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百年饭庄--厚德福后人忆旧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用他特有的诙谐笔调,以地道的北平土语,原原本本地描述了厚德福饭庄的兴衰。故事最引入入胜的是作者的祖父陈连堂先生的出身,他的智慧、勇气、忠诚和他的奋斗精神。这个真实的故事可以进入莎士比亚的剧本,可以摄制成影片,给现代人介绍一下一百年前一个贫穷的中国人的成功史。

内容推荐

作者在这里记下的是祖辈的传奇人生经历以及百年老店的沧桑历程,聊以安慰故人。

如果当今青年人能从作者祖辈奋斗的经历中得到些许启发,那当然更是作者的心愿了。

目录

前言

一 陈连堂:从乞丐到连翁总经理

 (一)一家三乞丐

 (二)矢志学厨艺

 (三)乞丐谈恋爱

 (四)衣锦好还乡

 (五)开创厚德福

 (六)集资扩规模

 (七)“狡兔凿三窟”

 (八)勇敢“闯关东”

 (九)沿海大扩张

 (十)连翁总经理

二 陈连堂的儿子和他的同仁们

 (一)长子陈景裕:把厚德福推向各地

 (二)次子陈鸿年:纠结于商界与警界

 (三)三子陈鸿春及四子陈鸿儒:风雨飘摇的人生路

 (四)张诗舫:商界诚信人格楷模

 (五)其他同仁们:鞠躬尽瘁的好助手

三 陈连堂的孙子们

 (一)长孙女婿杨佩芝:不凡的人生

 (二)长孙陈希文:继承厚德福

 (三)次孙陈希贤:如歌的往昔

 (四)孙女陈文玉:陨落的花季

尾声

附录

 (一)厚德福年表

 (二)厚德福的规章制度

 (三)书报摘录

 (四)陈连堂的子孙谱

试读章节

陈连堂:从乞丐到连翁总经理

(一) 一家三乞丐

我祖父陈连堂(字莲堂)的老家在河南杞县,离黄河不远,黄河之水灌溉了这片土地,但也带来了无穷的水患。“杞人忧天”这个成语能从春秋战国传到现在是有道理的,“杞人”之所以“忧天”,是唯恐天穹崩塌,大雨不止,导致黄河水冲毁堤坝,轻则颗粒无收,重则家破人亡。所以我们杞县人对天的敬畏程度是其他地方的人无法相比的。陈连堂小时候家里很穷,他的父母都是乞丐,全家的财产就是三个要饭碗和三根要饭棍,每到晚上,这三根棍子不知道该往哪里放,放棍子的地方就是他们的家。洪水过后村子里会留下一些断垣残壁,门窗、屋顶全被洪水冲走。也许这屋的主人灾后幸存,能在这些断垣残壁中辨认出自己的家园;如果不幸,这屋的主人回不来了,墙角背风之处就是这三个乞丐的家。

老乞丐在饥饿的时候还可以忍耐,小孩则不行,没有饭吃就顶不住,饥荒来时往往先饿死的是小孩。万般无奈之下,父母就把陈连堂领到他的姑母家。他姑母一看来了三个要饭的穷亲戚,立时拉下脸说:“你们去打听打听,亲戚间有救急的,可是没有救穷的,你们老来找我们,叫我们怎么办?!”两个老乞丐央求他姑母收下这个可怜的孩子,同时表示他们二老将远走他乡,从此不进姐妹家的门。他姑母家并不富裕,但看着这孩子实在饿得可怜,就收了下来。寄养的孩子是不能闲着的,先是拾柴、捡粪,附近的柴火不多,就往远处走。拾来的柴火多,姑母的脸色就不那么冷峻了,留给的饭食就会多一些,要不然只能半饥半饱。在这样寄人篱下的生活环境里,陈连堂逐渐养成干事认真、不怕吃苦的精神和毅力。他十分认真地拾柴、捡粪,遇到同伴们为一根枯树枝而争抢时,他也不会退缩。

随着年龄的增长,陈连堂在姑母家什么累的活都干,拾柴、放羊的活动地域也增大了,小寨、白丘集、新庄,都走个遍。我们老家在双楼村,村东口有几十棵老榆树,也可以算是小树林了。村中的老少爷们闲暇无事常在这树荫下聊天,村外一条平坦的大路东到杞县城,西通开封府。来往的客商、路过的贩夫走卒,都爱在这里歇歇脚,喝口茶或给牲口饮饮水。于是,这里就成了一个通向外部世界的窗口。陈连堂在赶着羊群经过这个小树林时也常来听听过客间的海聊,也就是在这里他受到了启蒙教育,知道了开封府里有大相国寺和包龙图;知道了北京城里住着皇上,城里人都吃白面馍;还知道了有捡柴拾粪之外的三百六十行。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小孩子家最大胆、最冒险的主意。一天回家后,他对姑母冷不丁地说出了一句:“我要去北京。”没有一点思想准备的姑母一听,大吃一惊,回过神来对陈连堂蔑视地说:“俺待你咋不好了?你要走?你知道北京的城门朝哪儿开吗?”他低头不语,姑母了解他的秉性,不吭不是屈服,而是倔强。姑母跟姑父商量了一阵,眼看连堂快长成半大小伙了,走了怪可惜,但觉得与其强留不如顺水推舟。就对他说:“你自己要走,俺也没盘缠给你,是好是歹你自己掂量吧。”第二天,姑母找了条手巾包了几个杂面馍,就打发陈连堂上路了。陈连堂揣上干粮,跟姑母要了一个碗,拿起一根打狗棒,又从放羊娃变回了那个要饭的乞丐。

黄泛区(黄河水泛滥区的简称)的黄沙路,清净得一望无痕,柔软得令人可亲。它不像海滩上的沙,一脚踩上去沙子有点后退,但很快就可以感到沙子不动了,你可以轻松地迈出另一只脚。黄泛区的沙被风扬起又轻轻飘落,累积成一个个小丘,像是刚从面口袋里倒出来的面粉,踏上一只脚半天也找不到支撑。在这种沙土上面走路,迈出一只脚时,就会发现另一只脚在慢慢地向后退去,直到退了有大半步,才能站踏实,才能迈出另一条腿。这种艰难的进一步退半步的路途,使十几岁的陈连堂不知吃了多少苦头,要了多少饭,才能走出黄泛区。

高高的城墙,高高的城门洞,又赶上那年黄河水位升高,于是城门洞里从地面到穹顶堆满了沙包,密密麻麻、整整齐齐的跟城墙一样厚,旁边仅留下窄窄的一条甬道,只够一辆小车通行,由守城门的兵丁招呼出入。陈连堂进“漕门”到城里,一边要饭,一边打听过黄河的渡口。经人指点,要出北门,有个黑岗口,过了河就是河北地界。

于是他就走出了北门。一出北门,就像是到了沙漠,枯水季节里,河床的黄沙被风吹到岸上,秋、冬季的北风又把大量的沙土吹向开封城。近十米高的城墙,开始时还能挡住吹来的沙土的袭击,但随着年月的推移,积累在城墙脚下的沙越来越多。最终导致,呈缓坡状的沙丘跟城墙一样高低,人们若想出城,不必走城门,只需沿马道登上城墙,一迈步就出城了。更令他吃惊的是,通往河边的道路仿佛是修建在山谷之中,而且是黄沙堆起的山谷。

P1-3

序言

2005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我怀念父母的一本书《梁实秋与程季淑——我的父亲母亲》。陈希贤先生读了我的书之后,经过责编高艳华女士介绍与我取得联系。陈先生不是外人,原来是我祖父最常去吃饭的北平厚德福饭庄的老板陈连堂先生的后人。我祖父和我父亲两代人都曾投资厚德福,成为股东。因此,我们之间可谈的往事可就太多了。在此后的一年多里,我收到他一百多封信。在这些信中陈先生用他特有的诙谐笔调,以地道的北平土语,原原本本地描述了厚德福饭庄的兴衰,以及厚德福与梁家的关系。我像是一个听故事的孩子,每天盼望着他的来函。从这些通信中我知道了许多连我祖父和父亲都不知道的厚德福的往事。

陈先生的故事最引入入胜的是他的祖父陈连堂先生的出身,他的智慧、勇气、忠诚和他的奋斗精神。更使我感动的是他的祖母的超凡的爱情观,在她的那个时代和她的家庭社会环境里,她的勇气和她对情人的坚定的信心是惊天地、泣鬼神的。这个真实的故事可以进入莎士比亚的剧本,可以摄制成影片,给现代人介绍一下一百年前一个贫穷的中国人的成功史。

我和陈先生虽素未谋面,但是基于陈梁两家超过一个世纪的商业合作,我们竟成了网上莫逆。我认为他给我写的信件是极具价值的,应结集成书,公诸于世。后由我介绍给百花文艺出版社,高艳华、徐福伟承当了这本书的编辑,经过年逾的努力,终将问世。这本书不仅忠实地记录了陈家的历史,更希望可以作为年轻读者奋斗的圣经。

梁文蔷

2010年4月5日于美国西雅图

书评(媒体评论)

这个真实的故事可以进入莎士比亚的剧本,可以摄制成影片,给现代人介绍一下一百年前一个贫穷的中国人的成功史。

——梁文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百年饭庄--厚德福后人忆旧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希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656884
开本 16开
页数 15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0-10-01
首版时间 2010-10-01
印刷时间 2010-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3
丛书名
印张 10.25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30
169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9:0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