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平常道(Ⅱ)
内容
试读章节

师父短短的两句话让我体味到很深的禅意,不但让我肃然起敬,而且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又走了一会儿,我们和师父一起下山,来到师父的禅房喝茶。师父很健谈,几乎是他一个人在说话,我们很难插嘴。他古今中外、天南地北,哲学、宗教甚至政治、军事,包括萨达姆、小布什,什么都谈。但我发现,他看似散漫的话题,最后都能扣到佛理。综合起来,我发现师父和我谈了一上午,主题没有丝毫偏离,就是不要被情所困。

那次谈话,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红颜问题,我在《平常道Ⅰ》中的《红颜何以成祸水》一文中已有所叙述。

那天我还问师父:“种种迹象表明,我与佛有缘。比如到寺庙有回家的感觉,见到僧人也很亲切,有其他寺庙的高僧也说过我佛缘很深,上辈子就是出家人。听说师父通‘一掌金’,因此想让师父帮我看看上辈子是不是出家人。”师父吸了一口四川特有的叶子烟,眯缝着眼睛答非所问地说了一句:“你有一段尘缘未了,还是要来走一遭的。”

我到应天寺大约是上午九点左右,一聊转眼到了中午。我看时间不早,就和卫健师兄说想求师父一幅字。师父书法功力深厚,应天寺几乎所有楹联都出自师父之手。卫健师兄面露难色:“师父最近一两年很少写字,试试看吧。”卫健师兄向师父说了我的愿望,师父不置可否。我说:“师父哪怕就给我写一个佛字也行。”师父仍然没有答话,只是抽他的烟。

过了一袋烟的功夫,师父对他的大弟子祖道师兄说:“备纸。”我搀扶着师父来到书房,师父让祖道准备了两张条幅,想都没想,提笔写下:“永乐人间知法语,平心佛道了凡情。”不经意间把我的名字嵌了进去不说,这十四个字恰恰是师父一上午对我讲话的全部真意。师父写完后谦虚地说:“写得不好,久不动笔,手生了。”

写完字,师父让祖道师兄安排斋饭。卫健师兄感慨道:“师父今天见到你兴致很高,不但给你写字,还留你吃饭,看来你和师父有缘。”

的确,后来我或利用出差,或专程前往,每次去看师傅从来都没有跑空,而且每次师父都留我吃饭。

今年三月底去的一次,师父接待的客人特别多,一上午我就见到五六拨人,有省里的领导,有北京专程慕名前去的信众,但是,送走一拨又一拨客人后,师父还是把我留下一起吃饭。

也就是那一次,我提出希望皈依师父。当着其他两拨人,师父点头答应。师父的传法弟子仁慈法师好像怕师父反悔似的,赶快拿来蒲团,让我举行简单的皈依和拜师仪式:先向佛祖三拜九叩,然后拜师父。师父为我贯顶,并很严肃地教导我:“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按照辈分,我荣幸地排在“祖”字辈,师父赐法名祖永。

师父修炼九十多年,是德行高尚的大德高僧,但对我没有丝毫的倨傲。2007年7月7日,我去应天寺请他为我的书题写书名,他老人家一口气写了三幅,加上之前题写的,共写四幅,可见其认真。

那天师父本来计划去江油的一座寺庙主持开光法会,但知道我去,师父竟然推掉了那个重要的佛事活动。不仅如此,当天还闭门谢客,专程等我,让我深受感动。

我和师父合影的时候,师父也格外郑重,不仅让徒弟刮了脸,而且大热的天还换上正式的袈裟,非常之隆重。中午吃饭,师父兴致也非常高,席间甚至吟唱起古诗。那是我第一次听人吟唱,当今能吟唱古诗的人不多了。

此前我曾经问师父是否和他有缘,师父笑答:“晋太原。”再问,则环顾左右而言他,令我不解其意。这回在席间,师父终于告诉我:“你我缘分不浅。”师父的四川口音很难懂,这句话是仁慈法师翻译给我的。

那天,师父喝了三大杯酒(师父兼修密宗,可以饮酒,称为饮甘露),足足有三两。我当时担心师父身体,在他喝完第二杯后曾经劝阻,但师父执意要“好事成三”,而且最后一杯几乎一饮而尽。师父的嗣弟子仁慈法师对我说:“你今天来,师父难得如此高兴。”并和师父开玩笑说:“师父三岁了,要听话,喝了这杯不喝了。”

饭后我搀扶师父回房间,劝他休息一会儿,他不肯,继续和我坐在檐下喝茶;并顺手拿起我同学宋翔送给他的《趣谈三国》,很认真地读余世存兄写的序。师父虽然年逾百岁,但耳不聋眼不花,看那么小的字毫不吃力。看完后我问师父:“怎么样?有水平吧?”师父点了点头:“讲了些道理。”

后来我执意让师父休息,并把他搀扶上禅床,师父躺下后对我说:“对不起了。”我说:“哪里的话,您已经开导我五个小时了,再劳累我实在过意不去。”P8-10

书评(媒体评论)

萧然有比较高的情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重视感情的价值,认为那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一位网友评价萧然,说他是才情第一、才气第二、才华第三。把才情列在第一位,我是同意的。

——艾丰

形而上的、不可知的世界,常让我于敬畏中而遥望之。萧然则颇愿意走进深处,于不可知中获取可知,再回望俗世。其说教式的议论,愚钝如我者未必全然领会,但那些因生活细节的触动而生发的感悟,的确显现出他的娓娓倾谈的能力。

——李辉

萧然兄的文章多是说佛谈禅,佛语禅机,说到底是要安置凡如我辈的身心;佛理禅语,不止在佛祖或五祖六祖那里,不止在经典那里,也在我辈这里,在我国民的生活中。我读萧然禅语,常有动心处,觉得他在生活中的诸多言路、思路“甚为妥帖”。我想这正是一个有阅历有深思有诚心者的功德。

——余世存

后记

《平常道Ⅰ》于2007年10月正式出版。出乎我的意料,一本平淡无奇的小书,居然还有市场。第一次印刷的将近万册,不到两个月就几乎售罄,很快又第二次印刷。由于是出版方操作,此后究竟印了多少不大清楚。但是从一些反馈可以看出,不少读者对《平常道Ⅰ》还是喜欢的。有一位河南的读者告诉我,由于当地买不到,今年他利用去杭州出差的机会,一次就买了三本。还有的读者反馈,《平常道Ⅰ》一书读了能让人心态平和,放松身心。不少读者告诉我,他们是差不多一口气把十几万字读完的。还有一位读者告诉我,他还曾经把《平常道Ⅰ》送给一位厌世想轻生的朋友读,据说还真见了效,让此人打消了轻生的念头。

这些来自方方面面的反馈鼓励我继续把《平常道Ⅰ》写下去。在《平常道Ⅰ》出版后的两年时间里,我又日积月累了十几万文字,这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平常道Ⅱ》。

与《平常道Ⅰ》一样,《平常道Ⅱ》仍然是我生活中的点滴感悟,每一篇文章都是有感而发,而且多数仍然是我研习佛教的所感、所得。

不同的是,《平常道Ⅱ》可能更生活、更散淡一些,而且在时空上有更大的跨度,增加了一些行进中的所感以及对往事的追忆。看起来似乎佛的味道有所冲淡,有些甚至通篇与佛教似乎无关。其实,这正是我这两年来学佛的心得:未必时时刻刻都要把佛挂在嘴边,佛道其实就存在于我们的平常生活中,在日常的一念、一作之间。

上个月去成都看望陈兵教授,我们谈到修行,陈兵教授临别时告诉我,日常修行“观心”就可以了。如果时时刻刻做到“内观”,并随时随地修正自己的心念和行为,可能比打坐更有效。

陈兵教授的话让我突然豁然开朗。其实这两年来,我正是有意无意地朝这个方向努力的。而《平常道Ⅱ》也可以算我“内观”的一部分成果吧。

当然,与《平常道Ⅰ》比,《平常道Ⅱ》中也多了些奇人奇事,包括一些不可思议甚至有点灵异的事件。这些事情多是我亲身经历或者听可信赖的朋友所讲,皆原原本本的记录,没有丝毫的文学夸张。其目的也是想向读者转述一个道理:这个世界上的确有些东西我们还不清楚,不可贸然否定。

本书出版过程中,得到了大家的热情帮助:已经一百零六岁高龄的佛智大师再次题写了书名:“平常道”;著名学者李辉先生不辞辛劳为本书撰写了精彩的序;华瑞君合的刘丰先生、富勒派的陈黎女士等人亦对此书付出许多辛劳,在此对大家的厚爱和帮助,衷心地表示感谢。

萧然

2009年立冬于北京

目录

◎序:沉静从容而行

第一章 人

 ◎母亲的许愿

 ◎我的师父佛智大师

 ◎艾跃和老乔

 ◎朋友卫健

 ◎好人石草

 ◎池河的孔乙己

 ◎我的四位老师

 ◎童年的那些人

 ◎逝去的童年伙伴——宝臻

 ◎小赵

第二章 境

 ◎奇人老黄

 ◎大师鸣仑

 ◎不可思议的梦境

 ◎三件神奇之事

 ◎匪夷所思的真事

 ◎关于面相,你信不信,是会变的

 ◎我真的被附体了吗?

 ◎人为啥喜欢算命?

 ◎由丑说开去

 ◎苏东坡转世

第三章 行

 ◎徒步大凉山记行

 ◎云南记忆

 ◎热爱草原

 ◎内蒙归来话饮酒

 ◎西藏不是用来旅游的

 ◎人间净土——玉树

 ◎新疆还是值得去

 ◎悲凉敦煌

 ◎走进柴达木

 ◎吉林的陨石

 ◎漠河的白桦树

 ◎我和海没有缘分

 ◎扬州杂记

 ◎感悟西湖

 ◎休假归来说广东

 ◎牧马山上应天寺

 ◎震后青城半日

 ◎黄山的缺陷

第四章 物

 ◎平生养的第一条狗:丫丫

 ◎爱和喜欢的区别在哪里?

 ◎猫是朋友,狗是兄弟

 ◎我们为啥一辈子都要奔波?

 ◎关于吃的闲话

 ◎草鞋记忆

第五章 心

 ◎我们该如何理解“戒色”

 ◎有谁不喜欢漂亮女人吗?

 ◎逆来顺受的智慧

 ◎负重容易忍辱难

 ◎又是一年佛诞日

 ◎听天由命还是努力进取?

 ◎长假三题

 ◎一笑泯恩仇

 ◎不要动辄说唯一

 ◎病中杂记

 ◎看病杂议

 ◎痛定思痛

 ◎春节蹭车有感

 ◎为啥金融危机来了,跳楼的会是富人?

 ◎二十年后,你会比现在更幸福吗?

 ◎我们比二十年前快乐吗?

 ◎藏族小姑娘青措给我上的一课

◎后记

序言

沉静从容而行

李辉

连日大雪,北京一下子静了许多。雪,覆盖落叶,覆盖紊乱,雪天一色,庭院、树木、屋顶,甚至呼吸,都变得从容不迫而沉静。

从容不迫,沉静,这正是我所喜欢的雪的意境——虽然古诗中对雪的吟唱,常与边塞凄凉、兵戈悲壮结伴而行。

雪花窗外飘得正密,泡上茶,抿一口,品读萧然兄随笔新作。雪与人与茶与书,映衬交融。

与萧然兄同在一个单位已有多年,他采访经济,我采访文艺,相互认识并熟悉只是在近几年。他走路很快,匆匆低头前行,不大关注周围一切,神情里总飘着淡然。认识之前,在电梯里与他相遇,彼此点点头,无一语寒暄,如此而已。后来,我们都成了办公楼接待厅的常客。每到中午时分,大家一起喝茶,一起闲聊,古今中外,海阔天空。他常来,吸着烟斗,慢条斯理,他多是静静地坐在一旁听,偶尔插话,简单几个字,言简意赅,点到为止,很少见他大发议论。大家说到开心处,即便开怀大笑时,他也只是微微一笑。微笑中,他用欣赏的目光看着大家,沉静神态中尤显从容淡定。

从容淡定,是人生的一种境界。我感觉到,萧然向往着也为自己营造着这一境界。社会与政治的错综复杂,新闻职业每日不得不面对的匆忙、零碎、喧闹,没有让他改变这种人生境界的追求。不追逐名利,不为一时的风头十足而动心,把工作视为职业必需而非功利之用,在精神层面上思考,在性情感悟上随性而行。在他的作品里,不难看到,他读自己喜欢之书,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一切,不张扬,不狂放,静静地思索,散淡地写。

我欣赏、也羡慕他的这种一贯状态。

文与人相通。萧然擅长白描,叙述故事的口气,有一种连绵不绝的渗透力。《马班日记》里写采访途中与一条狗的几日相处,临别时的激动未加渲染,而是在文章最后写了这么几句:“老冷看狗走了我情绪失落,便说:‘我教你唱山歌吧。’于是老冷一句句教我一首彝族的情歌,很优美。可惜现在我只记得一句歌词:‘冷水泡茶慢慢浓。’”不露声色中,却有更深的韵味在其中。

在我看来,白描的勾画,淡然的叙述,更接近于他的性情。

不过,萧然似乎并没有完全意识到白描对于他写作的意义,他写西湖等风景,下笔过于着力,描述太浓,反倒没有体现出他的叙述能力。也是这一缘故,在他的作品中,我更喜欢他写人物、写动物的篇章,大概是它们离生活更近,或者,他不刻意追求所谓的文学性,他的随意散淡,反倒更有一种感染力。

有一点则是萧然乐于表达的,这就是他的所思、所想、所信。形而上的、不可知的世界,常让我于敬畏中而遥望之。萧然则颇愿意走进深处,于不可知中获取可知,再回望俗世。其说教式的议论,愚钝如我者未必全然领会,但那些因生活细节的触动而生发的感悟,的确显现出他的娓娓倾谈的能力。譬如,他由人与猫的关系,这样谈到“喜欢”与“爱”的区别:

那么高尚的动力在哪里呢?我认为是爱。只有把喜欢上升到爱,你才能做出高尚甚至伟大的举动。

比如喜欢猫,很多人可以做到。那是因为猫漂亮、优雅,能满足我们的审美和精神需求。但那只是喜欢。衡量是否爱猫,要看当它生病的时候,不再漂亮的时候,甚至毛掉光了变得丑陋甚至恶心的时候,你还是不是喜欢它,是否还愿意无私地帮助它。

所以,喜欢是出于自身的需要,多少有自私的成分。而爱是需要付出的,是奉献,是一心一意地要为对方好,因此是无私的。对动物如此,对人也一样。(《爱与喜欢的区别在哪里?》)

与叙述故事的白描风格相呼应,这些议论毫不晦涩、曲折,在这样一些篇章中,我读出了丰子恺漫画与散文的平实与淡然。想必,这正是萧然兄的追求。

写至此时,窗外雪已停。如走到高处,满眼该是雪白一片了。

多好的让人沉静的雪景。

草此短文,权作为萧然兄新作之序。

2009年11月12日,北京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生活中的点滴感悟,每一篇文章都是有感而发,而且多数仍然是我研习佛教的所感、所得。本书也包括了一些奇人奇事,包括一些不可思议甚至有点灵异的事件。这些事情多是我亲身经历或者听可信赖的朋友所讲,皆原原本本的记录,没有丝毫的文学夸张。其目的也是想向读者转述一个道理:这个世界上的确有些东西我们还不清楚,不可贸然否定。

《平常道Ⅱ》比《平常道Ⅰ》更生活、更散淡一些,而且在时空上有更大的跨度,增加了一些行进中的所感以及对往事的追忆。看起来似乎佛的味道有所冲淡,有些甚至通篇与佛教似乎无关。其实,这正是作者这两年来学佛的心得:未必时时刻刻都要把佛挂在嘴边,佛道其实就存在于我们的平常生活中,在日常的一念、一作之间。

编辑推荐

萧然的文章多是说佛谈禅,佛语禅机,说到底是要安置凡如我辈的身心;佛理禅语,不止在佛祖或五祖六祖那里,不止在经典那里,也在我辈这里,在我国民的生活中。相信你读萧然禅语,会有动心处,觉得他在生活中的诸多言路、思路“甚为妥帖”。

继《平常道Ⅰ》后,作者继续编写了这本《平常道Ⅱ》,书中分为了人、境、行、物、心这五个部分,收录了作者研习佛教的所感、所得,也包括了一些奇人奇事,包括一些不可思议甚至有点灵异的事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平常道(Ⅱ)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萧然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803215
开本 16开
页数 27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1
出版时间 2010-02-01
首版时间 2010-02-01
印刷时间 2010-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1-49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49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9: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