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司勋(1919—),湖南保靖人,土家族。药物化学家、药学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96)。中国药物化学学科的开拓者。1942年毕业于国立药学专科学校,先后任职于国民政府卫生部中央卫生实验院、药物食品检验局,1950年获哥伦比亚大学药学硕士学位。曾任南京药学院教务长、副院长,兼任江苏省药品检验所、江苏省药物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第一、二届成员,兼药学组召集人,国家新药研究与开发协调领导小组顾问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副会长。主编我国第一部《药物化学》教材,主编《中国药学年鉴》、《药物化学进展》。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3)、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9)。
樊洪业主编的《从土家族走出的药物化学家——彭司勋口述自传》是“20世纪口述史”中的一本,是对彭司勋人生经历和学术生涯的全面回顾和忠实记录,不仅为校史、药学史研究留存了史料,而且为我们提供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从中我们能够获得诸多启迪和教益。
《从土家族走出的药物化学家——彭司勋口述自传》由樊洪业主编。
《从土家族走出的药物化学家——彭司勋口述自传》简介:
从湘西大山深处走出的土家族子弟。
抗战时期就读于国立药学专科学校。
从中央卫生实验院到药物食品检验局。
对恩师马基华的怀念。
由世界卫生组织奖学金资助,赴美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药学硕士学位。
与邓稼先、叶笃正等百余名学生、学者一起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的留学生。
以“诚恳、勤奋、奉献”为座右铭,服务母校六十余载。
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化学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
中国药物化学学科的开拓者。
立足于国情的新药研发思路。
新药基金设立和新药研发体系建立的倡导者。
年逾九旬,仍在心脑血管药物研究领域孜孜进取。
吴晓明序
引言
第1章 家庭与故乡
书香门第
故乡风情
第2章 早年求学
竞择小学
朝阳中学
兑泽中学
国立药学专科学校
第3章 走上工作岗位
中央卫生实验院
药物食品检验局
第4章 留学美国
马里兰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
艰难回国路
第5章 执教母校
走上讲台
主编教材
主编学报
主编《中国药学年鉴》
学科建设
附 彭先生与我校药物化学学科的发展
人才培养
附学生眼中的老师
第6章 国外和香港考察
欧洲五国(1979)
法国(1980)
日本(1984)
美国(1987)
土耳其(1990)
香港(1989、1991)
第7章 潜心新药研究
早期科研工作
“文革”后的科研工作
主持学术会议
接待外国学者
科研体会
第8章 学术兼职和活动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第一、二届成员,兼药学组召集人
国家新药研究与开发协调领导小组顾问组、专家组成员
国家新药研究基金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
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
全国高等药学教育研究协作组组长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药学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
江苏省药学会理事长
江苏省药品检验所所长
江苏省药物研究所所长
附 对江苏省药物研究所科研工作的指导
江苏省药品审评委员会主任委员
第9章 参政议政
江苏省九三学社主委
江苏省政协副主席
全国政协委员、常委
附1 彭司勋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的部分提案
附2 关于建立我国新药研究和开发体系的意见案(1992)全国政协七届五次会议提案第0829号
附3 加强我国高等药学教育的领导,促进药学教育事业发展的建议案(1995)全国政协八届三次会议提案第0916号
附4 关于控制污染、拯救太湖的建议案(1995)全国政协八届三次会议提案第1177号
第10章 往事追忆
思想改造和院系调整
学习苏联
“大跃进”
十年动乱
附录
彭司勋年表
彭司勋主要著述目录
人名索引
后记
竞择小学
1925年,我6岁,就读于竞择小学。这所学校由我父亲与同乡热心教育人士一起创办,是一所私立学校。校名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之意。保靖县城还有两所小学,一所是天主堂小学,天主教会所办,学生人数不多,主要收教徒子弟,贫苦家庭的孩子多,收费少,可以减免。另一所是县办模范小学,规模大一些,大部分老师是师范学校的毕业生。
保靖小学男女分校,竞择小学只招收男生,有6个年级,每个年级1个班,每班20多人,全校一共100多人。课程按新式学校设置,有国文、算术、历史、地理、体育、美术和自然等,内容比较浅,难度不大,不要求学生读四书五经。老师大部分是高中毕业生。国文老师是教私塾的老先生,学生不认真学习,犯了错误,他会用戒尺打手掌,以示惩戒。
建国初期,竞择小学办学经费困难。为了支持学校继续办下去,校友发起募捐活动,我也捐了款。后来,保靖经济发展了,教育越来越普及,乡镇都设立了小学,竞择小学这样的私立小学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朝阳中学
1931年,我小学毕业。这时,陈渠珍在保靖办的十县联合中学,因军阀混战,早已被破坏,我只得离家到150公里外的沅陵求学,就读于朝阳初级中学。入学不久,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三省。消息传到沅陵,学校师生群情激愤,我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参加了当地的抗日游行和抵制日货运动。
朝阳中学是美国复初教会办的一所初级中学,校址在天宁山,靠近城墙。学校规模不大,3个年级每个年级1个班,每班30多人,全校一共100多人。除朝阳中学外,复初教会以永生教堂为中心,在天宁山附近建立了宏恩医院、贞德女子中学,传教士的住宅也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小区,小区内道路整齐,绿树成荫。朝阳中学只收男生,贞德女子中学只收女生,两校各有各的校区,男女生不能随便往来,我们只有到礼拜天做礼拜时,才有机会看到贞德女中的学生。
朝阳中学学生主要来自沅陵和湘西保靖、凤凰、永顺、龙山等地,家庭经济条件都比较好。有些学生是教徒子弟,个别学生是传教士收养的中国孤儿。他们得到教会资助,不用交学费。
校长江世耀是基督教徒,毕业于岳阳湖滨大学,这是一所教会大学。朝阳中学师资比较好,大部分老师是江世耀在岳阳湖滨大学的同学,还有一些美国老师,大部分是传教士。课程有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理卫生、体操、英文等,江世耀教数学,肖函熙教物理、化学。英文、生理卫生和体操等课程由美国传教士用英文教,校歌也是英文的。学校学习英语的气氛很浓,这为我们以后的英语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学校管理严格,上课要点名,晚上自修,有老师来检查监督。那时,沅陵没有通电,晚上老师提着汽油灯,到教室检查。有的传教士中文讲得不好,看到你学习不认真,会把手放在你的肩膀上,轻轻地推你一下,说一句:“你什么意思吗?”来提醒你认真学习。
朝阳中学的教学和生活设施很好,校舍是两层楼的洋房,课桌很漂亮,我们坐靠背椅子,睡上下铺的钢丝床。学校建有食堂、网球场、篮球场和足球场。宏恩医院就在隔壁,看病也很方便。附近贞德女子中学的条件比朝阳中学还要好,校园里树木很多。比较起来,沅陵当地一所中学的办学条件就差多了。
朝阳中学虽然是教会学校,但没有宗教课程,也不强迫学生信教,但永生教堂离学校很近,宽敞明亮,教会欢迎你去做礼拜,教你唱赞美诗。一般家庭条件好的同学不入教,有的家庭困难的同学,为了得到教会的资助而信教。教会以道德观念维系人们之问的关系,教人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在这样的环境中,同学们之间相处得很好,相互帮助,关系融洽。学生之间年龄的差距比较大,我年龄算小的,有的三年级学生已经十七八岁了。
保靖到沅陵有150公里,没有公路,交通很不方便,只能坐木船沿酉水通行。酉水上游滩多,纤夫在岸上拉船,上水行船既难又慢,路上要花三四天,下水船行要快一些。一般暑假回家,步行要走3天。
我印象较深的同学,有比我高一级的熊文暄和黄苍立,还有同级的彭苍玉和瞿开宣。熊文暄后来考上中央大学,我们在重庆见过面。黄苍立个子不高,身体健壮,足球踢得好。彭苍玉后来考上迁到重庆的江苏医学院,因为爱人是江苏吴江人,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一起到吴江工作。1995年,我带领江苏省政协委员考察太湖污染问题,他当时是吴江县政协副主席,时隔几十年,我们还能见面,都很高兴,相约有机会一起再游沅陵。瞿开宣是沅陵本地人,年纪比我大,喜欢狩猎,我常和他一起玩。
朝阳中学这三年,我学习靠自觉,生活靠自理,磨炼了意志,锻炼了长期在外独立学习和生活的能力,是我一生求学中最愉快的时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P10-13
彭司勋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药物化学家和药学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在南京药学院读书时,就知道彭先生是国内药学界的著名学者。我毕业后留校工作,及至走上学校领导工作岗位,一直深受先生的关怀、指导和支持,不胜铭感之至。
先生早年远渡重洋,负笈美国,获哥伦比亚大学药学硕士学位后,冲破种种阻挠,回到祖国,服务母校。60多年来,先生秉承“诚恳、勤奋、奉献”的座右铭,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为学校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先生主编了我国第一部《药物化学》教材,开设“药物化学”、“有机分析”、“药品鉴定”和“药物分子设计”等多门课程,教学内容丰富,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反映学科最新动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先生创办的《药学教育》、《药学与临床研究》,主编、参编的《中国药科大学学报》、《中国药学年鉴》、《药物化学进展》、《药物化学回顾与发展》等书刊,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新药研发是先生孜孜以求的事业。先生紧密关注国际药学发展的前沿,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探求药学学科发展的新动向。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先生就率先在南京药学院举办药物设计和定量构效关系研讨会,介绍国外研究进展状况,引起学界的关注和讨论,开国内风气之先河。为了加快学校新药研究的步伐,先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创建新药研究中心,带领师生锐意进取,攻坚克难。80年代中期以后,先生主要从事心脑血管药物研究,重点是作用于钙、钾离子通道的化合物,发现多种具有开发前景的心血管活性物质,硕果累累,获得多项科技进步奖。本世纪初以来,先生虽已届耄耋之年,但耕耘不辍,与张奕华教授合作,从事N0供体型药物研究,期望为心脑血管和抗肿瘤药物开创新的领域。
在国内药学界,先生德高望重,备受推崇,身兼学科评议、新药审评、基金和教材评审等数职,为国家药学事业发展多方擘划,多所贡献。
上个世纪50年代,先生即参加九三学社,90年代任全国政协常委、九三江苏主委、省政协副主席等职,参政议政,建言献策,颇多建树,其向全国政协和江苏省政协提出的关于新药研发、药学教育和治理太湖污染等提案,为相关部门重视和采纳。
先生治学严谨,严以律己,谦逊豁达,为人随和,是老一辈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彭司勋口述自传》是对先生人生经历和学术生涯的全面回顾和忠实记录,不仅为校史、药学史研究留存了史料,而且为我们提供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从中我们能够获得诸多启迪和教益。我谨代表学校,祝贺《彭司勋口述自传》的出版。
吴晓明
2012年10月
彭司勋口述自传,最初是中国药科大学大学生创新实验的一个项目。2008年3、4月间,学校通知申报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如何将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专业,与药学专业联系起来呢?因为这样的选题学生可能更感兴趣。我最先想到的是药学人物口述史。中国药科大学,可追溯至20世纪1936年建立于南京的国立药学专科学校,在70余年的办学历史上,培养了彭司勋、徐国钧、沈家祥、涂国士、袁承业、胡之壁和周俊等一批著名的药学家。通过口述访谈,记录他们成长的足迹、奋斗的历程和为药学事业做出的贡献,为药学史、校史研究,挖掘和保存史料,应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在我最初拟订的访谈名单中,除了已经去世的徐国钧先生外,上述几位都在其中。
以药学人物口述史为题申报的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后来获得了学校立项资助。但项目开始实施后,我感到困难很大。一是对于口述史,我尚未入门径,不仅缺乏理论知识,在实践上也无足够的经验。二是上述几位先生,除彭先生在南京,仍服务于母校外,其他人都在外地,不仅精力、经费和时间不允许,就是与他们取得联系,争取他们接受访谈,可能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我只好量力而行,舍远求近,将重点放在彭先生身上。与彭先生取得联系后,我说明来意,他告诉我身体欠佳,平时还很忙,接受我访谈的时间不多。我本想就彭先生一生作全面访谈,只好暂时就其留学美国作了两次专题访谈。
2008年11月,我参加在中国科技大学召开的中国当代科学口述历史学术研讨会。应组委会要求,我报告了原来拟好的彭司勋口述史提纲。彭先生的药学经历和多彩人生,引起了与会学者的关注。《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丛书主编樊洪业先生,希望将彭先生口述史纳入丛书,由我承担访谈整理工作。我欣然应命。
回到南京后,我向彭先生汇报了上述情况,反复说明口述史与人物传记不同,重在实录和留存史料。起初,彭先生并没有同意,他谦逊地说自己的贡献不大,写一篇文章还可以,写一本书就太多了。为了说服彭先生,我甚至向相关领导汇报情况,请求帮助。最终,在我的软磨硬泡下,彭先生终于同意接受我的访谈。
每次访谈前,我都就某一专题尽可能多地收集资料,拟定访谈提纲。在访谈中,不失时机地向彭先生提出一些问题,拓展访谈的内容,以便获得更多的史料线索。访谈结束后,在反复听录音的基础上,再就彭先生提及的人和事查找资料,核对、整理成文。最困难的是遇到药学专业问题,我虽在中国药科大学服务十余年,但还是个药学门外汉,很难看懂专业术语和论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对某些问题作更加深入的访谈。
彭先生虽已年逾九旬,但记忆力不错。在二三十次的访谈和接触中,他谦逊、严谨、求实的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虽患眼疾不便,但每次访谈结束,我向他道别,他总是从座位上站起来与我打招呼。对于我整理的稿子,他请秘书读给他听,口授意见,由秘书修改后再转交给我。在此,我要特别感谢彭先生的秘书付荣飞,他做了许多默默无闻的工作。
本书得以完成,得益于多方支持和帮助。吴晓明校长在百忙之中为本书题写了序言。我的导师南京大学张海林教授多次询问访谈整理的进度,叮嘱我抓紧时间。本校赵守训、郭耀宗、祁公任、夏诺然和高如忠等老师虽已退休,但对校史情有独钟,或提供资料,或辨识照片,或提示线索。江苏省药物研究所的石金城书记和中国药科大学张奕华、尤启冬、黄文龙、孙宏斌教授,作为彭先生的学生、同事,接受我的访谈,访谈的部分内容整理后附于某些章节之后,为本书增色不少。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江苏省政协、九三学社江苏省委、江苏省药学会和江苏省食品药品检验所的王献民、董培智和郭钫等同志,为我查找资料提供了便利。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熊卫民兄寄来其整理的《沈善炯自传》,供我参考。师弟王泽京和参加创新实验的刘贝同学帮助进行文字校对和图片插入等工作。给予帮助者,远不止此,恕不一一列举。
由于访谈整理者初涉口述史,经验不足,加之不谙药学,书中不足之处,还请读者指正。
周雷鸣
2012年12月26日于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