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从扛枪打仗走过来(八十七岁自述)(精)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位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离休老干部的回忆录,讲述他亲身经历和参与其中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剿匪、抗美援朝、对台作战、反右、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

内容推荐

本书讲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离休老干部的传奇一生,其内容包括:我的身世;从此,我踏上了革命的征途;荣获政治生命——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等。作者用它的笔杆子总结了其枪杆子生涯,也是其老年一乐。

目录

一、我的身世/1

二、从此,我踏上了革命的征途/8

三、荣获政治生命——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2

四、“大仙”的真面目/14

五、我成了游击队队长/16

六、进党员训练班/22

七、留在省委机关工作出我意料/24

八、在定东南区工委工作/29

九、跨进一九四。年/37

十、皖南事变后/43

十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51

十二、我任无为县总队作战参谋/63

十三、日本投降后的形势/68

十四、撤出皖江地区/71

十五、北上山东,首战枣庄/77

十六、第二次婚姻/85

十七、解放战争时期的初战——朝阳集战斗/87

十八、泗洲战斗/89

十九、短期休整/92

二十、保卫两淮/94

二十一、涟水城南阻击战/98

二十二、寻歼敌五军于莱芜城/106

二十三、泰(安)蒙(阴)战役/108

二十四、孟良崮战役/110

二十五、与敌周旋,寻机歼敌/115

二十六、南麻、临朐之战/118

二十七、郓城南阻击,重创敌整五师/121

二十八、挺进豫皖苏,开创中原解放区/128

二十九、三查三整,开展新式整军运动/131

三十、兰封战斗/133

三十一、濮阳休整,完成新式整军运动/136

三十二、豫东战役中的十七师/143

三十三、开封战役/145

三十四、激战何旗屯,敌十六旅就歼/150

三十五、济宁休整/154

三十六、参加打援集团,保证攻克济南/157

三十七、淮海战役/160

三十八、渡江战役/177

三十九、南京警备、大别山剿匪,入闽筑路/187

四十、奉调空军/194

四十一、抗美援朝时期/199

四十二、在沈阳空军期间/212

四十三、驻军无锡硕放机场时期/222

四十四、执行掩护闽北海军基地任务/227

四十五、整风反右/233

四十六、大跃进,人民公社的年代/239

四十七、福州轮战(一九五九年二月)/246

四十八、新的任命/251

四十九、钢厂军管/258

五十、一九八三年的离休/263

五十一、离休之后/266

五十二、贤妻党云芳/277

试读章节

不管谁来到世界,都不能选择何时何地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但后来要走的道路却是由自己选择的,认准的。

一九二二年二月(农历正月初九),我出生在安徽省无为县仓头镇胡村的一个农民家庭。

父亲季占春,原名季永奎,半农半商(小商),是个思想开朗、生性闲静、无政治派别、深得乡人称赞的厚道人。

母亲陈氏,解放后取名为陈维国,是位善持家务、刻苦勤劳的农家女。她个性倔强,为人正直,常以“二十四孝”、“岳飞精忠报国”之类的故事教育我们。

父母共有三子一女,我居长。家有田地十余亩,经商本钱约三百银元。经济收入年有稍许结余。一九三一年水灾后,家境略有下降。一九三六年的火灾损失惨重。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又遭兵灾战祸,如此连遭不幸,经商本钱耗尽,还欠债三百余元,仅存田地的收入勉强度日。解放后家庭成份定为中农。

我六岁开蒙,从叔父季永铣读私塾。九岁那年春天,洪水成灾,停学。灾年颗粒无收,靠变卖什杂等家当糊口,困难尤甚。值此灾荒之年,我深知家中的困难,便自动去捞取水中漂浮的柴草,拔割田头地边的蒿草等供家中烧饭之用;还去放牧耕牛,学会插秧割稻,帮助大人劳动。因此博得父母欢欣和邻人的赞扬,自己亦因能给困难之家予以帮助而感到高兴和欣慰。

十一岁那年我复学。半年后,在老师外出时,我和同学们将课桌按高(一桌)中(二桌)低(三桌)上下排列,将两只便桶吊在屋梁上作为宫灯,我自称皇上,独坐最高层,其他同学分任文臣武将,站立在中、低层的桌上。闹腾后,拆桌尚未完成,被老师回来发现,了解到是我出的馊主意,遭打最重,头被打破。我逃学到外祖父家,放牧耕牛,参加农活劳动半年后,另择私塾就读。我断断续续上了五年私塾,迫切想往进县城洋学堂读书。

十四岁那年春,因母亲认为上学堂读书花费大(每学期约三十元),不同意我就读。我瞒着家人在船工的帮助下躲在父亲和亲戚共同租用的货船舱中,船至距家四十余里的一镇上被父亲发现,在亲戚们的帮助下才未被赶下船,随行便到了南京、无锡。因货价低,未出售,决定南去浙江。时已五月末,一胡姓亲戚携我经南京返家。不料村上已遭火灾,使有百户人家的村庄成了一片废墟。我家是损失最大者之一,百物无存,心痛至极。为重建家园,我劝慰母亲,信告父亲,忍痛折本出售货物。如此一劫再劫,家境更为困难了。但我上学堂读书的愿望仍很迫切。父母在我的哀求下借贷让我进县城洋学堂。当年暑期考入县立夫子庙小学。人学后,读书比过去用功,由于家境不如以前,我常为能否继续读下去而忧心忡忡。今天来看,内心有磨难不是坏事。因为苦难才是最好的老师。

我自幼爱听岳传和侠义小说。当我能看书的时候即沉溺于这类小说中。岳飞的精忠报国,《水浒传》上的英雄,以及反贪官、杀富济贫而流芳后世的行为,我甚为景仰。在距家百公尺的社后井(通往县城大道上的小村镇)常见带着刑具的人被押解上县城。在城里我也见过由囚牢中绑赴刑场而被枪决的人。有人说是共产党,有人说是土匪。我钦佩其中那些从容不惧在高呼“共产党万岁”口号中而倒下的英雄。我为他们的死感到痛心。从见闻中得知,有些被枪决的或者被追捕中的共产党人,都是正直有为的人。于是我也把他们当作书上的英雄侠客而景仰,而崇敬。

在县城上学见闻广,我更多地了解到自“九·一八”事变以来,日寇对中国贪得无厌的侵略事实,加深了对日寇的仇恨。同时在城内读书的一年半中,我经历了两个历史事变:“西安事变”与“七七事变”。“西安事变”时师生中有人常谈论它的始末缘由。当时在校承包伙食的杨其财同志是共产党员,但当时我并不知他的政治面目,是后来在新四军七师与他相遇时才晓得的。他的厨房成了我们这些“坏”学生漫谈的场所。在议论中,常得到他的侧面启示,使我了解到“西安事变”时共产党坚决抗日的主张。因此对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置国家危亡而不顾的举动产生了不满,而对共产党则有了景仰之情。“七七事变”后,校方当局说服学生安心读书,我自己亦希望能多读点书,故勉强在校继续攻读。我是一边读书,一边参加街头抗日宣传,直到南京沦陷敌手,内地混乱,学校无法再维持下去而停课。同学们各自回家,就这样我离开了县城回到乡下家中。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寇蓄意挑起了芦沟桥事变,铁蹄踏入华北大地。其时,我在无为县城稻生楼学校读书。我唯恐战事扩大,不能继续学业,真诚期盼着战争尽快停止。七月下旬暑假回到家中,不久耳闻日寇进攻上海,八月下旬得知学校继续开课,我高兴地到校报到。人们都以焦急的心情谈论战事。由于战火日渐扩大,江南跑反到江北的人逐日增多,县城官家、富商亦开始向内地搬迁。当时各学校的师生纷纷走上街头,宣传抗日救国。战事的发展越发严重起来,上海陷落,南京告急。到十一月,学校被迫停课。人们终日惶惶难安。上海四行仓库坚守的八百壮士,英勇壮举,振奋人心,激励、鼓舞着人们抗日救国热忱。平津学生救亡宣传团来到无为县城,他们以标语、漫画、演讲、活报剧等方式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活报剧《放下你的鞭子》给我的影响很大。乡下人虽也谈论战事,但气氛远不及县城里紧张,小学仍在上课。从县城来到乡下的一位老师为了生计,办起了一个初中语文补习班。我为多读点书,参加了该班。此后不久,芜湖、合肥等城镇相继陷落,战火烧到我家门口了!川军的杨森部队,在运漕、仓头、黄雒河等镇上一带构筑阵地工事以抗击日寇的进攻。我家距黄雒河镇、仓头镇各三公里,位居其间。我的村上驻有一营川军部队。在村外的坟地、河堤上构筑了工事。黄雒河镇的川军在与日寇激战两天后即向县城方向撤走了。我的家乡即陷入敌手。占领黄雒河镇的日寇接连几天下乡扫荡、烧杀、掳掠、奸淫。眼看村上的一个比我大两岁的青年,为躲开敌人向村东的圩田逃跑时,被日寇发现,举枪将其击毙。我利用坟头的遮掩,未被发现,幸免于难。目睹这一惨状,我深感当亡国奴的悲惨,激起了我要保卫国家,投身抗日的决心。

占领黄雒河镇的日寇,不多久又撤走了。是时,地主、帮会武装四起。仓头镇的联保主任(类似乡镇长)、地主、青红帮头子朱梦梅,以青红帮、地痞、流氓为骨干,组成了一支三百余人的队伍,归国民党无为县政府管辖。他们打着抗日的旗号,公开向人民群众派粮派款,夜间四出活动,干着抢劫、强奸民女,下票勒索钱财的勾当。事实上他们比土匪更坏,既公开派粮派款,又夜出抢劫,弄得人民群众日夜难安。当时,我父亲手中只有两块银元,藉以做为本钱,搞了个小杂货挑子。就我们这样境况的人家,也不能幸免被下票,勒索交钱(粮)。除了常年以乞讨为生者,没有不被派粮派款下票的。交不起者,只好四处躲藏。当此国难临头,他们不思报国,反而坑害人民。这帮民族败类,人民群众对其切齿痛恨之极,然而又无可奈何。

战争形势的发展,打破了我幻想战事早日平息和继续读书的渴望,日寇的暴行激起了我从军报国的决心。“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决心投身于抗日的洪流。当我将决心禀告父母时,他们百般阻拦。说什么在这兵荒马乱之年,做儿女的应守候在父母身边,以尽孝道,不能将老人留在家不管而远离家门。我则以“岳母刺字”的故事奉劝他们,说国亡家必破,保国即是卫家,只能是先尽忠后尽孝,说自己走后,家中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大弟已十二岁、妹妹已十四岁,都可帮助做些农活、家务。如果像我这样的青年人都不去打日寇那就没人能去了!不能只顾家不顾国,应是先国后家,这样保了国又保了家,才是忠孝两全的大好事,否则必将成为不忠不孝之人。老人们最后使出给我完婚之计,我明白这是试图以妻子来拖住我,表示坚决反对,而且父母还和我前妻之父母一起竭力劝阻我。最后,答应结婚后,过些日子就让我走。说女孩子长成到十六岁的大姑娘,在兵荒马乱之年,容易引起是非。为使她的身心免受摧残,保住贞操,我同意了。但我从军的决心是绝不会动摇的!我们匆匆举行了极为简单的婚礼。三天一过,我即提出走,老人还是以种种理由要我再过些日子,事实是拖延时间,以期达到软化我当兵的决心。老人的用心可谓良苦。我刚结婚的妻子许成芳是个纯朴善良稍识几个字的农村姑娘。她顺从父母的意志,同意和我结婚。她出于出嫁从夫的思想,几个夜晚含着热泪劝阻我,要我不要丢下她而远去从军。我的心确也有所动,不是不去当兵,而是考虑带她同去。那时不知部队也吸收女兵,认为女的当兵是行不通的。她读过两年书,略懂得些道理,也耳闻过一些日寇奸淫烧杀的暴行。我即启发激励她的民族仇恨心,和她说:我们的家乡已沦人敌手,随时都可能遭受日寇的暴行,不能坐以待毙,应拿起武器来和日寇拼个你死我活;只要全国同胞都能同仇敌忾,终究会打败日寇的,那时我们就能团聚一堂,安居乐业了。

P1-6

序言

半夜醒来,卧听窗外的风声雨声,我终于拧开灯,坐起来,回忆往事,并把它原原本本地写下来,留给我的子孙后代和二十一世纪的年轻人。

我用笔杆子总结我的枪杆子生涯,也是老年一乐。

二○○八年夏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从扛枪打仗走过来(八十七岁自述)(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季鸿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416975
开本 32开
页数 284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9-10-01
首版时间 2009-10-01
印刷时间 2009-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2
丛书名
印张 9.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6
152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7: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