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立芳编著的《道教社会伦理思想之研究》选择道教的宗教社会伦理思想来做研究,是从根本和根源上探讨隐含在道教出世教义中那种中国古人关注现世、积极的参与意识,探讨道教思想文化对中国古代的社会历史究竟有着怎样的深刻影响,也探讨传统的道教社会伦理对今天还有什么借鉴的价值。这就要求作者对道教思想文化、中国古代社会和传统的伦理思想体系做整体的把握,因此,这个选题无疑具有相当的创新性,同时也有相当的难度。
图书 | 道教社会伦理思想之研究/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何立芳编著的《道教社会伦理思想之研究》选择道教的宗教社会伦理思想来做研究,是从根本和根源上探讨隐含在道教出世教义中那种中国古人关注现世、积极的参与意识,探讨道教思想文化对中国古代的社会历史究竟有着怎样的深刻影响,也探讨传统的道教社会伦理对今天还有什么借鉴的价值。这就要求作者对道教思想文化、中国古代社会和传统的伦理思想体系做整体的把握,因此,这个选题无疑具有相当的创新性,同时也有相当的难度。 内容推荐 道教在长期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社会观,就怎样认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怎样看待和处理人际关系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社会伦理思想。何立芳编著的《道教社会伦理思想之研究》围绕道教神仙思想的演变,从国家层面的政治伦理、社会团体层面的社群伦理以及个人之间的人际伦理三个方面探讨了道教以神仙信仰为基础的人伦准则和社会行为规范及其实现渠道和取得的一些实践性成果。《道教社会伦理思想之研究》中指出,在人道中成就仙道是道教社会伦理思想的主干线索,道教神学体系的实际功能是指向社会的,道教信仰的终极源头是现实社会本身。道教的价值是历史的,更重要是现实的,道教社会伦理思想理应成为当今和谐社会建设的有益参考。 目录 序 绪论 道教社会伦理思想研究的理论与学术史 第一节 道教社会伦理思想研究的方法与意义 一 “道教社会伦理”概念的界定 二 作为伦理性宗教的道教研究 三 道教社会伦理研究的现实意义 四 道教社会伦理研究的方法及内容框架 第二节 国内外学界的道教社会伦理思想研究 一 国内道教社会伦理思想研究概述 二 国外道教社会伦理思想研究概述 第一章 从仙道到人道——道教的伦理化趋势 第一节 道教神仙思想的伦理化过程 一 从服食成仙到内丹修炼 二 从肉体成仙到精神成仙 三 当代神仙思想的崭新诠释:生活道教 第二节 从仙道到人道的转变过程 一 道教“仙道”与“人道”的辩证关系说 二 在“人道”中成就“仙道”:道教神仙思想的社会关怀 第二章 “爱民则国安”——道教的政治伦理思想 第一节 “天地大吾身,吾身小天地”——道教修身与治国合一思想 一 “治身者爱气则身全,治国者爱民则国安”——道教治身理国关系说 二 “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道教“身国同构”的治世理论 三 “人主者,民之师也”——道教身国同治理论对统治者的要求 第二节 “万民归往而不伤害,国家安宁而致太平”——早期道教“致太平”社会伦理思想 一 早期道家、道教“致太平”的社会理想 二 道教“致太平”社会理想在道教史上的影响 第三节 “天地无人则不立,人无天地则不生”——道教“天人感应”的政治伦理 一 从“天人感应”到“三合相通” 二 从“天人感应”到“三才相盗” 第四节 “上无事而民自富,上无为而民自化”——道教“君无为臣有为”的政治伦理 一 “无为”与“无不为”的辩证关系 二 “不言而民信,不教而民自化”——道教“无为而治”的教化观 第五节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道教“以人为本”的政治伦理 一 “国以人为本,人安则国安”——道教的治国思想 二 “治国之道,乃以民为本”——道教的民本思想 第三章 “天道助弱”——道教社群伦理思想 第一节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道教的人人平等思想 一 从“道性平等”到“人性平等” 二 从“人性平等”到“经济平等” 第二节 “天下之事相承负”——道教“承负”说与代际公平 一 道教“承负”说的独特教化功能 二 道教“承负”说的现代思想价值 第三节 “天道均平,有余必损”——道教关注普通民众的社群伦理 一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平等思想 二 “天之有道,乐与人共之”的理财观 第四章 “冲气以为和”——道教的人际伦理思想 第一节 “物之生也,既因阴阳和气而得成全”——道教“和”的思想的理论探源 一 《道德经》、《太平经》对“和”的思想的阐述 二 道门人士对“和”的思想的阐述 第二节 “我病则众病,我痛则众痛”——道教“我一你”和谐原则 一 近代西方哲学“唯我论”的产生 二 道教“我一你”和谐共生论 第三节 “明君良臣、父慈子孝”——道教人际和谐的相处之道 一 明君良臣,共致太平 二 父慈子孝,大道通行 三 “忠孝”践行,证道成仙 第四节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道教人际和谐的实现途径 一 “顺善不止,因成大宗师”的修养之道 二 “诸恶莫作”——道教对“恶行”的规劝 三 道教积善伦理对社会的教化功能 第五章 道教社会伦理思想的实践性 第一节 道教社会伦理思想的实现手段 一 树立典范,教化世人 二 善福恶祸,德福一致 三 赏善罚恶,因果报应 四 为善不止,长生久视 第二节 道教社会伦理思想的实践成果 一 历史上道教践行社会伦理思想的活动 二 当代道教界践行社会伦理思想的举措 第三节 道教社会伦理思想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 道教辩证思维与和谐社会理论 二 道教太平理想与和谐社会目标 三 当代道教界对道教教义的阐释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结语 道教社会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道教社会伦理思想之研究/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何立芳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巴蜀书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7526827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2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00 |
出版时间 | 2010-11-01 |
首版时间 | 2010-11-01 |
印刷时间 | 2010-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6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958 |
丛书名 | |
印张 | 7.6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四川 |
长 | 204 |
宽 | 139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