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财富帝国(美国六大实业家的传奇人生)/世界资本经典译丛
内容
编辑推荐

约翰·雅各布·阿斯特、科尼利厄斯·范德比尔特、安德鲁·卡内基、约翰·D.洛克菲勒、亨利·福特和约瑟夫·P.肯尼迪,即便在他们去世多年后的今天,他们的姓氏仍然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在其生前,他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掌控着他们赖以生存的这个世界,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在大多数人眼中,巨富们总是拥有其内在的迷人之处,尤其当他们白手起家创造了这些财富时,更是如此。也许,当这些现在几乎渐已散尽的财富来自早期的美国,则尤为如此。这六个人的故事为我们展现了一种我们只能够想象的生活方式,以及那个法律、观点、习俗和机会都与今天大不相同的年代。由温·德比希尔编著的这本《财富帝国(美国六大实业家的传奇人生)》讲述了这些故事。

内容推荐

商场如战场。财富的积累与实业的成长必然是一篇可歌可泣的血泪篇章。通往成功的金字塔,一定是由个人卓越的能力、机遇的眷顾,以及关键时刻的果断与冷酷这些巨石相垒而成。

由温·德比希尔编著的《财富帝国》一书收录了6位美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实业巨人,即美国第一位百万富翁、地产大亨——阿斯特,铁路巨头——范德比尔特,钢铁大王——卡内基,石油巨擘——洛克菲勒,汽车王国的开拓者——亨利·福特,以及将金融与政治完美结合的乔·肯尼迪!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时代,将姓名永远留在美国工业及金融发展的长河中。

《财富帝国》注定将为读者带来一段心潮澎湃的经历,既为主人公把握和运用机遇的非凡能力而喝彩,也为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悲壮而黯然。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如今,这些曾垄断美国社会财富的巨人们早已随风而逝,他们那曾经傲然于世的企业帝国有的被兼并收购,有的分崩瓦解,有的则日益淹没于愈演愈烈的竞争浪潮中……然而,那些辉煌灿烂的历史记忆,通过人们的仰慕、称道和研究,将世代传承。

目录

总序/1

前言/1

第一章 约翰·雅各布·阿斯特/1

 从瓦尔多夫到纽约/2

 毛皮生意/3

 阿斯托里亚/9

 曼哈顿地主/15

第二章 科尼利厄斯·范德比尔特/23

 纽约港/24

 吉本斯对决奥格登案/26

 丹尼尔大叔/29

 驶向太平洋/33

 铁路和垄断/35

 伊利铁路之战/41

第三章 安德鲁·卡内基/53

 绕线男孩/54

 电报及铁路/59

 资本家的崛起/63

 美国南北战争及战后/66

 1873年大恐慌/75

 实业家/80

 霍姆斯泰德大罢工及其后/87

 卡内基钢铁公司/91

 斯基博城堡和《财富的福音》/93

 弗里克的离去/96

 慈善历程/100

 呼吁和平/103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105

第四章 约翰·D.洛克菲勒/109

 少年洛克菲勒/110

 油区/114

 亨利·弗拉格勒和标准石油公司的创立/119

 标准石油公司的解散/131

 洛克菲勒的慈善事业/135

第五章 亨利·福特/141

 年轻的机械师/142

 第一辆汽车/147

 福特汽车公司和T型车/151

 “和平船”与第一次世界大战/163

 《迪尔伯恩独立报》/170

 伊万杰琳/174

 变革/175

 夕阳西下/184

第六章 约瑟夫·P.肯尼迪/189

 波士顿的童年/190

 婚姻和财富/194

 华尔街和罗斯福新政/201

 美国驻英国圣詹姆斯王朝大使/205

 战争岁月/211

 悲情政治/219

参考文献/228

试读章节

1795年,华盛顿总统派遣使者[包括高等法院首席大法官约翰·杰伊(John Jay)]去伦敦谈判一项新的条约,试图处理加拿大和美国之间发生的各种尚未解决的边境冲突。最终达成的条约瓦解了英国在美国边境上设置的贸易站,促成了加拿犬和美国之间的自由贸易,并由此破坏了英国在美国的毛皮贸易垄断(虽然英国公司的影响力远未消除)。这为阿斯特扩展其毛皮贸易活动提供了机会。虽然困难依旧存在,但他现在可以全神贯注地从纽约这个不断扩大的市场直接进口毛皮,并将其销往国外任何他希望的地方。他的财富迅速积累,到了19世纪早期,他被公认为拥有25万美元身家,这在当时是非常巨大的一个数字。然而,即便是这个数字也有可能被低估了;听说阿斯特在晚年时曾告诉一个朋友,在人们揣摩他是否赚了100万美元之前,他早已成为百万富翁了。

然而,19世纪早期也是拿破仑王国的巅峰时期。拿破仑战争使得同欧洲的贸易进展困难,在英国使用其海军力量来建立并加强对欧洲大陆的封锁后,同欧洲的贸易形势变得更加恶化。因此,阿斯特开始四处寻找其他的市场,他找到了一个——中国。

美国船只在中国水域从事贸易已经很久了,中国对美国的毛皮和其他商品有着稳定的需求。阿斯特似乎是19世纪投身于中国贸易的第一人,此时,他和一个投资团租了一艘名为“塞文号”(Severn)的商船,这艘船装满了毛皮和其他贸易品前往广州。一年后,商船满载着丝绸、茶叶和其他商品回来,这些商品以极高的价格迅速被销售一空,从而为投资者们带来了巨额利润。阿斯特将他所得的利润再投资于中国贸易,购买并最终建造了他自己的商船,第一艘被合适地命名为“海狸号”(Beaver),第二艘是以他大女儿的名字命名的,叫做“玛格达伦号”(Magdalen)。这些新船往返中国花费的时间不到一年,这在当时来说是非常快的。其后几年,阿斯特因对中国的投资而变得越发富有(其他一些美国商人也是如此)。

阿斯特有着吝啬的名声,他对任何东西的支付数额从不会超出他的预算。再加上他常常沉默寡言、将自己的计划对外人保密,这就意味着开始出现关于他的不好的故事。

 有一则故事是这样描述的:阿斯特的货船从中国运抵,他非常关注怎样将甲板上的红酒转移到另一艘马上就要驶往欧洲的船上。问题是,红酒被放置在茶叶下面。阿斯特让船长卸下红酒,但不要弄乱茶叶,并允诺船长,如果这项任务准时完成,将给予他一坛红酒作为酬劳。船长和他的手下们辛苦两天完成了任务,红酒被准时送往欧洲。然而,阿斯特却闭口不提他对船长的允诺,一年以后,船长提起此事,只得到了“红酒还没制成”的答复。一段时间之后,船长再次提起此事,还是得到同样的答复。可怜的船长永远也没有得到那坛被允诺的红酒。

另一则故事涉及“玛格达伦号”上的船长,他名叫约翰·考曼(JohnCowman)。考曼被要求保障船上货物的安全,于是他向阿斯特提出保障的一个条件,即必须安装一个价值500美元的新航海时计。阿斯特拒绝了这一条件,他认为应由船长而非船主负此责任。最后,阿斯特同意安装航海时计,可是他拒绝付款。于是,考曼辞职了,阿斯特不得不聘任另一名(经验较考曼逊色许多的)船长,开始前往广州的航程。几周之后,考曼被阿斯特的一个竞争对手聘用为船长,同样前往广州。虽然“玛格达伦号”早出发了几个星期,但由于考曼的航海技术要高超许多,最终“玛格达伦号”和考曼驾驶的新船各自满载着货物,在几天之内先后到达美国港口。其结果是,市场上充斥了过多的茶叶,导致其价格直线下降。据说阿斯特因此损失超过_7万美元。然而,他似乎由此对考曼产生了敬意,某一天他偶遇考曼,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随即重新聘用考曼。

P6-7

序言

约翰·雅各布·阿斯特(John jacob Astor)、科尼利厄斯·范德比尔特(Cornelius Vanderbilt)、安德鲁·卡内基(Andrew Carnegie)、约翰·D.洛克菲勒(Johr D.Roekefeller)、亨利·福特(Henry Ford)和约瑟夫·P.肯尼迪(Joseph P.Kennedy),即便在他们去世多年后的今天,他们的姓氏仍然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在其生前,他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掌控着他们赖以生存的这个世界,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在大多数人眼中,巨富们总是拥有其内在的迷人之处,尤其当他们白手起家创造了这些财富时,更是如此。也许,当这些现在几乎渐已散尽的财富来自早期的美国,则尤为如此。这六个人的故事为我们展现了一种我们只能够想象的生活方式,以及那个法律、观点、习俗和机会都与今天大不相同的年代。本书讲述了这些故事。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选择这六大实业家呢?为什么不选择诸如J.P.摩根(J.P.Morgan)、梅耶·古根海姆(Meyer Guggenheim)、有“华尔街女巫”之称的海蒂·格林(Hetty Green)、弗里克(Frick)、古尔德(Gould)或弗拉格勒(Flagler)呢?(事实上,这些人同J.P.摩根一样,都将在本书中出现。)或是选择19~20世纪中其他著名的企业家呢?对此无法简单作答,事实上,其他很多企业家的生活经历也是极具魅力的。

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当被问及史上最为闻名遐迩的亿万富翁是谁时,会脱口而出本=93i#述的这些主人公,而非弗里克、古尔德、弗拉格勒或是海蒂·格林等人。书中主人公的名字现已成为美国乃至整个世界财富史中牢不可破的一部分。对此,有强大的论据支持。

在这六人中,至少有四个人——阿斯特、范德比尔特、洛克菲勒和卡内基——在其生活的年代被认为是美国最富有的人。从某种角度来说,亨利·福特也可以划为令人无比艳羡的这一族。如果编制美国史上富豪排行榜(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则其中五人一定榜上有名,并且,洛克菲勒、范德比尔特和(通常,但不一定)阿斯特分列前三甲。例如,在由迈克尔·克莱珀(Michael Klepper)与罗伯特·冈瑟(Robert Gunther)编制、并不断更新的美国史上富豪排行榜中就是如此。对于上榜富豪的财富,皆参考其去世年份——如果仍健在,则为2006年——的美国GDP来衡量。根据这种衡量标准,安德鲁·卡内基排名第六位,位列当时身家820亿美元的比尔·盖茨之后;第四名是作为商人和船只拥有者的斯蒂芬·吉拉德,他的财富以其去世的1831年为基准估算为750万美元。

在这个层面上,约瑟夫·肯尼迪不在入选之列(只有一点是吻合的,即他在许多方面自认为是其整个生命历程的旁观者),《财富》杂志(Fortune)于1957年估算其身家在2亿~4亿美元之间,具体来说,他只位于当时美国富豪排名的第9—16位之间。然而,约瑟夫·肯尼迪无疑是最受关注的美国企业家之一,也由此,他当仁不让地入选为本书主人公。

此外,这六大人物也以其对财富的使用方式而闻名于世,这些方式对其后的美国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曾分别雄霸钢铁和石油业的卡内基和洛克菲勒,将其一半财产捐献给慈善事业,并且令今天的人们仍然受益。范德比尔特最初是利用帆船航运在纽约港从事贸易活动;后来,他将兴趣延伸至汽船航运(其结果是,到19世纪中期。他跻身最有影响力的美国汽船航运巨头,其航线远至尼加拉瓜和太平洋,并穿越大西洋到达大不列颠和欧洲);再后来,他又将兴趣转向美国新兴的铁路运输业。在其生命中的最后20几年里,他致力于美国铁路网络的合理化及其扩展,尤其是在国家的东北部,他为美国成为20世纪的新工业强国奠定了重要的交通基础。

在阿斯特转向地产业并成为纽约最重要的地产商之前,随着美国同英国的决裂,阿斯特在早年间有效控制了大部分毛皮生意。数代移民居住(并时常忍受痛苦)在阿斯特拥有的贫民窟里,创造出美国文化遗产的另一番景象。亨利·福特比任何人都相信,美国将成为一个私家车王国,他对美国的工业革命进程倾助了一臂之力,这对美国社会及其发展前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瑟夫·肯尼迪也许是第一个发现大萧条的影响之一是将权力从华尔街转向华盛顿的人,为了攫取更多,他倾尽一生及其财富去建立一个政治王国,却悲惨地失去了最为宝贵的一切。

将美国历史上最为富有的六大企业家汇集在一本书中,使我们得以对他们生活经历的方方面面进行比较,并寻找其共性。这些大人物身上的共性之一为,他们都是白手起家的。这并不是说,他们在致富以前都有着贫穷的童年,虽然他们每个人在其生活的各个年代都遭受了许多苦难。事实上,只有安德鲁·卡内基的童年生活可以确凿无疑地说是接近贫困线的,虽然其他人(卡内基除外)也都不能说他们的童年生活富足。洛克菲勒和福特在小型家庭农场中长大,范德比尔特的父亲是纽约港的一名船员,而阿斯特的父亲是德国乡村的一名屠夫;他们的家庭环境都不是非常富裕,因此,他们无法获得充分的教育,以便在他们立业之时能够提供一个良好的事业开端。

约瑟夫·肯尼迪的爷爷无疑是属于贫穷的移民,他去世时,约瑟夫的父亲“PJ”还不到1岁。然而,PJ长大后成为一名成功的酒馆商人和地方政治家,他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把约瑟夫送人哈佛大学就读(在本书的六大主人公中,约瑟夫是唯一获得正式大学教育的),并为他提供了19世纪后半叶中产阶级的生活条件。因此,约瑟夫的童年生活并非一派为赚钱糊口而挣扎的悲惨景象,而是面对实际或可感知的反爱尔兰天主教的偏见,寻求社会的接受,在此过程中,金钱被证明是非常有用的。

然而,从根本上来说,书中这六大主人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都没有接受父母实质上的财力援助。从这个层面上来看,他们可以称得上是“白手起家的亿万富翁”(Self-Made Multi-millionaires)。

这些企业家之所以位列美国传奇人物中至关重要的位置,其另一个原因是,他们的名字(卡内基除外)都与他们有效建立并在随后几代人的手中繁荣发展的金融王朝紧密相连(事实上,有一些持续繁荣发展至今)。尤其是阿斯特和范德比尔特,他们主宰了所处年代的社会生活;其后代建造的富丽堂皇的屋舍中,有一些至今仍然巍然耸立,作为那个美国镀金时代(Gilded Age)物质剩余的无声见证。洛克菲勒和福特的后代也从他们举世闻名的先人们创造的财富中受益匪浅,而肯尼迪家族则一直在政坛上保持着财富权力和影响力。

唯独卡内基没能建立自己的王朝。其中部分原因是,卡内基公开表示对财产继承的风险担忧——当他于1919年去世时,他的妻子和女儿虽然被提供很好的生活,但只继承了他全部财产中的一小部分,虽然他从事慈善捐款近20年,但是,直到去世前几年,他一直掌管着自己的大部分财产。然而,人们不禁疑惑,如果卡内基有一个儿子作为其继承人,他还会如此行事吗?无论怎样,约翰·D.洛克菲勒有一个儿子,即小约翰·D.洛克菲勒(以及三个存活的女儿),他在捐献了几亿美元给慈善事业之后,将其余财产留给了他的儿子。

考察并比较这些大人物被其当代人——尤其是被其所处时代的媒体——细致观察和评判的不同方式,是非常有趣的。然而,在此过程中,我们必须记住,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闻媒体的力量以及其对财富活动的报道方式都有了极大的变化,社会对创造财富手段的认可度也在发生变化。例如,虽然阿斯特的同代人中有一些非常了解他的富有程度,但在其所处年代,极少有关于他或其财产的评论(即便有一些评论,人们猜想他也很有可能毫不介意。我们还应记住,阿斯特一生中都对其商业事务讳莫如深,并且,随着他的年龄越大越是如此)。这种缺少公众评判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调查性新闻刊物——正如我们今天所知道的——还很不完善,事实上,在19世纪后期正是如此。然而,在阿斯特所处的年代,异常富有很有可能引致羡慕和崇拜,这也可以看作一种公众评论。在某种程度上,范德比尔特也是如此,他时常受到新闻媒体的评论,尤其是在发生于其晚年的“伊利铁路”(Erie Railroad)争夺战时期,更是如此。

 相反,当洛克菲勒首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时,他被人们广泛妖魔化为“标准石油公司(Standard Oil)垄断”的创造者,标准石油公司垄断被视为运用不合法且不道德的商业手段,对自由炼油商的生计形成威胁。公众舆论如此之差,即便他从商业中真正退休,洛克菲勒还是受到了教会和当时报刊的严厉指责,并且他最终不得不雇用一位公共关系专家来设法提高公众的满意度。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渐渐了解了他在慈善事业上所做的努力(并且他的主要批判者也相继去世—一这是长寿的优势之一),他的公众形象得以改善,并且他作为美国最伟大的慈善家之二受到欢呼和拥戴。在这方面,只有安德鲁·卡内基能与之媲美,由于其钢铁厂工人的待遇问题,卡内基曾受到—些指责[尤其是在“霍姆斯泰德大屠杀”(Homestead Massacre)时期],在其一些著作中体现出的半社会主义者(Senii—Sbcialist)声明,与其对巨额财富的积累形成鲜明的对比,然而,在其生命中的最后18年里,卡内基都享受着来自报道其慈善和慷慨的温暖。

亨利·福特认为自己取得事业上的成功相对较晚,他最初发现自己被报刊称为“现代工业家”,并且描绘成这样一个人物:坦诚、直率,并且他的理想是应用新技术造福全体美国公民。鉴于此,他广受爱戴,与其工业家同僚受到的待遇截然相反。然而,若干年后,有关福特个性的负面评论似乎显现[尤其是在他名下的报纸——《迪尔伯恩独立报》(The Dearborn Independent)——开始刊印被公认为反犹太基调的文章,以及他在大萧条时期更加严厉地反对工会之后],他开始被媒体描述为一个脾气暴躁的怪人。

约瑟夫·肯尼迪以其对新闻媒体熟练操作——甚至在某些时候对其加以掌控——的优势,开始他的事业生涯。至少在一种场合,当某个记者准备发表一则对他不利的新闻时,他能够施加压力,促使记者按照对他有利的方式重写一篇。毋庸置疑,约瑟夫·肯尼迪年轻时非常享受与媒体之间保持的良好关系。即便在肯尼迪被任命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简称SEC)主席——人们对媒体报道的这则消息半信半疑(更不用说华尔街的一片哗然)——一事上,当他于1935年递交辞呈时,仍被评价为一种胜利。肯尼迪与媒体的关系在20世纪40年代末期开始走下坡路,当时,肯尼迪被任命为驻英国圣詹姆斯王朝大使,他在接受一次采访(他本以为这次采访是私下性质的,不会被报道,但结果却恰好相反)后,被媒体报道为像一个战败者以及纳粹妥协分子。这篇文章连同随之而来的其他效应。毫不留情地断送了他本可以拥有的政治生涯;在其后20年里,肯尼迪致力于经营自己的财产,并且对他的儿子杰克(Jack)的政治生涯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支持,自己则很快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在这件事上,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即便是杰克于1960年成功当选美国总统,人们对约瑟夫·肯尼迪仍旧心存一些疑惑。

本书即将讲述的这六位大人物,分别生活在美国成立后200年间的不同时期,他们处于不同的环境,从事不同的职业,并且都在美国成功收获了极大份额的财富。他们都是白手起家,没有父辈的庇荫,其中一些是与他人紧密合作的,这些合作者也收获颇丰,譬如洛克菲勒和卡内基;另一些则更为个人化,譬如阿斯特和肯尼迪。没有人质疑他们的职业道德,虽然他们中的_些人极力证明,自己的财产无论从社会还是宗教的角度来看都是正当的。没有人对他们来之不易的财产挥霍无度,并且这些财产也并非必须由其后代继承。他们的财产保留至今,遍布美国乃至整个世界。因此,他们在美国财富史上留下了永恒的烙印。

温·德比希尔

赫特福德郡(Hertfordshire)的圣奥尔本斯(St Albans)

2008年6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财富帝国(美国六大实业家的传奇人生)/世界资本经典译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温·德比希尔
译者 温涌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4209223
开本 16开
页数 22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5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7.125.38
丛书名
印张 15.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5
16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图字01-2010-130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19:2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