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殷健灵作品精选/儿童文学十大青年金作家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殷健灵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涌现出来的创作成就卓著的代表性作家之一。她创作十分勤奋,又是位“多面手”,从事各种样式、各种题材儿童文学的创作;她写的“成长文学”,多源自自己成长中遭遇的种种欢乐、忧伤、愤懑、苦痛和惶惑;在创作中融入了大量自身的真实体验,向读者袒露弥足珍贵的真诚。她执著于不同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的尝试和探索,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质地,具有深厚的创作潜力和实力。本书收录的就是她的儿童文学作品,名为《殷健灵作品精选》,含有中、短小说12篇。

内容推荐

《儿童文学》杂志是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杜重要的期刊之一,现已走过了48个风雨春秋。2009年月发行量突破100万册大关,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儿童文学第一刊。

《儿童文学》杂志以发现、扶持新作家为己任,以发展、壮大儿童文学创作队伍为使命,48年来培养了几代作家,是儿童文学作家成长的摇篮。

为了向广大读者力推一批批拥有雄厚创作实力和市场潜力的中青年作家,拓展《儿童文学》书刊出版基地。儿童文学出版中心决定每两年举办一次“《儿童文学》十大青年金作家”评选活动。中少总社为此专门设立儿童文学原创基金,举全社之力培养中国原创儿童文学作家队伍。

首届“《儿童文学》十大青年金作家”评选揭晓,他们是——三三、黑鹤、薛涛、杨老黑、韩青辰、殷健灵、汤汤、翌平、李丽萍、张牧笛。本书就是其中一位入选作家的作品精选,名为《殷健灵作品精选》,含有中、短小说12篇。

目录

自序

老俞头

比乐与军刀

初潮

出逃

拥抱

花期

画框里的猫

回家的路

碎镜子

夏日和声

世界美如斯

鸡飞狗跳事件

试读章节

老俞头

买葱去!我手心里攥着妈妈给我的仅有的一角钱,在人挤人、摊挤摊的菜场里急急地走着。

找到葱摊了。卖葱的是一个小个子男人,满脸胡子拉碴,一双刺猬眼紧盯着葱摊上的每一根葱。我从?堆里挤进去一只手,大声喊:“买葱!”刺猬眼接过钱,机械地往钱箱里一扔。就在这时,邻近鱼摊上的一个长脸男人用一只充满鱼腥味的手,在刺猬眼肩上猛拍一掌,说:“昨晚我赢了多少?八张!”刺猬不屑地瞥了他一眼:“我赢十张!”

我见他一直不给我葱,急得从人堆里挤进一个头去,大声问:“你怎么不给我葱?快给呀!”刺猬眼足足瞪了我三十秒钟,凶凶地说:“钱呢?”我急了,嗓子眼儿直打战:“不是给过了吗?你放钱箱里了!”刺猬眼站起来,转动着细脖子问周围的人:“给了?你们谁看见了?”没?人回答,谁也没有看见。我只觉得耳根燥热发烫,正想申辩,那只沾满鱼鳞的手又从一旁伸了过来,在我鼻子眼前晃动。我突然恶心得想吐。“昨天就有一个小孩从我摊上偷走一条鱼,说不定就是他!”他指着我说。“你胡说!”我愤怒地反驳:“你诬蔑好人!”嗓音虽然很高,眼泪不听话地涌上了眼眶。只听见周围的人在说:“唉,现在的小孩呀,真是……”

怎么办?走吗?可一走不就等于承认自己是骗子吗?非得跟他把理说清楚不可!但我一个小孩,怎么才能说得过那么多大人呢?我正手足无措,这时,一旁?过来一个瘦老头,秃顶,脑壳尖尖的,下巴上留着一缕灰色的胡须。“让孩子把葱拿走吧,钱我替他付。”他递给刺猬眼一角钱,然后拿起一份葱塞在我手里,推着我离开了那充满鱼腥味的人群。

我松了一口气,眼泪却像开了闸,直往下掉。我从心底感激他,却又觉得吃了亏,丢了理。我擦了擦眼泪,对瘦老头说:“你为什么要给他们钱?我明明付过了!”老头拍拍我的肩膀,轻轻地说:“算了,世界上有些事情很难说清楚,能忍就忍一下吧!男孩子不能哭鼻子,要坚强一些!”说完,他又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艰难地挤出了人群,走远了。

吃完午饭回到学校,班主任宣布教语文的金老师借调走了,由新来的俞老师代课。班主任一离开,教室里便响起了一片“乌拉”声。原来的金老师是全校最凶、最厉害的老师,班里的哥们,没有一个不怕她的。

新老师进来了。哇!我的眼睛一亮,几乎想跳起来,没错,是他,那个秃顶、尖脑壳的瘦老头!我抻长脖子,期待着他能认出我来。我觉得我们之间挺有缘分。

“上课!”新老师的声音柔和得像一池水。“老师好!”同学们站起来齐声说。“请坐!”老师一边回答一边朝同学们深深地鞠了一躬,不偏不倚九十度。一片哄堂大笑,谁也没有见过这种架势,觉得挺滑稽。只有我咬着嘴唇,没笑出来。

新老师开始介绍自己:“敝姓俞,从前在图书馆工作,同事们叫我老俞头……”

“是老鱼头吧?”下面忽然响起一个尖细的声音,故意把“鱼”字拖得长长的。又是一阵哄堂大笑。我担心地盯着老俞头,担心他要发火。不料,他竟然像没有听见似的,打开课本,有声有色地念起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他念得那样投入,细细的身体里仿佛一下子就贮满了力量。他是在用全身的气力讲课,颈子上几根筷子粗细的筋蓝生生地跳动着,苍白干枯的手很夸张地比画着。他极动情地描绘着桑葚和覆盆子的形状,又细致地介绍起斑蝥——那种一按背部就放出气体的小虫。

教室里的说笑声越来越响,由一开始的嗡嗡叫渐渐变成起伏的浪潮。老俞头脖子上的青筋越来越粗,手臂舞动得越来越艰难,嗓音也越来越尖。我竭力坐直身子,两眼紧盯着他苍白的脸,心里替他着急:老俞头,你干吗不发火?

他的眼光无可奈何地从笑闹的同学身上移开,转向我。啊,他认出我来了!他走到我桌边,面颊上浮起一丝红晕。他又开始念课文,还是那样动情,那样绘声绘色。他讲述着鲁迅的童年和那间沉闷的三味书屋,声音很平缓,仿佛是讲给我一个人听。我全神贯注地听着,想用我的一片虔诚,来报答老俞头对我的救助。

“咚咚咚……”后排有人敲响了桌子,接着又有人吹起了颤抖的口哨。

他终于抬起了一只手,从宽大的袖口里弯弯地伸出食指,颤巍巍地指了指得意忘形的一个男生。我以为他要说出什么石破天惊的话来,但他却什么也没说。

再这样下去,真不知道还会发生什么事情。一团按捺不住的怒火突然从我胸中喷发出来。我要帮助他!我只感到我十四岁的血液正在我的体内激动进溅,它往上冲到我的头部,在我的脑海里形成了一种不可遏制的欲望。我不顾一切地跳离座位,冲向闹得最凶的刘闯,对他大吼一声:“你不要吵了!”刘闯惊讶地站起来,用一双诧异的眼睛盯着我。在他面前,我就像个小不点儿,头顶刚到他的下巴。平时,他说让我朝东,我便不敢往西走。但今天不一样,我一点也不害怕,仿佛换了一个人。我昂起头来,也用一双锐利的眼睛紧紧盯着他。他一只手猝然揪住了我的领口。“呸!”他把一口黏糊糊的唾液喷在我的脸上,“快去变个鳖,和老鱼头一块儿下水去吧!”说完,狠狠一推,险些把我摔倒在地。

这时,我听见了老俞头沉重的咳嗽声,听见了同学们热烈的谈话声和讥笑声。我的脑子一片空白,两腿不由自主地向前迈开,贴近刘闯,突然挥拳一击,重重地打在他的鼻尖上。刘闯“哇”的一声,双手捂住鼻子,趴倒在课桌上。教室里顿时一片阒然。我凑到刘闯耳边,低低地说:“下了课我送你去医务室。”说完,我就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老俞头已停止了咳嗽,又重新走上讲台,翻开课本。他的嘴唇嗫嚅着,许久没有说出话来。忽然,我发现他混浊的眼里闪动着亮光,一滴浊泪顺着眼角滚落下来。他急忙用袖口去擦。我的心怦怦地跳动起来。老俞头,不要哭,男人是不哭的。男人要坚强。

P1-4

序言

这本集子里的短篇小说按照创作时间排序,收入了我的第一个短篇小说《老俞头》和最近写就的《鸡飞狗跳事件》,前后跨度近20年。

创作的时间日久,愈觉得写作是一项难度很高的手艺活,它可能比任何一项手艺都难。因为写作需要创造性,写作也特别厌弃重复自己,所以,你看一个作者的作品,未必是后一部作品就一定比前一部好。甚至可能出现这样的状况,当一个作者刚刚拿起笔写作时,尽管稚嫩,技巧也不纯熟,但最初的作品却是最有生命力的,有着厚积薄发的生活气息。

我的短篇小说数量不多,产量也逐年减少,因为越写,心底越怀有了一份敬畏之心。短篇小说的艺术要求甚至比长篇小说更高,它需要精巧的故事、结构和语言,它需要打磨,需要凝练与浓缩,需要“借一斑而让读者见全豹”。收入在这里的文字,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在创作历程中的阶段性追求,也有一些技巧和主题上的探索,但它们的脉络还是一以贯之的。

我一直觉得,所谓的儿童文学,不是因为前面冠以了“儿童”二字,就可以在艺术标准上降格以求,更不因读者的年龄之小,而潦草了成人作家需要在其中表达的人生要义。但和一般文学不同的是:“儿童文学”虽然几乎囊括了所有文学可以表达的主题,但她采用的是儿童能够接受的表现形式和表述方式,即便是揭露现实中存在的邪恶,也要融会贯通,让读者不受创伤。我们可以有不同的文学观念和不同的写法,但是,大道的东西不能丢。儿童文学同样是表现人性、探索人生的,甚至,儿童文学有着比其他文学的优越之处——我们的读者面对的一切都可能是新鲜的,因此,儿童文学更加肩负了发现人生、探索人生奥秘、叙写人情之美的责任。

即便这个时代文化多元抑或精神混沌,作为一个为孩子写作的人,更要有健全的目光,坚信爱、温暖和光明,若能写出冷漠中的温暖、狠恶中的柔软、毁灭中的希望,那么读着我们的作品长大的孩子,才有可能“身处淤泥心有莲花,沦为地狱向往天堂”。而由他们所支撑起的未来世界,才可能拥有清明的精神之光的照耀。

我亦着迷于探究人的幽微的心灵,捕捉成长中精微的震颤,探寻那些个隐秘的角落,以及欲说还休、难以言传的境界,但最终,仍希望它们通过一个精巧完美的故事来连缀。这是一项多么有意思的手艺活。

感谢《儿童文学》杂志多年来坚持着纯文学的操守,为我们这样一批“手艺人”提供发表短篇作品的园地,这样的坚持得到了来自读者的可喜回报,同时,也证明着文学的永恒生命力。

感谢能有这样一次让自己最初的短篇小说和最近的短篇小说相遇的机会,遗留下或稚拙、或生涩的痕迹,不管怎样,它们都是我心灵和思考的镜子。

我也期待着自己能写出真正的杰作——包含着叫人百看不厌的内核,正是这样的渴望促使我始终没有停下手中的笔。

2010年12月12日晚于上海

后记

两种想象:自由和自我

——殷健灵小说的启示

人生并不完美。有些人是在长大以后,历经失业、婚变等困厄,才认识这一点;有些人是年纪还小,但由于天生所带的病残或家庭环境等因素,对它的体会早就很深。对后者来说,“幸福的童年”似乎并不存在,倒是有一种无奈的宿命感经常让人感觉自己像是被下了魔咒。那么,在这样不完美的人生里,一个人该怎么活才能活出“人”的意义和价值呢?

大陆作家殷健灵在《画框里的猫·出逃》这本集子里,以五篇小说来思考这个问题。写的是:

一个多动症儿,比乐,在受到误解后,是如何用行动来辩护自己的清白(《比乐与军刀》);

一个天生早产的瘦弱少女,多米,是如何在同学习惯的轻蔑中开始争取长大的权利,又如何在好友饶的启发中领略成长的自信(《初潮》);

一个生下来就少了左胳臂和右手掌的少年,宣,是如何用脚来为自己赢得该有的尊严,又如何从妮和棉棉这两个陌生女孩的身上感受到一股清纯的安慰(《过街地道》);

一个因家庭环境和在校事故而逃家的不幸女孩,米籽,是如何因另一个女孩小美的不幸而决定从外地的工厂回到故乡的老家(《出逃》);

一个跟妈妈相处不来的单亲家庭女孩“我”,是如何渴望自己能够像她的朋友罗玉子那样活得自在,或者更抽象地说,如何像一只猫那样能够跳出生活的框框(《画框里的猫》)。

这些故事的情节和人物都不复杂。但是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读到一个细腻的心灵,是如何以“设身处地的理解”去贴心地感受别人的处境,去观察人生的各种残缺,并探索“完美”这两个字在残缺里的可能性。

“残缺”,是少儿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以之成篇的故事并不少见。它们描写的或许是主角的身心残障,或许是主角在现实生活里的某种欠缺,不论如何,它们通常都会提出某些事物以作为残缺的“补偿”,从而透显故事的信念和价值观。《画框里的猫·出逃》各篇便是属于这样的故事。至于它们提供什么样的事物以作为残缺的“补偿”,又在故事中传递什么样的信念和价值观,必须深入分析才能了解。这是因为小说作为一门说故事的艺术,包含着每个作者对于语言的特殊体会和运用,也包含着每个作者对于世界或人生的独特看法,自然不能一概而论。

比乐是个多动症儿,不但脑筋不灵光,连自己的举动都不太能控制。但是若因他“成天手脚动来动去的”就怀疑他“手脚不干净”,而把生理上的“残缺”和品德上的“残缺”画上等号,那可真冤枉了一个人。

由于妈妈的早产,多米从小长得瘦弱,但这是一种罪恶吗?听听她的男同学晏是怎么嘲笑她平坦的胸部:“你大概是长僵了吧,怎么像个僵豆芽?”这简直是对女性的一种人身侮辱。要是换成别的女生,早就反唇相讥:“我的胸部长得像什么,碍着你的眼吗?也不看看你自己是什么德行……”可是多米却只生着闷气,脆弱得连晏的脸都不敢去看。这是身体的“残缺”所导致的心理“残缺”和应对能力的“残缺”。

至于米籽,她的“残缺”不在于身体的任何毛病,而在于自己和周遭环境的“格格不入”。僵化的学校生活和争吵的家庭生活把她逼到逃家的路。包包里带着三毛的《撒哈拉沙漠》,同时也带着流浪的心情,离家没多久,米籽就发现一些很严重的问题: “外面的世界你知道多少?而你的能力又有多大?”对一个涉世未深的小女孩来说,在小环境里活得“残缺”,到大环境去也肯定活得不“完全”。

以上这三个例子说明了《画框里的猫·出逃》这本小说集是把各式各样的“残缺”当成探索的主题,这让我不得不想起已过世的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康(Jacques Lacan)对人类普遍精神状态的分析,一如他的名言:“每个人都是早产儿。”

每个人都是早产儿。这句话是个比喻,有点哲学的意味,意思是说我们每个人来到世间的时候都带有某种天生的“缺陷”,不是完整的个体。正因为天生带有某种“缺陷”,所以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对很多事物都会表现出强烈的渴求,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很想明白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而这也就是“自我认同”(self-identity)的问题。在英文里,identity的另一个意思是“身份”,identity card就是“身份证”。可以说,“自我认同”就是一个人在找一张可以证明自己是谁的“身份证”。

我认为以拉康的理论为基础来看殷健灵的这本小说是再适当不过了。它可以让小说背后的许多含义顿时明白起来,也让我们了解到:这本小说写的虽然是大陆的生活经验,但它所探讨的东西其实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很重要,而且也不陌生。

针对“残缺”的“补偿”问题,我要指出殷健灵这本小说存在着两种想象:一是灵魂的自由,一是自我的实现。事实上,它们可以用作者在自序里提到的一句话来说,那就是:“残缺里的希望与守望。”

先说第一种想象。一个人总是在追求自我的认同,但这张能够证明自己是谁的“身份证”,上头所贴的“照片”却不是自己想怎么拍就怎么拍。根据拉康的理论来说,我们都是靠着跟“他者”(包括人、事物等)不断的互动才一块一块地拼出我们自己的形象,因此“照片”上的“你”,鼻子的模样或许来自爸妈,嘴巴的模样或许来自友朋,耳朵的模样或许来自某些听过的故事,眼睛的模样或许来自动画里的某个人物(如《棋灵王》的佐为)……而在这拼凑的过程中,总是会少几颗牙齿或几根眉毛什么的,因此称不上绝对的完整。若以这点来看《画框里的猫·出逃》,小说里那些主人翁在生活里之所以会感到不足和匮乏,并不是因为他们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生命本身就有许多限制,尤其是这些限制来自天生的“残缺”。

比方说,《画框里的猫》中的那个叫“猫”的女孩,她向往猫的“灵敏”“自由”,到罗玉子那里就是为了可以随兴地画猫(同时也可以摆脱家庭的控制),可是爸妈的一句“她是我们的女儿”也能把她从一个天堂拉回到牢笼似的家——爸妈想用自己的想法来塑造女儿的自我,在这时候,不可违逆的父母之命,对“猫”来说就是一种命定的“残缺”。

现实的“残缺”能够限制一个人的活动,但作者想得更远些,她透过故事的情节告诉我们:现实的“残缺”可限制不了一个人的灵魂。一个人是因为灵魂的自由才获得真正的自由,而这种自由是一种想象,蕴藏着强烈的意志以及对理想的渴盼。你说,那个家到底能限制“猫”多久呢?后来,她不是又离开家,去别的偏僻地方,寻访制陶的人,想当一位民间艺术家吗?同样的,也是由于这种对自由的想象,在《过街地道》里不能到学校去学习的宣,却可以从自家小小的窗口学习到他想认识的人生。

再说第二种想象。拉康有个很有名的理论,叫“镜像阶段理论”(mirrorstage theory),说婴儿在六个月到一岁半期间,看到镜子里的自己,会感到很惊讶、很好奇,会开始去辨认那个影像:“那是谁?是我吗?”一个人的自我认同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他会有些欢喜,但也不无疑惑。当婴儿逐渐长大,辨认的对象会从镜中的影像延伸扩展到周遭的人,包括爸妈、兄弟、姊妹、玩伴、同学……而其原理都和最初的“镜像阶段”差不多。这个理论说明什么呢?它跟我们在第一种想象里所谈的十分相关,就是一个人的自我一定是受他者的影响才得以形成,而这种影响必定是经由想象的过程,所以任何一个他人都必定是“想象的他者”。

在殷健灵的这本小说集中,几乎每篇故事都存在着“想象的他者”,让主人翁像照镜子般地去进行他或她的认同,如《初潮》中的饶以其成熟的大学生形象影响了渴望长大的瘦弱的多米,或如《画框里的猫》中的罗玉子用一套超脱的生活哲学感染了几乎每天都过得很不开心的“我”。可以说,饶和罗玉子这些人是多米和“我”的镜子。

自我的认同最后将促成自我的实现,但它的过程一定得经过他人。这里有个颇有意思的问题,那就是:万一你照到的“他者镜像”是个假象呢?(坦白地说,你在人生中一定会遇到这种情形,甚至还会影响你一辈子!)那就请你勇敢地把它打破吧!一点都不要犹豫!就像《出逃》的米籽得知小美想上学读书却上不了的实情,一下子就粉碎了自己对逃家的坚持。

对于自由和自我的这两种想象,可以说是殷健灵这本小说集所给我们的启示,也是很有价值的启示。或许正因为领悟了这样的启示,我们的人生过起来也就不再那么的不完美!

我同时希望这篇导读也能带给年轻的朋友一点启示,那就是:不管是读课内的书或课外的书,真的都要去发掘它们的问题。这不是要你去挑剔书本的小毛病或数落内容的不是,而是请你运用批评又富创意的眼光来思考书本上所说的东西。“能正确地提问,问题就解决一半!”这虽然是句老话,却让人相当受用,在这里一并送给你。

书评(媒体评论)

如果谈论成长文学,我以为,在当下的作品中,殷健灵的作品是最应该得到关注的。她一直在苦苦地寻找成长的奥义。在各式人等中,她的少女形象,是我们不可忽略的。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曹文轩

我在殷健灵的文学里,感受到她的真诚。我也时时从她的独特的艺术世界里,看到澄澈的人生智慧的灵光。还有,她总是给生活,给她所关切的少年人以温暖、信心和希望,这是她的文字最让人欣喜的地方。这种儿童文学是成长中的人真正需要的文学。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朱自强

殷健灵的成长小说是很有力量的,能够撞击人心,而这种撞击除了文学功用外,还会有(已经有)明显的社会功用。

——教育工作者、蓝袋鼠亲子文化网读书编辑 张颖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殷健灵作品精选/儿童文学十大青年金作家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殷健灵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4801408
开本 16开
页数 19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4
出版时间 2011-04-01
首版时间 2011-04-01
印刷时间 2014-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3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87.47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56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67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3: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