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双城记(长城记)
内容
编辑推荐

《双城记》,是两部分别以紫禁城和长城为主题的著作。在这两部书中,“城”的含义有所不同。其中,《紫禁城记》中的“城”,指的是皇城,具体来说,它的范围包括紫禁城护城河环绕的全部地域,向南包括外金水河围合下的天安门、太庙和社稷坛;而《长城记》中的“城”,指的是城墙,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作者把它们并称“双城”,一方面表明它们在世界建筑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不可取代的地位,堪称中华文明“双璧”,祝勇在书中,还特别阐明了“双城”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借用了英国作家狄更斯《双城记》的提法,显示了作者的巧思和机趣。

内容推荐

紫禁城与长城的价值,依托于建筑,又不止于建筑。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历史的参与者。它们是历史的产物,但它们的存在,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历史的走向。因而,它们不仅史学价值巨大,文学和艺术的价值同样很大。它们不仅为学者们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也为作家和艺术家们提供充沛的创作素材。也就是说,对紫禁城、长城的解读,应该是全方位的、多元的,不同领域的创作者,完全可以从各自的视角出发,完成对这两处史诗性建筑的阐释。

目录

时间的遗骨

长城的时间起点

秦始皇

科斯定理

长城内部的形势

芳香的身影

中国体系的形成

山海关的诞生

未完成的杰作

九边之首在辽东

天下英雄谁敌手

九门口之战

长城的终结

试读章节

公子小白在莒国的宫殿里听到了父亲被杀的消息时,他的脸上并没有流露出太多的慌乱。他的父亲是齐国国君,人们称他齐襄公。关于宫廷里的那场内乱,他一无所知。现在,他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回到齐国。在他的故乡,掩藏着他生存还是毁灭的秘密。那个秘密折磨着他,他急迫地试图解开那个秘密。他知道,与此同时,在另一个隐秘的地方,有一匹同样的马,在向昨日的宫殿飞奔。马背上的骑手,与他同样年轻,甚至,与他有着相似的容貌。他就是公子纠,自己的兄弟。谁先到达都城,谁就是齐国的国君。他们正在进行一场速度的较量。这是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场体育比赛,等待他们的不是金牌,而是生或者死。这场比赛的成绩不仅与他们个人的命运密切相关,而且,与整个长城的历史密切相关。小白跨上马的时候,阳光的利刃刺痛了他的眼。他流泪了,不是因为胆怯,而是因为兴奋。这种兴奋使他战栗。任何一个年轻人,在这样重大的关头面前,都不可能抑制住这种战栗。这个后来被称为齐桓公的年轻人,此时对未来充满了预感,尽管在那个时候,命运尚未向他透露任何消息。

公元前686年,从莒国通往齐国的道路充满险恶。各种形式的阴谋埋伏在道路的两边,随时准备断送公子小白的事业。有时,小白自己也会被马蹄声的单调与激烈所吓住。但是,他仍然能够把飞箭的声音,从马蹄声中分离出来。与马蹄声的急迫滞重相比,飞箭显得更加平滑和流畅,它的速度里包含着一种置人死地的果决。那支飞箭同样具有决定历史的重大意义。一个名叫管仲的中年男子隐藏在路边的树丛里,箭镞向奔马上的骑手迅速瞄准。他的机会只有一次,所以,这更像一场赌博。箭头沿小白飞奔的方向滑动,然后是“呼”的一声,箭飞出去,以更快的速度奔跑,它迅速追上的小白,管仲听到一声惨叫,那个年轻的身体从马背上消失了,那匹失去了负重的马仿佛受了惊吓,拖着一声古怪的长嘶,消失在道路尽头。

小白用自己的假死骗过了管仲,也骗过了公子纠。作为公子纠的谋士、小白的政治对手,管仲再次见到公子小白的时候,自己已经成为他的囚徒,而那个从他的飞箭下逃生的年轻人,却是齐国的新任国君,人们称他齐桓公。最令他意外的,不是小白没有死,而是他听从了鲍叔牙的推荐,任命自己为国相。

这是一项大胆的任命,它表明了齐桓公非凡的政治眼光。历史证明了他的先见之明。在管仲扶助下,齐桓公不仅创造了齐国的辉煌历史,他自己也被推到“春秋五霸”的位置上,成为春秋时代一位著名的政治明星。更重要的是,在他的时代里,有人为后来的长城堆了最初的一坯土。我们无法看清那个人的脸,但他肯定存在,如果没有他,整个长城的历史都会显得不可思议。

作为历史上最早的长城,齐长城最初是从河堤防洪工程脱胎出来的。管仲曾经在《管子》中写道:“五害之属,水为最大。”但谁也没有想到,那些高高低低的堤坝,后来成为阻挡入侵者的堤坝。我们从《左传》中得知,公元前555年,在晋国的号召下,诸侯的联合部队向齐国发起攻击,齐灵公“御诸平阴,堑防门而守之”,这句话的意思是从堑壕里挖出泥土附在堤防上,加高堤坝以防入侵之敌。这些泥制建筑,实际上已经具有了长城的性质。

长城起源于堑壕的说法在学界尚有争议,在长城史上,堑壕身份可疑,尚未经过专家的验明正身。但是至少,堑壕战对于统治者的启发是巨大的,那些隆起的土墙,成为他们抵挡敌军箭矢的最好盾牌。它们是原始意义上的城墙,是长城的发起者。

齐长城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生长起来,日复一日地加大它的体量,像历史本身一样,变得日益粗壮、厚实和冗长。在历经了齐威王和齐宣王两个时代以后,长城已经在公元前六世纪的阳光下完形。一百多年后,雅典人为了捍卫自己的出海通道,才在公元前457年在通往比利牛斯半岛上的三个港口大道旁,各修筑一道数十公里的城墙壁垒。

大约在公元前656年,曾经有过一场耐心寻味的对话。对话双方,一个是准备伐楚的齐桓公,另一个则是楚国派往齐国的特使屈完。当时,齐桓公与屈完一起检阅了部队,他的目的当然是炫耀兵力。然后,齐桓公望着尘土飞扬的演兵场,对屈完说:我有这样的军队,谁能战胜?屈完的回答是: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几乎与齐国同时,楚国也修筑了自己的城池与城墙。它们是作为放大的盾牌存在的。在想象中,这种坚固的盾牌可以被放大到无限。齐、楚以及各国间的军备竞赛,为长城的生长注入催生剂。有意思的是,这种竞赛,不是侧重于进攻,而是侧重于防守。这种保守的防御思想,像一条坚韧的牛皮绳,牢牢地拴住中国的历史,在后世一直没有中断。其中暗含的心理因素,是我们破解长城密码的关键所在。

没有人比齐桓公更了解长城。于是,在长城的逼迫下,齐桓公最终放弃了自己的进攻计划。但是楚国的噩运并没有因此而幸免。身为历史上最著名昏君之一的楚怀王,把这个一度强盛的国度送进了坟墓,与它同归于尽的还有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他的名字叫屈原。即使遭到了流放,屈原的身体仍然固执地拦住楚怀王的车队。两干多年后,我们仍会对他声嘶力竭的苦谏寄予深切的同情。这位忠君者成了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傻瓜,但在当时,他别无选择。世界上昕有的昏君有着共同的品质,那就是对忠诚毫无反应,楚怀王也不例外。这将屈原以及他的国家置于彻底的绝望中。楚怀王也因此荒废了自己长城的用途,而成为齐桓公事业的最大支持者。坚固的城墙没能阻挡楚国的灭亡,我们的诗人投江而死。关于他的死,民间传说还有另一个版本。他们认为,作为改革派的屈原是被他的政治对手捆绑后扔人江中谋杀的,但这一隐秘行动依然没有逃过人们的目光,目击者因无法说出真相,就以向江水里扔粽子的方式,暗示着谋杀的过程。

齐桓公收到了来自燕国的求援,这证实了他作为春秋霸主的地位。当时的燕国已经被山戎和东胡的部落搅扰得坐卧不宁。根据管仲的建议,齐桓公亲率大军,前往燕国,与山戎和东胡作战。山戎军队一路溃逃,齐国与燕国的联军,一路追击到孤竹国。

黑夜阻挡了大军的道路。本来军队是脚踏大地顺利地行进着,但他们所信赖的大地突然在黑夜中消失了,什么都没有了,士兵们寸步难行。就在这个时候,一股风沙开始了向军队的偷袭。这是一种不祥之兆。一阵恐惧突然袭上齐桓公的心头。只有当年那条横亘在莒国与齐国之间的道路,曾给他带来过这样的不安。他知道,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迷谷”了。这是一个隐藏着无数变数的神秘地方。他不知这里将发生什么。他在惴惴不安中捱到了天亮,这时,他发现自己的军队已经发生了奇妙的变化——队伍已经凌乱不堪,他的士兵们,个个衣衫褴褛,表情呆滞。没有人能够带领他们摆脱困境,只有几匹老马,在冷风中漫无目的地前行。一个念头从他的大脑里闪过——只要跟随那几匹马,就能够走出迷谷。他不把它视为马的本能,而是视为来自上天的神秘暗示。后来的历史证明了齐桓公的直觉。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开始用“老马识途”这个成语,来纪念这一历史。

这场战争的直接后果,是燕国在它的北方边界修筑长城,来阻止山戎和东胡的袭扰。与齐、楚长城不同,这是一条在中原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建立的第一条隔离带。那是公元前三世纪的燕昭王时代(前311年-前279年),紧随赵国的“阴山长城”之后修建的。这条自造阳(今河北省怀来县大古城村)至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的厚实的石墙,把东胡人的呐喊与马嘶隔在了外面。这是战国时代修筑的最后一道长城。它西起张家口、宣化,经燕山北麓沿围场进入内蒙古赤峰市东南敖汉旗,再转入辽宁省阜新东北,渡过辽河向南折去,经宽甸抵达辽东,直至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清川江北岸,全长二千二百多公里。

横亘在各国间的长城,最终没能挡住秦国军队的马蹄,它们的消失就像它们的耸立一样令人不可思议。秦国像一只胃口巨大的怪兽,坚硬的长城只能使它的牙齿变得更加锋利。它用铁制的牙齿咀嚼那些砖石,它的身体在各种残骸的喂养下茁壮成长。对于历史这个势利眼而言,齐桓公的伟业很快被遗忘了,一场更加宏大的事业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秦始皇废除了建立在各国间的长城,却制造了更大的长城,在一个更广阔的范围上把自己的帝国包裹起来。

P7-15

序言

紫禁城(故宫)与长城,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中华文明的象征,在文化史上,具有不可比拟的独特性,为世界瞩目,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我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从空间上看,紫禁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其规模、其气势,令法国卢浮宫、俄国圣彼得堡的冬宫、英国白金汉宫、日本东京皇宫等世界著名宫殿难以望其项背;长城,不仅是世界上最宏伟的防御建筑工程,同时也是世界上体积最大的古代建筑,其中秦、汉、明三个朝代的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一万里。从时间上看,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宫,有24位皇帝的身影在这里出现过,紫禁城的一砖一瓦,都见证着明清历史的风云变幻,从这个意义上说,紫禁城是一个巨大的历史容器,贮存着无比丰富的历史信息;而长城,时间跨度则更是漫长,从战国齐、楚、魏、赵、中山、燕、秦长城,秦汉长城,北魏、北齐、北周、隋唐长城,辽金边壕,一直到明代长城和清代柳条边,犹如一根探棒,探测着历史的深度。

紫禁城与长城的价值,依托于建筑,又不止于建筑。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历史的参与者。它们是历史的产物,但它们的存在,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历史的走向。因而,它们不仅史学价值巨大,文学和艺术的价值同样很大。它们不仅为学者们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也为作家和艺术家们提供充沛的创作素材。也就是说,对紫禁城、长城的解读,应该是全方位的、多元的,不同领域的创作者,完全可以从各自的视角出发,完成对这两处史诗性建筑的阐释。

《双城记》,是两部分别以紫禁城和长城为主题的著作。在这两部书中,“城”的含义有所不同。其中,《紫禁城记》中的“城”,指的是皇城,具体来说,它的范围包括紫禁城护城河环绕的全部地域,向南包括外金水河围合下的天安门、太庙和社稷坛;而《长城记》中的“城”,指的是城墙,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作者把它们并称“双城”,一方面表明它们在世界建筑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不可取代的地位,堪称中华文明“双璧”,祝勇在书中,还特别阐明了“双城”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借用了英国作家狄更斯《双城记》的提法,显示了作者的巧思和机趣。

《双城记》的写作者祝勇和摄影者李少白,长期以来,一直关注着紫禁城,在长期的创作过程中,与故宫以及故宫同仁,结下了深厚的感情。祝勇很早就把关注点聚焦到明清历史,特别是紫禁城上面来,他不仅沉潜于史料,而且对紫禁城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查。这种扎实稳健的风格,对于一个年轻人而言,难能可贵。他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活的视角,这刚好有利于发挥他的特点,对紫禁城作出与他人不同的阐释,使他的作品,成为一种独特的文本。他一直坚持个人化的写作路线,他所描述的紫禁城,得自于他的个人视角,与我们每个人所熟悉的紫禁城(公共视角),既相通,又相异,这使他的文本具有张力和不可重复性。李少白是一位长期专注于紫禁城题材的资深摄影家,长期的工作,使他对紫禁城的内涵着有较为深刻的理解,而他所选取的角度,同样是不可重复的一他的足迹几乎遍及了紫禁城各个角落,甚至曾经爬上宫殿的屋顶,他的镜头会引领我们,抵达一个大众难以抵达的故宫。《双城记》不仅体现了这一老一少各自的艺术追求,也体现了他们默契的配合。是紫禁城,为他们提供了创作的结合点,这一点是令人高兴的。总之,《双城记》是构思新颖、表达独特的作品,对于让更多的读者深入地认识紫禁城和长城,弘扬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郑欣淼

故宫博物院院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双城记(长城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祝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紫禁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0478406
开本 16开
页数 16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0
出版时间 2009-08-01
首版时间 2009-08-01
印刷时间 2009-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86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3:3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