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音乐节奏结构的形态与功能--节奏结构力与动力若干问题的研究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在节奏问题这一领域内较早、较完善、较独特的一本学术专著。此书力图从发展的眼光,以一种更开阔的视野,再现真实的,具有实践意义的,存在于音乐的乐句、音色、织体各方面的具有更广阔含义的“节奏”。并以此为基础,阐述节奏在音乐结构力及对于音乐动力的作用。

在这部专著中,张巍博士主要论述了节奏概念、节奏研究的历史与现状、音乐的各种要素与节奏的紧密关联,以及对音乐趋于稳定的作用、对于音乐动力的作用、对于音乐结构力的作用、节奏的协和性与不协和性和风格化、个性化特征等核心问题进行颇具启发意义的研究,归纳总结出诸多十分有趣的结论。

内容推荐

尽管本书从一个局部——主要是时值的组织形态方面——来考察节奏在音乐中的性状,但在撰写过程中笔者始终立足于这样一个基本的观点,即“由时值按照某种方式进行组织所构成的‘节奏’”仅仅是一种狭义的、字面的、概念化的节奏,而真实的、具有实践意义的节奏则具有更为广阔的含义,它存在于音乐的各个方面:乐句的、和声的、音色的、织体的等等。因此,节奏的研究应该以发展的眼光,在一种更加开阔的视野中来进行。所以,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我常常会“分心”关照其他一些可能会产生某种节奏特征、并对音乐的运动产生影响的方面。其用意无非是以节奏为中心,力求找到更多观察和研究它的“点”,或者说尽可能去寻求从不同的方面研究节奏的可能性——有时是从研究方法的层面,有时是从分析方法的层间,有时是在视角方面。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进入到节奏研究的内部,发现有价值的途径,获得有意义的成果。

作为一篇研究节奏形态及其功能方面的专著,我的主要目的,是在对以往的节奏研究成果进行观察和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对音乐节奏形态的研究来认识它在音乐运动中的作用。我认为,这种作用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它对于音乐结构力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它对于音乐的动力的作用。为达到这一目的,我尝试对那些容易使人产生多种解释(但不能说成是歧义)的节奏与节拍的概念进行讨论并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一种梳理,然后在这样的基础上来提出自己的看法。就像在第二章中我所谈到的那样,我的一个重要观点就在于“在某一个特定层面上把节拍看成是节奏”,以便把节奏和节拍做关联性的研究。

基于内容的分类考虑,本书共分为上、中、下三篇。

上篇由五章构成。这五章对节奏的概念、节奏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与节奏研究紧密关联的各个音乐要素、以及对节奏的形态研究方面起核心作用的某些方面等进行了论述。其中,作为本篇研究的重要结论,我提出了诸如“节奏结构是由多种要素来构成的”、“节奏与节拍具有同一性且在音乐中具有互动作用”、“重音是影响节奏结构最重要的因素”等观点。这些观点不仅强调了节奏或节拍的概念应该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而且这两个概念还与其他的音乐要素具有更加广泛的联系。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去观察节奏结构,才能真正了解节奏在音乐运动的更深层次中到底产生了哪些作用。

以上篇中所讨论的内容为基础,我在中篇中侧重对使音乐趋向于稳定的一些节奏因素进行了讨论。其中的三章(第六、第七和第八章)对三个形成节奏稳定因素的、对节奏的运动具有结构力作用的层面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第六章是在节奏构成的要素的层面——即长短关系、方正形态、疏密关系以及抑扬关系;第七章则是从节奏结构中节奏形态所显示出来的感知和组织特征方面;第八章从节奏在音乐整体运动中的不变性层面。这三个层面各自的作用以及它们协调的作用形成了音乐节奏运动内在的结构力。

下篇中的五章各自具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前面的三章(第九、第十和第十一章)主要承接中篇的内容,从动力的方面来考察不同的节奏形态在不同的音乐层面对于音乐运动和发展的推动作用。这几章中所涉及到的几个层面与中篇中的几章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第九章侧重考察节奏结构中一些节奏形态的不协和性方面,它与第七章是直接相关的;第十章和第十一章对于节奏的暂态和节奏非一致性的考察与第八章也有紧密的关联。由此所获得的结论在于,节奏形态的不协和性、节奏在运动中的非定态结构以及非一致性作用形成了音乐内在运动的推动力。此后的第十二章也是我早期节奏研究成果的一个再现,是对20世纪中的某些节奏问题的一些考察,其中把节奏放在一个两极的框架中来讨论,这个两极的框架就是严格控制的序列化节奏和自由随机的节奏。对于本书而言,这个章节具有一种补充的作用。因为对于节奏理论来说,20世纪中的许多节奏问题由于其多样性和作曲家的个性化原因,比之过去的节奏问题更加难以进行归纳和抽象,节奏体现了更多的风格化得特征。因此,本书在这个章节中对20世纪音乐的节奏所进行的讨论也只是对一些作品中的节奏现象的观察,是一种提纲挈领式的,还远远没有深入下去。

最后的第十三章可以看成是本书的结论部分,整个部分从六个方面对全文中所讨论的中心内容进行了归纳和抽象。应该说,这一章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本书形成的一个主要线索和基本思路。

目录

上篇 节奏的释义及其研究

绪论

第一章 “音乐时间”中的节奏

 1.1 音乐时间

 1.2 研究的对象

1.2.1 节奏

1.2.2 节奏结构

1.2.3 “形态”与“功能”

1.2.4 结构力与动力

 1.3 图表反映

第二章 概念的评价

 2.1 关于节奏

2.1.1 动态的节奏观

2.1.2 静态的节奏观

2.1.3 国内的几种观点

2.1.4 简单的评价

 2.2 关于节拍

2.2.1 小节——周期性重复的表征

 2.2.1.1 小节导致分组

 2.2.1.2 小节是音乐事件的容器

2.2.2 节拍重音

 2.3 节奏与节拍的关系

2.3.1 作为节奏的节拍

 2.3.1.1 从小节的层面来看

 2.3.1.2 从节拍与节奏重音层面来看

 2.4 小结

第三章历史的介绍

 3.1 19世纪的理论

3.1.1 模式节奏与有量节奏

3.1.2 18世纪的两个观点

3.1.3 霍夫曼与里曼的理论

 3.2 20世纪节奏理论

3.2.1 库伯和梅耶尔的节奏理论

3.2.2 与音乐的表演相关的节奏理论

3.2.3 与申克尔理论相关的节奏理论

 3.2.3.1 申克尔理论中与节奏相关的一些方法

 3.2.3.2 叶斯顿等人的节奏理论

 3.3 其他一些节奏理论

 3.4 小结

第四章 节奏结构中的诸要素

 4.1 速度

 4.2 发音点、时值与休止

 4.3 时值距

 4.4 节奏型(或音型)

 4.5 发音点与节奏型

 4.6 节奏型的重复和再现

 4.7 和声

 4.8 音色

 4.9 密度

 4.10 小结

第五章 重音问题

 5.1 节拍重音与(节奏)重音的区别

 5.2 重音的类型

5.2.1 分组重音

5.2.2 缓急重音

5.2.3 力度重音(强音)

5.2.4 节奏型移换重音

 5.2.4.1 同类型的节奏型的移换

 5.2.4.2 不同类型的节奏型的移换

5.2.5 织体重音

5.2.6 和声重音

 5.2.6.1 和声的变化所产生的重音

 5.2.6.2 意外(或不协和)和声所产生的重音

5.2.7 音色重音

5.2.8 旋律形态重音

5.2.9 演奏法重音

 5.3 重音与分组——对重音的评价

 5.4 小结

中篇 节奏作为音乐的结构力——对趋向于稳定的因素的讨论

绪论

第六章 节奏结构中二元关系

 6.1 长短关系——长时值

 6.2 方整的形态

 6.3 疏密关系

6.3.1 发音点(或时值)的疏密关系

6.3.2 分组的疏密关系

 6.4 抑扬关系

6.4.1 作为基本运动趋向的抑扬关系

6.4.2 作为规模运动趋向的抑扬关系

 6.5 小结

第七章 节奏的紧张度Ⅰ——协和的节奏

 7.1 作为模式的协和性节奏结构

7.1.1 完全协和性节奏结构

7.1.2 间接协和性节奏结构

 7.2 小结

第八章 节奏的定态——节奏的一致性

 8.1 定态节奏作为固定动机

 8.2 作为动机的连续的定态节奏

 8.3 作为整体的节奏结构的复制或映射

8.3.1 表层节奏的复制或映射

8.3.2 深层节奏的复制与映射

 8.4 综合节奏要素的结构作用

 8.5 小结

下篇 节奏作为音乐的动力——对趋向于不稳定的因素的讨论

绪论

第九章 节奏的紧张度Ⅱ——不协和的节奏

 9.1 基本的不协和节奏及其扩展

9.1.1 纵向的基本不协和结构

9.1.2 基本不协和结构的横向扩展

 9.2 潜层的不协和节奏

9.2.1 基本特征与实例

 9.3 小结

第十章 节奏的暂态——变化中的节奏

 10.1 拍子结构的变化

 10.2 节奏形态的变化

 10.3 密度的变化

 10.4  小结

第十一章 节奏运动的非一致性

 11.1 横向的非一致性

11.1.1 分组与节拍的非一致性

11.1.2 横向非一致性的复杂化

 11.2 纵向的非一致性

11.2.1 两个节奏层次的非一致性

 11.2.1.1 同质异位的节奏组织

 11.2.1.2 异质异位的节奏组织

11.2.2 多个节奏层次的不一致性

 11.3 小结

第十二章 20世纪音乐中的一些节奏问题——理论与实践

 12.1 传统的延续与发展

 12.2 节奏的序列化

 12.3 自由随机节奏

 12.4 小结

第十三章 结语

参考文献

 1.著作

 2.论文资料

 3.谱例出处

后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音乐节奏结构的形态与功能--节奏结构力与动力若干问题的研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924723
开本 其他
页数 25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3
出版时间 2009-10-01
首版时间 2009-10-01
印刷时间 2009-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图书小类
重量 0.4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613.7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59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2: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