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爱因斯坦,改变了人类对世界和宇宙的认识;他在物理学多个领域均有重大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并在这基础上推广为广义相对论。他还提出光的量子概念,发现了光电效应定律……
本书以翔实的史实勾勒出爱因斯坦伟大的一生,而且也从人类文化的源头上探寻着爱因斯坦思想、人格的精神底蕴。在书中,玄奥的物理学理论、传奇般的故事,在读者理喻20世纪历史文化进程的视野中,或许会形成一个既有深度、又有趣味的立体画面。
图书 | 爱因斯坦传(上下)/世界名人传记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爱因斯坦,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爱因斯坦,改变了人类对世界和宇宙的认识;他在物理学多个领域均有重大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并在这基础上推广为广义相对论。他还提出光的量子概念,发现了光电效应定律…… 本书以翔实的史实勾勒出爱因斯坦伟大的一生,而且也从人类文化的源头上探寻着爱因斯坦思想、人格的精神底蕴。在书中,玄奥的物理学理论、传奇般的故事,在读者理喻20世纪历史文化进程的视野中,或许会形成一个既有深度、又有趣味的立体画面。 内容推荐 科学永远是爱因斯坦的主要献身对象,而人类的命运也是他的主要关心对象之一。本书试图对这位世纪伟人的诸方面做出公正的评述,但愿它能有助于激发我的不同年龄的中国朋友们自由地发挥他们各自的才华。 目录 中文版序 致读者 凡例 Ⅰ.导论 第1章 目标与计划 第2章 相对论和量子理论 (a)有序的转变和革命时期 (b)时间囊 第3章 年轻的物理学家 有关爱因斯坦的众多传记的补充说明 Ⅱ.统计物理学 第4章 熵和几率 (a)爱因斯坦贡献一览 (b)麦克斯韦和玻耳兹曼 (c)1905年的前奏曲 (d)爱因斯坦与玻耳兹曼原理 第5章 分子的实在性 (a)19世纪的简单回顾 (b)普费弗尔坩埚和范特霍夫定律 (c)博士论文 (d)11天后:布朗运动 (e)爱因斯坦和斯莫鲁霍夫斯基:临界乳光 Ⅲ.狭义相对论 第6章 上帝难以捉摸 (a)迈克尔逊一莫雷实验 (b)先驱者 (c)庞加莱在1905 (d)1905年以前的爱因斯坦 第7章 新运动学 (a)1905年6月:狭义相对论的确立,洛伦兹变换的导出 (b)1905年9月:关于E=mc2 (c)早期反应 (d)爱因斯坦与1905年后的狭义相对论 (e)电磁质量:头100年 第8章 历史的边缘 Ⅳ.广义相对论 第9章 “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思想” 第10章 爱因斯坦教授先生 (a)从伯尔尼到苏黎世 (b)三年半的沉默 第ll章 布拉格论文 (a)从苏黎世到布拉格 (b)1911年,光线弯曲是可测的 (c)1912年,拓荒者爱因斯坦 第12章 爱因斯坦一格罗斯曼合作 (a)从布拉格到苏黎世 (b)从标量到张量 (c)合作 (d)绊脚石 (e)后来发生的事 第13章 引力场理论:最初50年 (a)爱因斯坦在维也纳” (b)爱因斯坦一福克尔论文 第14章 引力场方程 (a)从苏黎世到柏林 (b)插曲:磁化旋转 (c)最后几步 (d)爱因斯坦和希尔伯特 第15章 新动力学 (a)从1915年到1980年 (b)三个成功 (c)能量与动量守恒;比安基恒等式 (d)引力波 (e)宇宙学 (f)奇点;运动问题 (g)GR9还有别的新东西吗? Ⅴ.后来的历程 第16章 “一举成名的爱因斯坦博士” (a)疾病;再婚;母亲去世 (b)爱因斯坦走上神坛 (c)传奇的诞生 (d)爱因斯坦和德国 (e)后来的著作 第17章 统一场论 (a)1920年前后的粒子和场 (b)又一个孕育的10年 (c)第五维 (d)相对论与后黎曼微分几何 (e)后来的历程:科学年表 (f)统一理论的终曲,量子理论的前奏 Ⅵ.量子理论 第18章 引言 (a)爱因斯坦贡献一览 (b)粒子物理学:最初50年 (c)量子理论:影响路线 第19章 光量子 (a)从基尔霍夫到普朗克 (b)爱因斯坦论普朗克:1905,瑞利一爱因斯坦一金斯定律 (c)光量子假说和启发性原理 (d)爱因斯坦论普朗克:1906 (e)光电效应:h的第二次出现 (f)对光量子假说的反应 第20章 爱因斯坦和比热 (a)19世纪的比热 (b)爱因斯坦 (c)能斯特:第一届索尔未会议 第21章 光子 (a)粒子与波动的融合与爱因斯坦的命运 (b)自发和感生辐射跃迁 (c)粒子图景的完成 (d)对或然性第一次感到不安 (e)题外话:不可分离的经典运动的量子条件 (f)康普顿效应 第22章 插曲:BKS提议 第23章 一致性的丧失:量子统计学的诞生 (a)从玻耳兹曼到狄拉克 (b)玻色 (c)爱因斯坦 (d)关于玻色一爱因斯坦凝聚的补充 第24章 承先启后的爱因斯坦:波动力学的诞生 (a)从爱因斯坦到德布罗意 (b)从德布罗意到爱因斯坦 (c)从德布罗意和爱因斯坦到薛定谔 第25章 爱因斯坦对新动力学的反应 (a)1925-1931:争论开始 (b)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 (c)爱因斯坦论客观实在 第26章 爱因斯坦的理想图景 (a)爱因斯坦、牛顿和成功 (b)相对论与量子理论 (c)超因果性 Ⅶ.旅程的终点 第27章 最后10年 第28章 尾声 Ⅷ.附录 第29章 张量、助听器及其他:爱因斯坦的合作者们 第30章 爱因斯坦是如何获得诺贝尔奖的 第31章 爱因斯坦为诺贝尔奖写的提议 第32章 爱因斯坦年表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译后记 试读章节 1919年初秋,保莉妮还在疗养院,她收到儿子的一张明信片,开头写道:“亲爱的妈妈,今天有好消息,洛伦兹来电说英国远征队实际上已经证明了光线经过太阳发生偏折”[E27]。那封几天前发来向爱因斯坦传消息的电报说:“爱丁顿发现,恒星在太阳边缘初食时的移动,在十分之九秒和两倍于它之间。特此祝贺。洛伦兹’’[L2]。这是非正式的通信,并没有确定什么。爱因斯坦还是几乎立刻给《自然科学》发去一个很短的说明,只为报告他收到的电报的内容[E28]。他太兴奋了。 我们还是来简单说说爱因斯坦认识光线弯曲的发展经过。1907年,他在伯尔尼专利局当职员,发现了等效原理,意识到原理本身隐含着光线的弯曲,但他相信这个效应对观测来说太小了。1911年,他在布拉格当教授,发现在日全食时星光掠过太阳可能会发生弯曲,在这种情况下,弯曲度是O”.87。但他那时还不知道空间也是弯曲的,所以他的结论是错的。他跟牛顿还太亲近,即牛顿相信空间是平直的,而且用他自己的引力定律和光微粒理论也算出了O”.87(现在称为牛顿值)。1912年,他在苏黎世当教授,发现空间是弯曲的。许多年过去以后,他才认识到空间的曲率会改变光的路线。1915年,他是普鲁士科学院院士,发现广义相对论意味着太阳使光线偏折1”.74,即爱因斯坦值,是牛顿值的2倍。这个因子2预示着爱因斯坦和牛顿的对立。 1914年,爱因斯坦在找到正确答案前,就带着特有的自信给贝索写信说:“无论日食观测成功与否,我一点儿也不怀疑整个体系的正确性”[E29]。几次历史的变故使爱因斯坦免于陷入相信错误结果的尴尬境界。1912年,一支阿根廷日食远征队去巴西,实验计划中有光线偏折的观察,但是因为下雨,计划落空了。1914年夏,由弗洛因德里希领导、克鲁普(Gustav Krupp,一个不太熟悉的慈善家角色)资助的德国远征队前往克里米亚(Crimea),观测8月21日的日食。(俄国政府告诉他们的士兵和农民,不要害怕所谓凶兆:将要来临的日食是一种自然现象[N1]。)战争爆发后,队伍被警告及时返回,有些人回去了。不愿走的被挡在那里,最后虽然安全回家,但当然什么结果也没得到[N2]。1915年11月18日,爱因斯坦宣布了正确的光偏折值1”.74[E30],此后,观测仍接连遭到挫折。10天以后,爱因斯坦写信给索末菲,谈到弗洛因德里希为测量光偏折提出了一个新设想,他说:“只是那些可怜虫们的阴谋阻碍了对这个理论的新的重要验证的实现。”他还不同寻常地署上:“您愤怒的爱因斯坦”[E31]。1916年在委内瑞拉有一次观测日食的机会,因战争错过了。早些时候,人们想从以往日食观测照片中寻找光的偏折,那些努力也没有结果。一个美国人曾想在1918年6月的日食中测量这种效应,但没有得到明确的结论。直到1919年5月,两个英国远征队才获得第一组有价值的照片。11月,他们正式宣布了结果。 英国人对光线偏折发生兴趣是在德西特从荷兰把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论文寄给剑桥的爱丁顿之后不久(估计这是传到英国的关于广义相对论的第一批论文)。另外,德西特1916年发表在《天文台》(Observatory)[S2]上的关于这个题目的漂亮的评论,以及他发表在《每月评论》(Monthly,Notices)[S3]上的3篇重要文章,更扩大了它的影响。后来的爱丁顿报告[E33],也起着同样的作用。1917年2月,爱丁顿在致皇家天文学会的信中,强调了光线偏折的重要意义[E34]。1917年3月,皇家天文学家戴森爵士为观测预言的偏折,特别注意了1919年5月29日(另一次日食时间)的恒星位置特点,另外,“辛克斯(Hinks)先生已经愉快地答应为皇家学会获取可能已被占用了的观测点的信息”[D1]。两个日食远征队准备好了,一个去巴西的索布腊尔(Sobral),由格林威治(Gteenwich)天文台的克罗梅林领队;一个去西班牙几内亚海岸外的普林西比(Principe)岛,由爱丁顿领队。临行前,爱丁顿写道:“我们今天的远征队可能第一次证实光的质量(即牛顿值);也可能证实爱因斯坦那奇怪的非欧空间理论;还可能会有一个意义更为深远的结果——没有光偏折”[E35]。以“最新消息”为标题,6月的《天文台》杂志有两封电文,一封来自索布腊尔:“日食壮观,克罗梅林”;一封来自普林西比:“穿过云层,有希望。爱丁顿”[O1]。远征队回来后,开始处理资料。9月9日到13日,英国天文学会在伯恩毛斯(Bournemouth)召开会议。根据爱丁顿在会上的原始报告,光线弯曲在0.”87与1.”74之间。消息传到洛伦兹,洛伦兹电告爱因斯坦。经过7年的等待,爱因斯坦现在收到这个消息,该是多么高兴!接着,1919年11月6日来到了,这一天,爱因斯坦一下成了圣者。 P435-438 序言 爱因斯坦在欧洲度过了青壮年,晚年定居美国,他只是在中年时出访过其他一些地方。43岁那年,爱因斯坦携他的第二位妻子到过东方。在这次远行中,他们到了上海和香港。诸如此类的接触有助于唤醒爱因斯坦对孔夫子学说持久的钦佩。 尽管爱因斯坦与其他文化的直接接触有限,却一生都强烈地希望全世界各国人民和谐共存。他常常表达这样的观点:科学能够在促进民族之间的共同理解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在一篇题为《科学的共同语言》的论文中,他写道:“如果我们真诚而热情地期望安全、幸福和人们才能的自由发展,我们并不缺少接近这种状态的手段。”这意味着:“科学概念和科学语言的超国家性质,是由于它们是由一切国家和一切时代的最好的头脑所建立起来的。” 科学永远是爱因斯坦的主要献身对象,而人类的命运也是他的主要关心对象之一。本书试图对这位世纪伟人的诸方面做出公正的评述,但愿它能有助于激发我的不同年龄的中国朋友们自由地发挥他们各自的才华。 后记 两年多前,在一个颇为隆重的酒会上,我遇到了商务印书馆的一位编辑。通过交谈,才发现我正是他要找的人。原因是商务买了派斯这本书的版权,而早在几年前,广东教育出版社通过派斯本人授权,已出版了本书的中译本,我是主要译者之一。后来商务印书馆与广东教育出版社经过友好协商,同意让我们的中译本在商务重新出版。趁着这个机会,我决定对译稿进行一次全面的校对。 本来应该是件很轻松的事,但我却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尽管我们的译本当年出版后,曾获得过一些学人的好评,但我还是有点诚惶诚恐,如履薄冰。这一年多来,我逐句对照全文,重新校对了译稿,改正了一些错译之处,根据情况的变化加上了一些注释,使之与原文更为接近。尽管比较枯燥,对于自己的工作结果还算满意。由于水平有限,错误之处肯定在所难免,真诚欢迎读者诸君不吝指正。 本书作者派斯(Abraham Pals,1918-2000,我们曾译为派伊斯),1918年5月19日出生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个犹太人家庭,2000年8月4日在哥本哈根因心脏病突发而去世,享年82岁。1938年派斯从荷兰乌特勒支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随后又在那里随比利时物理学家罗森菲尔德(Leon Rosenfeld)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为了赶上德国当局限定的可以让犹太人获得博士学位的最后期限(1941年6月14日),派斯废寝忘食,终于在6月9日通过答辩得到了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随着纳粹对犹太人迫害的升级,派斯的厄运也随之来临,尽管东躲西藏,1945年3月他还是被盖世太保抓起来,投入监狱,直到战争结束后,才被释放。派斯在1997年出版的一部自传本著作《双洲记:乱世中的一名物理学家的生活》(A Tale of Two(Continents:A Physicist’s Life in a Turbulent World)里,详细地叙述了这一悲惨的经历。 战后,派斯在1946年初去了哥本哈根,在那里作过短暂停留。经玻尔推荐,他在同年秋去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访问。正是在普林斯顿期间,他与爱因斯坦有过不少接触。他在基本粒子物理学方面所做的不少第一流的研究工作,也是在普林斯顿完成的。派斯1954年加入美国籍,1963年成为纽约洛克菲勒大学教授。1985年退休后,任该大学的Detlev W.Bronk荣休教授。196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79年获罗伯特·奥本海默奖,1993年获丹麦皇家科学院科学奖章。他还担任过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和美国文学与科学院院士。逝世前几年,他每年有一半时间在丹麦哥本哈根度过。 他的第一个重要贡献是确立新粒子“协同产生”的经验规则。第二个重要贡献是提出两种中性K介子的混合和再生。他的其他贡献有G宇称的提出,SU(6)对称性破缺的研究等等。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派斯转入物理学史研究,成为该领域举足轻重的人物。由于他曾与众多的物理大师,如爱因斯坦、玻尔、奥本海默、狄拉克、费曼等人一起工作过,他在研究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他写的科学家传记获得了非常高的评价。 本书初版于1982年,1983年即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同年还获美国物理学会、钢铁基金会物理学和天文学著作奖。1997年时已重印12次。据说累积销量达50万册以上。著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曾向国内推荐过本书。“这可能是爱因斯坦本人最喜爱的关于自己的传记。” 派斯,这位在爱因斯坦生前最后9年里与他熟知的物理学家,向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牛顿以来最著名的物理学家的生活与思想的向导。通过利用一些迄今为止尚未发表的文献,加上他多年来与爱因斯坦私人交往的经历,十分生动同时又异常准确地向我们叙述了爱因斯坦的历程,因而使这本书成为不可动摇的权威的爱因斯坦传记。 ……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爱因斯坦传(上下)/世界名人传记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美)亚伯拉罕·派斯 |
译者 | 方在庆//李勇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0038829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81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04-04-01 |
首版时间 | 2004-04-01 |
印刷时间 | 2009-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80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37.126.11 |
丛书名 | |
印张 | 26.125 |
印次 | 3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03 |
宽 | 139 |
高 | 3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