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詹姆士编著的《宗教经验之种种》是一部从个人经验角度观照宗教作用的著作。作者对皈依、悔改、神秘主义等宗教经验进行探讨,并以伏尔泰、惠特曼、爱默生、路德等思想家的宗教经验为例。虽然讨论的是严肃的宗教哲学命题,但书中和和分析了大量的个体传记资料,叙述生动,情节跌宕,充满了小说的趣味。
图书 | 宗教经验之种种/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威廉·詹姆士编著的《宗教经验之种种》是一部从个人经验角度观照宗教作用的著作。作者对皈依、悔改、神秘主义等宗教经验进行探讨,并以伏尔泰、惠特曼、爱默生、路德等思想家的宗教经验为例。虽然讨论的是严肃的宗教哲学命题,但书中和和分析了大量的个体传记资料,叙述生动,情节跌宕,充满了小说的趣味。 内容推荐 威廉·詹姆士编著的《宗教经验之种种》是一部从个人经验方面讨论宗教作用的著作。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宗教经验之种种》是他应聘在英国爱丁堡大学所作的讲演。共二十讲:第一讲论宗教与神经学;第二讲说明《宗教经验之种种》讨论的范围限于个人的宗教心理;第三讲说从许多人的经验看来,实有个无形者(精神界)的存在;第四第五讲论心态健全的人的宗教经验;第六第七讲论“灵魂”带病态的人的宗教经验;第八讲论这种分裂的人格如何恢复统一;第九第十讲论未信教者转而皈依宗教之心理过程;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讲论圣徒之性质;第十四第十五讲论圣徒性之价值;第十六第十七讲论神秘经验;第十八讲论宗教哲学;第十九讲论宗教的其他特性;第二十讲为结论。 目录 第一讲 宗教与神经学 第二讲 圈定本题的范围 第三讲 实有无形者 第四第五讲 健全心态的宗教 第六第七讲 病态的灵魂 第八讲 分裂的自我及它的统一过程 第九讲 皈依 第十讲 皈依(续) 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讲 圣徒性 第十四第十五讲 圣徒性的价值 第十六十七讲 神秘主义 第十八讲 哲学 第十九讲 其他特性 第二十讲 结论 后记 试读章节 我站在这张讲桌后的地位,面对着这好多博学的听众,实在怀着不少惶恐。在我们美国人,从欧洲学者的语音和他们的书接受教诲这种经验是很习惯的。在我自己所属的哈佛大学(HarvardUniversity),没有一个冬天过去,没有从苏格兰的、英吉利的、法兰西的、德意志的代表他们各本国的科学或文学的专家得到大的或小的讲演收获——这些专家,我们或是设法拉他们横渡大洋去对我们讲演,或是在他们游历我们国内之时半路捉拿去。欧洲人说话,我们听,我们觉得是当然的事情。我们说话,欧洲人听,这个相反的习惯,我们还未曾养成;所以第一个冒这种险的人免不了要发生对这样自大的行为应该请罪的一种感觉,尤其是在美国人的意想认为圣地的像爱丁堡(Edinburgh)这样地方,必定是这样:爱丁堡大学的哲学讲座的光荣,在我童年,已经深印于想像上。当时才出版的伏勒塞(Fraser)教授的《哲学论文》(Essays Oil Philosophy)是我翻看过的第一部哲学书;并且我记得很清楚那部书内关于韩弥顿爵士(Sir William Hamilton)教室的记述所对我引起的敬畏之情。韩弥顿的讲演就是我强迫我自己研读的第一部哲学著作;此后我就沉浸于司徒亚和菩朗(Dagald Stewart and Thomas Brown)的作品。我对这种童年的敬畏情绪,始终没有长过头;并且我承认本人忽然由我出生的村野里一时当真升为这个大学的一员,变成了这些名人的同事,不特使我知道这是实事,而且使我同样深切地觉得好像梦境。 可是我既然接受这个聘约的荣幸,觉得拒绝是不可以的。学问的生活也有它的英勇的责务,所以我此刻站在这里,不再说反对的话。只要让我加一句话:现在既是在这里和在亚伯丁(Aberdeen),潮流已经开始由西走到东,我希望会继续这样流。将来一年一年过去,希望有好多我同国人会被请来苏格兰的各大学讲演,交换这里的学者到美国讲演;我希望我们民族在一切这些高层事业上会成了一个民族;并且我们英文所联带的特种哲学气质和特种政治气质,可以越来越弥漫于全世界,并且会影响全世界。 说到我履行这个讲演责任的方式,我既不是神学家,也不是深通宗教史的学者,也不是人类学家。我特别熟悉的,只有心理学这一门学问。从心理学者看来,人的宗教倾向一定是至少同人的心性的任何其他事实一样有趣。因此,似乎就我这个心理学者的资格看,我自然要做的事,就是贡献给你们一种对于那些宗教倾向的描写性的概览。 假如这个研究是心理学的,那么,它的题目就不是宗教的制度,而是宗教的感情和宗教的冲动了;并且我必须只限于说到能表达己意并完全自觉的人在颂天和自叙的文字内所记载的那些比较发达的主观现象。固然,一个事物的起源和早期总富有兴趣,但’是,假如诚心要求得它的全部意义,就总必须注意到它的更进化并完成的方面。因此我们最关切的文件,就是在宗教生活上最有成就并最能够对他们的观念和动机作明白的叙述口的人的记载。 P1-2 序言 假如我不曾有被聘为爱丁堡大学的讲自然宗教的吉福德讲师(GiffordLecturer)的荣幸,那就始终不会写这《宗教经验之种种》。因为这样被聘,我必须讲两组演讲,每组十讲;在我寻找这两个讲题之时,我觉得第一组可以是描写的性质,题为“人的宗教胃口”(Man’sReligiousAppetite),第二组可以是形而上学的,题为“以哲学满足这种胃口”(TheirSatisfactionThroughPhilosophy)。可是,一到我写心里这方面之时,材料出乎意外地多;因此第二讲题就完全搁起了,现在这二十讲都是描写人们的宗教性格。在第二十讲,我暗示(并是说明)了我个人的哲学的结论;读者要立刻知道它的,应该就翻看那一讲的最后两大段并《宗教经验之种种》的后记。我希望将来我能够以更明白的方式说明这些结论。 因为我相信博识特例往往比仅有抽象公式(不管多么深远),能使我们更精明,我这些演讲满载着具体的例证,并且这些例证是从宗教性情的比较过甚的表现之中选取出来的。因此,有些读者,在他们没将《宗教经验之种种》读过半之时,也许会觉得我所描写的是所说这个人的一幅讽刺画像;他们会说,这种到了抽搐地步的信教,不是心理正常的。 后记 在写结论那一讲之时,我不得不力求简单;因此我怕我的一般的哲学立场说得太少,会弄到有些读者几乎看不懂。所以我加上这个后语,但这个也要很短,也许只能把缺点弥补一点点。我也许能够在一部后来的书,把我的立场说得更详细,因之也可以说得更明白。 在像这样的部门内,一切可能的态度和性情久已见于文献中,因之任何新的作者立刻可以归到熟悉的类目之下;所以不能期望有什么创获。假如把一切思想家分作自然主义者与超自然主义者,无疑,我要随同大多数哲学家归到超自然主义者这一支。但是,超自然主义有两种,一种比较粗糙的,一种比较精致的;现在大多数哲学家是属于精致的一种。假如他们不是正常的超绝的唯心论者,他们至少遵从康德的指点到一个程度,就是,将理想的存在除外,使它不干涉现象的事变进展之因果关系。精致的超自然主义就是普遍论的(universalistic)超自然主义;而对于比较粗糙这一支,“零碎的”(piecemeal)超自然主义也许是更好的名号。这个主义与那种比较古老的神学连在一起;现在人觉得它只流行于无教育的人众,或是少数几个还主张大家认为已被康德推翻的二元论的人们。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宗教经验之种种/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美)威廉·詹姆士 |
译者 | 唐钺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004320501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523 |
版次 | 2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02-06-01 |
首版时间 | 1947-10-01 |
印刷时间 | 2011-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7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920 |
丛书名 | |
印张 | 16.875 |
印次 | 4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05 |
宽 | 140 |
高 | 2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