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从农民儿子到大学校长(我的教育人生领导篇)/上海高等教育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杨广德,1965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团委书记、上海高考研究所所长、上海市高教局副局长、上海大学校长、新上海大学常务副校长。现任上海师范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理事长、上海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高等教育学科组成员、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等职。自1979年至今,先后出版著作30余部,公开发表的论文有300余篇。本书回顾了他多年的教育历程和工作管理经验,整理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是对上海市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见证和总结。

内容推荐

本书真实地反映了作者从农民儿子到大学校长的人生过程中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情况,尤其是在担任大学校长期间,坚持学习和研究、进行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的状况。全书内容丰富,观点鲜明,案例生动,语言流畅,既适合青年学生阅读,也适合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科研人员参考借鉴。

目录

我的教育人生

 苦难的童年铺垫人生之路 /3

 走出乡村小学到南京读中学 /11

 艰难而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 /20

 初出茅庐留校任团委书记 /26

 下放东北后重返华东师大 /29

 在教育行政机构风雨八年 /36

 担任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 /44

 调任高教局副局长和上海大学校长 /47

 破格为戴厚英一人评审教授 /52

 新上海大学有三位常务副校长 /55

 调任上海师范大学校长 /62

 第一件事抓教学改革 /67

 开展“充实教育”,让学生忙起来 /71

 教职工不能安居何以乐业 /76

 以绿气促人气,振奋精神 /80

 抓紧时机,开发奉贤校区 /86

 创办中美合作犹他科技学院 /94

 探索研究生教学新方法 /102

 正确定位,深化改革,促进发展 /106

 成立上海师大谢晋影视艺术学院 /117

 创办厚德教育投资公司 /12l

 我的生财、聚财、用财之道 /125

 惊天大案——1600万元融资款被骗 /131

 辞去厚德公司董事长的缘由 /135

 “约法10章”是我做人的准则和保护神 /139

办学理念与教育实践

 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使命之我见 /149

 高等学校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154

 中国为什么冒不出杰出人才 /160

 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 /169

 牢固树立高职理念,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172

 关于高职院校特征的几点思考 /182

 教育产业、教育产业化和教育市场化辨析 /188

 如何造就和培养拔尖学生 /193

 端正教育思想,深入进行教学改革 /198

 加强学生智能培养的几个环节 /208

 德育的四个效应 /216

 上海大学生分配制度改革构想 /219

 让大学成为独立的办学实体 /223

 一所新建大学的发展轨迹

——在改革中奋进的上海大学 /226

 重在办学效益 /236

 立志·勤奋·惜时——致上海师大新生的一封信 /239

 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探索教育发展新路 /244

 大学校长要坚持用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 /252

 教育要把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 /260

 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改革观 /269

 对“平行志愿投档”的深层次思考 /292

 “以校取人”不可取 /299

 我参与编写了中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 /303

 用大学文化推动大学的发展和改革 /308

 中国高等教育办学理念的八大转变 /317

 独立学院是中国特色的新型民办高校 /333

感悟与体会

 什么样的人可以当校长 /345

 读书给了我知识和力量 /353

 感谢、感受和感慨 /355

 快乐和健康从心开始 /360

 成功得益于健康,健康得益于锻炼 /368

 我成功的60%归功于妻子郭淑麟 /372

附录

 大学校长既要找市长,也要找市场 /387

 将“优先发展教育”落到实处——访上海师范大学校长杨德广 /389

 高等教育面临的五大挑战 /391

 建立教育市场势在必行 /393

 在高教大众化舞台上,名校扮演什么角色? /395

 与杨德广教授的对话 /399

 访校友杨德广教授 /407

 大学校长必须研究教育 /411

 问园哪得桃李满,为有名师指点来——谈谈杨德广教授的教学艺术 /416

 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辛勤耕耘者——杨德广教授高等教育学术研究述略 /430

 人们叫他“绿化校长” /442

 勇于开拓教育创新之路——杨德广校长事迹述略 /445

 主要科研项目、著作和论文目录(1979~2009) /452

试读章节

苦难的童年铺垫人生之路

我出生在江苏江宁县上坊村的一户农民家庭,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是以务农为主维持一家人生活。我在农村生活到13岁,小学毕业后考入南京市第九中学,高中毕业后考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文革”中下放到吉林延边劳动,1977年返回华东师范大学工作,后调上海市高教局、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任职,一直没有离开教育领域。

回顾我40多年来的教育人生,13年的农村生活,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为我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坚定不移的信念,刚直不阿的个性,吃苦耐劳的精神,勤俭节约的习惯,以及对工作的责任心、事业心,无不与农村的磨炼、童年的苦难有关。我父母亲都是文盲,但他们艰苦奋斗的一生、勤劳朴实的品德一直深深感染着我、激励着我。

我的童年时代和少年时代很苦很苦,但现在回想起来,这也是宝贵的财富。正因为有这样的宝贵财富,我才知道什么叫新社会、什么叫旧社会;才知道应该怎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才知道应该怎样做事、做什么样的事。因此,要写我的教育人生,就要追本溯源到我的家庭出身。

我生于1940年初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生下来时祖父祖母就不在人世了。祖父叫杨本德,出生和生活在江宁县上坊村,家有二亩四分地,还开了一个小豆腐坊。20世纪30年代,由于军阀混战,农村天天抓“壮丁”去当兵,搞得家家夫离子散、鸡犬不宁,苛捐杂税、横征暴敛,压得农民喘不过气来,连年干旱,庄稼颗粒无收。村里的几家富户,不仅不接济我家,还放高利贷欺压祖父,真是内外交困。祖父在20多岁时就离开农村到南京南门外投奔亲戚去了。当时父亲才一岁多,跟祖父到了南京。祖父先帮人家打工,后来在养虎巷租了房子自己开起豆腐坊,父亲从十七八岁起,就跟着祖父做豆腐。祖父在旧社会那种恶劣的环境下,养成了吸鸦片的坏习气,有了一些钱就去吸鸦片,家庭经济一直不好。由于吸鸦片吸坏了身体,40多岁就去世了。祖母是邻村江宁县泥塘村人,是位十分能干的农村姑娘,身体强壮,祖父去世后,她带着父亲把豆腐坊继续开下去。父亲20岁时娶了母亲,当时母亲才17岁,南京市人,外公是鞋匠。在祖母扶持下,父母亲勤俭持家,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母亲每天帮人家洗衣服、摘黄豆芽,增加一点经济收入。父亲不吸烟不喝酒,每天清晨做好豆腐就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去叫卖,下午才能回家。母亲身体很弱,但很精明,对经济抓得很紧,平时注意积蓄,添置了一些家具。1929年姐姐出生,全家过了七八年的安稳太平的生活。但好景不长,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国,魔爪很快伸向大江南北。日军继挑起“八·一三”淞沪战事后,8月15日对南京狂轰滥炸,战争的阴霾迅速布满南京上空,打破了往日安稳太平的生活,南京沦陷干钧一发。

“跑反了,跑反了!”1937年7~8月起,南京城顿时一片混乱,城外的人喊着往城里跑,城里的人喊着往乡下跑。沿路上挤满了逃难的人群,南来的、北往的,目标是向长江以北逃。父母亲带着9岁的姐姐,背着3岁的哥哥随着人群跳上了一只船。到了江北,在来安、宝应难民营躲避了半年多。1937年12月12日,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南京,13日入城,惨无人道地纵兵放火,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屠杀,集体大屠杀19万人,零散屠杀15万人,死亡人数共达30多万人,幸好我们家早跑一步,否则在劫难逃。

一家人在江北待了半年多。当时卖国投日的汪伪军队天天抓“壮丁”,有一次父亲差一点被抓去,幸好姐姐眼明手快,把父亲推到路旁的草堆里,才逃过一劫,每天惶惶不可终日。4岁的哥哥又患疟疾,江北实在支撑不下去了,只好又回到南京南门外养虎巷。父亲重操旧业,租了原来的房子开豆腐坊,由于晨光兵工厂已搬走,豆腐生意很难做,每天早上父亲挑担子出去卖豆腐,中午买两块烧饼充饥,常常晚上才能回家。母亲和姐姐帮胡老大豆芽店摘黄豆芽,每天要摘40斤。姐姐从小就很懂事,承担家庭责任,她心灵手巧,摘豆芽速度很快,有时手指摘出血来仍咬着牙坚持。“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姐姐还要照顾比她小5岁的体弱多病的弟弟。母亲除了摘豆芽外,下午帮人家洗衣服,夜里还要帮父亲推磨。全家人就这样没目没夜地忙碌着,大部分收入用来缴房租,每月三斗米,稍有拖欠,房东就吵着把我家赶走。俗话说:“世上三样苦:撑船、打铁、卖豆腐”。不到一年,父亲的身体支撑不住了。在邻居的劝说和帮助下,花了五斗米买了一头小毛驴用来推磨,这样就不要靠人推磨了,省了不少力气。

1940年2月5日,即阴历腊月二十八日傍晚,天寒地冻,北风凛冽,母亲生下了我,当我坠床后,母亲说肚子还在动,10分钟后又生下一个女婴,我的同胞妹妹。龙凤胎,这是现代人求之不得的,应是喜事,应带来欢乐。然而对我们家来说却是雪上加霜,我和妹妹一出生就给全家笼罩了一层厚厚的阴影,一家4口已勉强维系了,又增添了两张嘴。“今后的日子怎么过呀?”父亲在发愁,母亲在发愁,连年幼的姐姐也在发愁,体弱多病的哥哥才5岁,不知家里发生的事情。母亲长期以来的劳累导致身体虚弱,营养不良,没有奶水。当时没有牛奶,有也买不起呀,连米汤也难弄到,于是就把黄豆芽和黄豆芽根熬成了汤,与豆浆混在一起,给我们当奶喝。妹妹小红不肯喝,但是我的胃口却很好,可能是饿极了,大口大口地喝豆芽汤,可能是求生欲强,只要能吃的就吃下去。父母亲担心我们这样下去会饿死,与其活生生饿死,不如掐死算了。我和妹妹差一点就被掐死,但母亲又不忍心下手,然而饥寒交迫的生活不断地威胁着全家人。小小的豆腐坊何以维系一家6口的生命,烦恼、忧愁、彷徨,使父母亲寝食不安,彻夜不眠。残酷的现实告诉父母亲要养活两个小孩不可能,只能留下一个,丢掉一个。留谁呢,丢谁呢?在襁褓中的我一无所知,更无法选择,只好听天由命了。从减轻家中负担来看,留下妹妹最合适,因为她胃口不大,不会增加家中太大的负担,而我的胃口大,肚子饿就吵着要吃,把我丢掉可减轻家里负担。父母亲商量来商量去还是拿不定主意,实在舍不得丢弃谁,毕竟是亲生骨肉啊,后来决定两个都留下。然而无情的饥饿天天威胁着全家人的生活,艰难的生活每天在煎熬着父母亲,最后还是下定决心留一个送走一个。姐姐虽然只有11岁,但在家里很有发言权,她坚持把我留下,说男孩今后可以帮家里做事。当时哥哥身体又不好,生怕有什么三长两短,家中没有男劳动力怎么行,于是父母亲决定留下我。把妹妹送到哪里去呢,周围熟悉的街坊邻居都是贫苦人家,生活都很拮据,不可能领养小孩,况且又是女婴。父母亲多方打听,求人收养我可怜的妹妹小红,但无人问津。饥寒交迫每天逼着父母亲不得不赶快做出抉择。母亲一点奶水都挤不出,但两个婴儿仍不断地吸着母亲的奶头,这不是吸奶水,而是在吸血,母亲忍着身心双重痛苦,让我们拼命地吸着,让我们在死亡线上挣扎,吸不出奶水就哭,尤其是我,吃不饱就要哭了。母亲只好用温过的豆浆、豆芽汤、米汤来填饱我们的肚子。妹妹的身体越来越虚弱,母亲看着躺在怀中哭不出声音的妹妹,眼泪簌簌地流在她稚嫩的脸庞上,“这是什么世道啊,我们的命为什么这样苦啊?”母亲生下我们的一星期后,就每天一早起来摘黄豆芽,白天去帮人家洗衣服,挣的钱也养活不了全家。父亲每天深夜就起来磨几升黄豆做豆腐,一早挑着担子早出晚归,走街串巷,奔波一天,但也解决不了一家人的糊口问题。

……

P3-6

序言

永远的功绩

教育犹如奔腾的长河,前浪不止见后浪,奔腾向前;教育犹如无际的大海,宽阔无垠而深邃,厚积薄发;教育又如连绵的山脉,高峰之外是峻岭,层层攀升……上海的高等教育承先人之传,又在近百年间发展、提升。如今,一个崭新的、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已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老一辈人都知道,以前能进入上海高等学府深造的人,堪称凤毛麒角。而到了2005年上海已拥有63所普通高等院校,52万青年才俊借此深造成才;以前我国自行培养的研究生寥若晨星,如今上海在校研究生已超过8万人;以前上海企事业单位中高中毕业生已是少之又少,如今在各行各业,学士、硕士、博士毕业生挑起了上海飞速发展的重担……

30年不过弹指一挥间,其间有难以计数的家庭因为教育而改变了命运;有难以计数的学生得以在知识的宫殿里增知成才;又有难以计数的青年学人引领着时代的创新潮流……上海的高等教育撑起了一方发展的万年基石,莘莘学子以骄人的业绩开辟了一个又一个崭新天地。因为高等教育,上海变得更强了。在这辉煌的30年中,各界志士仁人、万千辛勤园丁思考、探索、创新、追求、奉献,付出了许多许多。

为了总结30年来上海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所取得的丰功伟业,为了讴歌广大教育工作者辛勤耕耘、开拓进取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上海高等教育学会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集结业内有识之士编辑了《上海高等教育文库》。本文库分成两大部分:一是《上海高等教育文库·改革发展篇》,二是《上海高等教育文库·领导篇》。

在《上海高等教育文库·改革发展篇》中,我们记录了上海高等教育在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经费投入体制改革、招生和就业制度改革、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以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等方面勇于探索,善于创新,坚持发展的历程。这里虽然谈不上枪林弹雨、隆隆炮声,却也有惊心动魄、战旗猎猎。正是不断地改革与创新,把“不可能”变成了现实,上海高等教育才攀上了新的高峰;正是不断地改革和创新,上海的济济人才才得以显山露水开始新的人生。

《上海高等教育文库·领导篇》,则展示了一大批高校原书记、校长的风采。这批改革开放的时代弄潮儿,曾站在高校改革、开放的风口浪尖上,不畏困难,勇于改革,坚持创新,在艰难中改天换地;他们从小学到大学不断成长,并从一名普通青年教师到大学领路人的历程也耐人寻味;他们都曾备尝常人难以理解的磨难,他们也尽情享受过成功的喜悦。他们以自己深邃的思想、渊博的学识、高尚的情操和作为一个团队领军人物的气度、风范,写就了一段美丽的人生!

虽然一部《上海高等教育文库》难以书尽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高等教育改革的全部,纵然穷尽浓墨重彩也难以涵盖30年来上海高等教育改革之精华,我们依然愿意作出这挂一漏万的努力,用图书的形式保留住上海高等教育的传家之宝,为的是让当事人记下这段历史,让后来者铭记这段历史。

愿《上海高等教育文库》年年添新作,愿上海高等教育之树常青!怀着敬慕和激动之心,写此以为总序。

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会长

张伟江

2008年8月8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从农民儿子到大学校长(我的教育人生领导篇)/上海高等教育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德广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13059550
开本 16开
页数 47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60
出版时间 2009-11-01
首版时间 2009-11-01
印刷时间 2009-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8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47-53
丛书名
印张 30.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65
2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53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11:40:26