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忧郁病就是这样(一个忧郁病患者的自白)
内容
编辑推荐

全球忧郁病患者逾亿,其中香港约七十万人。很多人不晓得,忧郁病不仅是心理病,也是生理的问题,可靠服药来治愈,香港人李子玉推出这本书,自述九二年至零一年曾四次自杀未遂、患忧郁病经历,与读者分享跟病魔搏斗的经验。是丈夫李欧梵的温馨呵护最终令作者获救。她拥抱文字,也拒绝了忧郁。

内容推荐

忧郁病要来便来,十年来四次复发,四次自杀,她一下子情感失陷,思想崩裂,成长过程中的种种不快遭遇如洪水猛兽,黑暗记忆一涌而至——外祖母的体罚及语言暴力、亲生父的遗弃、亲生母的“缺席”、还有读书时代的自信剥落、留学生活的无助与焦虑,以及第一段婚姻的触礁挫败……凡此种种,她一度是一个失心的孤魂,有勇气求死,没勇气求生。

李子玉以率性细腻的笔触,诉说成长过程中苦无出路的艰涩,与读者分享她跟忧郁病多年来的纠缠与搏斗经验。温婉率性的笔触下,反思个人成长之种种,这不单是写给忧郁病患者及其亲友的书,还是写给繁忙都市人的书、写给愿意分享的人的书。

目录

再版序 忧郁病一定会好

序言 走出忧郁的黑夜

自序 心病还须心药医

第一章 童年的回忆

第二章 从少女到少妇

第三章 我的黑暗岁月

第四章 信念崩溃与重建

第五章 学习与感悟

第六章 如何克服忧郁病

后记 人是不孤独的,也不应该孤独李欧梵

附录 张琛中医师提供药疗配方忧郁病分型与药疗

试读章节

生父消失 母亲变成“阿姨”

记得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两句词:“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我想,并非每个少年都不知愁滋味,以我来说,年纪小小已经晓得什么是愁、什么是忧、什么是喜、什么是悲。

我从襁褓开始,已没有父亲,父亲不是逝世,只是跟我妈妈仳离了。妈妈为了养活哥哥和我,一度把我们交托给外祖母照料。那时候,母亲只身从广州跑到香港谋生,汇款养活身在广州的我们祖孙三人。一年后,她便申请我们到香港团聚,那时的我才四五岁。

妈妈早婚,二十岁未到已诞下哥哥,到我出生时她还是个少女,与我生父离婚之时不过二十岁出头。母亲天生个性坚强,尽管没受过许多教育,没有兄弟姐妹的扶助,但她情愿离开小康的夫家,孤身闯她的人生路,并决心以“寡母”身份,担起照顾我们兄妹俩的责任。

1958年,中国内地适逢“大跃进”后的饥荒,五十多岁的外祖母含辛茹苦地带着四岁的我和七岁的哥哥,幸好那时刚接到香港政府的批准,让我们离开广州到香港去,跟妈妈见面。我们先在澳门停留半年,才正式转抵香港。在澳门,我们有过一段美好的回忆,生活是愉快的。

到达香港后,妈妈早作安排,并给我们租下了一处安居之所,然而,她没有跟我们同住。接下来没几个月,她告诉外祖母说她要结婚了,她的男朋友是位富家公子,而且是名门之后,可算是“簪缨世家”。妈妈一个出身普通的女子,能够遇上这么一个好婆家,着实是不容易,更难得的是,男友为了爱她,答应迎娶她,并愿意为她隐瞒她曾为人妇、且有子女的身世。

那个年代,一个离了婚的单亲妈妈是难以再被名门富家接受的。然而,妈妈从此摇身一变,从妈妈的身份成了我们的“阿姨”,哥哥和我变成了她的外甥子女了。这种身份的转换,表面上看来简单,但对于幼小而又敏感的我,影响却是既深且远的。

记得有一天,外祖母郑重地和我说:“你们妈妈要结婚了,你们以后见她,要改口喊她‘阿姨’,如果遇上别人问及你妈妈在哪儿?可以说她一直在广州,未能来港,爸爸呢?就说他被汽车撞死好了。”当时,我支吾含糊地点头答应着,小脑袋却是浑噩一片,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我不可以直接喊妈妈呢?而且还得向别人撒谎,这么大的一个谎话,把我压得很重,后来,我更需要一次又一次的在脑袋里反复吟念,以备将来告诉向我查询身世的同学。

其后的好一段日子里,我变成了一个满怀心事的小女孩。往往满腹疑团,却又不敢向大人提问,更糟糕的是,我认为妈妈再也不要我们了。妈妈有了新的家庭,成了大富人家的三少奶,相反,我们祖孙仨成了她的累赘。那段日子,妈妈每次回来探望我们都是一身锦衣,并乘坐继父驾驶的“凯旋牌”GH跑车回来。霎时,妈妈呈现在我眼前的形象完全改变过来,变得既亲且疏、既近且远。她一方面是我心中的女神,令我很想靠近她;另一方面,我又被她的庄严吓阻,不敢向她走近,只能用我弱小的幻想力,想象她搂抱着我,亲我的脸蛋儿。现实中,有好几次,妈妈半开玩笑地向我说:“阿莹真不够大方,鬼鬼祟祟地躲在婆婆背后,我又不会吃人。”看来,妈妈并环知道我当下的感受,然而,这感受却一直延伸地影响到我日后的害羞行为,使我严重缺乏自信和自尊心。

再婚后的妈妈只当了一年可让我和哥哥接触的“阿姨”,就跟随“姨丈”到英伦留学去了。“你们得陪伴外祖母”,这是妈妈跟我们说的,是故,我们继续跟外祖母留在香港。我当时想,也好,起码在往后的许多年,哥哥和我反而可以在信纸上称呼她为妈妈,总比面对面叫“阿姨”来得亲切自然。

P11-13

序言

一个忧郁病患者的自白,就是我在说着自家的忧郁故事。许多读者看我过去的凄凉往事,引起他们的共鸣,令他们感动,也勾起他们自身的伤感来。我这本书能够做到这点,是因为它是以自我的生命写成。我从一个极度压抑的自我,过渡成完全敞开胸怀,诚心地向读者剖析自己,我想读者是领会到我的心意了。

自本书出版以来,短短的一个月,我从读者那儿得到了许多珍贵的支持。在新书发布会的分享谈话后,读者列队等签名的时候,有几位女士含着泪向我说:“我很感谢你勇敢地写成这本书,我也患有忧郁病。”我细心地聆听她们的故事,并告诉她们说:“不要害怕,你的病一定会好的,不要怕跟人倾诉,切记有病就得看医生服药。”在彼此的泪眼模糊之中。我们的心灵刹那间互通了。就凭着这一点点的心领神会,我知道自己曾经付出在这本书的心神没有白费。现在本书就要再版了,我高兴之余,匆匆写下此再版序言。感谢读者们的支持,希望可以有更多的读者从中得到安慰,是为我的心愿。

后记

子玉刚写完这本书,要我写一篇后记,自从七年前她的忧郁病折磨了我们夫妻整整半年之后,我们其后在香港“过平常日子”,对于这段往事,在时过境迁之后还有什么感想和反思?

今晨我把当年的日记拿出来重读(日记中的部分已经放在我们合著的《过平常日子》第六章),摸着稍为灰黄的纸张,不禁悲从中来,感慨系之。边看边吃早餐,子玉坐在我身旁,看到我满面忧凄的样子,就默默地摸摸我的臂膀,我转眼看到她灿烂的笑容,安详又自在,不禁释然。“恶魔”终于离我们远去,希望它再也不重返了。子玉在旁边即时说:“现在和过去最根本的不同,是我的观念彻底改变了,以前时时怕忧郁病复发,现在一点也不惊恐,而且知道如何对付。忧郁病是一种绝对可以治得好的病,不是绝症。”

一点不错。过去这七年来,她比我更勇于面对一切的疑虑,而且成竹在胸。她的勇气和毅力从何而来?也许这正是她以自省的方式写下这本书的原因之一。勇于面对自己的过去,并对问题加以消解也是预防忧郁病复发的主要治疗方法,当然更重要的目的是把自己的经历和盘托出,希望有助于目前不知何去何从、受抑郁情绪困扰的读者和其亲友。我的这篇后记。也从这个立场出发,除了从我的角度来反思子玉这段煎熬外,也希望为其他患者的亲友提供一点个人的经验,以便帮助他(她)们照顾病人。

忧郁病的英文名叫Depression,也有心灰意冷、心情沮丧的意思,所以它既是“心病”,也是疾病,由脑垂腺分泌失去平衡而引起的。一般人往往以为这没有什么了不起,过一阵子心情就会好了,所以不愿就医治疗,这就大错特错了。根据我的经验(我以前也是无知得很),必须身心并重。

西洋的疗法,就是身心并重,即同时看两位医生:一位专门下药,从病理下手;一位则定时而不断地和病人倾谈。在香港和其他亚洲地区,这两种专科往往集中在一个医生身上,既下药又要揣测病人的心理状态,因此往往兼顾不了。然而,外国的方法也有弊病,太过专业分科,而且在心理治疗(therapy)方面太注重理性分析,而所谓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方法——让病人躺在长沙发上任他胡言乱语,再从而追溯到儿时经验,也治不了突发的忧郁病。

当子玉这个旧病复发的时候,我起先毫无心理准备。她接到母亲得癌症的电话后,连夜失眠,我在她央求下请学校的医生为她开一剂安眠药,可依然不见效,如此持续失眠(整夜睡不着觉)一个礼拜,我才带她去看病理医生,证实忧郁病复发,立刻开药方。然而西药有多类,也各有不同的效用,而且往往要在病人服药两三周以后才知道是否有效,如果不行还要换药。此外,药量在开始时很少,须逐渐递增,就是怕引起不良的副作用。可以想象,病人在此段时期所受之苦,然而,照顾病人的亲友当然更着急了。我和子玉就有这种经验,而且我比她更手足失措,她早已痛苦不堪,但还要怕我“失控”,其情何堪。

所以,事后反思所得的教训是:双方都需要有耐心,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也没有特效药,市面上买到的prozac并非万能,可能还有副作用。我为了多得到一点这方面的知识,曾经拼命看书。并请医生给我一个书单(当然是英文书),可是仍然不得要领,有时看多了又自以为是,甚至会和医生争论起来,质疑医生给子玉开的药方。再后来,我和子玉的香港医生联络上,蒙他立即寄来当年用药的药方和剂量,才可以对症下药,然而那已经是病情复发整整两个月之后的事,子玉的心情才稍见平稳,可是这时的她还是没有精神,且垂头丧气,每天不愿起床,俨如一个木头人;有时候子玉在下午碰上向她袭击的“恶魔”,她又会心情转坏,直到深夜精疲力竭后才能入睡。

如此这般,第二天又重复同一个症状,时日一久,连我这个照顾她的丈夫也急躁起来,时而大发脾气,在内外双重压力(我还要教书)之下,自己也差一点患上情绪病。所以,照顾病人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要有耐心。

忧郁病的疗程大致有三个时期:第一期是初患或复发时期,严重的(如子玉)至少一个月,这是病人最痛苦的阶段,他们甚至感觉痛不欲生而产生自寻短见的想法,而偏偏就是在这个关键时刻,病人却要经历试药和配方(内中大有学问),配错了当然不见效,甚至会令病情更坏!所以,在第一期要千万小心,最好不要离开病人(最严重的需要住院),以防意外。我记得自己紧张的时候,连家中厨房里的菜刀也藏起来,生怕子玉再寻短见,并且苦苦哀求她不要离开我——毕竟这一次不同了,她不再孤独,身旁已有我这样的一个新婚丈夫。如果子玉离我而去,我苟活于世又有何意义?想必会返回香港暴饮暴食(因为没有勇气自杀)而死!事后每谈起我的这段说话,顿成笑料,可见当时之不容易。

第二个时期是“稳定期”,时间最长,子玉的经验是足有四个月之久,甚至更长。

所谓“稳定”,指的是病人心情依然“稳定”低沉,但情绪变化却有规律(例如子玉在上午昏昏欲睡不愿起床,下午情绪却逐渐陷入谷底,晚上稍好,深夜略为平静,可以安眠),周而复始,其实没有起色。有时候几天稍好,过了几天又坏了。在我的日记中处处写到这种情况。我用的形容词也从第一期的“痛苦”“难受”‘好辛苦”,到第二期的“无聊”“烦闷”和“急躁”。每天看见子玉,想着要她可以真正痊愈、重见光明,似乎漫漫无期!更可怕的是,有时候病人会在深思熟虑后反过来走向自杀之路,因为在第一期完全没有心力,第二期才有所行动。

这个时期,总算唤起子玉无比的毅力。在我央求之下,她开始和我到健身房去作踩踏板运动,每天至少一小时,我也故意选在她心情最差的黄昏,逼着她随我出门,拼命运动,大汗淋漓之后,至少血脉疏通了,子玉亦有少许心情煮饭进餐,没有胃口的她,煮菜也千篇一律——鸡丁炒青豆,惊喜尽管没有,营养却是不乏的。

这个时期的子玉心情上虽然渐趋稳定,但身体上还有大小毛病,精神患得患失。子玉时有便秘,左眼也不好,一会儿她又说皮肤坏了,气色之差当然更不必提。有几天心情略好时,她会涂点口红,但始终无心刻意化妆,大多数时间子玉还是不思打扮,也不愿见人,仅接受几位熟朋友的照顾(因为我还是忙着授课)。打从三月中忧郁病复发,到四月底进入“稳定期”,直到我六月初授完课学期结束后,子玉依然没有太大起色。暑假开始,我空闲多了,才能约友人带她一起开车出外游玩,当时子玉也勉强打起精神参与,回家后却往往心情转坏,最后我只好施出“绝招”,带她返回香港——即她成长的地方。

当时子玉的美国医师也同意,认为文化环境许有帮助影响,但不敢肯定。八月中回港,我们到处求医,这一次当然找中医了,还有一位台湾的气功师(我们为此飞台湾两次),后来经朋友介绍,找到一位信佛的年轻中医师张琛,子玉与她一见如故,十分投缘,见面后不到两周,子玉的忧郁病就痊愈了。

第三期的痊愈期可能和第二期分不开,当中何时由“稳定期”转向痊愈期,谁也说不准。

也许在暑假子玉的情绪已逐渐返升,尽管依然反复无常。如果我们八月不返香港而留在美国,子玉是否痊愈?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一定会,但可能花的时间更长一点,全看她个人和环境互动的关系。相比下,上一次子玉的忧郁病复发时还身在香港,而且拖了一年之久!

那时候(1997—1998),她孤家寡人,和前夫文正早已分居多年,心情更形落寞。这一次的发作,开始时情况也很严重,但痊愈期快多了,只需半年就好。而且这次返回香港,子玉是不孤独的,她除了我之外,文正也成了老友,也不停地为她打气,我们三人时常见面,无形中她的一个心结也化解了。

我在“总结经验”后,所得到的结论有下面几项,聊供有心读者——特别是病者的亲友参考:

(一)忧郁病既是心理病又是生理病,不可等闲视之,病人的亲友更要付出大量爱心、耐心和同情心。严重的病情——如有自杀、自残或其他暴力倾向——必须事先预防,千万不能大意,最好不要离开病人,如自己上班事忙,也必须请病人的其他亲友轮流照顾。打电话看似是一个办法,但并不尽然,因为病人即使愿意通话,放下听筒后可能心情更糟。

(二)必须服药,但切记小心,这是专业知识,有关服药必须听取这方面的专家医师的意见,至于中医或西医则见仁见智。我的折中看法是:中医主张气血调理,是全方位的,病人的身体也需要配合,西医则主张对症下药。目前神经科学(neuroscience)方面的研究还没有达到“百发百中”的精确程度,所以不应迷信任何特效药,也不能随意到坊间买些“Anti-depressant”之类的“治情绪”药,对轻患者或者有效(其实只不过有刺激或放松的效用),但对严重的患者完全无效。总的来说,西药多是专门“特效药”——如Prozac、wellbutr}n、Remeron——种类太多,五花八门,名称在各地也不同,它往往和治情绪药并用,缺一不可,是故,有关服药知识谨记请教医师。此外,服药必须持之以恒,痊愈后切记仍需服药,就是减药也需跟随医生叮嘱,子玉在本书中也再三提及,她上三次复发的原因,就是没有继续吃药。

(三)照顾病人,除了“三心”(爱心、耐心和同情心)之外,还需要了解并消除自己的心理障碍,因为到了第二期,病人和照顾者都会开始感到不耐烦,难免发生口角,有些书甚至说夫妻在这段时期因而反目!幸好我和子玉在这段时期从来未有吵架,尽管我的脾气愈来愈暴躁,可从来不曾发泄在她身上,我不过一直自责,有一晚还冲到浴室中对墙撞头,害得子玉赶快跑来安慰我。这一段也写在《过平常日子》第六章中。

忧郁病患者需要悉心照顾,而照顾患者的亲人其实同样需要被照顾,是故最好身边有所谓“支援小组”(support group)的组织,或与有类似经验的人互相交流支持,分享心得,特别在病人还未完全稳定的第二期。此外,我知道香港有这方面的社工和义工,只是当时碍于情面我没有参加,只是到处打电话和较相熟的亲友聊天,有时也冒昧以电话请教专家,并勤加阅读这方面的书籍,至少可以“自我增值”,得到少许安慰。

然而,当我把书本上学到的心理治疗方法用于子玉时,却不见效,因为她本能抗拒,而且我发现此类方法太过注重调查测验,譬如问病人每天做不同小事后的满意程度——喝一杯咖啡多少分?运动一次多少分?再把一周之间的升降指数平均计算。子玉后来说,她对于这些测验根本是信口雌黄,乱报一通,其实当时她对任何日常琐事都打不起精神做。至于我,“玩”了这种“理性游戏”数周后也决定放弃了。至于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对子玉亦完全用不上,她和心理医师(therapist)的定期倾谈不大见效,对于在东方文化环境中长大的子玉,向来跟人交谈最看重彼此是否“投缘”,端看双方合得来或合不来,看来她不太喜欢和这个医生说话。

我认为以上三项都是“金科玉律”。此外还有一项,是我们的自愿选择,也是从经验中得来的——就是绝不隐瞒病情,都向亲友们公开。后来,我还鼓励子玉向所有愿意听的人讲述这段故事,过程中反而交到不少新的知心朋友。毕竟我们先打开心扉,别人也会受到感染,甚至一样把自己的心事秘密与我们分享。这段日子,我们的友情网络已逐渐形成,这也是我们这几年来的一大乐事。想从前子玉在人前绝不提及自己的病,连每天见面的同事也不知道,难怪心情更为孤独。

要知道忧郁病不值得羞耻,它不是污名隐私,甚至值得“分享”,何况这种病愈加普遍,据说香港社会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或重或轻的忧郁病患者。有关机构——如各大小公司和政府各单位——也应该重视,目前似乎只有学校设有心理辅导的专门人员,幸好民间社团反而多了,这毕竟是一件好事。

打从2001年子玉的病愈至今,已有七年时间,我们夫妻的感情更为坚笃。现在回想起来,我们早已是患难夫妻了,先患难,后享福,因此对后来的平常日子更为珍惜,现在我的感觉和子玉患病期间恰好相反,那段时期真是漫漫长夜,度日如年,现在却是“度年如日”,怎么一下子就七年过去了?

在这过去的七年中,我们的生活经验更丰富更多姿多彩,毫不单调烦闷,反思起来,这何尝不是这场病的“恩赐”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原来我们的“大任”就是学着怎样好好地过日子。生命太可贵了,并不像日月星辰大自然一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奉劝所有在人生旅途上受到挫折而灰心的人。千万不能以一时之失而放弃生命——所谓“看不开”,本来就是忧郁病的来源之一。

现在翻看当年写的日记,发现内中处处提到子玉对自己毫无信心、顾虑多端、绝望被动、麻木不仁,像“痛苦”“辛苦”“难受”“无聊”“烦闷”等词汇,用得最多。七年之后,我发现这些字眼几乎完全不适用了,代之而起的是“安心”“放心”“自由自在”甚至“享受”——最后这个词是我在吃子玉精心调制的“健康食品”时常用的,她现在做的菜真是既健康,又卫生;既有营养,又开胃!也许,这是我心情舒畅后的本能反应。

然而只有一个过去的字眼还是我常用的——“急躁”。子玉天生急脾气,我也是性急,但没有她反应快,所以外出行街或乘地铁时,她急得箭步如飞,我在后面总跟不上,于是,我常常用广东话大叫“勿急!勿急!”有时还加上一个意大利文的音乐名词“adagio”——慢板,香港的生活节奏毕竟太快了。

子玉对此也时有反省,但是还没有完全改过来。日常生活中,我们上街一向手牵手,原先是我怕她摔跤,现在是我拉着她为了让她慢走,慢慢两人就不知不觉间更合拍了。有了前事之鉴,我们总算学会如何调剂身心,自由自在。

现在的子玉更懂得安慰我,有时她见我急躁,受到外来的压力(特别是稿债)而心烦发脾气时,她总就会摸摸我的脸,甜甜地一笑,不说一句话,就叫我安静下来,然后我会打开唱机,听听莫扎特或巴哈,令急躁的脾气顿然消失。

我终于领悟到,这些年来,子玉非但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且兼顾到我,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定了一个温馨又适意的基调。我对于子玉的报答,其实很有限,就是鼓励她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从书法到写作、从绘画到浇花、从读闲书到听粤曲,并且多交自己的朋友。我更要她把自已过去的经验和盘托出,不必顾虑什么,反正她和我本来就是坦荡荡的人,对己对人都是一个“诚”字,管别人说什么闲话,甚至有时候她写完一篇散文会问我说:“写得还可以吗?别人看了怎么说?是不是我的文章太简单?”我觉得诸如此类的话可以抛诸九霄云外,管别人怎么说,我就是我,对自己一定要赤诚——“To thyself be true”,我认为这句英文诗中的名言最好。

今天的子玉在人生旅程上已经迈了一大步,她不再像以前一样——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被动而完全依从传统中国妇女的那一套“三从四德”。可悲的是,我发现即便是在当今社会,也看到不少人和当年子玉相似的女性,她们在这方面r直没有“解放”过来,即使外观上很时髦,甚至表现大胆,放纵欲望;但内心深处,“传统”想法依旧根深蒂固,至少部分中年妇女亦是如此。我担心她们这些“心结”一日不打开,当外在的压力——包括亲情的压力或其他生活中的失意事——日积月累,就会积郁成疾,由突如其来的事故引发出忧郁病来。

子玉写这一本书,写得很勤奋,我曾经担心她太过“入”了——让自己进入当年病魔的世界,然而这是多虑,原来她早已成竹在胸,每写完一段,给我阅读,只见其文再三自我解剖,不停反省,有时用字遣词也有抽象反思的意味,不禁令我暗暗惊奇。我对子玉从来不用“学理”,但她不学而自悟,这一切皆是从反思自我的经验得来,还加上她看过的大量有关医药保健方面的书籍,小说、文学书更不必提。这是一种心灵和精神上的积累,时日一久自然潜移默化,有助于她对于人生的自我了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个意思。

阅读、书写和跟朋友交谈一样,都是一种沟通,也是一种自救和自助的方法。近年来我发现不少香港人不知道如何“说”出来,更遑论写作,“说”不只是普通的言谈,而是一种更深入的“表达”(articulation),这才是自省的工具。反而言之,表达不出来而烦在心里,压多了必然抑郁成疾。所以,我觉得子玉的这本书,不单是“夫子自道”,也是为了自救救人,并推己及人,应能助益相知和不相知的读者。

在这个世界上,人是不孤独的,也不应该孤独。

2008年8月17日于九龙塘

书评(媒体评论)

子玉这本书叙述她与欧梵两夫妻合力抵抗病魔,两人时而张皇失措,时而相拥对泣,这一节写得最是感人。

——著名作家、作者好友 白先勇

我觉得子玉的这本书,不单是“夫予之道”,也是为了自救救人,并推己及人,应能助益相知和不相知的读者。

——著名作家,文化评论员、作者丈夫 李欧梵

李子玉勇敢地将她的心路历程及郁结娓娓道来,除勉励读者正视忧郁病,亦让患者得到共鸣与支持,《忧郁病,就是这样》实在值得推荐。

——心晴行动慈善基金主席 林建明

全球忧郁病患者逾亿,其中香港约七十万人。很多人不晓得,忧郁病不仅是心理病,也是生理的问题,可靠服药来治愈,香港人李子玉推出《忧郁病,就是这样——一个忧郁病患者的自白》,自述九二年至零一年曾四次自杀未遂、患忧郁病经历,与读者分享跟病魔搏斗的经验。是丈夫李欧梵的温馨呵护最终令作者获救。她拥抱文字,也拒绝了忧郁。

——《亚洲周刊》评论者 章海陵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忧郁病就是这样(一个忧郁病患者的自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子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0042525
开本 16开
页数 20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09-09-01
首版时间 2009-09-01
印刷时间 2009-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变态/病态心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R749.4
丛书名
印张 13.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西
230
17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22: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