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代小说史的历史美学研究,无疑应当受到重视。特别是在当前“祛历史”、“祛精神”成为一种时尚的情况下,迫切需要站在新世纪的高度,以历史的美学的眼光对当代小说进行整体性把握。《中国当代小说流变史》则在这方面进行创新性的研究和探讨,同时,也兼有思潮流派和文本叙事的研究。
本书运用整体性研究方法研究当代中国小说发展的主要脉络。运用多重理论批评视角考察研究当代中国小说的发展。把宏观把握与微观研究结合起来,探讨中国当代小说的历史进程和发展流变的内在成因。
图书 | 中国当代小说流变史 |
内容 | 编辑推荐 对当代小说史的历史美学研究,无疑应当受到重视。特别是在当前“祛历史”、“祛精神”成为一种时尚的情况下,迫切需要站在新世纪的高度,以历史的美学的眼光对当代小说进行整体性把握。《中国当代小说流变史》则在这方面进行创新性的研究和探讨,同时,也兼有思潮流派和文本叙事的研究。 本书运用整体性研究方法研究当代中国小说发展的主要脉络。运用多重理论批评视角考察研究当代中国小说的发展。把宏观把握与微观研究结合起来,探讨中国当代小说的历史进程和发展流变的内在成因。 目录 序 自序 构建当代文学相对稳定的学科形态 引论 二十世纪文学视野中的当代小说 一 “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提出与阐释 二 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 三 中国当代小说流变史 第一章 革命现实主义的兴盛与极端性发展 一 从现实主义到革命现实主义 二 “工农兵文学体系”概说 三 革命历史的宏大叙事 四 赵树理的民间叙事及历史命运 五 乡村叙事结构的演变——以《三里湾》、《创业史》、《艳阳天》为例 六 工农兵文学的爱情叙事 第二章 启蒙现实主义的复兴与发展 一 政治文化意识与五四文学精神 二 历史的反思:伤痕小说与反思小说 三 现实的思考:改革小说 四 知青小说的发展与变异 五 现实主义创作的贡献和启蒙性质 第三章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潮起潮落 一 现代派小说的发展演进 二 寻根小说的文化探寻 三 先锋小说的后现代主义实验 第四章 多元发展中的写实走向 一 新写实小说:为生存的现实主义 二 新现实主义小说:社会分析现实主义 三 新历史小说的“碎片写实” 四 女性文学的“私密写实” 五 晚生代小说的“欲望写实” 六 新新人类小说的“时尚写实” 七 乡土移民小说的“苦难写实” 结语 二十一世纪文学展望 一 建构现实主义主潮与西方文学新潮的互动关系 二 发现精神的“眼睛”与文学精神升腾 附录 综论茅盾文学奖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当代小说流变史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崔志远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047768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4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90 |
出版时间 | 2009-06-01 |
首版时间 | 2009-06-01 |
印刷时间 | 2009-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5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7.409 |
丛书名 | |
印张 | 2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69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