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的父亲毛泽东/我的父辈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毛泽东一生10个孩子,如今健在的,只剩下与杨开慧生的二儿子毛岸青、与贺子珍生的三女儿李敏、与江青生的女儿李讷。贺子珍的女儿李敏,出生时身体很小,邓颖超便叫她“娇娇”。贺娇娇在延安保育院度过婴儿期,4岁被送往苏联,因此对父亲十分陌生。而《我的父亲毛泽东》这本书通过借她的口,为大家展示一个公众场合以外的毛泽东,首度披露不为人知的故事。

内容推荐

《我的父亲毛泽东》是―本关于伟人的回忆性、纪念性图书相继出版,借伟人子女、亲人之口,讲述一个个鲜为人知的真情故事,为我们揭开伟人情感世界中不平凡的一面。本书中不但讲述了毛泽东与贺子珍之间的生活经历,同时也讲述了毛泽东是如何教育子女的,读来情真意切,生动感人 。

目录

第一章

 Part 1 我是毛泽东与贺子珍的女儿。

 Part 2 爸爸送我去找妈妈。

 Part 3 离别三年,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我与妈妈相会了。

 Part 4 二哥岸青指着毛泽东像说:他是我们的爸爸。

 Part 5 我给毛主席写信问:到底您是不是我的亲爸爸?

第二章

 Part 1 爸爸问:娇娃,是哪个说江青要打你?

 Part 2 爸爸说:我的娇娃就姓李,单字敏。

 Part 3 江青回来了,一进家门,就主动地上前搂住我。

 Part 4 没想到爸爸问我:你为什么要入党?

 Part 5 叶子龙叔叔交给任务:一定要拉爸爸去跳舞。

 Part 6 爸爸说:蒋介石这个人很坏,外国人想要他,我们还不给哩!

 Part 7 爸爸讲“王八为什么驮石碑”。

第三章

 Part 1 爸爸和他的儿子岸英、岸青。

 Part 2 爸爸和他的两个女儿。

 Part 3 爸爸和我的远志姐姐。

 Part 4 爸爸把爱与教紧紧地结合起来,他既不空洞地说教,又无不原则地溺爱。

 Part 5 爸爸对我进行中国传统式教育。

 Part 6 爸爸告诫:不要说你是毛泽东的女儿。

 Part 7 爸爸提出:娇娃,你来帮助爸爸管理这个家好吗?

第四章

 Part 1 我的爸爸是农民的儿子。

 Part 2 走进韶山冲的学生领袖

 Part 3 爸爸作为共产主义者的成长道路。

 Part 4 我的二叔、三叔及姑姑。

 Part 5 我的杨开慧妈妈。

 Part 6 我的楚雄哥哥和岸英哥哥。

第五章

 Part 1 永新一枝花——我的妈妈贺子珍。

 Part 2 我的爸爸毛泽东与我的妈妈贺子珍相识在井冈山。

 Part 3 袁文才当媒人,想把毛泽东拴住。

 Part 4 爸爸和妈妈在战火中的爱情。

 Part 5 遵义会议结束,爸爸笑着对妈妈说:今后有发言权了。

 Part 6 我的爸爸毛泽东和我的妈妈贺子珍风雨同舟、相依相随了整整十年。

第六章

 Part 1 我的爸爸毛泽东对我的妈妈贺子珍的追忆。

 Part 2 爸爸和妈妈婚姻悲剧的根源。

 Part 3 爸爸和妈妈的庐山会面。

 Part 4 庐山相会后,妈妈大病一场。

 Part 5 爸爸说:江青嫌我是土包子,她同你妈妈完全不同。

第七章

 Part 1 一张照片引起的风波。

 Part 2 惹怒江青的“西瓜画”

 Part 3 “后妈”问题引来的风波。

 Part 4 爸爸为我主持婚礼。

 Part 5 爸爸培养我对传统文学艺术的爱好。

 Part 6 婚后,我们生活在爸爸身边。

 Part 7 我们被迫搬出中南海。

第八章

 Part 1 爸爸的独立生活观。

 Part 2 心系人民的爸爸。

 Part 3 风趣而真诚的爸爸。

 Part 4 爸爸的读书生活。

 Part 5 爸爸的简朴生活。

 Part 6 富于同情心的爸爸。

 Part 7 乐于慷慨助人的爸爸。

第九章

 Part 1 我参军当上了参谋。

 Part 2 “文化大革命”,我成了“保皇派”。

 Part 3 我们戴了高帽,挨了批判,爸爸却乐呵呵地说:经风雨见世面嘛。

 Part 4 中央领导关心着我。

第十章

 Part 1 爸爸面对社会主义这个全新的课题。

 Part 2 爸爸的生日清冷寂寞。

 Part 3 爸爸与江青之间。

 Part 4 爸爸悲凉地说:娇娃,你为什么不常来看我?

 Part 5 爸爸走了,他走的时候,身边竟没有一个子女。

结语

再版后记

试读章节

Part.2 爸爸送我去找妈妈。

我对爸爸的记忆,实在淡极了,能记得的是1941年,爸爸送我去苏联,可这个印象仍然是极模糊的。1941年,在爸爸的亲自安排下,我和朱德爹爹的女儿朱敏,罗亦农烈士的儿子罗西北和王一飞烈士的儿子王继飞四个孩子一起,搭乘一架苏联的轰炸机,转道甘肃、新疆到苏联,他们是去学习,我是去找妈妈。

黄土高原的气候是:“夏日热得慌,下雨泥汪汪;冬天透心凉,刮风满天黄。”那时,正是冬季,那狂风,那寒冷,那细沙碎石被风卷起来,再甩到人们的脸上、额上、鼻尖子上,甭说小孩会觉得如刀割一般痛,就连大人也常皱眉头,无法忍受。这狂虐的西北风,吹得人浑身都泛起鸡皮疙瘩,那真让人难受。

一路上,我看到的除了山就是道路两旁枯黄的野草在风中摇动。风吹着黄土、细沙满天跑,别的什么也看不到,路上连个来往的行人都没有。当车子过了桥儿沟再往东驶,老远老远就看见机场里升起的一股股的浓烟。走近时才看清楚,原来机场里支了个老大老大的锅,在为我们乘坐的那架飞机烧水、上水。我们看见几个人正忙活着,做着起飞前的准备工作。

机场里满地都是枯黄的杂草。风在呼呼地叫,飞机在轰隆隆地响。那西北风呼地一阵,一股寒冷袭来。尽管天地如此寒冷,但当我们看见这个庞然大物时,竞忘记了寒冷,也顾不得将要与爸爸离别的悲伤。

我不懂得离别的悲伤,也不知道离开爸爸后会孤独,会恐慌。我也一味地跟在大哥大姐的后面,像模像样地学着他们东摸摸西瞧瞧,感到好玩极了。我们都开心地笑着。

大人们帮我们把行李放好后,我们光顾着高兴、好玩,还没有发现他们已悄悄离去,飞机舱门也不知什么时候关上了。只觉得飞机一阵颠簸,等我们明白过来,飞机已腾空而起……

这才发现,朱德爹爹、康妈妈都没有在我们身边。

我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爸爸呢?他在哪儿呢?我左看右瞧,都没有找见爸爸。我伤心地低下头,一声不响地坐在朱敏大姐姐的身旁。

这些天来,我患感冒,又拉肚子。这时候,我的肚子又痛了起来,又要拉肚子。朱敏真不愧是大姐姐,看到我肚子痛得直哭,就赶紧帮助我,找到破纸铺在地上,还不停安慰我。其他两个男孩子也一起过来帮忙。大家手忙脚乱了一阵子,总算帮我收拾干净了。我的肚子不痛了,就又静静地坐着,一句话也不说。

我坐在这颠颠簸簸的飞机上,两只手不时捂着肚子。我感到头痛,便蜷曲在飞机舱的角落躺下,眼泪汪汪的一声不吭。我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是想远在苏联的妈妈吗7我记不起妈妈的样子,当然也就想不出来。是因为远离我的爸爸吗7爸爸留给我的是高大的身影,温暖的胸怀,笑眯眯的脸庞,是我的小手在爸爸那温厚的大手里转来翻去的印象。

这就是我的爸爸毛泽东留给我3岁时的记忆。就是这点记忆,又随着日后的漫长岁月而渐渐淡了,浅了,消失了,忘却了。

飞机把我带走了。它越飞越高,越飞越远离我的爸爸。我要去的地方是什么样?有黄土吗?有窑洞吗?有我熟悉的阿姨和小朋友吗?我还能再坐到爸爸的怀抱里吗7他那温厚的大手还会再牵着我的手吗?我能再见到那么高那么高的爸爸吗7爸爸说是让我找妈妈去,妈妈又是个什么样子?我的小脑袋里就这样忽而东忽而西地胡乱想着,胡乱猜着……

Part.3 离别三年,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我与妈妈相会了。

经过一番折腾,我们终于到了苏联。

当我在苏联莫斯科见到妈妈时,说不上激动,也谈不上兴奋,我毕竟还只是个3岁的孩子。可对妈妈说来,就全然不同了。当有人把这消息告诉她:“你的女儿娇娇要来莫斯科找你来啦!”妈妈听了摇摇头,不信,认为是同志们和她开玩笑,逗着玩。

“莫逗嘛,她怎么会来?”妈妈虽然嘴里这么说,可心里却想:这事也许是真的。

妈妈是怎么知道我真的要去的,她自己也说不清楚。一见到我,妈妈便一把将我揽在怀里,问着,亲着,亲着,问着,激动得流出了眼泪。

妈妈高兴地一遍又一遍地问我:

“你是谁呀?来干什么呀?”

“我是娇娇,来找妈妈呀。”

“你妈妈叫什么名字?”

“妈妈叫贺子珍。”

“你给妈妈带来什么礼物啦?”

“我给妈妈带来娇娇。”

离别3年,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我与妈妈相会了。

我来到妈妈的身边,妈妈可高兴啦!我俩在一起,妈妈唤我的亲切柔声,我叫妈妈的甜甜细音,在房间里久久回响着。

可妈妈还要学习、工作,不能天天陪着我玩,就只好把我送到国际儿童院的幼儿班。我又开始过上了像在延安时的集体生活。

在这里,除了有妈妈的爱之外,还有亲我爱我的两个哥哥——岸英、岸青。

虽然生活在异国的土地上,但四个人,节假日团聚在一起,围在妈妈的身边,这也是一个温馨的欢乐的家呀!岸英、岸青是在上海地下党和张学良将军的帮助下来到苏联的,他们比妈妈来得早。

妈妈是1937年年底,为了治伤离开延安到西安,经兰州、迪化(今乌鲁木齐)再到苏联的。

妈妈是在这里与我同父异母的两个哥哥——杨永福(岸英)、杨永寿(岸青)相识的。

后来听两个哥哥讲,他们的相识,还真有点戏剧性。

P6-8

序言

献给新中国的缔造者——“我的父辈丛书”修订版纪事

新世纪之初,包括《我的父亲毛泽东》《我的伯父周恩来》《我的父亲刘少奇》和《我的父亲朱德》等在内的“父辈丛书”由辽宁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至今已近10年。

这些年来,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的名字以不同的语言和文字,不断出现在各类媒体和图书的洪流中,从未离开过人们的视线。“父辈丛书”是很独特的,它首次从领袖子女的角度叙述父辈自早年立志救国,从天南海北走到一起,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合力奋斗的历程,也披露了他们的婚恋、亲情、家庭与宝贵的天伦之乐,使领袖以父亲的面貌亲切地走向世人。书中披露的独家信息,已成为党史和国史研究经常引用的重要资料来源。

“父辈丛书”还提供了这样一个特殊的视角:通过子侄的叙述,长期处于眩目光环中的这些新中国缔造者不仅仅是身经百战、功绩赫赫的领袖,更是儒雅宽厚的长者。他们留给后代的财富,是朴实的生活方式、谦逊的做人原则、踏实的工作作风、执著的理想追求……而所有这些崇高的品质却静静地存在于那些生活的片段和有时温馨、有时严肃的家庭对话中。丛书让人们看到了那最真实的一面一卸下领袖光环的那一面和被还原为普通人的一面。原来开国领袖也有割舍不断的亲情牵挂,也会遇到难以两全的人生选择,甚至会有不知所措、孤单寂寞的时刻。

今年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北京东润菊香书屋策划、组织了此次修订工作。本次修订在基本维持原有框架的基础上,对语病、细节错漏及明显的史实讹误做了更正,合并调整了若干章节,删除了个别重复段落。

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的家属以及丛书执笔者李敏、王桂苡(《我的父亲毛泽东》)、周秉德、铁竹伟(《我的伯父周恩来》)、刘爱琴、沃宝田(《我的父亲刘少奇》)和朱敏、顾保孜(《我的父亲朱德》)对于此次丛书的修订给予了热情帮助,人民出版社也一直给予大力支持,谨借此文以表感谢。

为发挥图文版直观、丰富、信息量大,图文可互相参照的特点,本次修订增补了大量有关领袖照片,特别选取了很多生活气息浓厚的场景,对记述有误的图注做了更正。为此,周秉德提供了大量有关周恩来的照片,还特意叮嘱把一幅友人赠送的周恩来木刻像放在书尾:刘爱琴提供了从未发表过的自己在苏联留学时期的照片:朱敏的丈夫刘铮在精心照顾久病妻子的同时,仍然为丛书修订提供了照片:李敏则提供了有关毛泽东的珍贵照片。这些风云岁月的记录显示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这四个性格迥异、各具神采的伟人或雍容、庄严、优雅,或坚忍、朴实、沉稳的气质和风度。

近年出版及发表的老一辈革命者回忆录及党史研究者学术论著为修订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这次再版修订比较注重吸收十年来新的研究成果,澄清了若干历史疑案以及书中表述存在的歧义或讹误之处。

比如,修订版《我的父亲朱德》在提到朱敏生母时,注明其姓名贺稚华。研究和关注过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虽然仅加三个字,背后却有沉重、曲折的过程。贺稚华是中共早期党员,1925年与朱德在德国相识、相恋并结合,1926年在莫斯科生下朱敏,1927年回国后在上海中共中央妇委工作,与杨之华、蔡畅、邓颖超等并称八姐妹。此后,贺稚华逐渐背离在党内的光荣历史,最终叛变投敌。1928年,与另一叛徒何家兴为领取赏金向国民党通风报信,导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组织局主任罗亦农被捕就义。因此受到组织派中央特科铲奸队执行的严厉制裁,被枪击致残(抗战期间身故),何家兴则被击毙。

对于这样一位母亲,朱敏在以往撰写回忆文章及接受采访时从不提及。但是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者,共产党人毕竟必须正视过去。而且,随着党史研究的深入,近年来各种书刊媒介提到此事的也越来越多,很多档案也通过官方或民间的渠道陆续公诸于世。如何实事求是地向世人说明自己的身世,晚年的朱敏经过慎重考虑,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在2001年问世的《我的父亲朱德》图文版中出现了贺稚华的名字,但并未与“朱德夫人”、“朱敏生母”的概念相联系,而是采取暗示的方式。2009年4月,即“父辈丛书”修订版策划期间,朱敏病逝。此次修订这样处理,也是符合她的遗愿的。

朱敏与苏联国际儿童院同学、捷克斯洛伐克姑娘米拉在纳粹铁蹄下患难与共的感人故事,已通过《我的父亲朱德》以及根据该书相关段落改编的电影《红樱桃》、电视剧《血色童心》广为传播。但是,书中对朱敏与米拉失散后“这一分手竞整整40年……”的表述有误。其实,1946年即失散后次年,她们就在国际儿童院劫后重逢并合影为证。此次修订特地在这张照片旁加以说明,作为历史生动的注脚。

又如,李敏的出生年份,在初版《我的父亲毛泽东》中有1936年和1937年两说。根据李敏之女孔东梅在《听外婆讲那过去的事情一毛泽东与贺子珍》一书(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2月第l版)中对傅连唪夫人、老红军陈真仁的采访,明确提到1936年“双十二”之前不久,傅、陈夫妇在陕北保安见到毛泽东、贺子珍夫妇。“当晚,傅连暲夫妇留宿在外公外婆家。陈真仁与外婆做伴,她记得外婆当时快生产了。”另外,《叶子龙回忆录》、《纪念同桂荣》等当事人回忆录也提供了类似佐证。据此,最终将李敏生年确定为1936年年底。

此外,初版书中就彭德怀向毛泽东报告毛岸英牺牲经过时写道:“当彭老总走出爸爸的房间时,他一方面为爸爸豁达的胸怀所感动,另一方面也有些恼火,因为他看出爸爸对于这个消息有些吃惊。这就是说,他是第一个通知爸爸大哥牺牲的人。原来,为了怕爸爸伤心,秘书叶子龙他们征得周恩来的同意,压住了彭老总发来的电报。彭老总连连跺脚,要是早点告诉我主席还不知道这件事,我讲话也可以做点准备。”——经查阅《彭德怀年谱》可知:1950年毛岸英牺牲,彭德怀随即给国内发电汇报,直到1951年2月才回国述职。此前,1951年1月2日,收到彭德怀汇报的周恩来写信给毛泽东和江青谈到毛岸英牺牲一事(见《周恩来书信选集》)。另外,《叶子龙回忆录》也有类似记载。可见,所谓彭德怀是向毛泽东报告毛岸英牺牲消息第一人之说不确,加之又非作者李敏亲历亲见亲闻,故而此次修订删去了这段话。

再如初版《我的伯父周恩来》一书中忆及1949年7月1日中共建党纪念日周秉德被伯父带去天安门的情景。修订时发现:1949年7月1日确实举行过中共成立28周年庆祝活动,不过地点是在先农坛。根据当时的条件,在天安门设立分会场的可能性并不存在。不过,6天后的7月7日,为纪念抗战爆发12周年暨新政协筹备会成立,在天安门举行过庆祝活动。经与作者联系并核实,上天安门的日子应为7月7日。另外,书中在摘引《人民日报》社论和中央文献研究室所编《周恩来传》等书时采取意会与抄录相结合的方式,导致引文与原文微有出入,此次统一予以纠正。对于书后所附家族成员表,修订时依据2001年问世的《周恩来家世》做了校对和更正。该书是由中央文献研究室专家、长期从事家族史研究的周恩来亲属以及江苏、浙江多名研究人员经过多年时间写成的专著,几乎周氏家族每位重要成员都能在书中找到比较详尽、准确的记载。

毋庸讳言,由于时间和水平所限,此次修订还会有很多遗憾和不足之处,在这里也希望得到读者的批评、指正,以便于今后的进一步修订整理。

北京东润菊香书屋  2009年9月9日

后记

1999年,建国50周年之际,我在朋友的协助下,完成了《我的父亲毛泽东》一书。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由人民出版社再版本书并加以修订。当我再次翻看这本书,与父亲相处的日日夜夜如潮水般袭来,他的每一句叮咛又在耳旁响起。

我为有这样的父亲而骄傲,因为他为民族独立富强事业所做的一切;相信父亲也为女儿感到欣慰,因为我以平常的心过着平凡人的生活,这是父亲生前一直所希望的。

父亲留下的遗产是可以使我与广大民众共享的思想,而没有半点儿家私。作为他的女儿,我所知所写的父亲也将和那个时代一样,永远留存在人们的怀念中。

李敏

2009年9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的父亲毛泽东/我的父辈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10082332
开本 16开
页数 31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8
出版时间 2009-09-01
首版时间 2009-09-01
印刷时间 2009-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马列著作
图书小类
重量 0.6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A752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6:4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