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2010中国文史精华年选
内容
编辑推荐

《2010中国文史精华年选》旨在恢复历史记忆,收录文史资料39则。其中,《革命与金钱》是苏东问题专家金雁先生的力作,既有新材料,又有新见识;青年学者黄钟的《纳粹德国是怎样控制舆论的》,翻译家述弢的《沈巧珍的右派人生》,著名学者朱正的《丁文江:一位值得注意的民国人物》等,都是发人深思之作,很能打开读者的眼界和思路。

内容推荐

我们无力改写历史,但我们可以尽可能地恢复历史记忆。《2010中国文史精华年选》一书收录文史资料39则,内容涉及:人物故事、沧桑往事、民国人物、文史杂俎、域外瞭望5部分。

《2010中国文史精华年选》由向继东选编。

目录

其人其事

 话说张东荪  蓝英年

 作为诗人的王明  韩三洲

 《悔余日录》中的冯亦代  靳树鹏

 彭柏山:一位小说家的逆变  苗振亚

 沈巧珍的右派人生  述 弢

 严怪愚外传(外一题)  李 蟠

 余秋雨与上海写作组  吴中杰

 张学良身边的“前共产党人”  散 木

 谁还知道李希文  毕星星

 钱锺书与曹禺的交往  谢 泳

往事沧桑

 “通海大地震”亲历记  杨 杨

 “三兄弟反党小集团”案件始末  姜东平

 从批尸闹剧看“四清”运动  尹曙生

 张春桥选秘书(外二则)  丁 东

 墓群的记忆  何 蜀

民国人物

 蒋介石日记与蒋介石其人  杨天石

 胡汉民为什么反对立约法  李 杨

 “二次革命”后的黄兴  张耀杰

 易君左其行其状  范 泓

 徐树铮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王彬彬

 丁文江:一位值得注意的民国人物  朱 正

 孙中山的第一位革命情侣陈粹芬  张耀杰

 江冬秀:“最后的一位‘福人’”  魏邦良

文史杂俎

 一则历史传闻的真伪  阎长贵 杨银禄

 关于一则“传闻”的辨伪  邵燕祥

 让历史在细节中浮现  南 翔

 关于胡适之死(外一题)  邵燕祥

 怎样看1960年邓拓的一组“赞美诗”  庞 旸

 夏衍的“悟”与“迷”  吴营洲

  “打江山”与“坐江山”的逻辑  鄢烈山

 明清时期的禁书与出版  狄 马

 “粪桶妙计”与“师夷长技”  雷 颐

 重审“苏报案”  黄 波

 救灾二题  洪振快

域外瞭望

 革命与金钱  金 雁

 第三国际的一笔糊涂账  蓝英年

 布哈林如何沦为阶下囚  陈为人

 亲历阿尔巴尼亚转型与动荡  王洪起

 纳粹德国是怎样控制舆论的  黄 钟

试读章节

冯亦代先生的一本日记《悔余日录》,是李辉先生主编的沧桑文丛中的一本,2000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以来几乎没有引起什么反响,直到2009年4月章诒和女士在《南方周末》发表《卧底》一文,人们才议论起这本书和冯亦代告密的事。

告密不是什么稀奇事,可冯亦代是有名气的前辈文化人,这样一个人曾经当线人,去卧底,成为一个告密者,还是给一些人不小的刺激。李宇锋先生在北京曾主持一个中年知识分子聚谈“告密”的座谈会,参加座谈的罗原先生说:“像冯亦代他们的事,三联有一大堆人知道后心里都特别难过。他们也有人喜欢愚姐(即章诒和,引者注),但是愚姐把这事端出来之后,他们都特别难过。”这事并不是章诒和端出来的,是冯亦代自己在日记中披露的,他也只是记下了自己如何积极充当线人,不断给他的“上级”写告密材料,并没有说出那些告密材料的内容,章诒和不可能都端出来。章诒和的父亲章伯钧先生是冯亦代要刺探其思想的最重要对象,为此冯亦代成了章家常客,他与章氏夫妇和章诒和也有许多亲近交往,甚至成为彼此系念的人,由章诒和率先撰文评论《悔余日录》也是不二人选。

《悔余日录》不是冯亦代对伤害过的人的忏悔录。朱正先生说:“冯亦代留下一本独一无二的书《悔余日录》。这是他被划为‘右派分子’以后,以悔恨的心情写的一本日记,……从这本日记中可以看到,作者被划为‘右派分子’之后,痛悔自己的‘右派罪行’,真诚地认罪悔罪,决心改造自己,立功赎罪,争取早日摘掉‘右派帽子’,重新做人。”(《当代中国研究》2009年第2期)朱正这个判断非常准确。冯亦代在晚年有勇气出版这本日记,却掺杂着他的某种忏悔意识,经过“文革”磨难的他大概一直在忏悔不忏悔的良知底线上挣扎。他去章家卧底,章家却好烟好茶好酒好菜招待他。一次他抓住章伯钧夫人李健生的手泪流满面说:“李大姐,你待我真好。”“文革”中他与章伯钧关在同一个牛棚里,李健生给章伯钧送食品也有他的一份。人家是真君子,自己是真小人,这不能不啃噬着他的心。章伯钧作古,章诒和还在四川的监狱里,每年章老先生的诞辰日,他都陪同李健生去老山堂给章老先生扫墓。表面上是一份情义,心灵里是一份煎熬。

冯亦代不大诚实。他耄耋之年写道:“老妻在世之日,我们每早对坐读书,遇到好文章好语句,就相互击节,其乐陶陶,非狗苟蝇营的尘世中人所可比拟。”(冯亦代著《洗尽铅华》自序,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年出版)又说:“革文化命不但剥夺了我的大好年华,也剥夺了我的爱物。我一生没有做对不起人的事情,我又为什么遭到这样的厄运呢?”(前书第48页)他认为自己很清高很善良,这话听起来太虚假。当时他的“上级”给他指定了许多工作对象,他必须和这些对象套近乎,隔三差五去拜访,想方设法引出这些对象的“思想”,写成密件送上去。有一次他忘了锁抽屉,“因为藏有密件,不得不再回办公室去走一趟了。真是神经衰弱”(《悔余日录》第331页,以下引此书只标页码)。他的这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即使不算狗苟蝇营,也绝不是光明磊落。他写的那些告密材料必然伤害到许多人,他怎么敢说“一生没有做对不起人的事情”呢?

冯亦代完全可以不出版这本日记,岂不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他非常清楚自己是干什么的。“我这一行工作要有一天发给一个勋章报上刊登出来是不可能的,这样不啻告诉别人自己是个什么人。”(第335页)他有勇气出版这本日记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说明他良知未泯。我觉得章诒和《卧底》一文中最后那句话挺好:“一个人不论你做过什么,能够反躬自问,就好。”

冯亦代成为线人,也不是他心地特别坏。他一生交游甚广,并在文化圈博得“冯二哥”的雅号,说明他身上也有不少招人喜欢的地方。他当告密者的实际目标就是要立功赎罪,争取早日摘掉右派分子的帽子,在政治上打个翻身仗。他受不了右派分子的况味,不仅生活水准下降,还会影响儿子上学女儿入团并招来妻子抱怨。他说:“后来我恭逢反右扩大化之盛,虽未发配北大荒啃地皮,却也削职拿生活费,我一家吃用,全靠老伴的收人。原来住的美轮美奂的房屋,已无资格再住,被勒令迁入陋室。”(《洗尽铅华》第74页)他受不了人们的冷漠,他过不了凄清孤寂的日子,他希望引起人们的注意,他渴望人大政协名单上能有自己的名字,他要活得风光,这首先就要摘掉帽子。“去年有个时期,我特别感到右派帽子的重压,我甚至想到如果要用生命来换取脱掉帽子,我是宁愿舍弃生命的。”(第184页)这话有点矫情,倒也表明他的决心。他的目标很快就实现了。1960年他摘去了右派帽子,工资恢复到15级。他的“上级”经常请他在北京著名的饭店吃饭喝酒,给他们夫妻过年,给他经费,还提出要改善他的居住条件。他的“上级”也关心他的业余生活,经常给他各种演出的票,包括最紧俏的世乒赛的票,他又体面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

冯亦代是以伤害朋友来实现自己目标的,这是他内心阴暗的一面。他伤害了自己非常尊敬的人如《新民报》的创始人陈铭德、邓季惺夫妇。上世纪40年代初他在重庆就认识陈、邓二人,他的朋友黄苗子、郁风、吴祖光、姚苏凤及袁水拍等人都是陈、邓二人麾下的大将。上海解放后他也一度入《新民晚报》,也算是一个同人,他对陈、邓的人格和道德也素来敬重。斗转星移,陈、邓也成了“上级”给他安排的工作对象,他也要去执行任务。“下午和邓季惺通了个电话,知道陈铭德尚未出院,此处香仍需烧也。”(第269页)且不论他如何向“上级”打陈、邓二人的小报告,只要他还在执行监视刺探陈、邓的任务,这本身就是对陈、邓的伤害,而他对此似乎毫无认识。这种不人不鬼的生活也令他惴惴不安,如他在日记中所记“睡了也乱梦频仍”,“一睡就是不断地做梦”。噩梦归噩梦,差事是差事。他这本日记共计不到600则,其中有200多则提到他的上线,可见他对“上级”交给的“任务”是如何的重视。有时他一天要去两三个工作对象的家,偌大的北京城,也真够他忙活的。

冯亦代晚年接受记者采访时,记者请他用简单几句话总结一生。他说:“用不了几句话,用一个字就够了——难。”他说完竟怆然泪下,抽泣不止。他曾对记者说:“有些事到死也不能讲。”沉默了一会儿又说:“我做的事都是党让我做的,一些党内的事是不可以公开的。做得不对是我能力有限,是我的责任,但是一开始都是党交给我的工作。我只能讲到此为止。”黄宗英逗着他问:“总能透点风吧。”他断然说:“连老婆也不能讲。”(北岛著《青灯》第7页和8页,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出版)如果这就是他人生的最后感悟的话,他不大可能认真反思,也不大可能真诚忏悔。

日记多是写给自己的,是最私人化的文体,用不着矫揉造作,也用不着口是心非。我第一次粗读《悔余日录》就感到其中有一些刻意的成分,杂糅着某种虚情假意。我比冯亦代晚出生二十多年,也多次被劳动改造,也赶上了大炼钢铁和拔白旗这些事,绝没有他那种快感和诗意。他抬石筑路,肩上压得红肿也觉得痛快。他在西山劳动时常作诗,并表示要来此安家落户,真让他来常住试试。许多人都看出大炼钢铁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看看冯亦代1958年的一则日记。

P11-13

序言

昨天下午,突然接到责编电话,说书稿上面审读完了,删掉一些文章, “前言”里所提及的那几篇都没了,问我是不是还要写几句话。我要责编告诉删了哪些,责编电话里说了,但没记住,今天看到最后定稿目录,一数,少了十三篇。这年头,快节奏的生活,大家都忙营生;说不定篇幅小的书,市场反应还好些。书里收录近四十篇文章,大都是沙里淘金,且保持了一贯的风格。可读,也值得读。

如今,什么都靠炒作,甚至有人主张大学设“炒作学”——当否?这里姑且不论——但我始终认为,凡炒作,都难免泡沫。你看那些风靡一时的,能留下的凤毛麟角。当下你买回一本书,要是有一两篇(段)还值得留住就不亏了。

收在本书里的《革命与金钱》是苏东问题专家金雁先生的力作,既有新材料,又有新见识。青年学者黄钟的《纳粹德国是怎样控制舆论的》,翻译家述弢的《沈巧珍的右派人生》,著名学者朱正的《丁文江:一位值得注意的民国人物》等,都是发人深思之作,很能打开读者的眼界和思路。

还要交代一句,以往的年选,基本上一人限选一篇。今年打破惯例,选了两篇的就有蓝英年和张耀杰等先生。他们发人所未发,里面确实有些新东西……

前些天,长沙还只需穿一件衬衫加外套。可转眼间,气温骤降至零下二度,忽而雨夹着雪,忽而大雪裹袭。走在大街上,风像刀子一样割来。今年肯定是个少见的寒冬了……春天还要等多久?我在心里默默祈祷。

2010年12月15日,雪夜

于长沙楚天馨苑闲居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2010中国文史精华年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向继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61804
开本 16开
页数 20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50.6
丛书名
印张 13.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51
17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6:3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