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少年维特之烦恼/青少年课外阅读系列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十八世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约翰·歌德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使歌德由德意志诗人而成为一个世界诗人,小说风行各国,掀起一股“少年维特热”。全书以主人翁维特不幸的恋爱经历和在社会上处处遇到挫折这一根线索串连起来,构成一部完整的小说。

内容推荐

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文坛巨匠歌德的成名作。它是一部典型的浪漫主义心理倾诉小说,融强烈的时代精神、真情实感、高度的艺术性于一体,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作为第一部直接反映德国日常生活并富于真情实感的小说,《维特》在德国和西欧长篇小说发展史上堪称一座重要的里程碑。而在深刻揭露社会矛盾和针砭时弊这点上,它更可说是19世纪西欧现实主义“问题文学”的先驱。由于《维特》篇幅较短,本书还选译了中篇小说《一个美丽心灵的自白》,其女主人公对内心世界的重视、对自我修养的要求值得我们学习。

目录

少年维特之烦恼

正文:上篇

下篇

编者致读者

一个美丽心灵的自白

正文

试读章节

我心里很高兴,终于离开了!我亲爱的朋友,人的心真是奇怪!我居然会为离开你,离开我这般深爱,甚至难以分离的你感到高兴!你会原谅我,我知道的。偏偏命运安排我陷人一些感情纠葛中,这是为了使我这颗心惶惶不可终日吧?可怜的莱奥诺蕾!但这也并非我的过错啊。对于她妹妹独特的魅力,我心悦意惬,可对我的恋慕却在她可怜的心底里萌芽,这怎能怨我?当然,我不能完全推卸责任。不正是我培育了她的感情?我们常常为她发自肺腑的纯真言语开怀大笑,而这原本没什么可笑,我自己难道不曾以此来逗乐?难道我不曾①……哎,人哪,自怨自艾又有什么用!我向你保证,我亲爱的朋友,我定要改过,不会再像往昔那样,反复咀嚼命运加予我们的些微不幸;我会享受当下,过去的事就让它随风而逝吧。我亲爱的朋友,你说得那么有道理:人若是不那么固执地去追忆以前遭遇的不幸——上帝知道为什么人会这样!——而是更多地活在当下,安于现时的处境,那么人就会少许多苦楚。

请转告我的母亲,我会妥善地办好她交代的事情,并尽早告知她。我已经和婶婶谈过了,发现她绝不是我们在家里描绘的那种恶婆娘。她神采奕奕,心直口快,为人善良。我提及母亲对她扣住那份遗产不分颇有意见,婶婶对我说明了她的理由、原因以及她准备交出全部遗产的条件,这已经超出了我们所要求的呢——简而言之,我现在先不谈这件事,请告诉我的母亲,所有事都会妥善地解决的。我亲爱的朋友,通过这件小事情我又有所发现:也许世界上误解和懈怠比奸诈和恶意还要误事。至少奸诈和恶意确实并不多见。

此外,我在这里感到非常惬意。在这像天堂一样的地方,寂寞是一种心灵的良药,这韶华时节又以它明媚的春光温暖着我常常颤抖的心。林子里、篱笆上鲜花争奇斗妍,我真想变作一只金甲虫,在芬芳馥郁的海洋中遨游,尽情摄取种种养分。

城市本身未有多么宜人,但周围景色绮丽,风光旖旎,难以言表。小山座座,多姿多彩,交错纵横,拼接出一个个秀丽的山谷。已故的封·M伯爵也曾为之心动,在其中一座小山上建起了一座花园。花园设计简单,甚是朴实,一进去马上就能感觉出它不是出自专业园艺学家之手,它的图纸显然是一位感情丰富之人精心所绘,他欲在此排遣自己的寂寞和情思。那座浓荫掩映的凉亭曾是已故园主人的心爱之所,如今我也在此流连忘返,为那位已成为天堂公民的园主人洒了不少眼泪。几天后我将成为花园的新主人;没多久,园丁就已对我颇有好感,而他也将会为此受益。

P5-6

序言

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以下简称《维特》)是文坛巨匠歌德的成名作。它发表于1774年,在当时的德国社会激起巨涛狂澜,这股“维特热”也越过国界,席卷了整个世界。《维特》成书取材于现实生活和真实事件,主人公身处保守腐败的官场,周围充斥着庸俗屈从的市民、傲慢的贵族。事业没能提供给他展示的空间,他转而寻求爱情的慰藉,哪怕是精神上的纯洁爱恋,在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他走上了自杀的道路。维特是18世纪德国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缩影,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从他身上,我们真切地看到了18世纪德国现实生活的典型特征。《维特》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一颗硕果,它奠定了歌德一生的殊荣,甚至在他写出《浮士德》《威廉·麦斯特》等长篇巨著之后,人们仍旧称他为《维特》的作者。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是迄今为止德国最杰出的诗人、作家、学者和思想家,也是世界最伟大的诗人、作家、学者和思想家之一。他笔耕不辍长达六十余年,给全人类留下了一笔丰富多彩、光辉灿烂的精神财富,马克思赞他为“最伟大的德国人”,恩格斯称他是文学领域里“真正的奥林帕斯山上的宙斯”。

《维特》是青年歌德所处的时代、社会的产物。批评家勃兰兑斯认为,《维特》的价值在于表现了一个时代的烦恼、憧憬和苦闷。也就是说,《维特》具有异常强烈的时代精神,它所提出的问题有着时代的普遍启蒙意义。关于这点,歌德本人也相当明白,他在自传《诗与真》中提到:“这本小册子影响很大,甚至可说轰动一时,主要就是因为它出版得正是时候。就如同只需一点引线就能使一个大地雷爆炸一样,当时这本小册子在读者中引起的爆炸也非常猛烈,因为青年一代身上本就埋藏着不满的炸药……”

当时的欧洲正处于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的转折时期。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新兴市民阶级.已经觉醒,特别是青年一代,他们对自己政治上无权和社会上受歧视的地位尤其深感不满,强烈渴望推翻封建等级制度,建立符合自然的社会秩序和平等的人际关系。为了反抗封建束缚,他们提出“个性解放”、“感情自由”等口号,并以“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理想。但是在法国大革命之前,封建贵族的势力在欧洲仍旧根深叶茂,资产阶级在与它的较量中屡屡失败;这种情况在德国更甚。黑暗腐朽的社会现实、无从实现的高尚理想,使得悲观失望、愤懑伤感的情绪在年轻而又软弱的资产阶级中普遍滋生开来,一时间伤感多愁俨然成为一种时髦。在这种时代氛围下产生的《维特》,不只述说出了资产阶级青年的理想,揭示了这种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还让多愁善感、愤世嫉俗的主人公维特为这理想的破灭而悲伤哭泣,愤而自杀,以示抗议。这就令当时的年轻人从中照见了自己的影子,并像希腊神话里那个纳尔齐斯一样狂热地爱上了它。《维特》反映了法国大革命前夕欧洲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狂飙大作之前凄厉的风声从中已清晰可闻。

然而当时德国的落后和资产阶级的软弱,决定了狂飙突进运动不可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仅仅只能在文学和思想领域内起作用。《维特》一书中主人公的消极情绪以及悲剧结局,也反映出这个运动的局限性。

《维特》也是歌德青年时代生活的结晶。1765年,歌德前往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三年后因病辍学。在家休养一年半之后,歌德于1770年4月再到斯特拉斯堡继续学业。斯特拉斯堡地处德法边境,深受法国启蒙运动新思潮的影响,汇集了德国众多不满现状的作家、学者和市民青年。对于歌德而言,这座城市哥特式大教堂完美的建筑艺术给予他心灵震撼,城郊美丽的风景令他陶醉。在此期间,他并未专注学业,而是忙于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当时已蜚声德国文坛的赫尔德。在赫尔德的引导下,歌德开始阅读荷马、品达、“莪相”的诗歌(《维特》中插进的“莪相”哀歌就是歌德在这个时期翻译的),莎士比亚的戏剧以及哥尔德斯密斯的小说,整理民歌,研究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哲学。同时,赫尔德体现狂飙精神的美学见解也对歌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此,歌德的文学创作才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少年维特之烦恼/青少年课外阅读系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德国)歌德
译者 林森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5074424
开本 16开
页数 1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5
出版时间 2010-08-01
首版时间 2010-08-01
印刷时间 2010-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6.44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20
155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3: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