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认为,大乘思想有唯识、中观、如来藏理论之分,而本书偏向于如来藏学说。在本书中,在破执取实有时,用中观的方式;在建立法的起源时,爱讲唯识;在解释佛的圆满觉悟时,爱讲如来藏,只是真如法界方面说的比较多罢了。众生与道无别,觉悟此道时,是心显现即为智。学佛人应视不同的佛法为不同的道路,佛应机施教,不建立任何真理,因为依虚妄语言所建立的道理,总会被后人所破。请牢记,佛是智者,智者无绝对真理,只是指示不同的修行道路。对于爱戏论者,佛只好讲些如露亦如电的义理。
图书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新加坡广超法师佛学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学界认为,大乘思想有唯识、中观、如来藏理论之分,而本书偏向于如来藏学说。在本书中,在破执取实有时,用中观的方式;在建立法的起源时,爱讲唯识;在解释佛的圆满觉悟时,爱讲如来藏,只是真如法界方面说的比较多罢了。众生与道无别,觉悟此道时,是心显现即为智。学佛人应视不同的佛法为不同的道路,佛应机施教,不建立任何真理,因为依虚妄语言所建立的道理,总会被后人所破。请牢记,佛是智者,智者无绝对真理,只是指示不同的修行道路。对于爱戏论者,佛只好讲些如露亦如电的义理。 目录 序言 《金刚经》简介 一、《金刚经》的流传 二、《金刚经》的译本 三、《金刚经》的注解 四、近代的《金刚经》讲记 五、释经题 六、译者 七、《金刚经》的宗旨 上篇 于法无住生心,悟有为非相不可得 第一章 法会缘起 首度问:云何降伏其心? 第二章 离四相:应发心度众生,不住相布施 一、应发度尽众生之心 二、应离四相发心 三、应不住相布施 四、无住布施之福德 第三章 离有为境:有相识境是虚妄,实相是心智之非相显现 一、有相识境皆虚妄,故不以身相得见如来 二、无相智境皆非相,故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三、信实相即诸相非相显现之菩萨善根 四、法与非法皆非相显现,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五、如来所说法乃非相显现,故不可取、不可说 六、无为法不应取,然证则有别 七、受持诸相本非相显现之福德胜于有相布施 八、佛法乃非相显现之法,依金刚般若智而成佛 第四章 离有为果:心无所住而证无为,无所得而得圣贤果 一、须陀洹心无所得而证无为,实无所入而得第一果 二、斯陀含心无所得而证无为,实无往来而得第二果 三、阿那含心无所得而证无为,实无不来得第三果 四、阿罗汉心无所得而证无为,不著人我而得第四果 五、菩萨心无所得而证无为,于诸佛之法实无所得 六、菩萨于佛土心无所得,庄严佛土即非庄严 七、菩萨于清净心无所得,无所住而生其心 八、有为的有相福德不如无为的无相福德 九、能显心智即金刚不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 第五章 离有为行:菩萨修无住心,现观金刚智之非相显现 一、菩萨应观般若乃不变金刚智,心智显现本非相 二、菩萨现观如来说法,即本具金刚智之非相显现 三、菩萨现观世界、微尘,即本具金刚智之非相显现 四、菩萨现观三十二相,即本具金刚智之非相显现 五、信受金刚智之非相显现,是菩萨第一希有功德 六、菩萨现观诸法实相,即本具金刚智之非相显现 七、受持本具金刚智之非相显现者乃上上乘菩萨 八、菩萨现观第一波罗蜜,即本具金刚智之非相显现 九、菩萨现观忍辱波罗蜜,即本具金刚智之非相显现 十、菩萨应离一切有为相发心,应生无住心 十一、菩萨现观布施波罗蜜,即本具金刚智之非相显现 十二、菩萨现观有情无情,即本具金刚智之非相显现 十三、上篇总纲:佛法无虚实,心住则入暗不住见光明 第六章 离有为德:赞叹受持金刚般若非相显现的功德 一、受持金刚智之功德,如来悉知悉见 二、受持金刚智之功德,胜于恒河沙等身布施 三、金刚般若智之功德,唯最上乘者能受持 四、受持金刚智之功德,能荷担如来家业 五、受持金刚智之功德,速转罪业当得佛果 六、受持金刚智之功德,胜于供养承事无量诸佛 七、受持金刚智之经典,果报不可思议 下篇 于心如实知见,证无为法性不动智 第七章 离无为境:证诸法如义得受记,所得佛法无实无虚 一、二度问:(若心已无住)云何降伏其心? 二、菩萨不应无住而入灭尽定,应发度尽众生心 三、菩萨应离实入虚,入世间离四相而发心 四、八地菩萨证无生法,实无所得而被受记成佛 五、菩萨不动地,见如来即诸法如义 六、佛地所得菩提,无虚无实,一切法皆是佛法 七、一切法即非一切法,真如法界所显,皆诸法如义 第八章 离无为行:菩萨无作修,得相好眷属佛土五眼一切智 一、菩萨修福德,入法界无作方便圆满报身因缘 二、菩萨修福德,入法界无作方便圆满眷属因缘 三、菩萨修福德,入法界无作方便圆满庄严佛土 四、菩萨修智慧,顿破烦恼障,圆满通达法无我智 五、菩萨修智慧,次第破所知障圆满五眼智 六、圆满觉悟成佛,得一切智知一切法一切心 七、报化识境福德多,法身智境现前无 第九章 离无为果:证一切智圆满佛果,所作皆法界一心所显 一、佛身乃法界一心所显,故具足佛身即非具足 二、佛德乃法界一心所显,故具足佛德即非具足 三、说法乃法界一心所显,故如来说法无法可说 四、众生乃法界一心所显,故信心众生非众生 五、菩提乃法界一心所显,故佛于菩提无一法可得 六、法界平等显现名菩提,本无四相与善法可得 七、受持法界一心所显故无作无得,福德无法可比拟 第十章 离无为德:佛如如不动入众生识境,勿谓实有如是法 一、佛于众生识境示现度生事业,勿谓如来实度众生 二、佛于众生识境说凡夫说我,识所显故非凡夫非我 三、佛入众生识境示现三十二相,勿以声色观佛求佛 四、佛入众生识境示现成佛果,勿谓佛果不具足相 五、佛入众生识境示寂,菩萨不说涅 是断灭相 六、菩萨入众生识境示现修福德,无我故不贪受福德 七、如来入众生识境示现来去,勿言如来有来去相 八、世界微尘乃众生贪著识境所显,本非一合相 九、佛说人我众生亦识境所显,勿言佛说实有四相 十、下篇总纲:如是知见法性,不生法相 第十一章 总结:智境金刚不动智,识境法界现非相 一、法性智境如如不动——无为示现听闻与演说 二、法相识境幻化非相——有为因果如梦幻泡影 后跋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新加坡广超法师佛学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906658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9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55 |
出版时间 | 2009-07-01 |
首版时间 | 2009-07-01 |
印刷时间 | 2009-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942.1 |
丛书名 | |
印张 | 19.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28 |
宽 | 155 |
高 | 1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