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格的发展/荣格文集
内容
编辑推荐

由荣格编著的《荣格文集:人格的发展(第8卷)》以国际上权威的《荣格文集》(21卷本)为蓝本,根据中国读者的需求,精选其中的代表作,拟分9卷出版。既有毋容置疑的专业性、权威性和经典性,同时也具有大众性和普及性,加之精美的装帧,是收藏首选,馆藏必备。

内容推荐

《荣格文集:人格的发展(第8卷)》收录的是荣格在不同场合发表的关于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论文。它集中反映了荣格对于儿童的心理状态、教育过程、人格发展等重要问题的思考。荣格突出地强调了父母和教师在儿童的智力、情感、人格形成中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探讨儿童心理和人格发展等问题上。荣格也显示出了他和弗洛伊德的分野,比如荣格认为儿童对性的好奇心实际上是与其认知发展同时存在的,并非如弗洛伊德所说纯粹的性欲。《荣格文集:人格的发展(第8卷)》还将婚姻视为一种心理关系,随着年龄的推移,影响婚姻关系的因素会发生转变,对个人的自我实现可以起到推动或阻碍的作用。

目录

英译本序

第二版前言

第三版前言

第一部分 一个儿童的心理冲突

第二部分 威克斯《童年的心灵世界》导论

第三部分 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第四部分 分析心理学和教育

第五部分 天才儿童

第六部分 无意识在个体教育中的意义

第七部分 人格的发展

第八部分 作为心理关系的婚姻

译后序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作为心理关系的婚姻

婚姻作为一种心理关系,由一系列大多性质迥异的主客观因素构成,结构异常复杂。由于本文的研究范围仅限于婚姻中的纯心理问题,我大体上将不得不忽视某些涉及法律、社会的客观因素。即使这些因素对婚姻双方的心理关系有着公认、不可否认的影响。

不论何时,当人们谈到某种“心理关系”时,总是预想这种关系是有意识的。因为处于无意识状态的两个人之间不存在心理关系。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他们之间根本不存在任何关系。从其他任何角度看,比如生理学角度,他们之间可能有某种联系,但我们不能将这种联系视为心理上的关系。我们应该承认,虽然我刚刚假设的完全无意识状态并未真正出现,但却有相当程度的部分无意识存在。而心理关系受制于无意识在头脑中所占的比例。

在孩子身上,意识产生于无意识的精神生活之中。最初,意识就如同独立的岛屿,慢慢结合而成为一块“大陆”,这就是大块大块的连续不断意识。实际上,进步心理发展(Progressive mental development)指的就是意识的延展。而心理关系是伴随连续性的意识生发的,而非在此之前。就我们所知,意识总是自我意识。为了意识到自我,我需要能将我自己和他人区分开来。有了这一区分,才可能发展人际关系。因为很大一部分的精神生活依然是无意识的,有人虽然可以做出大致区分,但区别并不完全。由于还不可能对无意识的内容加以区分,在无意识领域,就不可能发展人际关系了;在那里,自我将他者视为一体,这种原初的无意识状态仍然统治一切。换句话说,根本不存在人际关系。

当然,已达婚龄的年轻人确实具有自我意识(通常,女孩犹胜于男子)。但是,因为他不久前才从原初无意识的状态中萌发,身上肯定存在大片阴暗的区域。在这些领域内排除了形成心理关系的可能。在实际生活中这就意味着年轻男子(或女子)只对自己和他人有部分了解,因而不能完全理解自己和他们的动因。通常,他行为的动因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的。当然,他自己倒觉得无所不知、极具意识。这是因为我们常常高估存在的意识。而当我们了解到自己心中的最高峰不过是漫长攀爬过程的第一步时,往往将这视为伟大而令人惊叹的发现。无意识的领域越广,婚姻自由选择越少。坠入爱河的人感受到剧烈、致命的主观冲动便是明证。这种冲动在未入爱河的人身上也可能存在,只是其形式并不令人愉悦罢了。

无意识动因的本质既是个人的也是普遍的。首先是由父母影响力延续而来的动因。在这一点上,年轻男子和他母亲,以及年轻女子和她父亲的关系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力。正是来源于同父母间亲密关系的力量在无意识中积极或消极地影响着他们对丈夫或妻子的选择。对父亲或母亲有意识的爱恋将促成年轻人选择与父/母相似的伴侣,而无意识的依赖则(并非一定表现为有意识的爱)则让择偶变得困难,并使其择偶观产生独特的改变。为了理解这些转变,我们首先必须了解这种无意识依赖形成的所有原因,和它在哪种情况下会强有力地改变甚至阻碍有意识的选择。一般而言,父母度过的一生,除开他们故意设法舍弃的部分,都以替代的形式转入孩子身上。也就是说,在无意识的驱使下,孩子未来的发展为的是弥补父母生命中无法实现的一切。由此,才有道德观念过于强烈的父母却生出人称“不道德”的孩子,而不负责任的流浪汉父亲却有一名具有极大野心的儿子等现象。如果父母故意维持无意识的状态,则后果最为严重。以一位借口试图不破坏一门“令人满意”的婚姻而故意保持无意识的母亲为例。她会在无意识中束缚儿子,大约将他视为丈夫的替代品。如果儿子不被直接逼为同性恋,就会被迫改变选择,使其与他的本性相反。比如,他可能娶一位远不如他母亲的女子,因此无法和母亲竞争;或者他会爱上一名专横自大的女子,从而勉强将他从母亲身边带走。如果本能不受损害,选择配偶或许可以不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但是它们迟早会作为障碍出现。从保存物种的角度来说,本能的选择差不多可以看作是最好的。但在心理层面来说,就并非是幸事,因为在纯粹的本性和各异的个体间往往有着异常巨大的差距。而且,虽然在这样的情况下,纯本能的选择可能改良、激活人种的发展,个人幸福则会蒙害(“本能”这一观念当然不过是对各种大部分本性未知的机体和精神因素的统称)。P185-187

序言

除了“威克斯《童年的心灵世界》序言”和“天才儿童”外,本卷中所有其他文章此前都被众多译者翻译成英文,并先后发表在《分析心理学文集》(第二版,伦敦,1917年;纽约,1920年)、《对分析心理学之贡献》(伦敦和纽约,1928年)和《心理学的整合》(纽约,1939年;伦敦,1940年)当中。正如每章开始页的脚注所指出的那样,有几篇文章都被作者修改和扩充过。已逝的A.A.布里尔博士、斯坦利·戴尔先生,特别是贝恩斯女士,允许我在翻译这部修订本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先前的译本,在此谨对他们表示感谢。

后记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坚持真理,思想独立,敢于批判权威,哪怕是自己崇拜的老师,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这对师徒的故事成为了历史佳话。然而无独有偶,两千多年后,另一对师徒——弗洛伊德与荣格,又将“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精神演绎得更加光彩夺目。荣格不仅敢于同身为精神病学泰斗的弗洛伊德决裂,居然还另立门户,成为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今天,在心理学界荣格的声誉和影响堪与弗洛伊德齐名,甚至在某些领域还超过了后者。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是瑞士心理学家、分析心理学创始人和影响广泛的思想家。他聪颖过人,加之勤奋好学,一生创作了大量开拓性的心理学著作,如《力比多的象征和转化》《潜意识心理学》《心理类型学说》《分析心理学的贡献》《寻求灵魂的现代人》《集体无意识的原始模型》《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人格的结构》,等等。在今天看来,荣格的心理学理论早已超越了心理学的狭小天地,进入广阔的社会领域,广泛涉及社会、历史、宗教、哲学、文学和艺术等领域里的重要问题,并对这些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荣格对文学研究的贡献尤为突出,他提出的“集体无意识”、“原型”等著名的心理学、人类学概念现已成为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他所著的《心理学和文学》也被多所大学列为文学理论课程的必读书目。荣格的思想受过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的影响,他曾高度评价过《易经》和老子的某些思想。近年来,荣格研究在中国不断升温,有关研究专著和译著大量涌现。这证明了,他所创立的分析心理学时至今日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人主要学习和研究西方文学,但向来对心理学、教育学、宗教学,以及哲学也颇感兴趣,因而不自量力地接受了本书的翻译任务。本书中有关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比较多,这一切对我来说都是“陌生化”的。但随着翻译的深入,译者对本书的喜爱日趋笃厚。翻译也是一种“痛并快乐着”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当自己逐渐进入到译作的世界里,当内容和语言已不再成为障碍时,你就会感受到阅读的“愉悦”。当然,倘若读者在读到这个中译本时也能感受到阅读的“愉悦”,那将是对译者最大的褒奖。

《人格的发展》是一部论文集,系荣格作品全集的第十七卷,由荣格在不同场合发表的关于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论文组成。原文大部分用德文发表,现以英国著名的Routledge & Kegan Paul出版公司1954年英文版为底本译成中文。全书共八部分,各章既紧密关联又相对独立,集中论述了分析心理学和教育的有关问题。

本书是由陈俊松、程心、胡文辉三人通力合译而成。其中序言、第一、五、七章由陈俊松译,第四、八章由程心译,第二、三、六章由胡文辉译,最后由陈俊松统稿、定稿。我们深知多人合译的最大弊端在于术语译名不易统一、风格难以一致,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制定了严格的翻译要求,并经常讨论交流,尽最大可能做到行文风格一致,以保持原文的味道。当然,毕竟三位译者大到翻译观,小到个人学养和语言习惯都不尽相同,因此差异在所难免。

本书翻译之际,正赶上本人被录取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时间紧迫,琐事繁多,很难有整块时间静下心来字斟句酌、反复考量。在出国前的最后一段日子里,本人几乎足不出户,深夜挑灯,“闭门译书”。寒来暑往,忐忑难安……个中甘苦亦只有自己知道。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特别要向商务印书馆译作室陈小文老师表示由衷的感谢。同时,本人在翻译过程中得到过多位友人的热心帮助:远在德国海德堡大学访学的徐琼星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黄德先博士、山东大学德语系于洋老师、上海外国语大学法语系王园园博士,以及河南财经学院张明宇老师,在此一并真诚致谢!  为了避免误译,准确地传达原作的思想,我们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由于专业限制、多语种夹杂,以及自身水平有限,错误和不当之处仍然难免,敬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陈俊松

2008年8月于上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格的发展/荣格文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瑞士)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译者 陈俊松//程心//胡文辉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12500648
开本 16开
页数 20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1-05-01
首版时间 2011-05-01
印刷时间 2011-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2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丛书名
印张 12.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4
167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3: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