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精神不死(亲历5·12汶川大地震)/南方周末二十五年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精神不死(亲历5·12汶川大地震)》一书汇集了《南方周末》二十五年的精华代表作。如:孤岛汶川的人性百态;使往生者安息让在世者慰藉;压垮北川自杀官员的最后稻草;渭水已无水可流;中国军队汶川灾区突进史;韩国总统李明博“入川”;……每篇作品均围绕汶川大地震展开。杨兴峰、范以锦、江艺平、白岩松、易中天、杨锦麟、贾樟柯、陈丹青、童兵、展江郑重推荐。

内容推荐

《精神不死(亲历5·12汶川大地震)》是南方周末二十五年文丛之一。

《精神不死(亲历5·12汶川大地震)》全程记录了汶川地震的前前后后,救援的紧迫与艰难,死亡的残酷与无奈,官员自杀的冲击与反思,重建家园的急切与困境。重回那段焦苦的日子,重新体会那些泪水的温度,体会心手相牵的撕裂痛感。我们的灵魂,会在冷热交替之间再一次完威坚硬的淬火。

目录

总序:不死的理想随书页飞扬

第一辑 永志“5·12”

汶川没有死去

孤岛汶川的人性百态

北川,悲伤成川

灾后北川残酷一面

北川村民出深山记

理县:西线无“战事”

清平矿工逃生档案

青川的迷惘与坚韧

甘肃文县:被低估的震灾

红白镇,复苏24小时

虹口:寂寞7日

映秀镇:废墟寻觅

映秀镇:波折解救

第二辑 生死大救援

作家阿来:随时出发,寻找妹妹

兵将突击

中国军队汶川灾区突进史

邱光华战友讲述:失事直升机的最后一刻

成都华西医院:磅礴急救

国家救援队的真实救援

成都双流机场:生死时速15分钟

“最危险的任务”

英雄任木匠

理想主义涤荡百万志愿者

“川”震海峡台湾动员

如果,每个灾区都有一台摄像机

第三辑 负责与问责

“给灾民一个家的感觉”

北川县政府:废墟上艰难重建

真相比荣誉更重要——林强访谈录

回家,再回家

九洲体育馆:幸存北川的表情

北川中学:小心疗伤

阿坝监狱:这里的危险静悄悄

韩国总统李明博“入川”

白鹿镇还是白鹿镇吗

映秀镇:震后救灾指挥全记录

谭力:我的笑和哭

性情市长马华:我没有号啕大哭

唐祖华:村官“火线”升镇官

成都惊情一月

第四辑 生死与感聩

“33年前,你们救过我们”

使往生者安息让在世者慰藉

那一刻,我突然心里一酸

对自己诚实一点

勇气并不来自能够战胜什么

五月“双城记”

假如换了是我

王云霄的故事

写满名字的T恤

小狗的眼神

太阳照常升起

他们的冷静

第五辑 重建与纪念

敢死队和尚释宏永

拯救心灵残疾  四川地震灾区残疾人志愿者的心灵互助实验

孤儿李舒浩送养记

爱心收养,缘何从热点到冰点

压垮北川自杀官员的最后稻草

一个农民的镇长生涯

“我们的痛苦来源于爱,我们的幸福也来源于爱”

汶川阿尔村:千年之变,“羌”去何处

“5·12”成都式纪念:生者为大

遇难失踪人数:一个都不能忽略

最后的“北川”

这一年你没被击垮,就永远不会被击垮

试读章节

18日晚上风雨大作,操场上的帐篷被吹得七零八落,体育系的男生们拆东补西,一夜没睡,个个被淋得像落汤鸡,情绪很消沉,在19日上午,雨停之后,大家横七竖八躺在岌岌可危的帐篷里休息。厥铭驰趴在被子上,用枕头盖住自己的头,“我恨对面的山,”他说,“我不想看见它。”这个刚刚20岁的小伙子,肩上已承担了过多责任。

下午,这一天体育系二年级第一次生火做饭。粮食不多了,他们把一些面块加到稀粥里,看上去更像一顿饭。周围有其他班的“炊事员”在炒菜,不知从哪儿搞到了腊肉。有人忍不住凑过去多看了两眼,厥铭驰有些生气地命令,“把头转过来,不准看!”这一刻,他才又重新恢复了坚定的意志。

而音乐舞蹈系的孙立从来没有忘记他的舞蹈,练功房毁了,他会在草坪上压腿,会在走路时突然来个弧线优美的旋转。“8月份我肯定还是要去北京。”他说,尽管他坚持不透露节目的内容,但他偶尔兴起,会表演一两个其中的动作。

在阿坝师专,和孙立一样仍然保持诗意的人并不少,在教学二楼前的树林里,乱糟糟的帐篷区前,来自马边彝族自治县的音乐系学生阿罗阿曲每天到这里盘腿坐下看书,他最近看的是一本研究西方音乐的专业读物,“我喜欢施特劳斯,”他说,“莫扎特也很好。”在他翻到的那一页,正是莫扎特那婉转而神圣的《安魂曲》。

在山上的双河村,年轻气盛的杨福建则大发脾气,他名为治安员,实则同时身兼警察、法官、卫生监督员和民事纠纷调解员。前些天他刚刚和村支书陈忠先给大家规划了一片大小便的地方,好不容易解决了卫生问题;今天又发现几棵樱桃树被人砍去了活枝。

“哪个砍活树当柴烧?!”这个水果商很是心疼,不禁大叫,“太不像话了,老子要弄他!”几个双河村的年轻人一同响应,果树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周围没人答应,这样的事情只能是城里人干的,但没人承认。很多人警惕地看着暴跳的杨福建,气氛逐渐紧张。

陈忠先赶紧跑来,喝止住杨福建,然后一路小跑到果树主人的帐篷,随即又返回,“我调查清楚了,是主人家自己剔的枝。”他边解释边跟周围的城里人使眼色,“不管别人的事,都回去!”

是不是主人家自己剔的枝,只有陈忠先自己清楚,但这个经历过无数大风大浪的老人,无疑在努力维系双河村聚居点里脆弱的和谐。

这样的事情其实还有很多,比如水只能用来做饭洗菜,谁用来洗脸洗脚就要被罚停水。但陈忠先对偶尔碰到的违规情况往往视而不见,“人家是城里人,爱干净。”他解释说。村子里棚户之间偷窃一直不断,但治安员逮到的大多数人,都被陈忠先放了,那都是些偷食物的人。只是对趁机偷窃财物的人,村里毫不手软,痛打一顿。

在陈忠先一生中,这并不是第一次灾难。他记得前些年大泥石流冲进县城街道,也记得1980年代的洪水将整个县城淹没,还有1950年代末的大饥荒。当了大半辈子农民,陈忠先对灾难习以为常。汶川,这个高山河谷之间的城市,这个总是与水、旱、滑坡和泥石流相伴的命运多舛的城市,但这里的人依然在险峻的高山上开出一片片整齐的梯田,在漫天风沙中种植出甜美的樱桃,也在河滩边年复一年地经营,建立起阿坝州最繁华的县城。

19日,地震后第七天,汶川亮起了部分街灯;县城里开通了几个充电点,人们排着长队给手机充电;在救灾指挥部门前电视转播车前,总是围拢了一大群人,他们准时前来收看新闻节目;在阿坝师专,爱美的女生们终于忍不住省出水来洗头,清晨阳光下,湿漉漉的头发垂成优美的弧线,她们终于在震后第一次显示出自己原本姣好的颜色。尽管道路仍然难通,尽管物资仍然紧缺,尽管周边高山上的村寨情况比县城可能更加恶劣,但这个顽强的城市已经在一点点恢复生气。  在5月19日14时28分,当汶川人群肃立、汽笛齐鸣,在上海,中国最繁忙的大都市,整个城市暂时停止了运转,他们和汶川人在一起;在杭州,人们在西湖边点燃了点点烛光,他们和汶川人在一起;在成都,人群聚集在天府广场,高喊“汶川加油”,他们和汶川人在一起……在那一刻,漫天的风沙回旋于河谷之间,这风沙是否迷湿了所有汶川人的眼,他们是否知道,此刻所有中国人都心系汶川人?

P10-11

序言

在这样一群人,在这样一组文字的面前,任何嘉许皆不免苍白。掩卷之时,我想起那位传媒先驱的墓志铭:这个长眠他乡的人,说了他应该说的话,做了他应该做的事。

当天地间巨大的断裂在刹那间发生,其势已经没有了思索的可能。这本书里当然有匠心,但是我更想说,本书作者和编者的所有行为,首先是本能的反应。这是瞬时降临的严苛测试:每一名记者,每一个媒体,都显露了自己的基因。

它带着这张报纸的印记:冲动,锋利,爆发力;或是前卫,料峭,卓尔不群。本书记录了惊心动魄的事实,也记录下追寻事实的艰辛。它难能可贵地发出诚实的声音,人们也由此发现,更多的真话还哽咽在喉头。形形色色的讲述,各个不同的内心,文字的深处却有共同的底色。坚硬的质疑背后,我看见对弱小生灵的柔肠;在甚至是最冷的字里行间,也可以触摸到泪水的温度。

记得20世纪90年代中,《南方周末》一纸风行。当时我在央视《新闻调查》,1998年初,我们请来尊敬的长者,《南方周末》的创办人左方先生。大家渴望了解“大案要案”报道的采写内幕,急欲学习《南方周末》的尖锐和勇敢。然而多少有些出入意料,在“左方谈南方”的最后,左方先生说,要问他自己最喜欢什么样的内容?他最喜欢的是,“人性的故事,真善美的报道,启蒙的文章”。

这个细节,有助于人们理解《南方周末》的历史传承。当时的主编已是江艺平,她和左方先生提出了《南方周末》的“报训”:“彰显爱心,弘扬正义,坚守良知”。2000年,在“千年特刊”上,江艺平用更明晰的语言写道:“为什么我们从不放弃?因为我们爱得深沉”。

不错,这是老话,但它是一个传媒的核心理念,而核心理念不是时装。爱——包括生命、人性,是永恒的命题,不因时移世易而可以改换,对传媒,也绝非所谓“价值中立”等“专业性”可以替代。这是媒体的立身之本,当传媒冲入市场的双脚急促踉跄而迈向自由的步履沉重迟缓之时,它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

我对《南方周末》的最爱,是它的正直和善良。我认定,人道关怀,是《南方周末》最宝贵的精神传承。说真话的勇气和探真相的执著,无不源自对生命的尊重。从人性出发,才不离常识,才有真伪判断,才少奴性,少官气,不会唯强梁之马首是瞻。爱,让《南方周末》和它的读者保持着血肉联系,温暖,平易,而非曲高和寡;让它在坎坷的路上不断调适着自身,脱去稚气、戾气,获得成熟的力量。从汶川大地震现场的绝境归来——亲眼见证了千百万生灵的生离死别,亲身参与了对生命的关切、援救、呵护,亲历了心灵熔炼的一群人,值得人们寄予无限的期待。

钱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精神不死(亲历5·12汶川大地震)/南方周末二十五年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南方周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3925926
开本 16开
页数 34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4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3
丛书名
印张 22.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4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3:2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