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冠军者言(来自未名湖畔的邀约)/冠军是怎样炼成的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冠军,不再仅仅是曾经的梦想;冠军,不再仅仅是屏幕上的影像;冠军,就捧在你手上。

  打开这本书,让我们聆听冠军者言。

本书收录了参与讲坛活动的十余位名家的演讲内容,旨在让更多立志成功的青年人能够从中获得某种启发或者鼓励。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了参与讲坛活动的十余位名家的演讲内容,旨在让更多立志成功的青年人能够从中获得某种启发或者鼓励。这些名家的演讲,既有体悟“冠军”的心得,又有回首来路的感慨,既有忧济天下、放眼全球的目光,又有贴近苍生、讲述平民英雄的情怀。他们对青年人既表示了热情洋溢的希望,又以切身经历为学子们指点子人生之路的航向。同时,本书还特别邀请了当代著名工笔画家、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李爱国教授为每位演讲嘉宾创作了细致传神的毛笔肖像画,使读者能一睹其神韵。

目录

第一章 百炼成钢门

 什么造就了冠军?

 成功路上的十个教训

 像水一样的生命流过

 职业经理人的冠军哲学

 风雨过后的华丽转身

第二章 中韵西律

 聆听岁月的颤音:指挥家的艺术人生

 在国际关系的舞台上与历史同行

 冠军就是不断超越

第三章 大道显隐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冠军

 地震与奥运构筑中国精神纵横坐标

 奥林匹克流金岁月:从墨尔本到北京

第四章 知无涯者

 古老与未来: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文解读

 高等教育如何造就明日冠军

 科学与人文之思

 冠军永远在路上

试读章节

我给你们讲个故事。在第一届“冠军论坛”上,麦当劳全球总裁彼得·里奇告诉我,他选择人才,并教会他们6个基本的方法做快餐生意。只有6条规则,这会很难吗?这位麦当劳全球总裁还说,他选择全球主管人员也只是以这6条规则为标准。我对彼得说:“不会吧,你怎么可能从那些只学了6条基本规则的人当中遴选出超一流的主管者呢?”彼得说:“放心吧,艾伦,他们正是那些打破规则的人。”这是一个很巧妙的隐喻,而我也总认为这仅仅是个隐喻。毕竟,任何人都能够学习任何事物的规则,比如说学习物理知识,日后成为物理学教授。即使成为物理学教授可能要比学会做汉堡包生意花费更多的时间,但我确定你们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都会认为上述说法是很好理解的。然而,就像杰出的麦当劳主管人员,伟大的物理学家有勇气打破常规,有勇气发明看待事物的新的方法。这就说明了一切。我再次强调,创造是一项反叛的活动。你必须有勇气直面传统的观点,有勇气将你的想法推广到全世界。

最后,我想强调一点,杰出的成功者都曾努力拼搏过并且经历过失败。美国篮球之王迈克尔·乔丹,在高中时被校队扫地出门;亚伯拉罕·林肯在成为美国总统之前在很多次选举中都悻悻而归;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学生时代只是一名很普通的学生,别人时常说他什么成就都做不出来。这正是问题的核心所在。如果事情都很容易,你就不会提前为可能遇到的各种不可避免的困难做好准备,你就不会为人生的盛衰变迁做准备。正如你们看到的,这就是为什么珠穆朗玛峰的第一位征服者埃德蒙·希拉里先生会说:“如果你知道你能做成一件事情,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与其总是做出一些惊人之举,还不如去海边歇着呢。”挑战自我!女士们、先生们,我们离挑战自我还有多远?我的信条是什么?真正杰出的成功者,他们成功的原因只有少部分归功于他们所接受的传统教育,更多的应归功于他们的精神状态,一种冠军式的心态。什么是冠军心态呢?通过研究各行各业的、具有说服意义的冠军,经过总结,我们认为有三个特质是冠军们所共有的,也恰恰是这三个特质将冠军们与常人区别开来:

1.他们不甘于平凡;

2.他们有勇气直面传统的观点;

3.他们深信:不幸,有时候甚至是失败,也是迈向成功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后简单地分析一下,造就冠军的是冠军心态。这让我想起了一位长久以来最具有独创性和影响力的科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弗洛伊德彻底地改变了我们思考大脑和精神的方式。他曾经时常犯错,时常遭到猛烈的抨击,也时常做出惊人之举。然而今天,他的观点已经根深蒂固,至少在西方世界是这样的。弗洛伊德曾说:“我不是一位科学家,我不是一位观察家,我不是一位实验家,我甚至不是一位思考者。除了是一位冒险家、一位大胆和不屈不挠的征服者,我什么都不是。”在座的各位、我所研究的很多杰出人物以及弗洛伊德都有冠军心态。因此,现在的问题是弄清楚到底什么是冠军心态的决定性要素。它是如何在遗传过程中形成的?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如何在文化和社会中形成的?有没有一些社会阻止冠军心态的完全发展,而另外一些社会在不经意问促进它的发展?这些不同点会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而消亡吗?女士们、先生们,有比北京奥运会更好的时机来让我们探讨这个重要问题的吗?又有比中国最好的大学——北京大学更合适的地方来探讨这个问题的吗?因此,在北京奥运会前夕,来自全世界的冠军们将齐聚这里,共同解开造就伟大成功的奥秘。这一历史性的论坛是北京大学、才智中心和悉尼大学共同协作的成果。正如你们早些时候所看到的,第一届“冠军论坛”于2000年悉尼奥运会前夕在悉尼大学举行;现在,在北京大学举行的2008年“冠军论坛”将为我们审视巨大的成功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这次论坛将通过审视不同的社会如何有助于我们形成对待成功的态度,进而在不同的文化之间架起桥梁。这次论坛将通过帮助青年人意识到他们的全部潜质来点燃他们的梦想。这次论坛还将是伟大的智慧的庆典。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我正式推动“冠军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谢谢!P8-11

序言

被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Jacques Rogge)先生赞为“无与伦比的”2008北京奥运会已经成为历史。北京大学有幸为书写这段历史而奉献全力,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大学主办的“2008奥运·冠军论坛”。这一国际性奥运论坛于2000年悉尼奥运会开幕前夕,由悉尼大学(The university 0f sydney)的艾伦·斯奈德(Allan snycler)教授发起,旨在揭示“冠军”成功的秘密,促进青少年自我塑造与成长。2008年8月4日至5日,“冠军论坛”在北京大学拉开帷幕,诸位嘉宾与青年学子们共同分享了关于“冠军是怎样炼成的?(What makes a champion?)”的体会与心得。论坛及论坛前期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相约冠军·名家讲坛”、“你就是冠军”优秀青年评选活动等,在海内外产生了很好的反响。2012年,“冠军论坛”又将在伦敦举办,它作为奥运会前的人文盛典,将深入探讨和阐释奥运精神。我相信,通过一代代人的努力,它必然会成为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这套丛书,即是从各个侧面记录下2008年“冠军论坛”的无数个精彩瞬间。我诚挚地希望,它能够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

借此次作序的机会,我也想就奥运精神与北大精神如何融合,“冠军精神”如何启发我们的青年朋友奋发进取,阐述如下看法。

第一是梦想与超越。一百多年来,奥林匹克用公平竞技的无穷魅力,吸引全世界的优秀健儿,奋勇拼搏,争当冠军;聚焦全世界的目光,让人们为胜利欢呼,为英雄呐喊。这种魅力,源于人类共同的不断进取和不懈追求。所谓冠军精神,就是追求卓越、超越自我,创造“更快、更高、更强”的奇迹。

与体育竞技一样,大学对超越有着“格外的情感与追求”。大学作为社会动力与精神家园,担负着人类宏伟的超越使命。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弗莱克斯纳(Abraham Flexner)曾经说过:“大学应时常给社会以必需品(what the society needs),而非给社会以所欲品(what the society wants)。”大学的超越需要通过培养具有超越性的人才来完成,即能够孕育出自由发展、自我实现并完成自我价值的人才,从而领导社会、引领时代。对大学本身,这种超越则表现为大学精神的提升,表现为大学影响力的不断增强。

第二是交流与分享。“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Pierrede Coubertin)指出:现代奥运会应以团结、和平和友谊为宗旨,采用以竞技运动为主的现代体育内容和形式,向一切国家、一切地区和一切民族开放。正是在这种开放的氛围中,一百多年来,奥运会用体育竞技的形式增进了世界各国的互相了解、互相尊重,培养了人民之间的真诚理解与合作。交流与分享已成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精髓,奥运会也已成为文化的盛宴。

北京奥运会,不仅是全世界体育健儿的一次大团聚,更是世界各民族之间对话、交流、沟通的盛大节日,是历史悠久的奥林匹克运动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一次伟大握手。奥林匹克运动起源于西方,蕴含着全世界人民对和平、和谐原则的高度认同。北京奥运会阐发了中国对当代奥林匹克精神丰富内涵的理解,展示了东方文化对人类共同价值的积极探索和贡献。中华文化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对外来文化巨大的包容性和融合力,在这次的“冠军论坛’’上,很多中外大家都对此作了精辟阐述。

北京大学正是在中西文化激荡交融的历史中成长起来的。1898年,大学堂的创办者们提出了“中体西用”的立学宗旨,倡导“中西并重,观其会通,无得偏废”,“以西学为学堂之一门”,探其究竟。蔡元培校长曾要求北大师生“非徒输入欧化,而必于欧化之中为更进之发明;非徒保存国粹,而必以科学法,揭国粹之真相”。北京大学通过“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实践,不仅成为输入西方文明的基地,也成为研究国学和传播中国文化的重镇。

通过2008北京奥运会,我们对“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传统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同时也努力将它传播出去,与人交流和共享。

第三是传承与创新。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奥运会与人类文明共进步,通过不同主办国的诠释,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日益丰富。北京奥运会实现了中华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高度契合,不愧为人类文明传承与创新的典范。

从奥林匹亚到万里长城,从超越、和平、友谊到绿色、科技、人文,在这个过程中,奥林匹克运动本身也在实践着“更快、更高、更强”的口号。

当今世界,创新精神就像奥运圣火一样照亮每个人的心灵。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不仅是精神之家,更是创新之源。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原创性成果的产出,是大学赖以生存的关键,教育创新是研究型大学的灵魂与生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开拓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伟大实践中,研究型大学承担着不容推卸的艰巨使命。111年来,北京大学不仅孕育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良好学风,而且形成了“学术至上、守正出新、教研相长、诸育和谐”的良好风尚和教育理念。她通过滋养学识、陶冶情操,最大限度地启迪学生智慧,培育探索精神,促进知识创新,引领文化潮流,推动中国和世界和谐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的九年里,我与全校师生一起为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我也希望,未来的北大,更能发挥“与时俱进、一往无前”的创新精神,勇敢地改革,争取早日跻身世界一流大学之林。

在这里,我还想多对青年读者寄托自己的希望。你们幸运地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了机遇,甚至充满了奇迹的伟大时代。今天的中国人,已经开始遐想二十年后再次承办奥运会了,可能世界上不会有人怀疑这一点,因为中国人已经证明了自己卓越的能力。

作为一个老教育工作者,我当然相信,二十年后的中国,将会更加繁荣、更加富强、更加自信和开放,我们将会创造更加伟大的奇迹。但是请你们记住,在未来中国的奋斗之路上,主角是你们,你们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你们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将直接关系到我们这个国家的命运。

在2008年4月翻译出版的《什么造就了冠军》一书的序言里,我曾经对“什么是冠军”作了自己的阐述。我认为,“第一名”未必就是冠军,真正的冠军,应该是那种胸怀天下、善于团结一切力量、善于学习一切人的优点的人。在此,我还想再作两点补充:

第一,冠军的精神。就是勇敢面对一切挑战的精神。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内改革发展和稳定任务极为艰巨繁重的情况下,青年人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既要认清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又要正视挑战、迎接挑战、赢得挑战。

发端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的经济也造成了一些影响,可能有的青年朋友因此暂时并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但是我相信,危机只是一时的,而且这场危机对于中国来说,可能既是挑战,又蕴涵着机遇。21世纪的中国,还将有一个比较长时段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国家所提供给青年人的,是机会,是让你们尽情施展才华的舞台。你们当然还可能遇到很多挫折。人的一生中,难免潮起潮落,但是,即使是遇到再困难的处境,也应该将其看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考验,不要因为困难而放弃对自己人生美好目标的追求。

两军相逢勇者胜,没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当不了冠军。

第二,冠军的精神,也是一种和谐健全的人格精神。爱因斯坦有一段名言。他说,仅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我们所钦佩的各行各业的冠军,并非仅仅是纯粹的“工匠”。而是善于将自己的工作提升到哲学层面来思考的“大师”。

人格不健全,价值观不正确,精神世界不丰富,也当不了冠军。

青年朋友,你们延续着我们的学术生命,延续着我们的事业与梦想。我盼望,今日中国的青年,团结起来,争作“冠军”,保持让世人赞叹的“精、气、神”,发扬自信沉稳的大国民风度,将那代代相传的火炬继续高擎!

许智宏

2009年12月于燕园

书评(媒体评论)

他们不甘于平凡;他们有勇气直面传统的观点;他们深信:不幸,有时候甚至是失败,也是迈向成功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三个特质是冠军们所共百的。

——艾伦·斯奈德(“冠军论坛”创始人,悉尼大学才智中心主任)

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冠军呢?我想最主要的就是能够不断超越自己,就像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能这样的话,我想就是冠军。

——林毅夫(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高级副行长)

冠军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成长,让每—天都过得比过去更好的人;他就是—个最好的自己。

——李开复(“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原谷歌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

在你走下去的同时,你有投有—个目标,值得你去迎接挑战,值得你去闯荡,值得你去攀登?我认为冠军精神是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

——俞敏洪(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

最终检验我们的不是你到达的地点,而是你走路的过程。

——杨澜(资深媒体人,阳光媒体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主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冠军者言(来自未名湖畔的邀约)/冠军是怎样炼成的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夏红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164754
开本 16开
页数 24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6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11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8:3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