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简称“国画”,也叫“水墨画”,题材大致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作画材料比西方油画简单独特,它是用毛笔、水墨、颜料在宣纸或绢上作画,注重线条的粗细、刚柔、断续、轻重等变化,运用墨色之干湿、浓淡、浑厚、苍润的微妙变化,以诗入画,以书入画,与诗词、款赋、书法、篆刻相结合,千山万壑,江河溪流,深宫绣闱,市井街巷,花鸟虫鱼,牛马珍禽,将相仕女,平常百姓,千姿百态,风情万种,浓缩于尺幅之间,蔚为大观,构成中国艺术的瑰丽长卷。本书以各代经典画作为脉,列举历朝代表画家,按编年排序,讲述中国古代绘画故事。
中国画多梅兰竹菊,多渔樵耕读,多琴棋书剑,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素绢宣纸铺染的尽是中国画家的中庸之道、隐逸情怀,流溢着文人士大夫的墨趣雅致。当你摊开这本书时。旧时月色会重新泛起,看温文儒厚的读书人伫立在水墨风景中,如何把纸上风月写意成中国情怀。
1949年2月12日,长沙解放前夕,在东南郊陈家大山的一座楚墓中,发现了一幅画在白色丝帛上的绘画,即第一幅没有文字的帛画,这就是迄今所知的中国最早的绘画作品《人物龙凤图》。
颇具传奇的是,该帛画不是考古发掘而是土夫子(湖南一带对盗墓者的称呼)盗墓所得。这个土夫子名叫谢少初,建国后还在世。据谢少初回忆:他是从封土垂直打洞到椁板,并把棺椁凿开一个洞,然后从洞进入棺边箱和棺室内盗取器物,墓内有监牢的墓椁,椁内有长方形平顶的漆棺,帛画系折叠好放在一个竹笥(用以盛放衣物书籍等的竹制盛器)内。后来谢少初将帛画卖给蔡季襄,建国后,蔡季襄参加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将帛画交该委员会保管,它便成为国家拥有的第一幅帛画,至今由湖南省博物馆收藏。
帛画是一种在丝布上面创作的绘画作品,在纸出现以前,帛画不断发展,到西汉时,帛画技法已相当纯熟,画面更加丰富,线条健挺流畅,形象刻画细腻,色彩富丽浓重,艺术表现力达到了高峰。在这一时期的文献中,已经有了关于绘画的理论阐述和历史记载。《韩非子》中提出画犬马难、画鬼魅易的观点,并记载有位画家为周君画筛米用的簸箕,上面画有龙蛇、禽兽、车马与杂物。屈原《天问》里也记载过楚庙和祠堂里的壁画中,画满了“天地山川神灵”和“古圣贤怪物形事”等充满神话幻想的形象,说明战国时绘画已经成为当时记录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了。
这幅两千三百多年前的帛画是葬仪中使用的旌幡,呈长方形,质地为深褐色平纹绢,以墨线勾描,线条流畅挺劲,顿挫曲折,富于节奏的起伏变化,用黑白组合,使画面具有一定的装饰趣味。有些地方涂了墨色,有些地方有染色痕迹,在人物的唇和衣袖上,还可以看出施点过朱色。画中没有背景,但饱满而富有动感的构图仍使画面显得完整而充分:一位妇人侧身直立,头后挽有一垂髻,并系有饰物,长裙曳地,裙上云纹波现,腰细而修长,神态虔诚,正合手祈祷。妇人脚踏一只龙舟,又像一弯半月,头顶上有一只腾空飞舞的凤鸟,高颈昂首,尾羽卷翘,轻盈飘逸。与凤相对应的左侧,绘有一条足伸尾卷、躯体弯曲、扶摇升腾的黄龙。
对于这幅画的内容,研究者有多种推测。有的人认为。这个妇人就是墓主人的肖像,前头的龙凤正引导她升天;有的人认为,画中描绘的是女巫在为墓中的死者祈祷并以龙凤引导升天;还有专家认为,凤与龙的争斗代表了善与恶的斗争,女子正为善良战胜邪恶而祈祷。这幅帛画从用笔用线的描述、人物特征的描绘到图的构成无不反映出我国古代绘画对形、神独特的气质和丰富内涵的表现,画面呈现出奋发昂扬的勃勃生机。
这幅帛画的最早摹本,是1953年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绘画员陆式熏用放大镜根据照片摹绘的。当时,帛画上的污秽还没有进行认真的清洗和科学处理,画面上的细部和线条模糊不清,因而不免出现遗漏和添加现象。陆式熏的摹本最初发表在郭沫若的《关于晚周帛画的考察》一文中,以后在将近30年的时间内,所有的图书报刊发表这幅帛画时都是采用这个摹本,影响相当大。但是,陆式熏的摹本在内容上错误很多,容易使人产生误解。最大的失误是郭沫若根据该摹本上所绘的兽仅一足,从而误认为它是夔,并把该画定名为《人物夔凤图》,进而导致对其主题和性质上认识的失误。20世纪80年代初,帛画经过科学处理后,线条和图案均已清晰可见,这才恢复了它的原貌,并由湖南省博物馆的李正光重新摹绘。李正光的摹本最初随熊传薪的《对照新旧摹本谈楚国人物龙凤图》一文发表,以后各家均以李正光的摹本为标准,命名皆从熊传薪的观点,通称《人物龙凤图》。从此,对帛画的主题和性质的认识出现质的飞跃。
1973年,在《人物龙凤图》帛画发现24年以后,在长沙子弹库的一座楚国墓葬中又发现了另一幅帛画,即《人物御龙图》。两幅帛画从制作的时代到风格技法大体相同,但《人物御龙图》在绘画技巧上比前者更趋成熟。画面中心绘一有胡须的男子,侧身直立,腰佩长剑,手执缰绳,驾驭着一条巨龙。龙头高昂,身体平伏呈舟形,翘起的尾上立一只鹭。鹭圆目长嘴,顶有翰毛,仰首向天。画中人物上方有一舆盖,三条飘带随风拂动。绘者注重从细微的局部来烘托主题,画中龙、人物均面向左,而人物的飘带、舆盖上的饰物则向右,表现出一种较强的方向性和人物御龙出行时的动感。中国传统文化中视“龙”为神物,龙是通天地之灵物,它可以载人或神上天或游太空。这虽是一种虚幻,但都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征服自然的浪漫主义气质。专家认为,这个男子可能是墓主人,画面表示死者的灵魂正在升归天国,因为在当时的楚国,流行死后升天的意识。它与《人物龙凤图》不仅时代相同,内容表现方式也很相近:所不同的是,这幅《人物御龙图》所画的人物和动物都更加写实,比例关系与现实中的人物更接近些,这也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绘画表现手法已经不止一种,有的比较写实,有的更具装饰性,而且,都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幅帛画是迄今发现最早使用金粉的作品,人物用流畅的线条勾描,再施以平涂和渲染,画中龙、鹭、舆盖基本用白描勾勒,表现出绘者纯熟的绘画技艺和精心细致的观察力。
《人物龙凤图》和《人物御龙图》并称姊妹篇,专家认为两图大致确立了中国工笔画的基本表现手法。
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了一幅帛画。此帛画又称“非衣”,是西汉初年长沙国丞相、第一代侯利仓之妻辛追内棺上的覆盖物,有人命名为《升天图》。帛画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线条流畅,天上、人间、地狱三部分的承接转合浑然天成。表现手法多样而谐调,既有劲利严谨的线条,又有绚烂锦簇的涂画,色彩富丽堂皇,使用了朱砂、石青、石绿、藤黄及白色等颜料,自然洒脱,不拘一格,奇诡浪漫。
这幅珍贵的彩绘帛画,代表了西汉帛画艺术的最高成就,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重彩工笔画,具有难以估量的艺术价值。帛画上的神话图像与《楚辞》的记述相符,显然吸收了先秦尤其是楚国的造型、风格和艺术内涵。帛画对人物刻画还显得简略和朴拙,带有早期肖像画的性质,墓主人头倾背驼,正扶杖而行,贵族夫人神态清晰,侍从的面部描线虽简却有不同脸型,较楚画有了明显进步。另外,在墓中还出土有其它形制的帛画。这些西汉帛画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汉代早期织物绘画实例的空白,同时,又影响和造就了后世艺术家的崛起。
从长沙出土的楚汉帛画到传世的晋画摹本以及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再到五代唐宋元明清,及至现当代,中国绘画一脉相承,精品如云,名家迭出,波澜壮阔,构成了灿烂瑰丽的中国绘画艺术史。
P11-13
中国画简称“国画”,也叫“水墨画”,题材大致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物画从晚周至汉、魏、六朝逐渐成熟;山水画、花鸟画至隋唐之际始独立形成画科,到五代、两宋流派繁多,达到兴盛。水墨画则流行于元、明、清和近代。
中国画作画材料比西方油画简单独特,它是用毛笔、水墨、颜料在宣纸或绢上作画,注重线条的粗细、刚柔、断续、轻重等变化,运用墨色之干湿、浓淡、浑厚、苍润的微妙变化,以诗入画,以书入画,与诗词、款赋、书法、篆刻相结合,千山万壑,江河溪流,深宫绣闱,市井街巷,花鸟虫鱼,牛马珍禽,将相仕女,平常百姓,千姿百态,风情万种,浓缩于尺幅之间,蔚为大观,构成中国艺术的瑰丽长卷。
和西方油画重写实不同。中国画重写意。正如元代画家倪瓒所说:“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耳。”中国画家作画,或重彩或减笔,或全景或一角,或工笔或泼墨,开阖有势,取舍随我,线由意飞,墨从心出,不过是轻薄的素绢白纸,转眼间便风云际会,气韵横流。这正是因为中国画家胸中涵蕴了儒道思想,处穷达用舍、水清水浊之间,有意无意,若即若离,以形写神,神与物游,物我合一,物我两化,天地相契,真正是将人生与诗画合而为一,山水花鸟遂成水墨风景,纸上风月即是心灵映射。书画不仅是中国画家怡情养性的风雅寄托,也是他们言志抒怀的现实借喻。
所以,中国画多梅兰竹菊,多渔樵耕读,多琴棋书剑,呈现的是中国画家的中庸平和之道、隐仕两兼思想。而单纯的自然物象折射成人格、品质、抱负、情感,便铺染成一种哲学意味,构图取景自由随意,“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通风,常计白以当黑”,“得意忘象”,“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无画处皆成图画”。这就是中国画的“写意”:以风情解之,是半推半就;以文字赏之,是含蓄蕴藉;以书画品之,是形神兼备。
中国画也是文人画,满纸流溢着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墨趣情致。纸砚涵蕴书者风华,书墨尽染时光风流。景物无心,人有闲情,没有生命的物质因文人画家赋予其灵魂,而生出雅趣和气节,愈显得生动灵澈起来。自唐代王维始,中国画开始渐渐地脱离匠气,诗、书、画、印融为一体,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印是风骨,书为风流,相辅相成,完善了中国画的形式,完美诠释了中国画的丰富内涵。
中国画家大都存士子情怀、书人雅致、闲野气度。那时没有电脑。纯是靠纸墨代言,因此,他们才练得一手好字,写得一卷好文章,绘得一幅好丹青,洗砚墨成池,废笔堆为冢,真正享受到“笔耕”之趣。而现代文明给人们带来了快捷和方便,却疏淡了传统文化的情致与兴味,能写一手好字、作一纸佳画、描一篇锦绣文章的人是愈见式微了。蓦然回首,灯火阑珊,魏晋风骨、大唐气度、两宋尚意、明清浪漫,都已幻成旧时月色,洇晕在绢素纸屏上,供我们想象和回味了。
因此,我们编写了这本《图说中国绘画》,以各代经典画作为脉,列举历朝代表画家,按编年排序,讲述中国古代绘画故事。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希望读者摊开这本书时,墨香笔韵会重新泛起,看温文儒厚的读书人伫立在水墨风景中,如何把纸上风月幻化成一种中国情怀。
然后,我们不再冷落案上纸笔,也不再仅仅关注字画收藏的价格,心手相合时,到底会生出一种文化乡愁:原来中国书画恰似一枚朱印,镌着中国人的自尊和骄傲,深深刻在中国人的心头,无论走到哪里,涌起的定是红红的乡情,并指引着我们回家的路……
作者
2009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