死了一只又一只。猪和鸡死后,他们就弄到地里埋掉。再去埋死猪时,青年突击队员们发现他们上次埋的死猪被人扒走了。他们都很负责,认为这是大事,这不仅是死猪被扒走的问题,这关系到不讲卫生的问题,不爱国的问题,反对卫生运动的问题。再把死猪埋到地头时,他们装作走了,回养猪场去了。等天一黑,他们就潜回来,埋伏在附近的地里。一发现有人偷偷摸摸来扒死猪,他们就冲出来,把扒死猪的人捉住,五花大绑,交给队里,让队长召集人对胆敢破坏卫生者进行批斗。谁不怕批斗呢,被批斗的人不仅挨训,挨骂,受尽侮辱,有时还要挨揍。把偷扒死猪的人批斗过一两个,全大队的人都知道了讲卫生的重要性,再也不敢不讲卫生了。P21-23

后记

我对三年大饥荒的生活记忆深刻,称得上刻骨铭心。其中饥荒最严重的1960年,我九岁,正在本村小学读二年级。我饿得成了大头,长脖子,细腿,连走路都费劲儿。去学校上学需要翻过一条干坑,以前,我在这条坑里跑上跑下,如履平地。饿成瘦鬼后,过那条坑就难了。此岸,我屁股贴着岸边往下滑;彼岸,我得把自己变成一只小兽物,四肢着地一点一点往上爬。这年夏天,父亲病死了。作为父亲的长子,为父亲送葬时由我扛幡,摔恼盆。堂叔大概怕我瘦得没劲儿,替我把陶制的恼盆摔碎了。食堂面临断顿,不少人得了浮肿病,人们的生存受到了极为严峻的考验。换句话说,贫困和饥饿已使人们的生存到了一个最低的底线,过了底线,人马上就得饿死。谁都不想死,人人都想活命。人们别的念头都没有了,只要能找到一口吃的,只要能保住自己的一条命,就是最大的成功。于是人们的生存意志、生存韧性、生存智慧和生存想象力都尽可能地发挥出来了,构成了那个特殊年代特殊的生存状态。

我服从了自己的记忆,或者说受到了记忆执拗的引导,在刚开始写小说不久的1980年,我就以那段生活为素材,写了一篇短篇小说《看看谁家有福》。小说在《奔流》发表后,引起比较大的争议,该刊连续发了好几篇争鸣文章。肯定的一方认为我写得很真实;批评的一方说我写得太低沉了。这篇小说很快被翻译到美国。《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也为这篇小说列了一条:“刘庆邦的《看看谁家有福》,超出了1966—1976十年浩劫的时间范围,直接揭露了1959—1961‘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农村的饥荒。一面描写农民们的煮饭锅被送进了小高炉后,如何为寻得一口粮食而不顾一切,一面鞭笞干部的昏庸无能和冷酷无情。”此后,我按捺不住自己的记忆和冲动,一直想写一部长一点儿的小说,来记述那段生活。我暗暗对自己说,你不写这部小说,就对不起那些饿死的人和那段历史,也对不起自己的良心,一辈子都白活了。二十四年之后,我终于写出了这部在我心底埋藏已久的《平原上的歌谣》。我读书不多,在创作上没什么高深的理论。但我知道,人类的记忆是很重要的,一个人的记忆力是一个人的基本力量。如果这个人失去了记忆,就等于是一个傻子,跟植物人也差不多。同样,一个民族的记忆是这个民族的力量所在,善于保存记忆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试想,一个民族倘是失去了记忆,就有可能重蹈灾难的覆辙,那是多么可怕。有两句话,我不记得是哪两个外国作家说的。一句是,文学是为历史作证;另一句是,文化是对记忆的守卫。我觉得这两句话都很有道理。作为一个作家,我们有责任为我们的民族提供记忆,保留记忆。当然,这个记忆应该是细节化、情感化、人性化、真实性和艺术性的。一代作家有一代作家的生活记忆,如果我们这一代亲历过那段生活的人死了,让后来的人再想象就不那么容易了。我们必须现在就行动起来,让记忆文化向遗忘文化挑战。

那段生活无疑是沉重的,但我给小说定下的是不屈和自强的基调,写得并不低沉。我没写饿殍遍地,哀鸿遍野,没有渲染惨绝的气氛,相反还有些幽默,露出了有节制的微笑。这是因为受到我大姐的启发。前些年,我每每回老家看望母亲,都要和大姐、二姐谈起三年大饥荒的那段日子。我是有意提起这个话题,让大姐、二姐帮我回忆饥饿的生活细节。大姐悄悄告诉我,母亲不愿听见我们老说那几年多么苦,多么难过,母亲说,都是过去的事了,还提它干什么!我想,母亲可能是出于自尊,我们把过去的事说多了,母亲会觉得都是她这个当娘的没本事,让她的孩子受苦了。我说:“那时候挨饿的又不是我们一家,全国的人都在挨饿,只不过有的地方轻一些,有的地方重一些。”大姐又说:“你别说,当时并没觉得多么苦,一点儿都不发愁,好像还挺高兴的,该笑还是笑,该唱还是唱。”这是我没有想到的。以前构思这部小说,我的心情总是很沉重,很压抑,甚至想哭,大姐的话改变了我的想法。什么样的苦难都能忍受,什么样的坎儿都能过去,也许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这部小说是献给我母亲的。父亲死时,我们姐弟六个还小,大姐最大十三岁,最小的弟弟还不满周岁,上头还有一个年届七旬的爷爷,一家八口全靠母亲一个人养活。为了多干活,多挣工分,母亲从妇女队伍中走了出来,天天跟男劳力一块儿干活儿。母亲犁地耙地,放磙扬场,和泥脱坯,挖河盖房,凡是男劳力干的活儿,我们的母亲都一点儿不落地跟着干。在秋天的雨季,母亲要冒着雨到地里出红薯。不出红薯全村人就没吃的。出完红薯回家,母亲全身的衣服都湿透了,身上滚的全是泥巴。在大雪飘飘的冬天,妇女们都不出工了,在家里做针线活儿。这时母亲要和男劳力一起往麦地里抬雪。初春队里的草不够牲口吃,母亲要下到冰冷的河水里,为牲口捞水草。母亲所受的苦累和委屈,一想起来就让我这个当儿子的痛彻心肺。我对两个姐姐和弟弟妹妹说过,我一定要写写母亲。可我的小说还没写出来,苦命的母亲已于2003年3月5日去世了。母亲再也看不到我的小说了,这只能让我更加痛心。

关于母亲,还有一个大些的说法,我们愿意把祖国也说成是我们的母亲,那么我把这部小说同时也献给祖国母亲。伟大的祖国母亲,请您收下吧!您愿意收下吗?

2004年6月9日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平原上的歌谣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庆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209851
开本 32开
页数 36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6
出版时间 2009-11-01
首版时间 2009-11-01
印刷时间 2009-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5
155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0:0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