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风月,说男女,话情爱,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论题,亦是一个雅俗共赏的议题。在人类社会文化生活中,也许找不到第二个话题,像谈论风月话题一样,具有超越时空的特点,能够引起不同阶层、身份、种族和不同文化层次、文化背景的人的共同兴趣。的确,无论是在街头巷尾,还是在廊庙高堂,都能听到人们谈论这个话题。
《诗性风月——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情爱》的作者汪文学意在通过传统中国人的情爱生活视角,研究华夏族人的文化精神和民族心理,讨论华夏族人独特的诗性精神。
图书 | 诗性风月--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情爱 |
内容 | 编辑推荐 谈风月,说男女,话情爱,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论题,亦是一个雅俗共赏的议题。在人类社会文化生活中,也许找不到第二个话题,像谈论风月话题一样,具有超越时空的特点,能够引起不同阶层、身份、种族和不同文化层次、文化背景的人的共同兴趣。的确,无论是在街头巷尾,还是在廊庙高堂,都能听到人们谈论这个话题。 《诗性风月——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情爱》的作者汪文学意在通过传统中国人的情爱生活视角,研究华夏族人的文化精神和民族心理,讨论华夏族人独特的诗性精神。 内容推荐 《诗性风月——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情爱》将传统中国人的情爱生活作为一项严肃的学术课题来研究,拒绝浅俗,排斥戏说,是作者汪文学的基本学术立场。作者意在通过传统中国人的情爱生活视角,研究华夏族人的文化精神和民族心理,讨论华夏族人独特的诗性精神。换言之,研究华夏族人的文化心理和诗性精神在其情爱生活中的具体呈现,是《诗性风月——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情爱》的主要目的。 目录 绪论 情爱生活·文化心理·诗性精神 一、传统中国社会两性关系的研究现状及本书写作缘起 近代以来关于传统中国两性关系研究的思想背景——作为 思想解放斗争之武器的两性关系研究——房中术的研究现 状及其媚俗化倾向——婚姻关系的被重视和情爱关系的被 忽略——本课题研究缘起 二、从传统中国人的情爱生活状态测试华夏民族文化心理和民族精神的可能性 恋爱活动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真实心理——研究民族心理的 最佳视角之一是探讨其谈情说爱的方式——两性关系是决 定个人修养和能力的重要尺度——两性关系是决定社会治 理水平和社会模式的重要标准——和谐的两性关系是传统 中国种族和文化长期绵延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诗性精神——传统中国社会情爱生活的基本特征 “诗性精神”释义——传统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传统中 国“诗性精神”的内涵——本书的基本内容和写作目的 第一章 爱情是什么 第二章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 第三章 男女相处之道与理想妻子形象 第四章 男尊女卑、丈夫惧内与女人善妒 第五章 女人是水做的骨肉——传统中国人的女性美观念 第六章 诗为情媒——传统中国社会的情爱发生机制 第七章 传统中国人的情爱生活 第八章 才子佳人 第九章 英雄美人——传统中国人的爱情理想之二 第十章 典型爱情、殉情风尚与打背牌习俗——中西情爱现象比较 参考文献 后记:脑想男女事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诗性风月--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情爱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汪文学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170794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7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95 |
出版时间 | 2011-04-01 |
首版时间 | 2011-04-01 |
印刷时间 | 2011-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63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6.2 |
丛书名 | |
印张 | 30.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9 |
宽 | 171 |
高 | 2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