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圣经的故事(中外名著榜中榜)/六角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圣经》是人类历史上一部独一无二的书。它由不同时代的人用不同的语言写成,却极其贯通;它遭到无数的怀疑甚至诋毁,但最终它作为神经经典的位置却丝毫没有动摇;它不是单纯的文学书、哲学书或历史书,但它是很多文学作品的源泉,哲学家不断地引用和讨论,它对犹太古史的详尽记载也远远超过其他民族的古史书。《圣经》是人类的伟大遗产。

本书把《圣经》中的神话、传说和宗教以故事的形式讲述出来,让人颇感亲切而容易接受。

内容推荐

基督教的《圣经》包括《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两千年来,《圣经》在全世界译本繁多,是了解西方文化和思想的窗口,但《圣经》的庄严肃穆常使人望而生畏。著名作家房龙以通俗有趣的写作手法,将其转换为概略简要的《圣经的故事》,不仅保留了《圣经》原典的精神,也使读者轻松进入《圣经》世界。该书把《圣经》中的神话、传说和宗教以故事的形式讲述出来,让人颇感亲切而容易接受。

本书由著名翻译家晏榕根据英文版《圣经的故事》翻泽。

目录

写给汉斯杰和威廉的前言/1

第一章 一部文学遗产/3

第二章 创世纪/10

第三章 先驱者/17

第四章 更向西行/32

第五章 在埃及的家/41

第六章 逃脱奴役/44

第七章 漂泊在荒野/52

第八章 发现新牧场/60

第九章 征服迦南/68

第十章 路得的故事/86

第十一章 一个犹太王国/89

第十二章 内战/116

第十三章 先知的警告/123

第十四章 覆灭和流亡/150

第十五章 重返家园/160

第十六章 浩繁的书卷/174

第十七章 希腊人的到来/180

第十八章 犹大,一个希腊行省/183

第十九章 革命和独立/188

第二十章 耶稣的诞生/207

第二十一章 施洗者约翰/222

第二十二章 耶稣的早年时光/229

第二十三章 门徒/233

第二十四章 新导师/237

第二十五章 宿敌/243

第二十六章 耶稣之死/248

第二十七章 信念的力量/263

第二十八章 信念的胜利/266

第二十九章 国教/273

译后记/279

试读章节

创世纪

犹太人认为世界是怎样创造的? 这是最古老的问题:“我们从何处而来?” 有些人甚至到死都在问这个问题。他们并不真的期望得到答案。只要有勇气使自己面对生活的现实他们就很高兴了,就像勇敢的士兵面对着无望的任务,他们拒绝投降,他们嘴上带着骄傲之词——“为什么”而融入永恒。

然而,这个世界充满了各式各样的男人和女人。他们中的大多数坚持要求对其不能理解的事物能有一个似乎有道理的解释。在没有现成解释时,他们就自己创造一个。

5000年前,讲述7天创世的故事流行于西亚所有民族之间。这里的是犹太人对此的说法。

他们含含糊糊地把陆地、海洋、树木、花卉、飞鸟以及男人和女人归结于由各自不同的神所创造。

但恰恰在所有民族中犹太人是第一个承认独一上帝之存在的。以后在我们开始讲到摩西时代时,我们会告诉你这是怎么发生的。

然而,那支后来发展成为犹太民族的独特的闪族部落在开始的时候是崇拜多神的,正如他们所有的邻居们在早之于他们的无数年代之前所做的一样。

可是,我们在《旧约》中找到的那些创世故事是在摩西死后1000多年写成的,那时“一个上帝”的观念作为一个绝对的既成事实而接受,而对“上帝存在”的怀疑则意味着流放或处死。

你现在就会明白为希伯来人献出万物始源之终论的诗人,为什么把创世的巨大劳动描绘成了独一无二的万能意志的瞬间的表达,描绘成了他们自己部落的他们称之为耶和华或者上天之主宰之神的作品。

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个故事讲给了庙宇中的崇拜者的原因。

开始时,地球漂浮在阴沉昏暗和寂静的太空里。没有陆地,只有无垠的海水覆盖着我们广袤的王国。后来耶和华的灵魂笼罩在海上,沉思着非凡伟大的事情。耶和华说:“让那儿有光。”于是黑暗当中就出现了黎明的第_道曙光。耶和华说:“这个,我将称之为昼。”

但闪烁的光亮很快结束,一切又如同以前一样了。耶和华说:“这个,应当被叫做夜。”之后他在其劳作中休息了,就这样结束了第一天。

后来耶和华说:“让那儿有天吧,让它伸展其浩瀚的穹顶横越下面的汪洋,这样那拂过海洋的风和云也会有个居所。”这些也完成了。夜晚与黎明再次重临,这样结束了第二天。

后来耶和华说:“让水中有陆地吧。”嶙峋的山脉立刻在洋面上露出了它们湿漉漉的头,不一会儿它们就有力地耸向高高的天空,在它们的脚下辽远而宽广地伸展着平原和山谷。然后耶和华说:“让土地肥沃,生长着结籽的植物和开花结果的树木。”大地就被软绵绵的草毯铺绿了,树木得到了拂晓的轻柔爱抚,黎明重又过去、黄昏再次降临,这样第三天的劳作就结束了。

后来耶和华说:“让星星布满天空吧,以使四季转换、时日年月可以有个标记。白昼由太阳掌管,但夜晚应当是休息的时间,这时只有寂静的月亮为迟迟穿行于沙漠的流浪者指明通往栖身之所的正确路途。”这些也做好了,第四天就此结束。

后来耶和华说:“让水里处处是鱼,让空中到处有鸟。”于是他造出巨鲸和小鱼、鸵鸟和麻雀,他以海洋和陆地作为它们的栖居之地,并告知它们要繁衍生息,这样它们就会和小鱼、小鲸、小鸵鸟和小麻雀共享生命的恩赐。那天晚上,在鸟儿将它们疲倦的头钻入自己的翅膀底下,而鱼儿驶入黑暗的深处时,第五天就结束了。

后来耶和华说:“这还不够。还要让这世界到处是爬行和用脚走路的生物。”于是他造出了牛、老虎和时至今日我们所知道的所有走兽,以及其他很多从这地球上已经消失了的动物。在这些做好后,耶和华取了些尘土,按照他自己的样子塑造了一个形象,并给了它生命,把它叫做人,将其置于所有生物之首。这样结束了第六天的劳作,耶和华对其所造之物很满意,就在第七天停工休息了。

然后第八天到来了,人发现自己置身在一个新的王国。他的名字叫亚当,他住在一个满是可爱花朵的花园里,还有温和的动物带着它们的幼崽们也来了,他可以和它们嬉戏玩耍从而忘记自己的孤独。但尽管如此,人并不快乐。因为所有其他生物都有自己同类为伴,但人却只有孤单单的一个。因此,耶和华从亚当的身上取出一根肋骨,用它造出了夏娃。亚当和夏娃四处漫游,探索着他们这个被叫做天堂的家园。

最后他们来到一棵粗壮大树前,在那儿耶和华对他们说:“听着,因为这很重要。这个花园中所有树木上的果实你们都可以随心所欲地吃。但这是一棵赋予了善恶知识的树。人一旦吃了这棵树上的果实,他就开始明白自己的行为是正义的还是邪恶的。这意味着他的灵魂会再无安宁。因而,你们必须远离这棵树上的果子,否则就要接受后果一它是非常可怕的。”P10-12

序言

光明日报出版社的编辑将《中外名著榜中榜》的书目寄给了我。看到这些书目,一种无法言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那实在是一些再熟悉不过的书名,让我一下子回到了四十多年前的中学时代。

1959年,我读完小学,考上初中。这在今日,实属平常,但在当时,还真算回事儿。家里人认为,中学生就不能再看作小孩子了。身份变了,待遇也随之改变。印象深刻的有三条:一是有了早餐费,可以到街上“自主择食”(上小学时只能在家吃早点);二是可以使用钢笔(上小学时只能使用铅笔);三就是可以读大人们读的书了(上小学时只能看童话和连环画)。这第三条待遇我:丕提前享受:在开学前的暑假中,我一口气读了许多“大人书”。

这是我和中外名著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当时,我的母亲在大学里当资料员,借书有“近水楼台”之便,每天下班,她都会给我带书回来,我也就一通狼吞虎咽,看完再让母亲去借。读些什么,早已记不清了,无非挑那些好玩的读,半懂不懂,囫囵吞枣。现在回忆起来,最喜欢读的外国名著,竟是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记》、《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神秘岛》。如果还有什么,那就是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了。这些书,肯定读了不止一遍,否则不会如此刻骨铭心,念念不忘。

当然,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书决不是我的启蒙读物。我的启蒙读物和许多孩子一样,也是《伊索寓言》、《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格列佛游记》等等。但为什么记忆深刻的还是前面提到的那些带有探索(探案或探险)性质的书呢?我想,这与心智的逐渐成熟有关。初中,是一个人的心智由懵懂开始走向成熟的阶段。中外名著的作用,就像是为我们的心灵打开一扇又一扇窗户,让我们看见外面那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时期,读到什么并不重要,读懂多少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读,是想读,是读个没完。

有了这份好奇心,就有了阅读名著的冲动;而有了这份冲动,就能培养阅读的习惯。进入高中以后,我的阅读范围更加广泛了。比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和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就是我在高中时阅读的,当然还有契诃夫的小说和泰戈尔的诗。至于中国文学名著,则最爱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小说和杂文。我很晚才读《红楼梦》(这与时代有关),但我认为:《红楼梦》是最应该推荐的不朽之作。

说这些话,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不过讲讲个人的经历和心得体会;提到的那些书,也未必人人必读,不过举例说明而已。

在我看来,读书是一件“谋心”的事。归根结底,是要让我们的灵魂得到安顿,心智得到开启,精神得到寄托,情操得到陶冶。因此,它是每个人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替代或强求。也因此,我芣主张什么“青年必读书”。在我看来,书只有“可读”,没有“必读”(做研究除外),所以只能“推荐”,不能“要求”。我作此推荐,因为在我看来,这套丛书所选,大多都值得推荐。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光明日报出版社还做了一件极好的事,就是把这些书的价格定到了最低。这可真是功德无量!记得我上学的时候,虽然家境尚好,却也买不起许多书,每次逛书店,往往乘兴而去,惆怅而归。我们知道,名著,并不是读读就可以的,它应该伴随我们的一生。名著,也不该束之高阁,让人仰望,而应该像朋友一样就在我们身边。这就需要将名著的出版“平民化”,让“旧时王谢堂前燕”,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我想,这大约是这套丛书的又一个意义吧!

易中天

2007年6月17日于厦门大学

后记

长期以来,《圣经》一直被誉为“最伟大的书”,作为基督教的灵魂,它对人类的生存意义和价值判断准则的揭示可谓深刻洞达,它对人类精神和文明发展史的影响之深广让我们难以比拟。英国学者麦考利说得好:“假使所有英文写的作品都毁灭了,只剩下英文《圣经》这一部书,那么这部书自己就足以把英文里全部的美与力量显示出来。”

然而,对于一般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来说,要想完整深刻地领略和把握这部巨著却并非易事。正是基于这一考虑,美国作家房龙写出了一部富有个人讲述风格的《圣经的故事》,该书把《圣经》中的神话、宗教、历史和伦理以故事的形式讲述出来,让人颇感亲切而容易接受。同时,作者良好的人文素养以及他那客观的视角、宽容的心态和冷静的口吻,又准确地传达了一种先在的来自天宇的气息。这都使该书变得不但有趣,而且更加耐读。我在翻译时特意与《圣经》加以比较阅读,在文字差异与风格差异中感受到了不少乐趣,颇有收获。

作为房龙的三大名著之一,这部《圣经的故事》近20年来在国内畅销不已,出现了诸多译本。但信手翻翻,则脱离原文、任意增删之处随处可见,甚至时常有大段大段的“漏译”,我想这并非作为译者所应有的严谨态度之表现。我一向欣赏翻译是再创造之说,但是这里的再创造,是指在本国语言系统内对原文的合理转化,使之尽可能真实、确切和完美地表现原文本意和原有风格,并更符合本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和理解习惯;而如果连作者文字风格的本来面目都无以表达,那么“译笔”再美,也只能是本末倒置,毕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当然,翻译行为本身也体现着不同言说系统及其支配性思维定式的交互碰撞,这是它的语言学意义,也是更本质上的文化学意义,因为,“习惯”也是要养成的。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我亦有意尝试和突现此点,有些地方可能与“既定的”汉语言传达习惯不甚相符,是否合理,只能交由读者评判了。但限于本人水平,加之时间紧迫,差强人意、挂一漏万之处定然难免,恳请读者朋友不吝指正。

晏榕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圣经的故事(中外名著榜中榜)/六角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房龙
译者 晏榕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208279
开本 16开
页数 28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60
出版时间 2010-08-01
首版时间 2010-08-01
印刷时间 2010-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71-49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4: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