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计里鼓车(科技发明的历史长河)
内容
试读章节

在北京一位梁先生家中,珍藏着一面古镜,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镜背上这只精灵古怪的海兽仿佛都在盯着你。镜子的中心也伏着一只海兽,那却是系丝带的镜钮。镜钮是中国古镜区别于其他古代文明中柄镜的主要地方,它不仅代表了一种中国文化,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精湛的铸造技术,而镜钮的变迁也衍射出铜镜发展的几个不同阶段。

一个小小的镜钮怎么会代表先进的铸造技术?有人甚至认为那只是焊上去的。可是,那时根本没有焊的技术,铸造的出现已经是一个飞跃了。

中国古代铸造造型有三种基本型,一个是泥型,一个是失蜡法,再一个是金型,而宋代以后有少量砂型。泥型是中国(古代)青铜铸造的主要方式。

泥型铸造的收缩性、退让性好,铸造时花纹清晰。它的基本工艺过程是:模范制造、金属熔炼、浇铸凝固、脱范清理。从出土的镜范看,古人基本采用立式浇铸系统,一般浇口和冒口分离,金属液从浇口注入,从冒口将空气赶出。金属凝固收缩时,薄处先冷厚处后冷,先凝固的金属退让出的空间由后凝固的金属补上,这叫做补缩。一旦补缩量不够或者实际冷却顺序不符合补缩规律,就会出现缩孔和缩松等铸造缺陷。

镜钮和这些有关系吗?来看看镜子的剖面,镜钮是镜子中最薄体积最小的地方,自然先凝固,那么镜体给镜钮补缩。如果镜钮设计和镜体不匹配,镜钮或镜面就会出现缩松、缩孔,严重者还会出现断裂。可见镜钮不是随意就可以安上去的。

现存的两面最古老的镜子,上面都有钮,看来,4000年前的先民已经能够解决镜钮带来的麻烦了。

灿烂的青铜文化孕育了中国的早期文明,西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大量礼乐器物造型瑰丽,铸造精美。但是,作为生活用品的青铜镜却依然制作粗糙,镜钮也是造型简单的弓形钮和桥形钮,虽然历经千年,技术上却没有明显的进步。

春秋之后,礼乐崩溃,一些日常用品得到了长足发展,铜镜的铸造技术开始步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在长江流域,当时的楚文化地区出土了大量的战国镜,许多镜子纹饰精细华美,镜钮演变为三弦钮。

战国时代的青铜镜绝大部分是平面的,因为战国的浮雕艺术没有发展起来,其纹饰大部分引用了战国时代的一些青铜器上的纹饰,比如饕餮纹、雷纹、线条纹。这种镜子打开以后的断面基本上是一个平板,所以这种镜子的镜面绝大部分是平面。它的镜钮就无法做大。如果做大,在浇铸以后就会出问题,就会在镜钮背面出现一个缩孔。

对于很薄的战国镜,对应它的只能是小而薄的三弦钮。

汉代的铜镜出现了宽厚的镜缘、浅浮雕的装饰,这些都可以在铜液凝固收缩时起到补缩的作用,这时镜钮得以加宽、加厚。所以西汉后期三弦钮开始向半圆钮、圆钮演变。三国时的镜钮更是巨大无比。

在开放的唐代,出现了许多中西结合的产物。狻猊葡萄镜就是典型代表,狻猊就是狮子,也叫海兽,是从印度传人的。

狻猊葡萄镜是高浮雕镜子,为了解决浇铸时的缩补平衡,铸镜师们加高加厚镜缘,而没有高厚外缘的就增加镜子的厚度,镜钮和纹饰相得益彰融为一体。可见,当时的铸镜师已经能够利用剖面的几何形状很好地处理镜钮、镜体的缩补平衡问题。此时的铜镜铸造达到了巅峰。

从战国到隋唐是中国铜镜发展的辉煌阶段,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用了含锡达22%~24%的高锡青铜。含锡量高可使镜面白亮,但镜子也变得很脆,摔在地上甚至会碎。

从配以三弦钮的战国镜到饰以圆钮、半圆钮的汉镜,再到钮与纹饰融为一体的唐镜,铸造精品比比皆是,其背纹细腻生动是现代工匠很难达到的。透雕镜和夹镜更是绝品,唐代之后就消失了。

宋代出现了许多带柄镜,它实际上是铸造技术退步的一个表现。

因为它们的花纹比较简单了,有的是没有花纹了,就是素镜了。再从它的成分上来讲,含锡量比较低。在做镜子的时候,因为铜浇铸冷却时有个微观缩松,或者叫显微缩松。为了避免这个缺点,它采取另一个办法,加了一个柄。有柄后,各种各样的缺陷就集中在镜柄上了,所以它的铸镜比战国汉唐镜更加容易一些。

宋以后,镜子的艺术地位丧失,只保留了使用价值,铸造技术直线下降,但纵观铜镜的发展,它在青铜铸造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可以说铜镜在合金技术、铸造技术、热处理技术三方面,代表着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最高成就。

其实,铸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艺过程,直到今天人们还在为铸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缺陷而绞尽脑汁。中国古镜上的镜钮虽然不起眼,但它的存在却是我国古代先进铸造技术的一个明证。

P43-45

后记

吹尽黄沙始到金

“教科文行动”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始创,历经三载,熔铸了当代中国科教兴国战略的时代精神,熔铸了科教频道对“教育品格、科学品质、文化品位”一以贯之的追求,熔铸了中央电视台领导,科教频道领导、编创、管理等方面电视人的勇气、智慧与心血,熔铸着广大电视观众的希冀,终于成长为一个获得了同行赞誉、具有社会影响力而富于特色的电视文化品牌。

中央电视台于2001年创立科教频道,电视文化传播始踏上专业化征程。历次“教科文行动”不遗余力,不惮繁复,可谓“千淘万漉虽辛苦”,也只是经编纬辑了中外优秀文化成果中的不及九牛一毛。但在电子传播时代,它更像是种子,已经不断播撒于广泛的社会受众渴求知识的心田之中。

科教频道于2003年暑期编创的“教科文行动”,分为文学、美育、历史、地理、自然、科技、综合等7大版块,播出全程历时60多日,全套节目题材广泛,内容充实,视角独特,在生动的声画世界中渗透着深沉哲思与人文关怀。

节目播出后,受到观众好评,许多人要求重播或保存相关节目资料。对科教频道电视人而言,这是莫大的安慰与鼓舞——前行路上,知音弥多。

为方便观众对电视节目的深层理解和对相关文化知识的掌握,探索一条跨媒体的文化传播途径,中央电视台社教节目中心与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合作,整合“2003年暑期教科文行动”等一批优秀节目资源,将其纳入图书出版之列,并命名为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教科文行动——给头脑的基本储存”。

丛书共分8个分册,分别为《探索宇宙的神奇奥秘》(原天文篇)《极具挑战的地球故事》(原地理篇)《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原历史篇)《改变人类的科学活动》(原科技篇)《古今中外的文学盛宴》(原文学篇)《艺术殿堂的心动之旅》(原综合篇)《动物世界的生存法则》(原自然篇)《科技发明的历史长河》(原天工开物)。

这样,电视“教科文行动”终于带着蓬勃的姿采走出电视,落实到广大观众及读者的手中、心中。观众、读者如在阅读中感到一些或契合或启迪或便利,就算是科教频道电视人借《教科文行动》丛书的出版而送上的点点金沙吧。

整套丛书在编辑过程中,得到了中央电视台台领导的支持,得到了多领域专家、学者的指教,得到了“教科文行动”编创人员的通力配合,在此一并深表谢忱。

中央电视台社教节目中心与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两家传媒的精诚合作,为《教科文行动》丛书出版奠定了成功基础。

本丛书的编辑或有不妥不当舛错之处,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CCTV-10《教科文行动——给头脑的基本储存》

编辑部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序言

中央电视台社教节目中心与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合作的《教科文行动》丛书出版活动,标志着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借助与兄弟媒体的互动与联系,获得了一个具有品牌效应的传播平台,频道制作、编播的优秀科教文化节目的社会影响力也在此平台上获得了全新的、深层次的扩充。

中央电视台作为一个全国性、综合性的媒体,不仅注重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文艺事业,还十分注重文教事业;不仅注重自身建设,还十分注重与各方面社会力量的合作;不仅注重传媒自身的政治文化使命,也十分注重社会经济属性。

这几个注重,加上多年积淀,就决定了中央电视台是有着深厚文化内涵和文化作为,开放而非封闭、灵活而不僵硬,无论业务还是观念都始终处于前沿的电视媒体。

现在科教频道与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的合作,就是体现了几个注重,尤其体现了我们的文化作为、文化抱负,也体现了我们的合作理念。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于2001年7月开播,是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应运而生的。3年来,科教频道组织了多次主题突出的大型系列节目制作和播出上的特别编排,在中央电视台已形成了鲜明的频道特色,“教科文行动”的品牌在社会上也获得良好的赞誉。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的同志一直关注着科教频道的成长,关注着科教频道的内容,此次通过精心策划、编辑,使电视上一闪即逝的节目,变成可以细读的文字,可以细看的图片,这样,科技、文化、艺术知识的传播就是立体的,深入的,全方位的。所以,双方的合作从文化上看,可以说是善莫大焉。

科教频道是中央电视台宣传“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基地,也是展现国内外优秀电视科教作品的基地。希望我们能以此为出发点,在将来展开更大规模、更高规格、更具影响力的合作。这样,我们同为国家文化事业中的一员,就能够互相借力,共同发展,最终把我们的事业做大做强。

祝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与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合作成功,祝《教科文行动》丛书的出版获得成功!

内容推荐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那些改变了中国人生活、构筑了灿烂的华夏文化的科技发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璀璨的珍珠。刘民朝主编的这本《计里鼓车(科技发明的历史长河)》以生动的文笔介绍了古代科技发明对生活的影响,通过阅读这些科技发明创作,我们可以感触到古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中华文明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编辑推荐

风筝、炼丹术、走马灯、反射镜、齿轮、罗盘、珠算、围棋、中国弓、酒曲、纸、针灸术、木牛流马、地动仪……这些改变了我们生活的古代科技发明到底是谁发明的?它们背后都有着怎样的故事?翻开由刘民朝主编的这本《计里鼓车(科技发明的历史长河)》,了解更多中国科技文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计里鼓车(科技发明的历史长河)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民朝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962804
开本 16开
页数 19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8
出版时间 2014-07-01
首版时间 2014-07-01
印刷时间 2014-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普
图书小类
重量 0.294
CIP核字 2014130283
中图分类号 N19
丛书名
印张 12.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7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4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