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听傅雷谈艺术
内容
编辑推荐

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与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

内容推荐

在这里,傅雷和自己的儿子傅聪谈论艺术的真谛与精神的修养,与朋友谈学论道。书中所包涵的智慧,不只是从学问的研究中来,更是从生活的体验中来。

这里不仅包含了《傅雷家书》最重要的文字,还有着家书之外的才情与学识。

目录

第一辑

 与傅聪谈音乐

 与傅聪谈美术

 与傅聪谈文学

 与傅聪谈修养

 致傅敏

第二辑

 致牛恩德

 致成家榴

 致吴宓

 致罗曼·罗兰

 致楼适夷

 致刘抗

 致黄宾虹

 致宋奇

 致周宗琦

 致罗新璋

 致石西民

附:傅雷自述

试读章节

写了大半天,字愈来愈不像话了。近二年研究了一下碑帖,对书法史略有概念。每天临几行帖,只纠正了过去“寒瘦”之病,连“划平竖直”的基本条件都未做到,怎好为故人正式作书呢?

现在该报告一下二十五年来大事。你行后我们全家赴桂四月。抗战期间(一九三九)曾只身去昆明,应滕固之约,当国立艺专的教务主任,三个月即回沪,从此蛰居。胜利后,一九四五年底至四六年年初,与友人合办综合性半月刊《新语》,以曲高和寡,四个月即停。今日翻出来重看,倒仍是数十年来文字风格最讲究的一份杂志。一九四七、四八年夏(举家)两次上庐山避暑三月,当时病肺,特去疗养。四八年五月夫妇去北京观光半月,兼访宾翁。四八年十一月全家飞昆明,四九年七月飞香港,聪留昆读书;十一月由港乘船去天津归沪,居今址。五一年四月聪自昆明回家,始决定任其专攻音乐。四五年春去天台山,秋又去天台,兼游雁荡。五六年五月重登黄山。以上均与梅馥偕行。五六年九月聪自波兰回国度假,同去杭州小住五日。是年六月曾与上海市政协参观团往淮南参观煤矿,并游佛子岭及梅山两大水库,均解放后伟大新建设。五七年三月又去北京开会半月。自此以还,即未离沪。四年来身体奇坏,精力大衰,几于足不出户,工作时间不得不减少一半。五六年前每日可工作十至十一小时,今则逐渐减至五小时左右。三叉神经痛时发,关节炎也经常纠缠,坐不起来,腰板酸痛难以支持。视神经更是使用过度,衰退到近于危险阶段,去春专科医生警告,再不彻底休息,恐有失明之虞,因停工三阅月。次儿敏(一九三七年春生)在北京外交学院修业,因转送北京外语学院专习英文,故学习期限延长为六年,须明年暑假方能毕业。我因鉴于教育子女精力财力都有问题,故及早节制,就是两个男孩。

聪八岁学琴,十三岁后即无好老师,零星就学,近于游击,十五、十六岁更无形中断,我一向准备他随时改行,学音乐原意只让他有一项终身的艺术享受。幼时我自己教他古文、诗歌、散文,材料自选自编。另外请人教英文、数学。半路进过高中,在昆明他自做主张,从高中二跳去考云南大学文科,考上了一年级,读了半年坚决要回沪专攻音乐。那几年中几次三番要求脱离学校,我均以无正式音乐教师可找,不允。五一年(十七岁)回家后,第一年还有老师,第二年老师去加拿大,只能自学。五三年春在上海与交响乐队演奏贝多芬第五协奏曲,七月去罗马尼亚得青年联欢节钢琴赛第三奖;又去波兰及东德演出,被波兰音乐界看中了,由波政府向我国提出,邀其去波兰学习,并参加五五年萧邦比赛。以后的事你已知道,不再赘述了。

今年十一至十二月,他将作访美演出:十一月九日至十二月中旬,在美三十四天共有十九场(四场在纽约)。十二月中旬至一月初,在美过年,并去夏威夷演出四场。一月中旬至二月底去澳洲演出十四场。归途或许在新加坡再度登场。你们届时定可见面。你家虎儿在澳洲大概也能听到他的演奏。我现在最担心他出台太多,妨碍他新鲜的音乐感受,也不利于钢琴与其他方面的学习。他说目前为了经济基础与艺术地位尚未稳固,一时还不能减少演出。我从他小时起就是希望他全面发展,学任何部门的艺术都不能只关在本行之内,才不至于贫血与闭塞。他今后还需要从多方面不断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平日为了他,我得写中文长信,免得他中文生疏。又得同时写英文信:媳妇年轻天真,也用得着老辈的人指导。亲家也常通信,这样就够忙了。

人浩兄也不远千里有所馈赠,且感且愧,望代道谢,此次实在没有精力单独写信给他了。第二次烟丝亦收到,谢谢。既不能免除关税,今后不再奉渎足下了。

随函另邮寄上拙译书数种。近四年来未再印,故一部分书拟托家和在港购就,寄至尊处(国内脱销之书,港九反有)。

此信前后写了六小时半,筋疲力尽,无以为继矣。诸维珍重不宜。夫人均此问候P220-222

序言

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健忘是没有前途的。人类历史,只能是在不断地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中前行。诚然,没有幻想或畅想,也就没有未来;但是多彩的幻想或高远的畅想,也只能建立在丰富的历史实践及其成果的基础上面。其他部门的运作是这样,文学艺术领域亦不能例外。——这正是我们选编本书的原因之一。

在这里谈艺论文且论学者傅雷先生(1908—1966),字怒安,上海市浦东人,是我国现当代杰出的文学翻译家。其所译巴尔扎克、梅里美、丹纳、伏尔泰、罗曼·罗兰等法国著作家们的作品,在读者中享有崇高的声誉,数十年来流传不衰。傅先生也是一位杰出的文艺理论家和艺术鉴赏家。他除了撰有专著《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和《论张爱玲的小说》、《独一无二的艺术家莫扎特》等众多文艺评论文章,还在大量的家书和写给友人的信函中,经常即兴而精彩地表达着对文学艺术问题和如何做学问的见解,——他的论学又常常是和谈文论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真可谓是信手拈来,皆成真谛。但或许是由于傅雷先生在译著上的声望远播广大,其在艺术理论和鉴赏方面的成就,却长时间被人们所忽略了。而这也正是我们从一个特定的角度编选其书简的另一个原因。

在以往的百多年中,谈文论艺者之众,犹如过江之鲫,其文章之多,亦可谓连篇累牍,难以胜计。然真能切中肯綮者,又有几人?就多数论者而言,不是失之就事(某一作家或某一作品)论事,缺乏思辨性的生发,便是空谈玄论,于事无补。而在近二十多年间,文艺观念好似有了较大的变化,不能说这于创作实践一无益处。但冷静分析下来,除了时遭“名词大轰炸”、“贩卖洋概念”之讥,充其量只是将原来就应坚持的东西重加申述而已;在这过程当中,还往往将原本明白清楚的道理,反而喧嚣得模糊恍惚起来。在这种情形下,站在新世纪之初回眸望去,在我国现当代作家理论家中,傅雷先生则可堪称为数不多的真正懂得艺术奥秘者之一。这从本书选录的书简中,不只能使广大读者领略到傅先生在文学艺术上的高深造诣,以开启品鉴作品的悟性与灵气,同时也可为作家艺术家和理论家们,提供一种如何契悟文心艺理的参照。

傅先生何以能在文学艺术上具备那样高深的造诣和精湛的鉴赏力呢?在进入本书正文之前,建议读者们留意以下三点。

一点是,傅先生所具有的“历史观念”与“世界眼光”。

傅先生在1962年写给青年文艺爱好者周宗琦的信中说:“人类历史如此之久,世界如此之大,岂蜗居局处所能想象!”“吾人”欲步入艺术之途,“首当培养历史观念、世界眼光”。这是傅先生的夫子自道,也是他一生从文事艺并获得巨大成就的经验之谈。

在一般人的思维方式中,往往将“历史观念”和“世界眼光”割裂开来,误认为有了前者,就会有认识上的纵深度,具备了后者,也就有了认识上的宽广度。殊不知如此简单化的结果,只能是对历史和世间事物的罗列杂陈、浮光掠影。而傅雷,在探索文学艺术规律的实践过程中,他的“历史观念”是世界性的“历史观念”,在他的“历史观念”中,即有“世界眼光”在;或者说,他的“历史观念”,并非局限于一般人所理解的,仅仅是对某一特定地域所作的纵向联系,而是以“世界眼光”观察判断全部人类文化艺术史的表现。他的“世界眼光”,也不像一般人所理解的,仅仅是对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所作的横向比照,而是从全部人类文化艺术史的背景上,考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艺术特征,以及每一个作家艺术家的创作个性的方法。唯其如此,他对文学艺术的种种见解,才能与一般的普通观念和流行的通病区别开来。他也才能在宏观地把握文学艺术普遍规律的基础上,准确地找到每一种具体文艺形态的独特性;反之,则能以后者去丰富与充实前者。

再一点是,傅先生所具有的全面而深湛的修养。  作为文学家和翻译家,傅雷之精通中外文学不必说了,但他的修养与视野并不仅止于此。从《傅雷家书》、《傅雷书信集》、《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与傅聪谈音乐》以及收入《傅雷全集》等其他著作中可以看出,他在文、史、哲(包括宗教)三方面,均有深切的理解。他虽不是美术家和音乐家,但以其颖异的悟性和长期的欣赏实践,对美术与音乐的鉴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更可贵的是,他能将自己掌握的哲学、文化、艺术知识和人生体悟交融互会、渗透一体,并概括提升为与艺术活动(创作、演出、鉴赏等)规律有关的方法论,以表达他心目中的“理想的艺术境界”。

确实,傅先生的颖异的悟性,我们是望尘莫及的,因为他的悟性之高,很大程度上来自其天赋的才能;但从他的家书和写给友人的书信来看,亦与其勤奋好学和持续不断的艺术鉴赏活动有关。试想,如果傅雷不在卢浮宫、梵蒂冈宫等诸多艺术宫殿中反复观赏过大量原作,单靠攻读文艺理论和艺术史课程,他能对自文艺复兴初期至19世纪末年500多年问数十位大师的创作作出那样精辟的剖析吗?同样,如果傅雷不是在艺术博物馆和展览会以及友人的收藏中,观赏过大量历代中国画的名作,更反复地品赏过黄宾虹的大部分精品(他自己收藏黄的精品就有五六十件之多),他能从史的高度,对黄的整体创作作出那般不同于常人见解的结论吗?不只对美术作品,在音乐领域中,傅先生也是非常重视鉴赏实践的。可以说,是不断的鉴赏实践,激活与提高了他的艺术悟性。而一般艺术理论家所缺乏的,恰恰就是傅先生这种坚持不懈的艺术鉴赏活动,因而也只能说些大而无当或千篇一律的话语了。

还有一点,就是傅先生所强调的,面对古今中外的文化艺术,要有能“通”能“化”的为学方式。

他在1954年的家书中这样说过:“我个人认为中国有史以来,(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最好的文学批评。开发性灵,此书等于一把金钥匙。一个人没有性灵,光谈理论,其不成为现代学究、当世腐儒、八股专家也鲜矣!为学最重要的是‘通’。‘通’才能不拘泥,不迂腐,不酸,不八股;‘通’才能培养气节、胸襟、目光;‘通’才能成为‘大’,不大不博,便有坐井观天的危险。”“通”者,融会贯通也,举一反三也;“化”者,消化吸收也,提纯升华也;概而言之,“通”者“化”者,亦即悟性之表现也,性灵之发扬也。不通不化,胶滞一点,固守一隅,难有傅先生似的博大精深、新见迭出的境界。在傅先生所有谈艺论学文章中,到处都贯穿着这“通”、“化”二字。我们在接受他所留下的遗产时,也当采取同样的方式,才能从中得到真正的教益。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听傅雷谈艺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傅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1064765
开本 32开
页数 30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5
出版时间 2010-09-01
首版时间 2010-09-01
印刷时间 2010-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3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53
丛书名
印张 9.75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11
14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8:5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