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岩松看美国
内容
编辑推荐

在中美两国建交30周年及美国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前往美国华盛顿、纽约等重要城市,采访美国新一届政府团队和政治、经济界要人,同时深度观察美国在经济危机后的政治、社会和民生,带着中国民众最关心最感兴趣的疑问。将一个真实、立体的美国展现在中国读者面前。

内容推荐

校车——平等下的特权

美国的校车制度不仅仅反映了美国教育制度的一个侧面。而且还反映了美国的基层民主生态。

FDA——美国的“进口”问题

美国FDA中国办事处已经在中国挂牌,中美两国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上的合作正在进一步深化。通用危机一美国的“轮子瘪了”?

底特律的衰败远在这场经济危机发端之前。造成其衰败的原因——产业升级与淘汰、劳动力成本增加、生产基地的转移、污染的控制问题。也是目前中国制造业正在经历的问题。

枪支——枪杆子里面出什么?

美国宪法第二条修正案规定: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得侵犯。这是美国人持枪合法化的一个重要法律依据。这个修正案通过至今已经200多年。美国因此成为世界枪械大国,数据显示,40%的美国家庭拥有至少一支枪械。私人共持有两亿支枪械。占全世界私人持枪总数近一半。

房子——你属于什么阶层

一美元房产,该买进了吗?中国抄底团赴美,该出手了吗?美国的房产发生了什么?欠贷怎么会欠出个经济危机?“美国老太太”的消费观是怎样的?

目录

平视美国(代序)

黄色的特权

自由穿行

走进风暴眼——专访摩根士丹利董事长兼CEO约翰·麦克

最糟糕的时刻——专访美国花旗银行高级副董事长威廉·罗兹

谁是肇事者

 附:标普房价指数发明者:目睹危机就像眼见火车相撞

车轮上的城市底特律

60天大限——专访通用汽车首席执行官韩德胜

等待机会——专访新闻集团主席默多克

艰苦的工作——专访美国商务部部长骆家辉

共同的挑战——专访美国助理国务卿帮办洛瑞智

附:中国在G20

比赛决定一切——专访美国NBA总裁大卫·斯特恩

好学生爱体育

枪:是矛还是盾

公共卫生的承诺——专访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副局长默里·拉普金

中美关系将走向何方

我的故事以及背后的中国梦

后记——走得快,也要等等灵魂

试读章节

关于“校车”这个专题的设想,最早来源于摄制组里两位同事的中年情结。在今天的中国社会里,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他们身上承载着太多的责任,也集中了体现了社会中最大的矛盾。而孩子的教育恐怕是他们面临的诸多问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

摄制组里的这两位中年同事,每天在繁忙的工作之外,还承担着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的任务,风吹雨打从不间断,可以说饱受其苦。这时常让我们联想到一部描写美国历史的电影《阿甘正传》,片子以一辆黄色的校车作为开头和结尾,象征着人生的起点和终点。可见校车在美国人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不同寻常的角色。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校车可以作为美国社会的一个标识。

我们知道,美国的社区建设非常完善,社区内有完备的服务体系,配备了医院、学校、图书馆等一系列设施。校车也是社区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它是连结家庭和学校的纽带。

十分凑巧的是,就在2009年的“两会”期间,有一位来自湖北的政协委员提出可以通过校车下乡来刺激中国的农村经济。校车下乡比家电下乡更有意义,因为它送去的不仅是实惠、不仅是对老百姓关怀,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安全。可以预见,校车在未来的中国也许有着庞大的市场和发展空间。了解美国的校车制度,对于我们来说,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节目的前期联系进行得还算顺利。没有经过太多的波折,我们就找到了全美学生运输协会,这是一个民间机构,它的主要职能是指导校车如何进行安全运营。他们每年都要对全美国各个学区的校车运营情况进行评比,评出“五星级”、“四星级”等不同的等级。在评比表格上,一个叫做“梦露”的小镇名列前茅,连续几年蝉联了五星级的桂冠。所以我们决定将梦露小镇作为采访对象,并很快联系到了梦露小镇校车运营的主管官员,梦露学区运输部主任克里夫。

听到“梦露”这个名字,我们脑中首先闪现的就是著名影星“玛丽莲·梦露”,小镇与她有着某种渊源吗?其实梦露镇隶属于纽约州,是一个只有15000人的小镇,它的名字是源自美国历史上一位总统的姓氏“门罗”。

我们驱车赶往梦露小镇,一路行驶在高速公路上,路旁纽约的繁华迅速闪过。当汽车由高速路拐向梦露的林荫小道时,我们的眼前豁然开朗。这里给人的印象更像是一个小山区,山坡连绵起伏,小路是单行的,两边都是参天的松柏,路旁矗立着座座别墅,每座别墅配有一个小花园,门口有一些牧马和小型车辆。镇上鲜有商店和酒吧,来往的行人很少,互相之间都很熟识的样子。居民们生活状态显得安详而从容。我们不由得感叹,好一个温馨的美国小镇啊!

后来我们了解到,这里的居民多为爱尔兰和意大利人的后裔,平时基本没有什么娱乐活动,过着清教徒般的生活。这里人与人之间贫富差距不大,生活状态很相似,并且民风也很淳朴。是比较典型的白人小镇。

与我们联系的克里夫是一个热情的老头。我们走进他办公室的时候大概是早上七点多。这里是一个繁忙的指挥部门,无线电、对讲机等各种嘈杂的声音迎面而来。虽然如此,这个办公室还是让我们在美国寒冷的天气中感受到了特殊的温暖。与其说这里是一个公司式的工作场所,倒不如说是一个互相协作的家庭。办公室的墙上挂着孩子们的照片,屋里摆设着各种鲜花和装饰性的物品。员工们几乎都是清一色的老太太,她们的状态休闲而安逸。这让我们觉得,她们的工作不是为了赚钱谋生,而是为了完成某种善举。

克里夫十分欢迎我们的到来,不停地问长问短,并且对我们的工作极力配合。第二天,在他跑前跑后的陪同下,我们开始了一天的采访。

早上六点,小镇刚刚从睡梦中醒来,笼罩在一片朦胧的晨曦之中。我们已经置身于镇上的一个停车场,在我们的前后左右有很多黄色的大车,每辆车上都清楚地写着“School Bus”的字样,这些就是我们这期节目的主角,校车。轰轰的马达声响起,数十辆校车整装待发。它们的使命是接送梦露小镇里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的学生,从一个又一个家庭把他们送到学校。

我们了解到,在梦露小镇,一共有170辆校车要服务于七所学校,其中包括两个学前班、三所小学、一所初中,还有一所高中。而在全美国每天一共有50万辆的汽车要运送5200万左右学生,这些校车每年行程达4亿英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残疾孩子们还有专门供残疾人使用的校车。

P1-4

序言

看美国,是一次被提前的电视行为,使之提前的最重要因素,就是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对新闻人来说,新闻就是发令枪,于是,美国进入视线。

在看日本之后,我们一直按着自己的节奏来为下一个目的地而进行准备。俄罗斯与印度都在计划之中,然而,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改变了一切,从2008年11月份开始,美国,成为最新的目的地,经过几个月的准备,3月底我们启程。

计划再完美,也赶不上变化的速度。

经过15个小时漫长的空中旅程,终于到达纽约的国际机场。当我们正疲惫地排队出关时,头上的电视机,正播放着美国总统奥巴马针对通用汽车公司的讲话:原计划不被接受,再给通用60天时间;通用CEO瓦格纳辞职……

天哪,瓦格纳正是我们已经联系好的采访对象,而通用,也正是我们重要的采访目的地,可是,刚踏上美国的土地,变化就立即出现,这时候,我们真的明白了金融危机的含义!这可不是游戏,而是我们正在面对的残酷的现实。

制止焦虑与不安的最好方式,就是最快地融入美国之中,而不再做一个游客般的旁观者。于是走出机场,将时差放到一边,不回旅馆,而驱车直奔新闻的两个现场——“9·11”废墟和与它一街之隔的华尔街,这是美国在进入新世纪之后,两个最大新闻的发生地,从某种角度说,也是两个废墟,只不过,一个看得见,而另一个看不见,但却实实在在地存在。

到达现场,“9·11”的废墟依然让人感慨万千,虽然悲剧已经过去七年多时间,但它依然像一个巨大的伤口,留在美国人也留在世界其他国家人们内心深处的一个伤口。不知是何原因,原本应当重建的工地现场,没有任何动工的迹象,周围车来车往的工地上,是一种悲壮的安静。

而只经过一两百米的距离,我们就来到了著名的华尔街,证券交易所上那面巨大的美国国旗依然鲜艳,而不远处,美国两任伟大的总统正用视线注视着这面国旗。一个是华盛顿的雕像,一个是林肯的大照片。特殊的时代与特殊的心情,让这种注视,具有了一种深深的历史感:危机中的美国,将走向何方?而危机中的世界,又将走向何方?

这正是我们这次看美国,要寻找的一部分答案。

当然,这并不是我们看美国所要寻找的全部答案。危机总会过去,生活还会回到正常的轨迹之中,明白了这一点,也就确立了我们看美国的方向。  除去必然涉及到金融危机的话题,要采访金融政界的大腕们,常态美国那些有价值的选题依然要下大气力关注。也许从文化的角度看,美国文化并不是我最喜欢的文化,但从制度建设与法律制定与执行的层面看,美国值得尊敬。于是,一些与此相关的选题也就浮出水面:美国如何进行食品药品监管?枪文化的背后,美国人怎样面对着权利与代价的博弈?为什么美国政府多年以来,下那么大气力,用校车送一代又一代美国孩子上学放学?而美国的公共图书馆,又为何一百多年前就明白了“公共”的真正含义,始终让人自由穿行?

我知道,这样的一些选题并不热,也可能不太娱乐甚至会使我们失去一些收视率,但我更知道,这其实是目前中国需要的,而更是未来中国需要的。还是那句话,表面上,我们是在看美国,而其实,依然是在通过美国看中国,看中国的未来。

其实,十多年前的时候,我也曾去过美国采访,从西到东,穿越的距离也很壮观,然而与这次比,就有差距啦。有人问我:看台湾,用心用嘴用鼻子;看日本,用脑子用勇气;那么看美国,用什么?

我的回答并不雅:用屁股。

美国太大,近20天的采访,除去空中的多次航程不算,仅坐在车上行走在路上,就跑出近20万公里的路。然而,也正是这样的奔波,让我们更近距离更深入地靠近了美国,也才有了一点自信,把节目与文字展现到您的面前。

十多年前去美国,或多或少地带着仰视的心态,并经常念叨那句:如果你爱他,送他去美国,因为那儿是天堂;如果你恨他,送他去美国,因为那儿是地狱。

这次去不再仰视,而是平视。不仅因为中国的快速发展,还因为更近距离的靠近。但是这种平视,不仅对应着过去的仰视,还有另外的一种含义,“9·11”和金融危机之后,周围的人群中,似乎升腾起一种极其乐观和高傲的情绪,俯视美国的文字与话语也时常见到。仰视不对,俯视就对吗?其实,不管走得多快、走得多远,平视永远是正确的,不管是对一个国家还是面对另外一个人。

美国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它和很多国家一样,是一个五味杂陈的人间。

后记

离开美国,最让我感慨并最让我羡慕的是那一辆又一辆黄色的校车。

不知有多少中国人知道:一代又一代的美国孩子,是被一辆又一辆黄色校车负责接送的,早上他们从家门口上车,下午,校车把他们从校门口送到家门口。为此,每年在每个学生的身上,政府要投入500美元,而特殊的学生,则要投入2000美金。

那一天早上,我陪着两个美国母亲和他们的孩子,在他们的家门口,等着黄色的校车,而当校车准时到达,孩子上车并和妈妈再见之后,一身轻松的妈妈牵着狗去散步了。我突然明白:美国的妈妈,一天26个小时,多出的那两个小时,是因不用接送孩子而省下的。

也因此,在那期节目的结尾处,我说了这样一句话:这校车,不仅接送着孩子、陪伴着他们成长,还运送着温暖与责任。

回到国内,有人问我:你希望节目有怎样的收视率?我的回答是:如果有一天,在中国的乡村,也能开出一辆又一辆的校车,那才是最高的收视率。

在最初,对于看美国是否要看公共图书馆,我是有些犹豫的,但当真正了解了何为公共图书馆后,我成了必须做这期节目的坚持者。

1846年开馆的波士顿图书馆是全美最早的一家公共图书馆,当我们到达它的门外,看到大门上一行100多年前留下的文字:“FREE To ALL”,可以直译为“免费进入”,在了解了相关情况后,我为它进行了我认为更传神的翻译:“自由穿行”。

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并不受歧视地进入图书馆,哪怕只是避寒。采访的当天,我就看到有几位无家可归者,正在图书馆里吃早餐看报纸,周围人来人往,一切正常。

失业的人们利用图书馆内免费的电脑,来为自己找工作,越是经济危机,公共图书馆的抚慰与帮助作用就越大,难怪过去一年,全美公共图书馆的人流量又增加了近60%。

公共图书馆还属于附近的社区,我们的镜头中,就出现了这样的画面:英语教师在图书馆内,正免费为新移民们补习语言。

当然,自由穿行的含义还包括很多,比如,几乎没什么障碍就立即可以办一个借书证,而还书甚至可以在图书馆外的某一个回收木桶内完成。

在美国,全球金融危机的话题自然无法回避,更何况,还有那么多肉眼就可以看得到的触目惊心。

商场里到处是降价的字样,然而依然顾客稀少;

看到多处空空的房子,还有很长时间也卖不出去的新楼以及焦虑的售房人;  还有底特律,像极了一座荒废的城市。一个失业率达到35%的城市,似乎已不适合人们居住,即使白天,这里都安静得令人生疑。

不过,我几乎没有看到悲观,我也没有感受到美国人的生活和以前有什么不同。

无论是默多克,还是摩根士丹利的老总,无论是危机中通用的CEO,还是百年老店花旗银行的负责人,谈到金融危机,既用“应对”这个词,更用“改变”这个词,他们都坚定并乐观地告诉自己,要从危机中学习,不仅应对,而且要变得更强并且走出危机。

这里的“改变”,不是奥巴马竞选时漂亮的口号,而是在很多美国人血液里的东西,面对挫折与挑战,不仅不倒,还希望能借此教训快速调整然后变得更强。

这种信念,其实,正是软实力的一部分,我们不仅要看到表面的挫折,还要看到挫折背后的一种力量。

想象中的美国,应当是诱惑无数,光怪陆离,类似于24小时不夜城的现代国度。

然而身在其中,却时常感觉时光倒流,现代正走向古典。

时间一过晚上七八点钟,不管都市还是乡村,绝大多数地区都变得安静,再晚些,想找到吃饭的地儿都不易,不过当地入会告诉你,唐人街彻夜不眠。

从早到晚,城市里到处是跑步的人;人们眼神中,纯真的东西越来越多;而走进一个又一个办公场所,几乎每个员工的办公桌上,都摆放着和家人的照片,亲情之重,在美国无处不在。这,这是美国吗?

是的,这就是美国,在现代的道路上,一直把传统价值细心守护着。从某种角度说,在很多层面,变化中的中国,更现代更混乱更光怪陆离更脚步匆匆也更让人焦虑。也许,是因为太短的时间,太长的路,而我们只能走得太忙,于是,灵魂被丢到了后面。

到了该等等灵魂的时候。

美国太大,看一次不过是走马观花。这是一个太应当让中国多看几次的国度,所以,下一次出发,依然会让我们好奇。

不过,即使仅仅是第一次,也该真心地说声“谢谢”——谢谢我的同事们,那些过去是我的同事而后生活在美国却自愿加入“看美国”团队的姐妹兄弟,还有这次并肩作战的新朋友们,以及为“看美国”细致安排行程的老兄们,还有那些接受了采访的美国各界朋友们,没有你们,“看美国”就是盲人骑瞎马,只会成为让人恐惧的笑话。

但最该感谢的,还是您,不管是作为观众还是读者,没有你们,我们的出发,将变得没有任何意义!

相约下一次!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岩松看美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白岩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521889
开本 16开
页数 19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09-09-01
首版时间 2009-09-01
印刷时间 2009-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3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771.2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0: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