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九龙破
内容
编辑推荐

金庸对中国人民的第一个贡献既不是武侠小说,也不是香港基本法,而是新中国刚一成立,他就运用自己的国际法专业知识,论证了国民党政府在香港的资产,应该归新中国所有。其中由洋人管理和控制的九龙海关,至为重要。九龙关起义背后的刀光剑影和恩怨情仇,则如同金庸的小说一样精彩纷呈。我的北大学友老那,再次挥动他的“生活流”判官笔,将这一特殊的历史横断面,刻上了共和国的丰碑。

内容推荐

旧中国的海关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对外关系史,对于文学史来说,这是一段空白。而英国人经尉斐领导的“九龙关起义”,在共和国的历史上同样是空前绝后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九龙破》只能算是抛砖之作。本书先于电视连续剧面世之前出版。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后记

试读章节

维多利亚港的湾仔码头一如既往地热闹。一艘英国大船刚刚靠岸。接客的人在码头铁栏外挤成了臭咸鱼。一只小艇靠近码头,艇家公把带钩的竹竿伸到岸边,钩住了岸线上的一条铁链。黄平秋站在船头,两条腿稳着下盘。艇家婆说,先生走好。黄平秋点头作答,跳下了船。一个光着膀子的细路仔迎面走来,“先生,买个面包吧,奶油的,三毫纸一个,帮衬一下啦。”黄平秋不想买面包,却把手伸进口袋里,想掏三毫纸出来。这时一个卖油条的小妹丁和一个卖松糕的小男仔走了过来,叫着帮衬一下啦,帮衬一下啦,大眼睛巴巴地盯着黄平秋。黄平秋抽身就走。他没敢走大马路,钻进了小巷,轻车熟路地七拐八弯,最后出现在春溪茶庄门口。

周莹在柜台算账。阿娟、阿惠坐在茶桌前整理茶叶。黄平秋像个老顾客一样走进茶庄,笑眯眯问:“小妹,有婺源明前绿茶吗?”周莹闻声抬起头来,看着黄平秋。阿娟说:“对不起,先生,没有婺源明前新绿,倒是有绿源汀溪兰香,安徽泾县的,我们新进的品种,先生您尝尝吧?”黄平秋拿起茶盒欣赏,赞叹道:“汀溪兰香千万家,泾川锦绣三百里。好茶啊。”周莹说:“先生果然是懂茶之人,阿娟,带先生去茶室品茶。”

黄平秋跟着阿娟走进里间茶室。周莹随后进来,对正在整理茶具的阿娟说:“阿娟,我来。”周莹拿出上好茶叶,“这茶得我亲自给你泡。”黄平秋拿起茶盒看,“将近十年没喝你亲手泡的茶了。”周莹说:“你倒是没变。”黄平秋说:“你也没变啊,越活越年青。”周莹说:“你不用恭维我,我知道自己,快成老太婆了。”

茶炉很精制,烧的是炭火,周莹往里面加了两块炭,火旺了。水转眼就开始冒泡,沸腾。周莹用茶匙装茶叶入壶,洗茶,洗杯。黄平秋看着周莹熟练的手式,问她这些年是怎么过来的。周莹说:“难得你还关心我,这些年纵队常有人过来,你也不来看看。”黄平秋呵呵一笑,“我倒是想来,组织上不让我来啊。”周莹说:“不来也好,这些年香港也不太平,特务活动猖獗,内地过来的同志牺牲了好几个。”这时桌上一个充气纸花突然开放,吓了黄平秋一跳。周莹站起来,走到窗口向外看了一下,“说到曹操,曹操就到。”黄平秋走到窗口观看,问:“什么人?”周莹说:“一个军统小特务,经常来,看上我们阿娟了。”

茶庄以卖茶叶为主,大厅有几个展示柜,放满了茶叶,有几张台,供客人品茶,吃点心。有三个包间,主要是给熟客喝茶休息的。阿娟坐在大茶台前,冲茶给客人品。喝这个茶是免费的,所以天天有熟客来品茶,品到好茶就买。钟明辉也算是这样的熟客,他品的时候多,买的时候少。钟明辉拉开椅子,笑眯眯在阿娟对面坐下,食指在一包茶叶上点了点。阿娟开了包,钟明辉又连着点了几包茶叶,“都尝尝。”阿娟爱理不理的,装茶,洗杯,冲水,一副习以为常的表情。

黄平秋和周莹回到茶几前坐下,继续喝茶,“这个联络站还安全吗?”周莹看了看外面,“没关系,这里是公共场所,人来人往,特务也只是怀疑,未必发现了我们。再说了,在香港,我们这种地方多了去了,《华商报》社、你以前常去的海员俱乐部、海华学校,甚至吕老爷子的府上,还有你们黄家大院,特务都看着呢。你的老同学陈文峰,他们也不放心,港督府,他们也派人盯梢了。全国即将解放,内地的人全跑香港来了,龙蛇混杂,防不胜防。”黄平秋笑道:“我看啦,你是舍不得这份家业吧?”周莹笑了笑,“就算是吧,我总得混口饭吃吧?这些年组织上没少让我做事,可一点费用也没有,我这个小店还为组织上作着贡献呢。东江纵队缺衣少药,没少从这里拿钱,打日本,我也捐了不少。值钱一点的首饰我全变卖了。说句不好听的话,等建国了,我得找组织讨债。”黄平秋笑着说:“周老板,你可不能做山西土财主啊。”周莹说:“我就一土财主,挣点钱容易吗?再说了,我就跟你诉诉苦,不行吗?”黄平秋说:“诉吧,我知道你挺难。”周莹把水壶拿下来,“要说难,也不难,比起你们打游击,我这里算什么?我也知道,我们参加革命,连命都不要了,老韩不是把命都丢了吗?谁还在乎这些身外之物?”

提起老韩,周莹仍然免不了伤心,眼角泪花闪闪。黄平秋眼睛也开始生涩起来,不由得想起七年前从香港逃跑的事。那年萝卜头(日本人)突然进攻香港。驻守香港的英军仓皇撤退,武器弹药丢了一路,东江纵队一路捡过去。游击队陈枰小队长拿这些战利品不知如何是好,就找到了九龙关,让黄平秋和韩之光想办法。黄平秋通过黄昌盛搞了七辆卡车,把这些东西运到大雾山藏了起来。游击队当时还在九龙活动,黄平秋以为陈枰随时会来取货。可是时隔不久,两人的身份被把持海关的日本人发现了,被迫紧急转移。通过日伪检查站时,韩之光为了掩护黄平秋中弹身亡。P1-3

后记

要说的都是感谢的话。旧中国的海关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对外关系史,对于文学史来说,这是一段空白。而英国人经尉斐领导的“九龙关起义”,在共和国的历史上同样是空前绝后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九龙破》只能算是抛砖之作。尽管如此,还是要衷心感谢下文提及的机构和人员。

首先要感谢海关总署政治部、中国海关出版社及其下属的文化工作室。关于九龙关起义的电视连续剧还在筹拍中,本书能够先于电视连续剧面世只能算个意外。感谢上级领导通过这个选题并给予大力支持。

其次要感谢深圳海关。感谢深圳海关原办公室副主任许永贤和深圳海关《人文月刊》执行主编吴煮冰两位先生,他们首先策划了九龙关起义这个选题,并在创作过程中给予我大力支持。

广州海关政治部政工办主任李振宽和广州海关机关服务中心主任李政东直接促进成了本书的出版。李政东主任作为我的直接上级,对我的文学创作一直给予关注和支持。我能够借调到文化工作室专业创作剧本并最终完成长篇小说《九龙破》的创作,与他多年来的理解和支持密不可分。

《花城》杂志执行主编田瑛先生一直在关注本书的创作和出版,并最终促成了本书在花城出版社的出版。感谢花城出版社的编辑欧阳蘅和林菁的慧眼,她们不光接纳了本书,还找到著名诗人、诗歌编辑家黄礼孩担当本书的封面和版式设计。感谢北京大学中文系孔庆东教授和同事当年明月热情推荐本书。需要感谢的还有一大串名字,包括中国海关出版社社长左铁先生、《金钥匙》杂志原主编刘巍先生、广州海关机关服务中心副主任曾宪君女士、原湖州海关关长、著名作家刘平先生。北京共和联动图书有限公司的张小波先生、李江华先生、四川文艺出版社社长黄立新先生也为本书的出版作过努力,在此一并致谢。

非常巧合的是,本书即将付梓之际,对本书的创作给予大力支持的原深圳海关关长邹志武先生调任广州海关关长。六十年前,九龙关末代税务司经尉斐先生是由粤海关调任九龙关并创造历史的。两地海关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巧合恐怕不是天意能够简单解释的。

2009年9月7日于广州珠江新城

书评(媒体评论)

金庸对中国人民的第一个贡献既不是武侠小说,也不是香港基本法,而是新中国刚一成立,他就运用自己的国际法专业知识,论证了国民党政府在香港的资产,应该归新中国所有。其中由洋人管理和控制的九龙海关,至为重要。九龙关起义背后的刀光剑影和恩怨情仇,则如同金庸的小说一样精彩纷呈。我的北大学友老那,再次挥动他的“生活流”判官笔,将这一特殊的历史横断面,刻上了共和国的丰碑。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孔庆东

鲜为人知的历史,同样精彩。

——作家、明史专家 当年明月

海关历史和海关题材在文学领域还是一块蛮荒之地,老那的创作无疑具有开创性。

——作家、《花城》杂志执行主编 田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九龙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老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57593
开本 32开
页数 42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09-09-01
首版时间 2009-09-01
印刷时间 2009-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11
143
2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7:4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