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桐城科举/桐城历史文化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文化桐城,翰墨飘香。桐城为安徽历史文化名城、知名文化大县,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到了清代,桐城更有“冠盖满京华,文章甲天下”之美誉。为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构建文明和谐社会,提高桐城知名度,桐城市委、市政府委托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编撰一套《桐城历史文化丛书》,以期多角度地反映桐城历史文化,向世人展示书香桐城的风采。方宁胜编著的《桐城科举》是该系列之一。

内容推荐

方宁胜编著的《桐城科举》:“龙眠钟秀,代起入豪。”何以能“代起人豪”?原因在于桐城教育事业的发达。在明清两朝,桐城教育远比周边县发达,尊师重教之风尤盛,时至今日仍然如此。教育永远是桐城的一个品牌。《桐城科举》一书,通过翔实的史料,对桐城科举和教育的方方面面作了较详尽、客观的评述,揭示了“桐城人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发达的教育。全书既有综合概述,也有个例剖析,既有学术性、知识性,又有可读性、趣味性。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科举基座

 一、卓有成效的蒙养教育

 二、桐城书院教育述略

 三、县学与文庙

 四、考棚沧桑

 五、北京城中的桐城试馆

第二章 科举盛况

 一、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二、充满艰难的科举之路

 三、桐城进士知多少

 四、戴名世:榜眼是这样练成的

 五、移民后裔——科举望族的主体构成

 六、科举人家继世长

 七、群体代称话人才

第三章 科举与人生

 一、命运科场谁主沉浮

 二、身陷科场案的桐城人

 三、科举考官:行走在荣辱之间

 四、清初拒不应试的明末桐城遗民

第四章 桐城文派作家与清代书院教育

 一、书院讲学与桐城文派的传承

 二、刘大櫆微州讲学记

 三、姚鼐的书院讲学生涯

 四、姚莹殷殷书院情

 五、方宗诚枣强兴书院

 六、吴汝纶与莲池书院

第五章 后科举时代的桐城教育

 一、时代先声:桐城士人的科举观

 二、私塾景观留学热潮

 三、科举之废与桐城近代教育的兴起

 四、从科场战士到教苑园丁

 五、人才奋兴再领风骚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传统文化视野下的桐城县,包括今桐城市、枞阳县大部和怀宁、潜山部分地区,面积广大,幅员辽阔。史载:清代桐城疆域,东西广280里,南北长159里,通境面积17340方里。东界庐江府无为州,南邻怀宁县,西毗潜山县,北抵庐州府舒城县,西南、东南与潜山县、池州府贵池县接壤,西北、东北与舒城县、庐州府庐江县相望,自县治至府治兼省会安庆120里,至江宁590里,至京师2397里。境内,“北峡、南峡阻其北,横山、二龙降其前,沙河、挂车控其右,长江限其东,表里江湖,周环山泽。”(清道光七年《桐城续修县志·卷一·舆地志·疆域》)其山深秀而颖厚,其川迤逦而荡潏,风光之胜,甲于江左。

早在新石器时代,桐城地区就有人类活动的踪影。在2007年底至2010年3月进行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境内共发现先秦遗址32处,其中新石器时代遗址16处。考古人员在新渡镇九重村金盆墩遗址,寻找到具有薛家岗晚期典型代表性的枫叶形鼎足,为研究皖西南地区先秦聚落的变迁提供了珍贵史料。时至东周,设置桐国,为楚附庸。秦为舒县地,隶九江郡。汉魏六朝时期,先后称枞阳县、舒县、阴安县和吕亭左县,建置不定,隶属多变。隋开皇十八年(598)改称同安县。唐至德二年(757)改为桐城县,此为桐城县名之始,沿用至今。1949年2月桐城解放,析东南乡大部地区为桐庐(后改为枞阳)县。在数千年历史演进中,位于长江与淮河之间的桐城,一直扮演着接江望淮、承东启西、交通南北的重要角色,并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戴名世曾在《孑遗录》中这样描写自己的家乡:“桐城居深山之中,地方百余里,一面滨江,而群山环之,山连亘千余里。与楚之蕲、黄,豫之光、固,以及江淮间诸州县,壤地相接,犬牙错处,虽山川阻深,而人民之所走集,皆为四达之衢。”高耸绵延的大别山,分隔了长江与淮河,也隔断了江淮地区西部的陆路联系,使得地处大别山东麓、山脉与平原交界的桐城县,成为沟通中原地区和长江中游及以南地区的陆路交通要道上的节点。它不像安庆那样直面长江,无可凭依,也不像徼州那样群山环抱,易守难攻。它开放,但有所坚守;它封闭,却又触角向外,所谓“抵天柱而枕龙眠,牵大江而引枞川”,便是对它最生动的写照。一方面,乱世中,这里往往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事频仍,狼烟遍地,因此尽管桐城的历史悠久,但所存遗迹断续零散。另一方面,相对便捷的水陆交通,山环水绕的自然格局,吸引了大量人口汇聚于此。西北的高峻山地阻挡了来自北方的冷空气的侵袭,使得这里气候温暖,降水充沛,土壤肥沃,为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从历史上看,早在春秋时期,桐国就是江淮小国中的一个。春秋晚期,楚国向东扩张,控制了江淮地区的西部,处于吴头楚尾的桐国成了楚国的附庸,深受楚文化的熏陶。而在此前吴国强盛之时,桐国所处的地域都在吴越文化的笼罩之中。后来越灭吴,并有了原吴国所有的地方,但是存在时间不长,楚人东向发展不断侵蚀越地。大约战国中期,楚灭越,楚文化由此强势东进,促进了江淮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汉书·地理志》说:“楚越数相兼并,故民俗略同。”楚文化、吴越文化、中原文化互相交融、互相渗透的现象,在江淮地区得到最集中、最典型的体现,桐城地区恰好处在这种多元文化的过渡带上。P1-2

序言

残冬之晨,寂寥读书窗下,忽得江君小角万里函,云有桐城丛书一编,将刊行于世,请为之序。予虽间握笔伸纸,似有立言之志,才短学薄,远西之微士而已,何敢应江君之请,而为数行以弁扬龙眠盛迹之鸿篇?无乃所谓着粪佛头乎?幡然思之,蒙如此之宠荣,遇如此之笃眷,奚可推辞,而或至蔑江君之友谊,逆东西之交流?昔者潘木压先生,家藏书万卷,以为书公物也,不能私。今江君等人承先辈之遗风,不惧推其意,以斯文为天下之公物,岂非当世之大快事哉?然则不肖外人,洵无从逃避,不得不讷讷数言以归之。

廿余年前,肄业既毕,敝国史家龙先生巴尔,评予所为南山文祸之论文日,生之大作,余甚喜之,惟历史与舆地,相为表里,不能分其学,重此而轻彼,生其尝游皖乎?赧然曰未往。退而太息,龙先生展阅拙文,一目了然,知予之足未踏桐城之土,予之口未吞龙眠之气,则岂不杰以南山先生所居之故乡为南山先生所记之意园,即以有名有实之旧县为书生意中之幻景乎?久之始下云楼而东,入北峡关,以至县治,乃皖然盱衡,四眺而叹曰,嘻乎,此是吾书中之桐城欤!若是万户之邑,百里之域,视四海之广,弹丸黑子耳,而其名垂宇宙,数百年之久,人之以巍科达官者,震耀天下,不可胜计,文之以精辞微理处,脍炙人口,曷可胜书,甚至为有清一代之正宗。此诚为中国历朝之所罕有,欧洲诸国之所未有矣。遂往视惜抱先生之树,过千载紫来之桥,东而登南山之墓,西而攀相国之陵,漫游平野,往来阡陌,观农夫之力耕田间,居民之勤治生产。予每游龙眠山之麓,虽不过一二日,犹足以知土田之肥沃、物产之丰夥、天地之神灵,而冥然潜心,溯流穷源,庶达至盛之泉。

夫斯文之兴于富裕,此天下万世之公理也。如大江之南,数百里而遥,即徽州府,以山多田少,人多释耒服贾,其商之豪富,士之贤才,遐迩莫不闻,故有商而兼士之说。兹窃其意日,农而兼士,士而兼农,不亦桐城盛兴之机乎?然此言大旨耳,公理之象也,不足尽龙眠之所独有,善地之所奇特,而尤不克明其所以然者,是则斯文之统,安得存而不绝,累世荟萃,相继绍之以至于今乎?予翻阅龙眠之文久矣,虽稍知其大略,偶窥诸事之故,仅得其一二,而未之详。幸而予之蒙将发,非以恍然之大悟也,先正后学数君实为之矣。盖此数君者,与江君同志,慨然以传文统为任,以守遗绪为责,因博征龙眠之文献,以阐曩日之事、江山之胜、民间之俗、望族之法、登科之术、仕途之道、文风之变,且无论耀光幽德,穷搜先辈之古文诗词,以拔其尤者。所辑所择诸珍,渐渐满箧,所辨所论诸作,冉冉盈筐,甚至成全璧,乃分若干篇,合为八册,名曰桐城历史文化丛书,而付之刊刷,以公海内。其书若龙眠乡之田园也,郁郁兼茂,有岁熟且丰,有实甘且多,终可止学者无穷之饥渴,兼补海隅书生之意园之所不能殖,岂不天下斯文之大盛事哉?于是书此数言以为序,江君其许之乎?

辛卯春日,戴廷杰拜题于巴黎寓中。

后记

文化桐城,翰墨飘香。桐城为安徽历史文化名城、知名文化大县,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到了清代,桐城更有“冠盖满京华,文章甲天下”之美誉。为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构建文明和谐社会,提高桐城知名度,桐城市委、市政府委托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编撰一套《桐城历史文化丛书》,以期多角度地反映桐城历史文化,向世人展示书香桐城的风采。

《桐城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受命后,邀请专家学者认真座谈策划,拟撰八册。经过两年努力,书稿已成,交付出版社出版。现对八册书稿略作概述。

《桐城科举》:“龙眠钟秀,代起入豪。”何以能“代起人豪”?原因在于桐城教育事业的发达。在明清两朝,桐城教育远比周边县发达,尊师重教之风尤盛,时至今日仍然如此。教育永远是桐城的一个品牌。《桐城科举》一书,通过翔实的史料,对桐城科举和教育的方方面面作了较详尽、客观的评述,揭示了“桐城人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发达的教育。全书既有综合概述,也有个例剖析,既有学术性、知识性,又有可读性、趣味性。

《桐城明清名宦》:明清两朝,桐城共有举人九百余人,进士两百四十余人,从政为官者千余人。《桐城明清名宦》一书,作者本着“不虚美,不掩恶”的严肃认真的态度,以《明史》、《清史稿》和大量文人著述为依据,概述了他们的政绩和政声。古人云:“学而优则仕。”桐城为官者,不仅“学而优则仕”,而且做到“仕而优则学”。正因为如此,他们品格端方,学养深厚,勤政为民,严于律己,为官清正廉洁。在桐城一千多位州县以上官员中少有贪官,这是一个奇迹。因此,《桐城明清名宦》亦可以说是一本反腐倡廉的好教材。

《桐城文派概论》:“天下高文归一县”,桐城文派雄踞清代文坛两百余年,俨然为清代文坛盟主。桐城文派是桐城一张鲜亮的名片。桐城文派为什么产生在桐城?又怎样流衍至全国而形成一个庞大的作家集团?桐城文派有哪些成就?对整个清代乃至现代文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书中均有评述。本书观点鲜明,客观公正,其中有不少独到见解,让人耳目一新。

《桐城明清散文选》:近年来,桐城派文人的作品选集、个人专集等大量出版,但很少有人能读到明代和清代“派外”桐城人的文章。本书除了选有桐城籍作家的名篇佳作,还选有明代左光斗、马孟祯、何如宠、方以智以及清初钱澄之等人的文章,更选有盛世名臣张英、张廷玉等人的佳作。本书另一特色是往往为桐城派研究者所忽视的桐城文人,如孙学颜、姚范、萧穆、徐宗亮、吴闽生等,均有佳作入选。读完此书,你会深信“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此言不虚!

《桐城明清诗选》: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曾说“桐城诗胜于文”,只因文派名声太盛,掩盖了诗派。其实桐城写诗的人超过写文的人。本书从明初方法开始,到清末姚永概为止,遴选了两百余位诗人的优秀诗篇,共千余首,体裁多样,内容丰富,蔚为大观。此书还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有众多名媛诗作入选,格调高雅,韵味绵长。此外还有村夫樵民佳作,清词丽句,散发泥土芬芳,别有一番韵味!由此,可以看出桐城这方沃土文化底蕴何等深厚!

《桐城现代名家文选》:当代著名学者罗哲文教授评论现代桐城文化时说:“看今朝,人文重崛起,再度领风骚。”现代中国学界文坛,桐城作者如林,群星璀璨。受篇幅制约,我们从成千上万的作者中,遴选了朱光潜等十大家的文章约七十篇,通过美学、哲学、古典文论、散文诸多方面的成就,彰显了现代桐城文化的辉煌和繁荣。可以看出:在新的时代,桐城人才辈出,他们继承并发扬了桐城的优秀文化传统,为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桐城风情》:这是一部极具桐城特色的乡邦文学作品专集,桐城淳朴的民风民俗,桐城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本书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生动的反映。尤其是桐城歌,被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桐城歌不仅内容丰富健康,而且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语言优美,格调高雅,具有很高的文学和艺术价值。本书收录百余首,有鸿篇巨制,有精美短章。本书还收录了多个黄梅戏选段。黄梅戏原本出自湖北黄梅,清末至民国初年传入桐城,此后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成为了全国五大地方戏剧种之一,并孕育出了著名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

《桐城名胜》:桐城享有“冠盖满京华”之称,但桐城人热爱故乡,眷恋故土,不管在外地游宦多久,官有多大,最后都要致仕还乡,落叶归根,所以名人宅第、名人园林、名人刻石、名人墓葬比比皆是,更兼桐城有千年历史,古建筑极具特色,且保存完好。《桐城名胜》图文并茂,通过一幅幅精美的图片,真实地再现了风景如画、山川秀美的文都,人文荟萃、古色古香的名城。

《桐城历史文化丛书》的编撰,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戴逸先生的赞许和支持,其乐于出任本套丛书学术顾问,并为之作序;远在万里之外的法国法兰西学院汉学所研究员、著名汉学家戴廷杰博士得知丛书编撰的消息,欣然为之作序,戴廷杰先生对桐城文化情有独钟,尤对桐城派有精深的研究,他为撰写《戴名世年谱》,曾多次来到桐城,与我们谈起桐城派,如数家珍,令人感佩;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胡连松先生和中共安庆市委常委、桐城市委书记王强先生为之作序,在此一并感谢。

本套丛书出版,得到安徽省委宣传部、中共安庆市委、安庆市人民政府和中共桐城市委、桐城市政府、安徽出版集团、安徽美术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深表感谢。

由于时间紧迫,资料有限,加之撰稿人学识疏浅,水平所限,错误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杨怀志 江小角

二○一○年十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桐城科举/桐城历史文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方宁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美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830476
开本 16开
页数 19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1-10-01
首版时间 2011-10-01
印刷时间 2011-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3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91.3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60
176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9:4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