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飞上天的花--寻访空军女飞行员/中国空军飞行员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有“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的美丽传说,西域壁画、雕塑中有“云中仙女”的精美形象,在幻想中,中国女性早已飞上天了。但是,真正改变中国社会“男尊女卑”社会现状,真正使中国女性“翻身解放”,并“创造奇迹”,只是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空军女飞行员们成为真正的“嫦娥”“仙女”,她们是苍穹中绽放的美丽花朵。

几多艰辛何所惧,敢与天公试比高!

女飞行人员,祖国蓝天最耀眼的明星!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记载新中国空军女飞行员成长历史的纪实性作品。作者花费一年多时间,采访了空军不同时期培训的20位女飞行员。然后以翔实的史料,朴实的文笔,再配有历史照片和题词,记述了女飞行员怀着为祖国争光、为妇女争光的使命责任,克服重重困难,钻研飞行技术,熟练掌握飞行本领,不畏艰难,勇挑重担,出色完成各种飞行任务的感人事迹,生动地展现了空军女飞行员自尊、自立、自强的靓丽风采。

目录

1.第一批女飞行员

 周映芝1952年“三八”节率队飞过天安门——访周映芝

2.第一批女飞行员

 陈志英第一位空中女飞行指挥员——访陈志英的丈夫柯庭煜

3.第一批女飞行员

 秦桂芳第一个执行飞行任务的女飞行员——访秦桂芳

4.第一批女飞行员

 伍竹迪第一位做母亲的女飞行员——访伍竹迪

5.第一批女飞行员

 武秀梅最后一名停飞的第一批女飞行员——访武秀梅

6.第二批女飞行员

 诸惠芬空军“优秀女飞行员”荣誉称号的唯一获得者——访诸惠芬

7.第二批女飞行员

 汪云周恩来总理最后一次乘坐专机的机长——访汪云

8.第二批女飞行员

 张凤云同邓颖超主席合影的女飞行员——访张凤云

9.第二批女飞行员

 李秀云创立全国女子双座滑翔留空时间纪录的飞行员——访李秀云

10.第二批女飞行员

 薛文淑驾驶里-2运输机单发全载重安全着陆——访薛文淑

11.第二批女飞行员

 苗晓红《我是蓝天的女儿》一书的作者——访苗晓红

12.第三批女飞行员

 岳喜翠我军第一位飞行女将军——访岳喜翠

13.第三批女飞行员

 刘晓连从女飞行员到全国妇联副主席——访刘晓连

14.第三批女飞行员

 洪连珍长空展翅43载——访洪连珍

15.第三批女飞行员张玉梅

 中国第一个女试飞员——访张玉梅

16.第四批女飞行员底建秀

 第一位获得美国和中国双重驾驶执照的女机长——访底建秀

17.第五批女飞行员程晓健

 连续当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女飞行员——访程晓健

18.第六批女飞行员刘文力

 矢志蓝天,奋斗不息——访刘文力

19.第七批女飞行员刘洋

 我出生于改革开放伊始之年——刘洋自述

20.第七批女飞行员王亚平

 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消云减雨——访王亚平

附录 参加编写、采访、提供资料的人员名单

后记

编辑絮语

试读章节

日籍教官培训的飞行员

1950年秋,周映芝高中毕业后,陆续收到燕京大学和西北文工团的录取通知书,后又收到入伍参加抗美援朝的通知书。在这三条可供人生选择道路的面前,周映芝满怀爱国的热情毅然从军。同年11月,周映芝分配到汉口中南预科总队,担任5中队4班班长,学习土改政策和进行军事训练,期待学完后去朝鲜参战。

正值周映芝在新兵训练期间,党中央、中央军委作出为新中国培养第一批女航空员的决定,将分别从华东军政大学、航空预科总队挑选55名女战士进行培训。根据每个人的身体素质、文化水平和机组成员配套的需要,确定培训飞行员14名,空中领航员6名,空中通信员5名,空中机械员30名。刚满20岁的周映芝有幸被选定为飞行学员。

1951年1月,飞行学员们到达牡丹江第7航校(现为飞行学院)学习,编为二期丁班,周映芝被选为飞行学员班班长。全班14名学员中来自上海1人,山西1人,广州3人,浙江4人,江苏1人,湖南3人,河南1人,全是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员,年龄最大的22岁,最小的18岁。按照土改政策审查淘汰4人,后又补人4人。校长魏坚要求女飞行学员努力学习,尽快掌握飞行技术,不让一个人掉队,年底必须毕业。

那时,空军7航校刚刚在东北老航校的基础上组建,其教员主要由国民党空军驾机起义人员和日籍航空技术人员担任(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后,驻扎在东北辽阳奉集堡机场的日本空军第2航空团第4练成飞行大队抛弃飞机器材,逃往本溪连山关以西山区,经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派人向他们宣传中国共产党优待俘虏的政策,迫于形势,在大队长林弥一郎率领下,航空大队于同年9月底归降东北民主联军。这个航空队共有飞行员17名、机械师24人、机械员72名,各类地面保证人员180多人,另有各式飞机46架及各种器材和配件,后来在东北老航校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笔者注)。训练使用的教练机是缴获的美制PT-19型和日制双发99式飞机,训练设备陈旧、简陋,教练机上到处是补丁;特别是器材短缺,汽油和飞机零部件需从国外进口解决。同时,大家生活条件十分艰苦,14名女飞行学员挤在一间大房子里,睡的是用木凳支撑的木板通铺;吃的是东北高梁米、大白菜,一星期只能吃上一次炖肉。加之女飞行学员的生理、心理特点,面临着比男学员更大的困难。

当时培训女飞行员的教员有2名中国教员:赵赠熊、蔡善炳。另有2名日籍教员:官田忠明,长谷川正。其中,赵赠熊为教练组长,哪个教员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都得向他汇报,由他负责共同研究解决。

日籍教员讲中国话不流利,常常用手比划着,靠大家自己理解。“我当班长,最不愿意让日本人当教员。”周映芝解释说,一是日本侵略中国,在老百姓心中留下了抹不掉的伤痕。二是日籍教官留着胡须,女孩子们见了不舒服。航校领导针对飞行学员的思想反映,一再教育大家要注意同日籍教官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服从和尊重日籍教官的指导。连长钱殿魁就专门找到周映芝谈话说:“长谷川正飞行技术棒,是你们这一组的主任教员,你是班长一定要做好大家的思想工作,不能把日籍教官当外人。”没有办法,女飞行学员们只能服从组织的决定。

经过一段理论学习和地面训练,师生关系日趋融洽。女飞行学员们从未坐过飞机,认为天上该多美啊!第一次感觉飞行练习时,“姐妹们大都有点紧张,有的下飞机时脸色蜡黄,有的已经吐出了苦胆汁,难受得站不稳。”周映芝是最后一个上飞机的,“一上天,哎哟!天这么大,地这么广——”周映芝只觉得眼睛不狗使,不知哪儿是哪了。

在带飞时,日籍教员特别敬业,他们在窄小的飞行座舱内,只能在腿上绑上个板子做记录,你飞得好,就朝着你笑,你飞得不好,则根据记录板详细地给你指出问题和毛病,姐妹们逐渐适应了日本人的教学。连长还在停机坪摆放了一块黑板,谁飞的好,在你的名字下面加上个红五星,飞得不好,便画个叉,还会受到一顿批评。

至今,周映芝仍然记得魏坚校长对她们的谆谆教诲:“你们知道吗?我们的汽油和飞机零部件都是从国外进口买来的。螺旋桨一转,钞票花花地掉,你们每飞一个起落都要有收获呀!”

1951年11月30日,经过航校7个多月的高强度飞行训练,女飞行学员们普遍掌握了飞行要领,13门飞行理论考试人人得了满分,个个都能独立飞上了蓝天。同年12月20日,包括14名飞行员在内的55名航空员,由空军某师副团长谢派芬接到四川省广汉机场,编入该师刚组建的一个飞行团3大队。

飞过天安门

1952年初,空军首长指示,女航空员不仅要抓紧培训,尽快掌握里_2型飞机的驾驶技术,而且还要做好参加首都“三八”起飞典礼的各项准备工作。师党委研究确定副团长于希和(后任团长)、政治处主任步云中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并从全师选调有熟练飞行技术和丰富教学经验的飞行干部担任教员。同时,选定成都太平寺机场作为女航空员的突击训练场地。

当时担任飞行教员的有:王赐九、杨宝庆、金逸群。后来,又增派了李向民、魏雄英,还配备了领航、通信、机务等教员。在短短的两个月内,女航空员需完成里-2运输机的改装训练任务,并达到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的要求,确实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那年元旦刚过,紧张的飞行训练就开始了,常常一个飞行日达8个小时之久,最多要飞40多个起落,那年万家团圆的春节都是在飞行训练中紧张度过的。

“女人开飞机,现在算不了什么稀奇,可是50多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不久,就培养出第一批女航空员,确实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周映芝回忆说:“1952年3月4日,于希和副团长召集女航空员分别开会,下达了三八妇女节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的任务,明确了飞行航线:由北京西郊机场起飞,经丰台——卢沟桥——三河到达通县转过弯来,由东向西通过天安门广场后,直接飞回西郊机场降落。”接着,于副团长宣布了驾驶6架里-2运输机的女航空员名单:

第一架飞机机组机长周映芝,副驾驶邱以群,领航员梁惠敏,通信员路惠芳,机械员严焕伦、卢蕊芳。

第二架飞机机组机长陈志英,副驾驶施丽霞,领航员刘树芬,通信员潘安保,机械员陆美英、徐广娟。

P4-7

序言

2008年9月18日清晨,笔者乘火车到达武汉车站,空军航空兵某运输师政治部初宇少校得知我要了解女飞行员情况,直接让司机开车送我到达该师编配有女飞行员的部队驻地。

走进这个部队新建的办公大楼,迎面见到胡锦涛主席亲切接见女飞行员的大幅彩色照片,悬挂在大厅门口。陪同的领导同志告诉笔者,这是2005年8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亲临部队看望女飞行员的情景。那天下午,正在湖北考查工作的胡锦涛来到飞行3大队视察了女飞行员的学习室、宿舍和俱乐部,并与女飞行员进行了亲切交谈,询问她们的家庭、生活、工作、身体和飞行等情况。胡锦涛勉励年轻的女飞行员要刻苦学习,熟练地掌握飞行技能,为祖国和军队建设创造新的业绩。

看到这张照片,不禁让我联想起了空军女飞行员不平凡的成长经历……

1951年初,空军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从华东军政大学和航空预科总队选调55名女学员(其中飞行学员14名、空中领航学员6名、空中通信学员5名、空中机械学员30名,统称女航空员,现在称飞行人员)。这些女学员进入空军牡丹江第7航校学习,仅用7个月的时间,就闯过了学习中的一道道难关,掌握了飞行技术,个个学成毕业。同年12月20日,正是这个刚刚组建的空军运输部队,派副团长谢派芬到东北接收首批女飞行人员,编入该部队驻四川省广汉机场的飞行3大队。

1952年年初,空军首长指示,女飞行人员不仅要抓紧时间培训,尽快改装和掌握里_2型运输机的驾驶技术,而且还要做好参加首都“三八”起飞典礼的各项准备工作。这个部队党委研究确定副团长于希和(后任团长)、政治处主任步云中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并从部队选调有熟练飞行技术和丰富教学经验的飞行干部担任教员。同时,选定成都太平寺机场作为女飞行人员的突击训练场地。

1952年3月8日,国际妇女节这一天,女飞行人员第一次为首都人民进行飞行表演。朱德总司令、全国妇联副主席邓颖超、总政治部副主任萧华等,在空军刘亚楼司令员的陪同下,检阅并接见了女飞行人员。当天下午1时,参加表演的6个女空勤机组驾驶着6架里-2运输机,从北京西郊机场起飞,以整齐的纵队队形通过天安门上空,聚集在天安门广场上的首都群众欣喜地挥手欢呼。

同年3月24日上午,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同志在中南海接见了参加飞行表演的女飞行人员,并与女飞行人员合影留念(现在第一批女飞行员家里,都保存着这张大幅黑白照片)。毛泽东主席关切地询问:“她们都成器啦?”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回答:“都成器了,能够独立执行任务了。”

如今,办公大楼前这张胡锦涛主席接见女飞行员的大幅照片,同以往的珍贵历史照片一样,凝结着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女飞行人员的亲切关怀!

此后,这个部队从四川调防至徐州、郑州、当阳、宜昌、武汉等地,先后培养了7批女飞行人员,成为空军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女飞行人员驾驶战鹰飞遍了祖国各地,执行空运、空投、抢险救灾、人工降雨、航空测量、科研试飞和专机飞行等任务,为巩固国防和支援国家建设做出了突击的贡献,涌现出一些全军有影响的英模人物。同时,还有部分女飞行员转业到地方民航工作。女飞行员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人民空军赢得了荣誉,为民用航空事业增添了力量,为妇女争了光,创建了新中国妇女飞上蓝天的光荣业绩。

我翻阅该部队编著的《史略》一书,查阅到了每批女飞行人员到达部队的具体日期,其中《杰出女飞行人员代表》的彩页照片,列出了诸惠芬、洪连珍、张玉梅、张文秀、岳喜翠、刘晓连、张凤云、程晓健等女飞行员的名单。

我到达部队的那天,正赶上部分女飞行人员赴北京执行第29届奥运会保障任务驾机归来,部队领导都上机场迎接去了。陪同笔者采访的政治处副主任赵向林见缝插针地安排笔者先后与女飞行员中队长刘洋、王亚平见面,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第七批女飞行员。通过与几位女飞行员的交谈,笔者了解到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也离不开女飞行人员的贡献。

这天晚饭后,赵副主任还安排我采访了女飞行员中队长陈宇。陈中队长说到“5·12”汶川地震那一天,她正休假在武汉市场购物,乘出租车回家时从司机嘴里得知发生地震了。一个女飞行员的强烈责任感,使她觉得部队一定会有抗震救灾的任务。于是,她打车没有回家而是直奔部队,主动向领导请缨(教导员李云东收藏有《女飞行员请战书》)。地震后第6天,她们终于如愿以偿,陈宇中队长等11名女飞行员奉命驾驶7架装满救灾物资的运输机起飞,完成了往返于成都和武汉之间的空运任务。谈话中,笔者得知陈中队长当晚还要组织女飞行人员参加零点训练,便立即终止了采访,请她赶快回宿舍休息。

“热爱空军、建设空军、,献身空军!”操场上耸立的大幅标语牌给人以震撼,也表达了女飞行人员所在部队指战员的一种精神风貌。

赴武汉采访之前,笔者采访了驻北京空军航空兵某运输师、团已经离退休的第一、二、三批女飞行员,了解到她们创立了中国妇女许多“第一”的感人事迹。许多人默默无闻地飞翔在蓝天上,特别是一些女飞行员担负科研试验和重要专机任务等故事鲜为人知,譬如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最后一次乘坐专机从北京去长沙向毛泽东主席汇报工作,就是女飞行员机长汪云驾驶的。

我在收集女飞行员资料时,从报纸上看到有关《战斗机女飞行员即将诞生》的报道,得知空军第八批2:2名女飞行学员在经历半年初级教练机的飞行训练后,已经顺利地通过飞行技术和体能考核圆满结业,转入高级教练机训练。女飞行人员的工作范围已经由原来的运输机驾驶、领航、通信扩展到空中加油、预警、电子对抗等作战保障领域,随着我国首批歼击机女飞行员的毕业并补充部队,女航天员也必将从女飞行员中产生。

中国古代有“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的美丽传说,西域壁画、雕塑中有“云中仙女”的精美形象,在幻想中,中国女性早已飞上天了。但是,真正改变中国社会“男尊女卑”社会现状,真正使中国女性“翻身解放”,并“创造奇迹”,只是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空军女飞行员们成为真正的“嫦娥”“仙女”,她们是苍穹中绽放的美丽花朵。

几多艰辛何所惧,敢与天公试比高!

女飞行人员,祖国蓝天最耀眼的明星!

萧邦振

2009年6月6日

后记

2008年3月8日,资深编辑谢钢找我到解放军出版社,提出要为女飞行员编写一本书,他说一年前就提出了撰写本书的议题,并委托一位女宣传于事组织力量编写。因对方工作繁忙推辞了,希望我能够组织力量完成任务。

“现在第八批女飞行员已经飞上天,人们自然地关心前7批女飞行员怎么样,特别是那些为新中国做出过贡献、已停飞、离退休女飞行员的情况。”谢钢编辑深情地说:“从1951年初开始空军培训第一批女飞行员,以后每隔几年培训一批,女飞行员的成长进步应该是我们国家建设发展的一个缩影。”

20世纪70年代,我所在的航空兵部队就有女飞行员武秀梅、潘庆平等,她们和男同志一起飞行,也经常和机务人员一起参加机场的生产劳动。那时,国家实行六天工作制度,平时成家的女飞行员也不能回家,她们经常把孩子的衣服带到飞行中队洗涤,晒台上那五光十色的小孩衣服便成了一道非常特别的风景线,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为此,我一直在想该为女飞行员写点什么。

此次承担编写任务后,我先后到女飞行员比较集中的北京、武汉两个运输航空兵师进行采访,通过查阅历史资料、与老同志座谈、并征求在职领导同志的意见,初步掌握了女飞行员的整体状况:前三批女飞行员均已停飞,第四批仅有少数女飞行员担任骨干,第五、六、七批女飞行员已经承担起繁重的飞行任务。我个人认为每一位女飞行员、领航员、通信员都有不平凡的经历,都应该属于本书编写的范围。

由于受采访和了解情况等条件的限制,前三批女飞行员,我们只寻访到15名,四、五、六批女飞行员各1名、七批2名,共20名。我们试图通过这些女飞行员的传记,撰写与她们一起成长的其他女飞行员、领航员、通信员,并反映出培养她们的领导、教员及与此相关的人和事。第八批女飞行员正在改飞歼击机紧张的培训中,我们未能去打扰她们。因此,本书只能反映女飞行员成长的一个侧面。

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得到了广州军区空军、空军指挥学院、空军航空兵两个运输师,北京航空联谊会,以及许多老同志的支持和帮助。第三批女飞行员、空军指挥学院副院长、原全国妇联副主席刘晓连对本书的撰稿给予了明确的指导,并审定和修改了部分书稿。

这里,要特别提到徐柏生研究员和何孝明教授两位老干部,他俩分别来自于空军女飞行员比较集中的两个航空兵运输师,一个是曾与女飞行员共同执行过飞行任务的领航主任,一个则是了解和熟悉女飞行员的宣传科长。两人不但参与了本书的撰稿,还无私地为笔者联系了采访对象并提供了相关资料。

书末照例用一页的篇幅列出了参加编写、采访、提供资料人员的名单,没有女飞行员的支持难成此书。

《空军报》社田霞上校向笔者提供了她自己采访和收集到的女飞行员资料,并对书稿的修改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她说:“支持老同志著书立说,是编辑的责任。”

解放军出版社领导,资深编辑谢钢从具体策划到修改、编辑倾注了心血。

在撰稿中,笔者参阅了《当代中国空军》、《空军史》、《中国空军》、《环球飞行》等众多书刊上学者发表的研究成果,有的书目已在撰稿中直接说明,这里不再一一注明。书中未署名的照片,大都由被采访者提供,因时间的长久,记不起作者的姓名未能署名,特此说明。

空军政治部宣传部组织专家对本书进行了审读,“认为这是一部富有教育意义的好书,书中以翔实的史料,朴实的文笔,记述了女飞行员怀着为祖国争光、为妇女争光的使命责任,克服重重困难,钻研飞行技术,熟练掌握飞行本领,不畏艰难,勇挑重担,出色完成各种飞行任务的感人事迹,生动地展现了空军女飞行员自尊、自立、自强的骄人风采。”

在本书收尾的时候,我通盘考虑书稿的内容,感到仍留下很多的遗憾,如母子飞行员董锁箴和刘宇环,现役专机女飞行员等未能采访到,即使已经撰写的女飞行员,也只能反映她们飞行生涯中的一些片段。此外,书稿中肯定还存在纰漏错讹之处。请读者和知情人批评指正,以便再版时修改和补充。

2009年1月1日,我退休后已经由部队移交给海淀区军队离退休干部办公室曙光军休所,成为有北京市正式户口的公民。人是有感情的,在离开部队的日子里,我总是忘不了多年来给自己帮助和关心的领导与战友们。特别是我退休后,携妻子杨民英寻访空军老前辈,相继撰写《飞向新中国》、《飞过天安门》、《飞歼空中敌》、《飞上天的花》4本纪实性的著作,也受益于空军指挥学院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此,我曾给学院有关领导写《致谢信》表达了自己的心情。

借此机会,我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

萧邦振

2009年8月8日

于北京西郊丁香苑小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飞上天的花--寻访空军女飞行员/中国空军飞行员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萧邦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解放军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559225
开本 16开
页数 31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5
出版时间 2009-09-01
首版时间 2009-09-01
印刷时间 2009-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20.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6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