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解密中国(6)/教科文行动
内容
编辑推荐

《解密中国(6)》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热播科普节目《走进科学》的图文记录。《解密中国(6)》以生动的文字,精彩的图片,向读者解释了生活、历史等方面的种种疑问,将科学的真相展示在读者面前。本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是好读好懂的优秀科普书籍。

内容推荐

《走近科学》的栏目宗旨是“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提倡科学方法;传播科学知识”,“科学”便是栏目的灵魂和宗旨,既是我们的出发点,也是我们衡量事物的尺度。对“科学”二字的认识和理解将直接影响到我们的节目创作理念和传播方式。什么是科学?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我们在这里所强调的科学并不是只有超导、纳米、基因、航天才是科学,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外层空间、地球深处、亿万年前、亿万年后都有科学的存在。可以说科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它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左右着我们的思维方式。

《解密中国(6)》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科学知识。科学知识不再如课本里讲述的那样乏味枯燥,而是变得鲜活、生动起来:科学知识不再是抽象的定理和公式,而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解密中国(6)》图文并茂的编排方式更让人赏心悦目,引导我们徜徉其中,享受这科普世界无穷无尽的乐趣!

目录

一指禅

消失了的军团

逃不掉的罪恶

千年悬空

奇怪的自燃

祁山“精灵”

哀牢山猝死迷雾

吉酒迷雾

古墓魔影

古寺幽灵

钴-60劫难

海洋馆里的凶杀案

“拦截”巨人

会动的头盖骨

我看《走进科学》

道具在科普节目中的运用

试读章节

古酒迷雾

一次例行的考古探测,惊现大型西汉古墓;一波三折的考古发掘,出土2000年前的神秘液体,芳香迷人的西汉古酒为何千年不腐?谁能破译古人留下的秘密?

西安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城市,周、秦、汉、唐等14个王朝曾在此建都,在这块土地上承载着太多的历史记忆,素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称。在这座古老的城市下面,有数不清的古董文物深埋其中,随便刨刨,就能翻出一堆秦砖汉瓦来。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就是当地农民在打井时无意中发现的。2003年西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人员在一次例行的考古勘测中,探测到一个级别非常高的大型西汉古墓。那么在这座经历2000多年历史的古墓里面又会有什么惊人的发现呢?

2003年1月,在西安市北郊的文景路中段,也就是汉长安城遗址东南角1000米处的一个房地产开发公司的工地上,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的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进行考古勘探。

孙福喜(西安考古所所长):我们在这个地区长期工作,知道这个区域是汉朝一直到唐代的墓葬密集区域,按照文物法的规定,开发之前,我们先进行了勘探。

在这片区域,最近几年已先后发现了数百座西汉古墓葬,但是大都为平民墓葬,基本上没有发掘出什么有价值的文物。尽管如此,按照规定,在工程建设之前,仍然要先进行考古探测,这次也不例外。虽然是例行工作,出于高度的职业敏感性,考古队员们丝毫不敢大意。不过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很快就有了惊人的发现。

孙福喜:我们发现征地的范围内一共有3座汉墓,其中有一座是属于大型汉墓,规模、形制是相当大的。

在平民墓葬群中,发现了大型汉墓,这引起了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的高度重视。一场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就此拉开了帷幕。经过连续几天的钻探,考古人员发现,这是一座西汉早期的大型墓葬。从墓葬的形式来看墓主人的身份非常之高,级别应该在列侯以上。

孙福喜:就是在西汉的国都(子地),发现这样大型的墓葬也不是很多,因此我们非常激动,这次可能会有一个大的收获。

3月30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对这座西汉大型墓葬进行了重点考古发掘。这座经历了2000多年的古墓里面会不会有什么惊人的发现呢?考古队员们对此充满了希望。但是随着发掘工作的进一步展开,考古人员的眉头越皱越紧,他们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出现了。

考古人员:我们前后陆陆续续发现了五六个盗洞。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如果有这么多盗洞,那这里头有价值的文物可能就没有了,可能被盗完了。

果然不出所料,当考古人员清理至主墓室时,仅仅发现了墓主的头骨和一些散落的玉片,偌大的一座古墓里面,除了这些残碎的玉片之外,再没有发现任何随葬品。

考古工作人员:墓被盗得很严重,主墓可以说被盗得一塌糊涂。我们当时想可能这次发掘最大的收获,也就是这些玉片了,一共发掘了101块玉片。

面对这样一座空荡荡的大墓,考古队员不由得感慨万千,大量有价值的文物已在2000多年的风云变幻中被盗墓贼洗劫一空。就在大家已经心灰意冷的时候,一个新的发现引起了考古队员的注意。

考古工作人员:我们发现主墓东侧边有一块土和其他墓道的土相比较有不同之处,与主墓室封口的封土有相似之处,是黑黏土,也就是说是经过一种特殊处理的土,不是用这里的土,而是另外从其他地方拿过来的土,把它封上,我们就觉得很可能有一个小坎儿。  小坎儿也就是墓的侧室,主要是用于存放陪葬物品。那么这里会不会幸免于难,逃过盗墓贼的魔爪呢?考古队员怀着期待的心情,小心翼翼地打开侧室。

考古工作人员:可以说有一个惊人的发现,突然发现里面有好多器物,仔细一看发现有17件青铜器、5件陶器。

在西汉古墓中一次出土这么多的青铜器实属罕见,虽然这些文物历经了2000多年岁月的磨蚀,锈迹斑斑,沧桑毕现,但仍然不失昔日之高贵神韵。

这次考古发掘可谓是一波三折,虽然主墓室被洗劫一空,但是在侧室里面发现这么多珍贵的青铜器还是值得庆幸的。那么,这个墓先后多次被盗,为什么这个侧室能够幸免呢?是盗墓贼不知道有侧室的存在吗?这当然不是。因为一个规模如此之大的西汉古墓肯定都会有侧室的存在,盗墓贼不可能不知道,那么为什么他们没能发现这个侧室呢?专家们认为,这和侧室的开挖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在西汉时期墓穴基本上都是采用大开挖的方式,等下葬完毕再把泥土回填夯实,这样就造成了回填土的密度和色泽与旁边的土层大不一样。现在的考古工作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通过洛阳铲来分析土质,从而就能够探测古墓的大小、形状,以便进行考古发掘。而盗墓贼也同样是利用这种方法来进行盗墓的。

就这个墓来说,它的主墓室和墓道利用的是大开挖方式,而侧室则是在墓道和主墓室开挖完毕以后,在墓道底部用挖窑洞的方式来进行的,所以在侧室顶上的土层就不会留下一点蛛丝马迹,这也就是它能够幸免的原因。

面对这些文物,考古工作人员无不欣喜若狂,当他们对这些器物进行清理的时候,其中有两件青铜器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考古工作人员:在17件青铜器里面,有2件青铜器非常漂亮,可以说是耀人眼目,2个有通体镏金、顶盖上竖着一只凤鸟,就是现在叫朱雀的2只铜钟。

P69-72

序言

我们眼中的科学

在一个生命科学研究者的眼中,科学,就是实验室中、显微镜下DNA双螺旋结构常人难以琢磨的复杂组合。而在2005年年初的印度尼西亚班达亚齐海滩,在那些刚刚从海啸中死里逃生的幸存者心中,科学,就是他们找寻亲人的唯一希望。在这场吞噬了数以十万计的无辜生命的灾难过后,无数的人在绝望与希望相互交织的复杂心情中乞问,我的亲人在哪里?他们还活着吗?于是,在炎热的气候下,在散发着臭气的已经不能辨认的尸体上,科学家们小心地提取着可以确认身份的DNA样本,也提取着无数人的泪水与欢笑。在这一刻,科学,就是希望的代名词。

在普通公众的眼中,一株雄花退化、不能自我授粉的水稻,就是一株废稻——不能繁殖的水稻能做什么用呢!而在当年只有30岁出头的袁隆平眼中,这样的一株“废稻”简直就是上天恩赐给他的宝贝。因为科学告诉他,只有拥有这样一系雄性不育稻,才能不断地通过杂交,集中优势品种的优势基因,从而极大地提高水稻产量。于是,在同行的怀疑中,在周围人的冷嘲热讽中,在一次次失败的打击中,他坚持下来。在每一个拼搏的日日夜夜,科学使他自信、勇敢,成就了一个“东方魔稻”的现代神话,为解决全人类的粮食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这一刻,科学,就是他最大的财富。

在一个血液科医生的眼中,科学,就是这样一条严谨的定律——造血干细胞移植必须要六个位点吻合。而对处于生死边缘,必须依靠造血干细胞移植才能挽救生命的一位青岛父亲来说,这条定律对于他就意味着死亡。由于长时间无法找到合适的干细胞,他的生命只能在家人的痛苦煎熬中等待消逝。然而,科学的严谨不等于冷酷,现实的困境促使科学家们研究出三点配型移植的方法。尽管这是一场如此具有挑战性的手术,但正是它得以让17岁的女儿在最后一刻挽救了父亲的生命。同样温暖的血液流淌在父亲与女儿的体内,在这一刻,父亲布满泪水的脸和女儿灿烂的笑容都告诉我们,科学,是如此的富有感情。

在100多年前人们的眼中,麋鹿——这种被老百姓俗称为“四不象”的动物,是可以被随便打死,然后贩卖骨头以捞取大量银子的牲畜。于是,这种珍贵的动物在中国的土地上彻底消失。而在动物学家的眼中,麋鹿是哺乳纲偶蹄目鹿科的一种珍稀保护动物,是大自然生态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于是,100年后,人们历尽艰辛,把它们重新引回到中国大地。我们曾经让太多的生灵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但是今天,科学告诉我们,它们是这个地球上与我们平等的一份子,善待它们就是善待人类自己。麋鹿在属于它们的领地中自由地驰骋,在这一刻,科学,让我们的心胸更加宽阔。

科学,研究星体之间无色无形的引力;

科学,寻找我们肉眼根本无法看到的微小病菌;

科学,探索几十亿年地球变化的沧海桑田;

科学,捕捉我们视而不见的点滴瞬间;

科学,离我们如此之远。

然而,在媒体人的眼中,科学就是劫后重生时脸上的笑容,就是揭破谜底后畅快淋漓的心情,就是克服人生困难中无坚不摧的勇气。

科学,有血有肉,有喜有悲。

科学,离我们如此之近。

2005年12月

后记

几年前,《走近科学》为扩大自己的影响出过单本的解说词集,但像这次系列化出书还是首次。据说还是被出版社看中,认为有市场需求,会产生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才确定出版的。这说明《走近科学》真的好看了,真的在广大受众中生根了。

的确,《走近科学》这几年一直在探索科普节目本土化、平民化的路子,并且取得了成功。它那种找由头、讲故事、设悬念、做演示的样式,那种好看、有用、贴近、轻松的风格,越来越受到观众的欢迎,也逐渐得到专家们的认可。这些迹象告诉人们,一个为中国人所喜闻乐见的电视科普栏目诞生了。

《走近科学》不但看的人多,而且来电来信,网上点击,甚至千里迢迢到栏目造访的人也多。这说明大家看过之后,还有进一步了解其内容和反复进行欣赏的需要。用专业术语说,就是有在平面进行二次传播的价值。不但有可视性,而且有可读性。尤其是这套丛书对节目进行了精心梳理,选取了其中引人入胜的内容,名日《解密中国》。我深信书的内容和这个书名一样吸引人。我向广大读者推荐这套丛书,因为读了它不但能开眼界长知识,还会得到美的享受和满足。

2005年12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解密中国(6)/教科文行动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走近科学栏目组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947931
开本 16开
页数 14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11-03-01
首版时间 2011-03-01
印刷时间 2011-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教育考试-字典词典-字典词典、工具书
图书小类
重量 0.2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Z228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5
163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6: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