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枫语心香(加拿大华裔作家访谈录第1辑)
内容
编辑推荐

赵庆庆编著的《枫语心香:加拿大华裔作家访谈录》以15位加拿大华裔作家为访谈对象,包括洛夫,梁锡华,刘慧琴,林婷婷,梁丽华,方曼俏等受到关注的加华作家,向读者展示了作家们各自不同的家世经历,教育背景,文学创作(或翻译)的心路历程以及对于文化交流,族群融合,艺文观念等问题的见解。

内容推荐

《枫语心香:加拿大华裔作家访谈录》是海内外首本以加华作家为主角的访谈专辑,可读性强,资料丰富,文笔流畅,包括了作者和陈泽桓、方曼俏、葛逸凡、弗莱德·华、李彦、黎喜年、梁丽芳、林婷婷、刘慧琴、卢因、陶永强、汪文勤、曾晓文、张翎和赵廉这15位知名加华作家的深度访谈,以及作家提供的80余幅珍贵照片。

《枫语心香:加拿大华裔作家访谈录》由南京大学外语部副教授赵庆庆编著。

目录

加拿大驻华大使马大维(DavidMulroney)先生的贺词

加拿大阿尔伯达大学东亚系梁丽芳教授序(一)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中心主任、苏州大学文学院曹惠民教授序(二)

1.写戏·演戏·导戏·说戏——加拿大英语剧作家陈泽桓采访录/1

2.小镇孤魂——聆听方曼俏/18

3.探索那探索不及的晨星——加拿大女作家葛逸凡访问记/31

4.我怎么当上“夹在中间先生”的——访加拿大最高文学奖总督奖得主弗莱德·华教授/50

5.风起于《红浮萍》——和加拿大双语作家、滑铁卢大学孔子学院院长李彦的对话/63

6.边缘女性——走进新锐作家黎喜年博士的神话世界/90

7.伤痕思仍在,往事难如烟:海外“文化大革命”回忆录和知青文学——专访加拿大汉学家、阿尔伯达东亚系梁丽芳教授/111

8.我是茉莉花,也是杂烩冰——华裔作家林婷婷畅谈菲华文学和北美华人文学/129

9.寻梦枫叶国,燃心文学苑——与加拿大华裔作家刘慧琴(阿木)的笔谈录/147

10.“加华文学”副刊与《大汉公报》结缘前后——访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创会会长卢因/183

11.蜻蜓与荷花——访钟情于文的加拿大律师、叶嘉莹诗词的英译者陶永强/207

12.像骆驼一样跋涉和眺望——与作家、诗人、影视编导汪文勤在一起/237

13.谈文论世见真淳——访加拿大中国笔会会长、青年作家曾晓文/274

14.火花点燃后:《金山》创作历程和海内外文学当代观——专访加拿大著名华文作家张翎/291

15.打破沉默后的倾诉——访加拿大获奖评论家、双语作家赵廉博士/308

(以上按访谈作家中文姓氏的拼音排序)

加拿大华人文学概貌及其在中国的接受/323

彩笺知何长,枫语传心香(后记)/338

《枫语心香:加拿大华裔作家访谈录》(第一辑)之评论/347

试读章节

二、“我给踢出了校门”

赵:你注册进了阿尔伯达大学工程系,学了多长时间?一年吗?

陈:不到一年。我是工程系的差生。我上阿尔伯达大学那阵子,成绩采用9分制,1分最低,9分最高。我想,到了期中吧,我的平均学分绩,只有1.3,很低很低了。工程系允许我上第二个学期,提高学习成绩。如果我得到9分,平均学分绩可提到4分或5分。可惜,我成绩从未好过。情况糟透了,第一学年末,我给踢出了校门(大笑)。我有一年不能回到大学里,分数太低了。那一年里,我工作了,成熟了,学会更有责任感和自律。我干两份不同的工作,一份是在一家公司当家具搬运工,另一份是做服务员,学调酒和与顾客交谈。也是在那一年里,我开始思考靠什么谋生。我意识到,小时候我最喜欢干的事是写东西,编过校报,很喜欢玩讲故事的游戏。于是,我想,有没有可能把编故事当职业来做呢?你晓得,我倒不担心行不通。

赵:你讲没讲过,“谁在乎能不能养活自己?尽力尝试就成!”

陈:讲过讲过。在养活自己和尝试事情之间,作选择多少有点艰难,可多半,我选择尝试不同的事情,尝试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我确定不了别人喜不喜欢,但我尝试的,一定要是我乐于做的。

赵:显然,你后来转念英语系,是转对了。

陈:事实上,在英语系第一年,我的分很高,进了优等生英语课程,但一年后,我退出了优等生课。我想学戏剧。优等生英语课程只含戏剧选修课,而我想修更多的戏剧课,于是转了专业。最后拿到的是一个特别的学士学位,主修英语,辅修戏剧。我想做真的能让我兴奋的事,这个学位恰巧给了我要的机会。

赵:精彩人生。

陈:(大笑)过奖,有时我也稀里糊涂。

赵:你的生活就像一出戏,高低起伏,最后,找到了冲突解决的方法。

陈:(接着笑)是啊,确实和我的写作类似。高低起伏,有时,脑袋撞到墙上,我才找对路。

三、“《骨头房子》吓坏了观众”

赵:我很欣赏你富有创新的戏剧表达。今年艺穗节(Fringe Festival)上,有你的音乐剧《死亡节奏》(The Dead Beat),我去看了。一进剧院,里面黑洞洞的,连楼梯在哪儿都看不清楚。那种黑暗,营造了音乐剧带有的恐怖气氛。在你的另一出戏《骨头房子》(The Bone House)演出时,所有的灯,在某个时候,全部关掉。你是不是有意借助对灯光的特定使用,来取得特别效果?

陈:在《骨头房子》里,绝对是这样,有意为之的。我想看看,自己能不能真的让观众感到恐惧。观众看电影、看戏,不会感到恐惧,知道一切都是假的。《骨头房子》是我吓坏观众的一种尝试。

赵:我在《埃德蒙顿日报》上读到一则评论,说观众“喊啊,尖叫,中途吓得退场,令《骨头房子》成为必看之戏……”

陈:对,对,很多观众反应是那样的。就我而言,那样的反应让我觉得,我尝试的,成功了,好极了。借助那出别具一格的戏,我想让观众以为自己不是在看戏。通常,你看戏会带上朋友。在戏演到中场,或接近中场的时候,我们分开坐在一起的观众,让他们坐在剧院的不同地方。这样,他们在看戏过程中,其实是坐在一圈陌生人中间。戏演到高潮时,灯光全部熄灭,你不知道你边上坐的是谁。高潮时——顺便说一下,戏的主题是寻找一个连环杀手——黑暗中,真正的连环杀手站了出来,说自己一直坐在观众席里。事实上,他还提及,和排队等候进场的观众聊过天。  赵:那个杀手没有到台上表演?

陈:没有,整场戏中,他一直坐在观众中间。最后,剧场一片漆黑,他走出来,演自己的那部分戏。他说到和一些观众交谈的内容,接着,准备杀人。戏结束时,这个连环杀手离开剧场,观众还怔在黑暗里,琢磨着下面会有什么变故。从连环杀手自报家门,到戏演完,一切的一切,都在黑暗里发生,也随时会发生在你身上。有人拍你肩膀,你还听到各种声音,一路想象着把戏看完。这就是为什么观众的反应会如此强烈,(加重口气说)我放到戏台上的,并没有看戏的人想象的那么可怕。高潮时,不给一点灯光,也很重要。观众被困住了,只有凭借想象力猜测发生了什么。

赵:千真万确,想象滋生恐惧。《骨头房子》演得恰到好处,激发了观众的想象力。

陈:整出戏,安排运作,就是给那个高潮做铺垫。因此,台上演员先前讲的所有事情,描出了一幅杀手的图像,他未现身,观众就已经很清楚,这个杀手无恶不作,狰狞无比。由于观众看不到他长什么样,更便于演杀手的演员去发挥。

赵:到了最后,观众知道谁是连环杀手了吗?看到他长什么样?

陈:没有看到,只看到他走出剧场时,身影一晃而过,脸从没给你看过。

赵:扮杀手岂不是很简单?坐在观众席里,到戏结束时,走到台上,跟着不见了人影。他有没有台词?

陈:有的,有对白,但是在剧场灯光熄灭后。他在黑暗中对观众讲话,这就是他的台词。他在剧场里来回走动。我们在地上贴上荧光带,标出所有走道和座椅的位置,这样,演员看得见往哪儿走,在黑里走来走去,不会撞上东西。

赵:难怪有些观众警告他们的朋友,“别挨走道坐”。

陈:是的,你要是坐在走道边上,我们就伸手抓你。(做抓人的手势)

赵:当真?

陈:真的。演杀手的演员四处走动时,戏里的其他演员也在观众席里走动,他们不说话,可会用手碰观众,这么一来,观众以为杀手在剧场里四处乱窜。

赵:这也是制造惊吓效果的戏剧手段吧?

陈:一般,看戏时,你去看,去听,从来不会和演员接触,演员伸手抓你,的确增添了毛骨悚然的效果。

P4-7

序言

当我看到庆庆这本加拿大华人作家对话集的时候,心里觉得很欢慰,不由得想起7年前一个白雪纷飞的下午,她敲我办公室的门,拿着她硕士论文稿子进来的样子。我没有想到。,那天下午的初遇,开始了我们在学术上的交往,也开始了我们长达这么多年的情谊,真是意想不到,怎么说呢,是一种缘分吧。

当时她大概没有意识到,她写李群英《残月楼》的论文,为她这些年来的研究,打开了一个通道。那年9月,她完成了论文,便回国了,恢复了在南京大学的教职。第二年,她又因为公务来我任教的阿尔伯达大学作短暂停留,我们又一次享受重逢的喜悦。回程途中,她下榻我在温哥华的家,记得我们与几个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的朋友到唐人街喝茶吃点心。

2009年6月,庆庆获得了一个加中学者互访计划的研究金,到加拿大作为期5周的研究。事先她申请这个项目时,我已经看过她的申请计划,也写了推荐书,我当时就觉得访问华人作家的计划非常可行,而且很合时很有意义,我对她很有信心。她果然来了,先到东部,见了不少多伦多活跃的华人作家。她跟上次一样,在回程中,下榻我温哥华的家。这次,她的活动能力表露无遗,她的精力那么充沛,而且,有计划地采访。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的朋友,很多她都见到了。此外,还见到了用英语写作的华裔作家。

我知道她很忙。除了教书,还有女儿,还有家务。做研究的时间,实在有限。但是,她做到了,而且那么快。其实,她早在数年前就访问过陈泽桓,之后,陆续做了一些访谈。她做得很仔细,还有注解。她是个非常懂得吸收外来信息的学者,这个优点,将会带给她很多发展的空间。

看看这本书稿的目录,我忽然惊讶地发现,这本书包括的作家,除了方曼俏和赵廉之外,我都认识。陶永强和卢因是我30多年的老朋友,陶永强曾与我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一同上叶嘉莹教授的诗词课。与刘慧琴、林婷婷、葛逸凡和汪文勤认识也有好多年了,都是在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做文学义工的朋友。张翎和李彦很巧都是8年前在文学会议上认识的。5年前在多伦多与曾晓文见面,也是为了文学的缘故。此外,我记得4年前与弗莱德·华在温哥华东区的一个咖啡馆,相谈甚欢。陈泽桓是多年前在埃德蒙顿看他的戏剧时认识的。黎喜年则是去年庆庆介绍的,记得与她俩到我家附近的茶餐厅吃过晚饭。

认识已久的朋友们,因为太过熟了,以至于我从来不觉得有必要访问他们。现在,庆庆访问了他们,我反而觉得是件好事。他们说的一些事情和见解,有些是我从来没听他们说过的。因此,这本书将会带给读者许多加拿大华人作家的宝贵资料,例如他们某些作品的创作经过、对于文学的见解和对人生的顿悟、受到其他作家作品的影响、在中国大地之外生活的离散经验等等,都在庆庆与他们的对话中流露出来,而且是那么的自然。

我还要指出的一点是,庆庆是下了不少工夫才去访问的,她对他们的作品很熟悉,因此,读者会发现,他们的对话都是有目的性的,不是漫无边际的闲聊,浪费笔墨。

这是一本可读性强、资料丰富与文笔流畅的对话集。对于海外华人文学有兴趣的读者和研究者,将会有所裨益。

梁丽芳

温哥华,2010年11月2日

后记

彩笺知何长,枫语传心香

(一)

看到这本访谈录的人,多数会问:“加拿大华裔作家?好像没怎么听说过嘛。”

其实,他们有的,就在我们身边。

最近,《唐山大地震》在全国公映,接而参加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角逐。这部电影根据小说《余震》改编,小说作者张翎就是一位加拿大华裔作家。

常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朋友,一定记得把诗词讲到至境的叶嘉莹教授,她也是加拿大华裔作家。而把其诗词英译出书的陶永强律师,是从香港移民加拿大的华裔写作人。

喜欢上网的朋友,会不期遇到一个海内外知名的文学网站“文心社”,那里有不少加拿大华裔作家的佳作,像被痖弦先生称为“少鹤千年”的汪文勤,其诗歌和散文,有如天籁,让人难忘。

读英语书的朋友,特别是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老师推荐的阅读书单上,或许会有弗莱德·华(Fred Wah)、余兆昌(Paul Yee)、崔维新(Wayson Choy)、郑蔼玲(Denise Chong)等加拿大华裔作家。他们不会讲中文,但他们的英语作品荣膺或入围加拿大的最高文学奖总督奖。

还有,听说过中国在海外开办孔子学院的人,或许知道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有一座孔子学院,它的加方院长李彦,就是一位以英、汉语写作而知名的华裔作家。

对于海外华裔文学的研究者或“圈内人”来说,加拿大华裔作家,简称“加华作家”,是受到关注的对像。除了上述作家外,学界或多或少都知道洛夫、梁锡华、刘慧琴、林婷婷、梁丽芳、陈浩泉、葛逸凡、卢因、曾晓文、陈河、孙博、赵廉、李群英、黎喜年、陈泽桓、方曼俏、林浩聪、应晨……这一长串能催生论文的名字。

至于我,我是和这些加华作家做访谈的人,同时也是向学者、观星族……我从2001年到加拿大阿尔伯达大学比较文学系读研究生以来,就慢慢接触了其人其作,到现在,也快10年了。当年的学位论文就是以李群英获奖英语小说《残月楼》为主题的。因为各种因缘际合,我有幸结识了加华作家本人。于是,他们从书上黑白的名字,变成了一个个彩色的人,现身咫尺,和我一起吃粤式点心、泡图书馆、观加拿大雁、开会、看戏、散步、思考……有的加拿大作家,虽缘悭一面,却也通过电邮沟通了彼此,回答了我提出的种种问题。

于是,就结成了这本访谈录。

(二)

书中收录了15位加拿大华裔作家的访谈。这15位作家,就发表作品的语种而言,可分为三类,大体代表了加拿大用汉语、英语和英汉双语写作的华裔作家。汉语类的有张翎、曾晓文、刘慧琴、卢因、葛逸凡和汪文勤,英语类的有弗莱德·华、陈泽桓、黎喜年和方曼俏,英汉双语类的有梁丽芳、林婷婷、李彦、赵廉和陶永强。就年龄层次而言,他们又可分为老、中、青三代,代表了自20世纪三四十年代后的三代加拿大华裔。

每篇访谈包括作家作品简介、访谈时间和地点、访谈语言(汉语或英语)、访谈形式(面谈、笔谈、或二者兼有)、访谈正文和花絮。为方便读者,每篇访谈正文都设有小标题,揭示访谈的重点或亮点。为了显现作家个性,小标题尽量选用了作家的原话。比如,在我与张翎的访谈《火花点燃后》中,4个小标题是这样的:

1.我是全景式的……从淘金时代写到现在,几乎把150年间加拿大和中国近代历史跟华侨有关的事件全写到了。

2.我对《金山》最深刻的体会是:非常累,真的是我爬了一座“金山”,累得我真的不想在细节上妥协。

3.我很可以接受,包括高行健在内,得诺贝尔奖。他们的的确确是勇敢的探索者……海外华文作家属于此类。

4.我生活在这两片土地上,如果我单纯地写一片,我就觉得我的视野被削去了一半,就像失去了我的一只眼睛。

如果从访谈中,无法抽出作家的原话做小标题,我就根据内容自行概括。比如,我与加拿大总督奖得主弗莱德·华的访谈《我怎样成为“夹在中间先生”的》,就采用了我自己概括的小标题:

1.“夹在中间先生”到上海和南京

2.四分之一中国血统·门的隐喻

3.关富烈—Fred Wah变身记

4.20世纪60年代:伟大的反抗年代

5.TISH诗歌运动的主将

6.美国“熔炉”与加拿大“马赛克”

至于访谈的内容,多根据作家的身世和作品,度身定做。除了移民遭际、文化定位、创作动机和过程、对加中两国看法等共通的话题外,我和每位作家都进行了针对性、个性化的对话。和李彦的访谈《风起于(红浮萍)》突出了她对双语写作的深刻感受,和林婷婷的访谈《我是茉莉花,也是杂烩冰》突出了她在菲律宾的成长和教育经历,和葛逸凡的访谈《探索那探索不及的晨星》突出了她从台湾带到加拿大的文学梦,和陶永强的访谈《蜻蜓和荷花》突出了他翻译叶嘉莹诗词的寸心甘苦,和黎喜年博士的英语访谈《边缘女性》突出了她对东西方神话的改写和对加拿大的批判思考,和赵廉博士的访谈《打破沉默后的倾诉》突出了她撰写首本加华文学专著的“拓荒”和“命名”意识……加拿大阿尔伯达大学东亚系梁丽芳教授是本书所有访谈作家中的唯一一位汉学家,以研究柳永词和中国当代文学见长,同时参与了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的创建。鉴于她与其他访谈作家的不一样处,我整理出了题为《伤痕思犹在,往事难如烟》的这篇访谈,就中外读者感兴趣的“文化大革命”书写,向她做了请教。

从操作层面上讲,一般访谈过程是这样的:

先细读作家的作品,以及国内外的相关评论,列出访谈提纲。如果是面谈的作家,经其同意,我会录下访谈的全部过程。然后,把声音转换成文字,边听边整理出访谈初稿。这是耗时的活儿,录音的一分钟,听写成文字往往要十来分钟。约两个钟头的访谈,挤出时间听写完毕,往往也要一两周。有的作家,会一时兴起,“跑野马”,或者答非所问,失去逻辑。尽管当面交流时没有障碍,全部以书面呈现,却显得麻乱。这样的访谈录音,整理的时间则要更长些。我多在夜深人静时整理访谈,那些讲话录音,高低、急缓、柔厉、清浊、庄谐,各各不一,交织着雨落、风起或虫鸣,还有路人的醉歌、邻居的迟归、婴孩的香鼾、时钟的滴答……竟会让我联想起少时,把读欧阳修的《秋声赋》或约瑟夫·艾迪生(Joseph Addison)的《伦敦的叫卖声》。

访谈初稿交给作家本人后,作家会做添删,交还给我,我再写下反馈,交给作家……来回少则三五次,多则十次也不止,才能定稿。

有些访谈是先约好面谈,因谈不完分手,又不得再见,便续以笔谈。

还有些访谈,完全是笔谈,虽比面谈缺少现场感,但却能谈得充分和深入,而且省却了录音整理的繁琐。像与李彦、刘慧琴、汪文勤、陶永强和卢因的笔谈都在两万字左右,谈得比较过瘾。  对于不会汉语的作家,如弗莱德·华、方曼俏、黎喜年和陈泽桓,访谈则以英语进行,英文稿在交与作家本人核定过后,我再译成汉语。

书末,附有我的一篇拙文《加拿大华人文学概貌及其在中国的接受》。此文或可帮助诸位了解加华文学多语种发展的特殊概貌和研究状况,捕捉被访谈作家在加华文学领域所处的位置。倘若说,加华作家是文学天穹上一颗颗各放异彩的星星,此文聊充一幅简略的星图吧。寄望有心人补充这幅星图,访谈更多的作家或相关人士。

(三)

海外作家少有全职的。因为单凭摇笔养家,未免风险太大,像斯蒂芬·金(Stephen King)、丹·布朗(Dan Brown)、J.K.罗琳(J.K.Rowling)靠写作而玩赚全世界的,毕竟极少。即便像巴尔扎克、狄更斯这样的文豪,也有被债主逼上门的时候。

我访谈的这些作家,基本都有全职工作——律师、教师、厨师、康复师、工程师、出版人、报刊编辑、电视编导,还有的,协助医生丈夫开诊所几十年。写作,在业余,甚至在就寝时间,为之。比如,钱钟书和杨绛夫妇的忘年交、北京大学西语系毕业的刘慧琴女士,20世纪70年代拖儿挈女落地加拿大时,仅带50美元,一天3份工,只有6个小时的吃饭和睡觉时间。她告诉我:“清晨5—7点是我的‘爬格子’时间,《白求恩》、《宋庆龄的儿童》等影视剧本的翻译,《胡蝶回忆录》的撰写等都是这样写成的。”又比如陶永强律师,业务繁忙,和我的笔谈分5次,历时数月才做完,问其何时写作和译诗,回答是“闲着干等的时间:等服务员、等吃、等结账、等太太买菜,等等”。在大学里任教的几位作家,弗莱德·华、黎喜年和梁丽芳,一边顶住学术上publish or perish(不出版就完蛋)的压力,一边侍候缪斯。在纽芬兰长大的黎喜年几乎一点汉语也不会,她在加拿大名校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英语系授课,被评为“加拿大40岁以下最有潜力的作家之一”,她说自己一直juggle between work and health(勉强才能工作和健康两全)。

因此,我觉得,这些业余作家对写作抱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在加拿大多种族裔文化交击的波流中,他们以语言画像,记录世事,介入历史,构造方舟。尽管写作本质上是孤独的事业,但他们希望借之交流,取得回应。加中笔会应届会长、从事IT业的曾晓文说:

“我骨子里就是个写作的人。”

“每个人内心都有一座城堡要攻打。”

“我想通过写作,伸出自己的手。”

在小镇洗衣店长大的方曼俏,也有类似心愿。她出版了两部深受好评的英语小说——聚焦华人洗衣店的《中国狗》和描写华人餐馆的《午夜龙记》。在她小时,她家是安大略省小镇上的唯一华人家庭,父母仅会简单的英语,从未参加过她的家长会,只是长年劳作,对种族主义者报以温顺和忍耐的笑容。他们那一代孤独地生活在白人社会的边缘。如果方曼俏不描写小镇华人这个孤独的群体、那些早期华人移民,如果没有更多的人关注他们,他们就有可能被历史遗忘、边缘化乃至歪曲了。于是,方曼俏在访谈中袒露心迹道:

局外人的身份让我成了作家。……我成长在“重要的”书都是白人英语书这样的文化氛围里。谁有兴趣听我的故事?我花好长一段时间,才明白,自己的确有故事要讲给大家听,有意义的故事,希望能打动大家的心弦。

我感觉自己就像濒临绝灭的物种。我家和多数华人移民,60年代前来的,讲广东的四邑方言。这种话,还有五花八门独特的口语表达,在加拿大,快听不到了。新移民多讲普通话或粤语,很多人落地就存钱,不用遍地找挣钱。其实,跟着四邑话消失的,不止是语言,还有先侨的历史。我决心,甚至是着了迷地,想把加拿大的这部分历史保存下来——尽管有时它显得苍白。我觉得我要讲的故事,还鲜为人讲。

像曾晓文、方曼俏这样意欲沟通,重述过去的作家,这本访谈录里还有。张翎的小说《金山》、葛逸凡的小说《金山华工沧桑录》、林婷婷的短篇作品集《推车的异乡人》、李彦的英文小说《红浮萍》和《雪百合》、陈泽桓的英文戏剧《紫禁凤凰》、梁丽芳的中英文访谈录《从红卫兵到作家:觉醒一代的声音》,等等,都从非主流的视角,为再现中国和加拿大的历史做出了努力,体现出对“宏大叙事”的审慎态度。

还有一些加华作家,他们无意让写作承担历史之重,而只是随心记录着自己的经历,以自我为出发点,以凡人常事为主题,体现出“小叙事”的亲切朴实。在这一点上,他们类似擅写小镇生活的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这位有“我们时代契诃夫”之誉的作家,展现的都是生活表层的涟漪,却能激起读者灵魂深处的波澜。她在1981年应中国作家协会之邀访华,会晤丁玲,面对旨在为国家和民族写作的中国作家,她谦逊地说,“我只了解自己。我只写自己了解的东西。”

这就是加拿大华裔作家的多重魅力:在异域、历史、自我、尘世、故事、学识、艺术等多个层面上,他们总能在一个或数个层面上脱颖而出,给人以触动,伴人共行一段生命旅程。至于他们能否成为经典而世代相传,那就有待时间去检验了。

(四)

《枫语心香:加拿大华裔作家访谈录》(第一辑)最终能问世,乃是一切善缘的结果。

加拿大约克大学的徐学清教授、西安大略大学的吴华教授和滑铁卢大学孔子学院的李彦院长,不仅让我愉快地客居雅舍,而且以其热诚和幽默增进了我对加拿大华裔文学界的了解。

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应届会长陈浩泉先生慷慨赠书、宴请、提供资讯。

加拿大华人文学学会创办者刘慧琴女士、林婷婷女士和林楠先生多次赠书、解惑和鼓励,帮我联系海内外作家和学者,大大充实了我的加拿大文学研究,其高情厚谊令我很是感动。

加拿大汪文勤女士不仅赠我以成箱的好书——帮我痛下决心再购书橱,而且让我有了深夜也可拨打的电话号码。

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叶嘉莹教授当面指导,领我漫游中华古典诗词的妙境而忘返。

张翎女士、曾晓文女士、赵廉博士、黎喜年博士、方曼俏女士、原志女士、申慧辉女士、葛逸凡女士、曹小莉女士、寄北女士、王芫女士、李安女士、洛夫先生、陶永强先生、卢因先生、弗莱德·华教授、陈泽桓先生、孙博先生、阿河先生、余曦先生、微言先生、文华先生等加拿大作家,抽空和我共度了或长或短的美好时光。

《华文文学》陈贤茂主编、易崇辉主编和《世界华文文学论坛》刘红林主编热情支持我组织加拿大华裔文学稿件,使这块充满生机的学术天地引起了海内外更多人的关注。

南京大学文学院刘俊教授不仅推荐我加入了江苏省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而且以其丰富的著述给了我以启迪和享受。

南京大学外语部刘纯豹、杨治中、王海啸、陈海、崔建华、王典民、孙爱娣、吴耘、裴文、柳燕等教授同事多年来关心我,襄助我,给了我现今难觅的集体的温暖。

所有这些,我都珍藏之,并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特别感谢所有接受访谈的作家们,是你们给我亲述了移民生活鲜为人知的细节,提供了珍贵的书籍和照片,一则则幕后的故事,一瓣瓣久违的心香,让我再次感受到文学人生透着血泪的丰盈。

特别感谢拨冗赐序的两位师长:一位是加拿大阿尔伯达大学东亚系的梁丽芳教授,其治学和为人之道,永铭记忆;另一位是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中心主任、苏州大学文学院的曹惠民教授,他一直殷殷鼓励我发出“他者的声音”,成为我敬重的点灯人和忘年交。

本书的出版,还有赖于南京大学出版社贾舒主任、陆蕊含编辑、朱兰设计师等人士唯真唯美的辛勤工作。另外,加拿大驻华大使马大维(David Mulroney)先生、加拿大驻华使馆学术官员王荔女士和公共外交处参赞麦道伟(Mark McDowell)先生,以及加拿大政府都给予了大力支持,谨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对于父母、丈夫和妹妹的默默支持,尤其是5岁小女Cindy给我带来的生之欢乐和希望,我所怀的,就满是难以言表的感恩再感恩了。

这是我的首本访谈录,恐怕也是海内外首本以加华作家为主角的访谈专辑。绠短汲深,恳请方家不吝赐教,以便我在日后的辑录中更上一层楼。

行笔至此,已是仲秋之夜,加拿大和中国的枫林,一定都渐染霜红了。萧风中,我聆听无数细碎玄秘的枫语,遥和自己的一点点微音:

感秋寄远

秋来嘉节令,月明天海间。

高楼沐风立,忽念君衣单。

露入枫林重,梦随雁阵寒。

新词调寄远,长待多闻言。

庆庆

2010.11

书评(媒体评论)

祝贺赵庆庆的《枫语心香:加拿大华裔作家访谈录》出版!该书卓有独创,不仅描绘了15位加拿大华裔作家的剪影,而且探讨了他们在加拿大的多元文化主义体验。我希望中国读者能从这本著作的丰富洞见中受益,了解这些跨越两种文化的天才作家们的诸多亲身经历。

马大维

加拿大驻华大使(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枫语心香(加拿大华裔作家访谈录第1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庆庆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5080654
开本 16开
页数 34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0
出版时间 2011-03-01
首版时间 2011-03-01
印刷时间 2011-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7.115.6
丛书名
印张 23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28
153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4: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